1、1罪犯自杀风险评估体系初探南汇监狱:王毅 陈雪娜摘 要:罪犯是自杀高危人群,预防罪犯自杀是监狱确保监管安全的前提。对罪犯自杀进行风险评估是预防自杀发生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 78 名自杀罪犯进行实证分析,将罪犯自杀风险因素分为稳定性因素、情境性因素和现实性因素,并对各因素进行赋值,试图建立一套可量化的、可操作的罪犯自杀风险评估体系。关键词:罪犯 自杀 风险 评估 一、引言自杀已经成为危害生命的重大问题。调查显示,我国是高自杀率国家,2000 年自杀率为 22.23/10 万,每年约有 25 万人死于自杀约 200 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第 5 大死因,是我国 15 岁到 34 岁青壮年
2、人群的首要死因 1。可见,自杀已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灾难。而对于长期禁锢在封闭的环境中,长期与亲人朋友分离,长期承受服刑压力的罪犯来说,自杀率无疑比社会上正常人群高很多。研究表明,犯人属于自杀高危人群,监狱中犯人的自杀死亡率是社区中正常死亡率的 2 倍 2。鉴于自杀现象的普遍性与危害性,研究者也已把自杀纳入重要的研究课题。临床上关于自杀的研究相对成熟,包括自杀因素研究和自杀评估方法研究。Matt 和 Jennifer 把自杀危险因素分为首要危险因素、次级危险因素和情景性危险因素等三个层次;McKay 将自杀危险因素概括为人口统计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因素三大类。自杀评估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
3、进展:有针对群体的自杀危险性筛查方法,如 Peter 的危险因素保护因素核查法,Derrick的七方面甄选法;有针对个体的自杀危险性评估方法,如 Matt 的四阶段过程评估法,Jobes 的自杀状况表格评估法 3。1 Stan Kutcher, Sonia Chehil 著,西英俊译, 自杀风险管理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3。2吴宗宪. 当代西方监狱学M.法律出版社 , 2005:371.2以上研究都是针对社会普通群体,关于罪犯这个特殊群体的自杀相关研究就相对较少。英国有研究发现,罪犯背景,目前的刑罚,家庭支持系统,应付监禁方式等方面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高相关。台湾学者张春妹提出影响罪犯自杀行为
4、的长期危险因素与短期危险因素,并提出高危人群与高危个体的逐级预防等概念 1。高珊珊等人认为罪犯自杀原因为身体疾病困扰、心理危机及外部因素影响,并总结自杀高危人群的一般特征,共 14 项:文化程度低、入监时间短、青壮年、长刑期、故意杀人的罪犯、被害人是罪犯的亲属、有自杀未遂史、家族自杀史、疾病、家庭变故、同性恋者、精神病史、吸毒史、酗酒史。 2 本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从目前文献资料看,关于罪犯自杀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引起自杀行为的原因,而关于罪犯自杀风险评估体系方面的研究相对空白,本研究就试着从现有的罪犯自杀案例中去寻找罪犯自杀的规律,从而依据规律去探索罪犯自杀风险的评估体系。此
5、外,司法部明确规定监管单位要确保“四个不发生” ,其中包括确保不发生罪犯非正常死亡,而罪犯自杀又是典型而常见的非正常死亡方式,所以,确保罪犯不发生自杀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加之,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人们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监狱因罪犯死亡而引发的与罪犯家属之间的纠纷事件不断上升,给民警给监狱带来很多困扰。因此,若能及时准确地排摸、评估出具有自杀风险的罪犯,有效地预防自杀现象的发生,将对确保监狱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鉴此,预防罪犯自杀是是每个监管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根据现代自杀学之父 Edwin Shneidman 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中,自杀干预中存在的最
