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77900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PDF 页数:62 大小:7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62 页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第 2 页 共 62 页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施工准备 1 第三章 围堰 2 第四章 基坑 6 第五章 水池 9 第六章 泵房 26 第七章 地下取水构筑物 31 第八章 地表取水构筑物 34 第九章 水塔 45 第十章 工程验收 53 附录一 水池满水试验 54 附录二 消化池气密性试验 55 第 3 页 共 62 页 给 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 1.0.1 条 为使给水排水构筑物在施工中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生 产,节约材料。提高经济效益,特制订本规范。 第 1.0.2 条

2、 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和工业给水排水构筑物的施工及验收,不适用于工业中具有特殊要求的给水排水构筑物。 第 1.0.3 条 给水排水构筑物必须按设计要求和施工图纸施工,变更设计必须经过设计单位同意。 第 1.0.4 条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劳动保护、防 火、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第 1.0.5 条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施工准备 第 2.0.1 条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前应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当施工单位发现施工图有错误时,应及时向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提出变更设计的要求。 第 2.0.2 条 施工前应

3、根据施工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掌握下列情况和资料: 一、现场地形及现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情况; 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 三、气象资料; 四、工程用地、交通运输及排水条件; 五、施工供水、供电条件; 六、工程材料和施工机械供应条件; 七、在地表水水体中或岸边施工时,应掌握地表水的水文资料、航运资料,在寒冷地区施工时 应掌握地表水、冰凌的资料; 八、结合工程特点和现场条件的其它情况和资料。 第 2.0.3 条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工程概况、施工部署、施工方法、施工技术组织措施、施工计划及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等。对主要施工方法应分别编制施工设 计。

4、 第 2.0.4 条 施工技术组织措施应包括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工期、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措 施,并应根据施工特点,采取下列特殊措施: 第 4 页 共 62 页 一、对地下、半地下构筑物应采取防止地表水流进基坑和地下水排水中断的措施。必要时应对 构筑物采取抗浮的应急措施; 二、在寒冷地区冬期施工时,应采取防冻措施; 三、在地表水水体内或岸边施工时,应采取防汛、防冲刷、防漂浮物、防冰凌的措施以及对防 洪堤的保护措施; 四、对沉井和基坑施工排水,应对其影响范围内的原有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沉降 观测,必要时 采取防护措施。 第 2.0.