6、主要的瓶颈,不是如何补救,而是如何进行诊断和评估” 3,事先对罪犯进行自杀风险的评估与诊断是预防自杀的关键与重点。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套可量化的、可操作的罪犯自杀风险评估体系,用于评估罪犯自杀风险,为确保3 杨青,王英. 国外自杀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30(9):28-30.1 张春妹. 狱内罪犯自杀危险性的评估研究初探J. 中国监狱学刊,2009(6):111-115.2 高珊珊,宋庆国. 罪犯自杀的成因及科学排查与干预机制的构建,犯罪与改造研究,2009(1):65-68.3 乔治.米诺瓦. 李拮,林泉译 自杀的历史M. 经济日报出版社,
7、2003. 转引自张春妹.狱内罪犯自杀危险性的评估研究初探J.中国监狱学刊, 2009(6):111-115.3监管安全筑起一道评估防线。2、研究方法1、理论原理根据心理学 PEB 理论,即个体任何的行为都是由人格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格使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与稳定性,而环境的复杂性又使得个体的行为变化多端。同样,罪犯自杀行为的产生可以借用该原理,我们认为,不同的年龄、刑期、生长环境、犯罪类型、人格特征等这些稳定性因素使得罪犯有不同的自杀倾向性;而发生在罪犯身上的各种负性事件是情景性因素,催化自杀意念的形成,成为罪犯自杀的直接或间接原因,甚至成为自杀的导火索;若个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
8、杀倾向,又加上情景的诱导与刺激,导致个体的行为与情绪发生显著的变化,慢慢形成自杀意念,直至最后做出自杀行为,成为现实性因素。因此,本研究借鉴上述理论的思路,大胆提出影响罪犯自杀的三大类风险因素,即稳定性因素、情景性因素和现实性因素。稳定性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因素,犯罪类型,刑期等。情景性因素包括分别为刑罚因素、改造因素、家庭因素和身心因素。其中,刑罚因素包括不认罪服法、余罪被发现、狱内重新犯罪、刑期过长、出狱无方向、与被害人关系、减刑假释保外不满意等 7 项子因素;改造因素包括重大违纪被处理、监组岗位调动、受他犯威胁、受他犯歧视、长期欠产、人际关系差等 6 项子因素;家庭因素包括亲人突然过世、对
9、家人愧疚感、深思亲人、被亲人抛弃、婚姻情感变故、家庭经济破产等 6 项子因素;身心因素包括精神疾病、重大疾病和长期慢性疾病等 3 项子因素。现实性因素分为三类:第一类行为与情绪变化,包括紧张焦虑、内疚自责、消极悲观、表情淡漠、情绪不稳定、言语减少、失眠、食欲下降、行为显著变化、行为孤僻、反常哭泣等罪犯自杀前出现的各种行为与情绪的变化,定义为 1 类线索;第二类为自杀意念,包括自杀企图的流露和谈论死亡相关话题,如“自己活着就是种累赘” 、 “人死了会是什么感受” 、 “怎么样才能死”等,定义为 2 类线索;第三类自杀计划与准备,包括收集赠送放弃、告别嘱托、收集自杀工具、书写遗4书等,定位为 3
10、类线索。2、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来自全国部分省市的 78 名曾采取过自杀行为的罪犯,包括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其中自杀死亡 30 例,自杀未遂 48 例;男性 68 名,女性 6 名;平均年龄 36.4 岁。3、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方法是我们选择全国部分省市的监狱管理局,通过他们的大力支持,对于罪犯自杀成功者,通过翻阅档案与资料,收集信息;对于自杀未遂者,主要通过资料分析,部分通过个案访谈,收集信息。所有信息按照预先设计的稳定性因素、情景性因素和现实性因素三大因素归类,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各子因素进行赋值。三、结果分析1、稳定性因素(1)年龄:一半以上的自杀者年龄在 3
11、5 岁以下。数据显示,自杀者平均年龄 36.4 岁,最小 18 岁,最大 75 岁。其中,18-35 岁占 58.1%,36-50 岁占28.3%,51-60 岁占 8.1%,61-75 岁占 5.5%。(2)文化程度:自杀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总体学历水平较低。数据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共 63 名,占 85.1%。文盲 9.5%,小学占31.0%,初中 44.6%,高中/中专占 9.5%,大学占 5.4%。(3)户籍:大部分自杀罪犯来自农村。数据显示,自杀者中,农村占66.2%,城市占 33.8%。(4)犯罪类型:自杀者中暴力犯罪和盗窃罪占绝大多数,暴力犯罪占一半以上。暴力犯罪包
12、括抢劫,强奸,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等,占 51.4%;盗窃罪占 39.2%;经济类犯罪包括诈骗,贪污,受贿等占 6.8%;毒品类犯罪占2.6%。(5)刑期:自杀者中 5-10 年刑期占大多数。数据显示,平均刑期 11 年,最长死缓,最短 1 年 6 个月。其中 5 年以下占 13.5%,5-10 年占 47.3%,10 年以上占 21.6%,无期死缓的占 17.6%。此外,不认罪的占 14.9%,前科劣迹的占35.1%。5(6)自杀史:超过三分之一的自杀者有过自杀史。数据显示,曾经有过自杀行为的罪犯占 35.1%,自杀次数从 1 次到 5 次不等,平均次数 2 次;有家族自杀史的占 4.1
13、%。2、情境性因素(1)频次分析根据上述提出的三大因素,我们对每个罪犯的自杀原因进行分析。比如某罪犯觉得自身刑期太长,又被家人抛弃,是三无人员,觉得看不到希望,所以选择了自杀,那么该样本在上述 22 个项目中刑期过长、被家人抛弃两项目分别记录频次 1 次,其他项目频次均为 0。按照这一方式,共对 78 个样本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发现,出狱无方向、与被害人关系、受他犯威胁、家庭经济破产这四个项目的总频次都为 0,即没有罪犯因为这四个原因而自杀,因此,删除了这四个项目。最终确定,刑罚因素包括不认罪服法、余罪被发现、狱内重新犯罪、刑期过长、减刑假释保外不满意等 5 项子因素;改造因素包括重大违纪被处理
14、、监组岗位调动、受他犯歧视、长期欠产、人际关系差等 5 项子因素;家庭因素包括亲人突然过世、对家人愧疚、深思亲人、被亲人抛弃、婚姻情感变故等 5 项子因素;身心因素包括:精神疾病、重大疾病和长期慢性疾病等 3 项子因素。具体结果见表 1:表 1刑罚因素 家庭因素 改造因素 身心因素不认罪服法余罪被发现狱内重新犯罪刑期过长司法奖励不满意婚姻情感变故亲人突然过世愧疚感强烈深思亲人被家人抛弃重大违纪被处理监组岗位调动受他人歧视长期欠产人际关系差精神疾病重大疾病长期患病11 3 3 29 5 12 5 18 1 22 5 7 4 16 7 15 1 168 15 15 1 11 7 11 3 17 2
15、 11 9 14 4 9 6 17 451 58 39 32(2)权重分析对每个样本自杀原因进行权重分析,以上述案例为例,该罪犯自杀原因有两个,刑期过长,被家人抛弃,那么这两个子因素在该样本上的权重分别为 50%和50%,其他子因素在该样本上的权重均为 0。综合总样本 78 例自杀罪犯分析,取其平均数,并对其排序。具体结果见表 2:表 26刑罚因素 家庭因素 改造因素 身心因素不认罪服法余罪被发现狱内重新犯罪刑期过长司法奖励不满意婚姻情感变故亲人突然过世愧疚感强烈深思亲人被家人抛弃重大违纪被处理监组岗位调动受他人歧视长期欠产人际关系差精神疾病重大疾病长期患病0.3700.4830.4170.3
16、050.2300.4210.2960.3850.28%0.3840.3330.4170.2250.3430.3810.7450.2500.34310 2 4 14 17 3 15 6 11 7 13 4 18 9 8 1 16 123、情境性因素对 78 个罪犯在自杀前的各种行为表现和情绪特征进行分析,即寻找罪犯自杀的各种自杀前兆,分析发现,包括:流露自杀企图、收集自杀工具、书写遗书、谈论自杀、紧张焦虑、内疚自责、消极悲观、情绪不稳定、言语减少、失眠、食欲下降、行为显著变化、行为孤僻等 17 个特征。具体结果见表 3:表 3紧张焦虑内疚自责消极悲观表情淡漠情绪不稳定言语减少失眠食欲下降行为变化
17、显著行为孤僻反常哭泣4 9 20 5 22 14 16 6 6 5 12流露自杀企图谈论自杀收集自杀工具书写遗书赠送放弃告别嘱托16 3 14 13 4 3四、赋值本研究赋值理由主要来源于上述样本数据,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其中,稳定性因素中前六个项目是根据数据所得,后五个项目是根据临床上自杀风险因素研究结果所得。1、稳定性因素赋值(1)自杀史:赋值 5 分。赋值理由:马特斯多尔伯(Matt Stoelb) 、谢里夫切瑞巴根(Jennfie Chiriboga)在 1998 年提出四阶段过程模式,认为自杀史是首要危险因素。 1也就意味着,有过自杀史的罪犯更容易再次采取自杀1Stoelb M,
18、Chiriboga J. A process model for assessing adolescent risk for suicid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98,(21):359-370. 转引自张春妹.狱内罪犯自杀危险性的评估研究初探J.中国监狱学刊,2009(6):7行为。(2)年龄为 18-35 岁或 65 岁以上:赋值 1 分。赋值理由:本研究数据表明,50%以上自杀罪犯的年龄在 35 岁以下;另有研究证明:15-35 岁人群和老年期人群是自杀的高危群体; 1西方研究也表明:大多数自杀罪犯年龄在 18-35岁之间 2。(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赋值
19、1 分。赋值理由:数据显示自杀的罪犯文化程度均较低,大部分在初中以下,随着文化程度的降低,自杀率增加。(4)来自农村:赋值 1 分。赋值理由:大部分自杀罪犯来自农村,数据显示,自杀者中,农村占 66.2%,城市占 33.8%。有研究表明,在中国,社会底层者自杀率最高 3。农村的自杀率高于城市。(5)暴力类罪犯/盗窃类罪犯:赋值 1 分。赋值理由:自杀者中暴力犯罪和盗窃罪占绝大多数,暴力犯罪占一半以上。暴力犯罪包括抢劫,强奸,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等,占 51.4%;盗窃罪占 39.2%。(6)刑期在十年以上:赋值 1 分。赋值理由:数据分析显示,自杀者中5-10 年刑期占大多数。数据显示,平
20、均刑期 11 年,最长死缓,最短 1 年 6 个月。其中 5 年以下占 13.5%,5-10 年占 47.3%,10 年以上占 21.6%,无期死缓占 17.6%。有研究表明,自杀的罪犯中文盲和 15-20 年刑期的群体所占的比例最高。 4(7)多次自杀:赋值 5 分。赋值理由:研究表明,自杀史是预测再次自杀最敏感的因子。有过自杀史的人自杀风险更高,我们认为多次采取自杀行为的罪犯(自杀两次以上) ,有可能变成习惯性自杀,自杀的风险性自然随着增加。自杀未遂的频率越高,完成自杀的风险就越大。 5(8)冲动性人格:赋值 3 分。赋值理由:冲动指由外界刺激引起,爆发突然,缺乏理智而带有盲目性,对后果缺
21、乏清醒认识的行为缺陷。冲动通常在受111-115.1 Stan Kutcher, Sonia Chehil 著,西英俊译, 自杀风险管理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16.2 吴宗宪,当代西方监狱学M.法律出版社 , 2005:374.3 季建林.自杀与危机干预.引自傅安球主编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0.4 孔一,罪犯自杀研究对浙江省罪犯自杀案件的实证分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 (1):40-43.5 Stan Kutcher, Sonia Chehil 著,西英俊译, 自杀风险管理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668到外界强烈刺激的情况下出现,此时意识狭隘,
22、语言举止很难受到中枢神经的有力调节和控制,导致行为失当,冒然行事,以致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性。 1(9)人格刻板(非黑即白):赋值 3 分。赋值理由:连春亮对 12 名自杀罪犯进行研究发现,其中有 11 名罪犯属于或接近忧虑型(亦称内倾型)性格的人。由于这种性格的罪犯心理活动比较隐蔽,多愁善感,外表沉寂孤僻,少言寡语,一般不与他犯交往,考虑问题比较偏执,情感和意志比较脆弱,思想消极,主观能动性差,极少向警官或同犯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力极弱,所以具有这种性格类型的罪犯容易自杀。 2(10)家族自杀史:赋值 3 分。赋值理由:巴特尔(Battle)提出了自杀危险因素评价清单,其中自杀
23、家族史就是其中一个因素。 3另有研究表明,家族史会影响自杀行为和自杀死亡的风险。家族成员中有自杀史(特别是一级亲属)和精神病病史会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 4(11)单身/离异:赋值 2 分。赋值理由:婚姻状况与个体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众多研究的关注点,有研究表明,未婚男性 5及离婚的中年人 6易于自杀。监狱罪犯自杀也遵循的同样的规律,即单身罪犯自杀危险性高于其他罪犯。 72、情景性因素赋值情境性因素共 18 个项目,若频次和权重排序均在前 50%(即排序前 9) ,则该项目赋值 3 分;若频次或权重其中一项在前 50%,则该项目赋值 2 分;若频次和权重均在后 50%(即排序 10-18) ,则
24、该项目赋值 1 分。(1)精神疾病:赋值 5 分。赋值理由:数据统计表明,该项目对自杀影响权重为 0.745,远远高出其他项目。另外,有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是独立的最为明显的自杀风险因素,与高自杀风险相关的精神病性症状有:严重焦虑、惊1 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修订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41。 2 连春亮,琐谈罪犯自杀心理的特征及预防措施,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3):80-82.3 宋胜尊, 吴炳林,罪犯危险性评估,中国监狱学刊,2004, (5):50-54。 转引自张春妹.狱内罪犯自杀危险性的评估研究初探J.中国监狱学刊, 2009(6):111-115.4 S
25、tan Kutcher, Sonia Chehil 著,西英俊译, 自杀风险管理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35.5 Maris,R,D, Overview of the study of suicide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转引自董会芹,纪林芹.罪犯自杀的危险因素与自杀机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51(2):130-133.6 库少雄,自杀轨迹模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2, (23) ,转引自董会芹,纪林芹.罪犯自杀的危险因素与自杀机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51(2):130-133.7 Doolery,E,
26、(1990).Prison suicide in England and Wales,1972-87,转引自董会芹 ,纪林芹.罪犯自杀的危险因素与自杀机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51(2):130-133.9恐发作、绝望感、命令性幻觉、冲动性和攻击性 1;因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第一位,并且越来越年轻化 2。(2)被家人抛弃:赋值 3 分。被家人抛弃指的是被重要亲人抛弃,基本沦为“三无”人员,即无接见、无通信、无大帐。赋值理由:数据分析显示,该项目出现的频次为 22 次,在 18 个项目中排序第 2,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0.384,在 18 个项目中排序第 7。(3
27、)婚姻情感变故:赋值 3 分。婚姻情感变故是指罪犯在狱内服刑时,配偶或恋爱对象主动向罪犯提出离婚或分手,而罪犯本身并不愿意离婚或分手的现象。婚姻情感发生变故意味着罪犯要遭受社会支持系统的巨大破坏。有关资料表明:离婚属于重大家庭变故,是与罪犯自杀高度相关的生活事件 3。该项目出现频次为 12 次,在所有项目中排序第 7,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 0.421,排序第 3。 (4)愧疚感强烈:赋值 3 分。愧疚感主要是针对因犯罪给家庭带来巨大损失,比如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家破人亡等,而罪犯也因此产生强烈的内疚、惭愧与自责。赋值理由:该项目出现频次 18 次,在所有项目中排序第 3,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
28、 0.385,在所有项目中排序第 6。(5)监组岗位调动:赋值 3 分。监组岗位调动是指从监组长、劳役组长等岗位被调换下来,认为自己在同犯面前丢人,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更觉得警官从此不信任自己,因此对今后改造充满消极悲观情绪的罪犯。该项目出现的频次为 7 次,在所有项目中排序第 9,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 0.417,排序第4。(6)狱内人际关系差:赋值 3 分。狱内人际关系差是指经常与警官或同犯发生矛盾冲突,被同犯排挤、孤立、歧视的罪犯。这类罪犯在狱内人际支持系统缺失,缺少沟通对象,孤独感强烈。资料表明,孤独者常会作出行为出格或冒险的举动,严重时还会导致自杀。 4该项目出现频次为 7 次,排
29、序并列第 9,1 Stan Kutcher, Sonia Chehil 著,西英俊译, 自杀风险管理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72.2 尤晓莉、纪芳、张立亮, 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四川精神卫生.2004(2):120-121,转引自 徐为霞,孙延庆,, 科学分类之下罪犯自杀的紧急处置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1):93-98.3 方舟,庄亚丽 服刑人员自杀自伤心理预防与干预手册 ,群众出版社,2011:37。10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 0.381,排序第 8。(7)长期欠产:赋值 2 分。长期欠产是指罪犯因长期无法完成生产任务,对改造失去信心。赋值理由:该项目出现频次
30、 16 次,在所有项目中排序第 4,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 0.343,在所有项目中排序第 9。但因现在提倡大教育格局,罪犯劳役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因此赋值 2 分。(8)长期患病:赋值 2 分。本文所指的长期患病是指罪犯罹患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尤其是有伤于自尊心与尊严的疾病,比如,前列腺疾病、癫痫、牛皮癣、慢性肝炎等疾病。这类疾病不仅给罪犯的身体带来了痛苦,更是对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让罪犯觉得在丢人,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该项目出现频次 16 次,排序并列第 4,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 0.343,排序第 12。自卑是瘫痪病人中最基本的心理。比如来自他人的讥笑、讽刺、打击、蔑视等。 1长期持续
31、的疼痛与抑郁有关,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有抑郁。 2(9)刑期过长:赋值 2 分。此处刑期过长指的是罪犯对刑期的主观感受。赋值理由:在统计的 78 个有自杀行为的样本中,该项目出现频次为 29 次,在18 个项目中排序第 1,而该项目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 0.305,在 18 个项目中排序第 14。(10)余罪被发现:赋值 2 分。该项目指当罪犯知道自己余罪被检举揭发,即将面临加刑时产生的畏惧、恐惧、焦虑等。赋值理由:该项目出现的频次为3 次,排序第 15,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 0.483,排序第 2。(11)狱内重新犯罪:赋值 2 分。赋值理由:该项目出现的频次为 3 次,排序第 15,对自杀
32、行为的影响权重为 0.417,排序第 4。(12)不认罪服法:赋值 2 分。不认罪服法是指罪犯不认罪或不服判,不断申诉无果,从而产生消极改造、抗拒改造的心态。赋值理由:该项目出现频次为 11 次,在所有项目中排序第 8,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 0.370,排序第10。 4 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修订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37。 1 高焕民,柳耀泉,吕辉,老年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337。 2 高焕民,柳耀泉,吕辉,老年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319-320。 11(13)司法奖励不满意:赋值 1 分。司法奖励不满意是指罪犯对认为自己可以获得减刑、假释或者是保外的,但
33、是没有获得;或者是虽获得减刑,但是认为减刑的幅度偏小,于是产生了不满意感。赋值理由:该项目出现频次为 5次,排序第 11,对自杀的影响权重为 0.230,排序第 17。(14)重大违纪被处理:赋值 1 分。该项目是指罪犯严重重大违纪后被处理,但是罪犯对重大违纪的处理结果心存想法,认为不公平或者是处理过于严重,不能从心底里接受。赋值理由:该项目出现的频次为 5 次,排序并列 11,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 0.333,排序第 13。 (15)亲人突然过世:赋值 1 分。该项目指与罪犯关系亲密的亲人由于意外突然身亡,给罪犯带来巨大心理创伤,让罪犯觉得突然失去了依靠。失去亲人给罪犯带来悲伤的情绪。赋值
34、理由:该项目出现的频次为 5 次,排序并列11,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 0.296,排序第 15。(16)受他人歧视:赋值 1 分。该项目指罪犯在狱内因家庭、经济、身体疾病等原因受到同犯歧视,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自卑是指自我评价过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赋值理由:该项目出现的频次为 4 次,排序 14,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0.225,排序第 18。(17)深思亲人:赋值 1 分。该项目是指罪犯入狱前有较好较稳定的家庭关系,但由于犯罪入狱,突然与亲人分离,罪犯一时间难以接受,深切思念亲人,情绪强烈。赋值理由:该项目出现的频次为 1 次,排序并列
35、最后,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为 0.350,排序第 11。孤独指孤单寂寞似被社会遗弃的消极心态。为了排遣孤独,有时会自我毁灭性的大量吸烟酗酒,使自己处于麻醉状态,更有甚者,也常会作出行为冒险的举动,严重时还会导致自杀。 1(18)重大疾病:赋值 1 分。本文所指的重大疾病主要是指罪犯身患癌症等绝症,尤其是在癌症晚期疼痛难忍时,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尽早解脱。赋值理由:该项目出现的频次为 1 次,排序并列最后,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权重1 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修订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37。 12为 0.250,排序第 16。 3、现实性因素赋值根据上述数据分析以及自杀行为的产生过程,我
36、们把这 17 个特征归为三大类。第一类行为与情绪变化,包括紧张焦虑、内疚自责、消极悲观、表情淡漠、情绪不稳定、言语减少、失眠、食欲下降、行为显著变化、行为孤僻、反常哭泣等 11 项,定义为 1 类线索;第二类自杀意念,包括自杀企图的流露和谈论死亡相关话题,如“自己活着就是种累赘” 、 “人死了会是什么感受” 、 “怎么样才能死”等,定义为 2 类线索;第三类自杀计划与准备,包括收集赠送放弃、告别嘱托、收集自杀工具、书写遗书等,定位为 3 类线索。本文主要对 1 类线索进行赋值,对现实性因素中 1 类线索的赋值原则与理由。主要根据对 78 例自杀案例统计的结果,同时参照以往的研究结果,比如:陈立
37、成通过研究罗列了罪犯自杀的一些线索,其中包括(a)抑郁、经常哭泣,(b)远离其他罪犯和干警、行为显得诡秘孤僻, (c)产生焦虑、紧张、无望、无助等负性情绪, (d)有严重的自责 1; Stan Kutcher 等人认为,抑郁、严重焦虑、惊恐发作、绝望感、命令性幻听、易冲动、攻击性、严重的快感丧失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高相关,心境恶劣、羞耻感、自尊水平下降、易激惹、对他人的暴力行为、烦躁不安、愤怒、失眠等症状也会增加自杀风险; 2张春妹认为罪犯的情绪状态与罪犯自杀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她提出 7 种消极情绪:(a)绝望感, (b)丧失感, (c)抑郁、焦虑, (d)孤独、无助, (e)内疚感、自罪感、自
38、我诋毁, (f)精神病性,产生幻觉、妄想、思维破裂、思维插入、思维奔逸、偏执性的情感和难以集中注意力, (g)情绪化、不稳定。 3鉴于上述赋值理由,我们对现实性因素 1 类线索项目作如下赋值,具体结果见表 4:表 4绝望感 5 言语减少 3 食欲下降 5悲观消极 2 失眠 5 表情淡漠 31 陈立成,罪犯的自杀与防范,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12):11-16.2 Stan Kutcher, Sonia Chehil 著,西英俊译, 自杀风险管理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21-22.3张春妹. 狱内罪犯自杀危险性的评估研究初探J. 中国监狱学刊,2009(6):111-115.13反
39、常哭泣 3 易激惹/易冲动 3 自卑 3行为怪异 3 羞耻 3 紧张焦虑 3当出现 2 类线索和 3 类线索时,也就意味着罪犯已具有自杀意念或自杀计划与准备等,建议直接进行危机干预。自杀意念指关于死亡、自我伤害、自杀的想法、幻想、深思与偏见。自杀想法的强度越大、持久性越长,自杀的风险就越高。为了确定患者自杀想法的性质和潜在的致命性,了解其自杀想法的强度、频次、深度、持续时间和持久性是十分必要的。即使患者以开始否认有自杀的想法,但如果感觉到对方不再状态或者处于高风险状态,那么也应该询问关于自杀的问题。询问患者是否有自杀想法,不会在他们脑海里植入或者助长他们的自杀想法或期望。相反,患者往往会感到如
40、释重负,因为他们终于获得了谈论这些想法和感受的机会。例如:你曾经感到生活没有价值吗?你曾经想过不再继续活下去吗?你曾经希望死去吗?死亡是你最近考虑的问题吗?你曾经考虑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吗?自杀意图指患者对自杀死亡的期望和自我承诺。患者对死亡的期望强度体现在他们对所选择的自杀方式致命性的主观认识,而不是那种方式的客观致命性。自杀计划指罪犯对自杀的计划准备过程,包括准备实施的具体时间、地点、自杀方式及工具准备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患者对自杀计划的准备是否充分、自杀方式的致命性、实施成功的可能性、获救的机会等。具有更强的自杀意图和更详实的自杀计划,尤其是运用暴力和不可逆转的方式的患者,其自杀的风险
41、性就更高。4、保护性因素自杀行为一般只会发生在风险性因素存在而保护性因素消失时,保护性因素主要来自自杀者的思想和周围人,保护性因素对建立强有力的防御自杀防御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1本文认为,罪犯自杀保护性因素主要来源于家人关爱、社会支持、民警关心、家有孩子、良好应对技巧、责任心等。何力西通过研究证实:不同人格特征产生自杀意念的可能性不同,冲动性人格容易产生自杀行为;1 傅安球,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67. 14责任性因素对罪犯自杀行为有较大的影响,责任心缺乏的罪犯更容易发生自杀行为。 1本文认为当具备以上 6 项保护性因素中的 2 项及以上时,自杀风
42、险就大大降低。综上所述,将稳定性因素、情景性因素和现实性因素的赋值,以及保护性因素进行总结,汇成以下表格,见表 5: 表 5稳定性风险因素 情景性风险因素 现实性风险因素 保护性因素个人风险概况 赋值 社会心理经历 赋值 症状风险概况 赋值18-35 岁 1 精神疾病 5 绝望感 5 家人关爱 65 岁以上 1 刑期过长 2 悲观消极 2 社会支持 初中及以下 1 愧疚感强烈 3 反常哭泣 3 民警关心 来自农村 1 被家人抛弃 3 行为怪异 3 家有孩子 暴力/盗窃类犯罪 1 长期欠产 2 持续失眠 5 良好应对技巧 刑期 10 年以上 1 不认罪服法 2 言语减少 3 责任心 自杀史 5
43、监组岗位被调动 3 易激惹/易冲动 3 多次自杀(2 次)5 人际关系差 3 羞耻 3 家族自杀史 3 司法奖励不满意 1 紧张焦虑 3 单身/离异 2 重大违纪被处理 1 表情淡漠 3 人格刻板(非黑即白)3 亲人突然过世 1 自卑 3 冲动性人格 3 受他人歧视 1 持续食欲下降 5 余罪被发现 2 狱内重新犯罪 2 深思亲人 1 重大疾病 1 婚姻情感变故 3 长期患病 2五、小结本研究的初衷是想建立一套可量化、可操作的罪犯自杀风险评估体系,按1 何力西,个性、社会支持与服刑人员自杀意念的关系,法制与社会,2010(7):182-183.15照稳定性因素、情境性因素、现实性因素三大块。初
44、步设想,当罪犯的稳定性因素得分达到一定分值 1时,我们就能预判该犯有一定的自杀倾向性,应该引起监管民警的关注;当罪犯的情景性因素得分达到一定分值 2时,我们就预判该犯可能会产生自杀意念,有一定的自杀可能性,应该引起监管民警的警惕;当罪犯的现实性因素得分达到一定分值 3时,我们就预判该犯已经产生自杀意念,有较高的自杀可能性,监管民警应对该犯进行 24 小时夹控,确保该犯人身安全。然而,由于本研究是对 78 例有自杀行为的罪犯(包括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进行分析研究,样本有限,数据有限;并且更多的是总结归纳,缺乏对照组;统计方法也相对简单,以描述性统计方法为主,缺乏严格的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统计;没有
45、严格的效标检验;所以从严格统计学意义上说,赋值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陈少华.情绪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2. Stan Kutcher, Sonia Chehil 著.西英俊译.自杀风险管理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3.吴宗宪. 当代西方监狱学M.法律出版社. 2005.4.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修订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5.樊富珉,张天舒. 自杀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6.董会芹,纪林芹.罪犯自杀的危险因素与自杀机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7.杨青,王英. 国外自杀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 医学与
46、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9,30(9).8.张春妹. 狱内罪犯自杀危险性的评估研究初探J. 中国监狱学刊,2009(6).9.乔治.米诺瓦. 李拮,林泉译 自杀的历史M.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转引自张春妹.狱内罪犯自杀危险性的评估研究初探J.中国监狱学刊,2009(6).1 这里的“一定分值”是指临界点,具体的分值需要下一步的实证研究证明。2 同上。3 同上。1610.高焕民,柳耀泉,吕辉.老年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7.11.方舟,庄亚丽.服刑人员自杀自伤心理预防与干预手册M.群众出版社.2011.12. 何力西.个性、社会支持与服刑人员自杀意念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10(7).作者:王毅 陈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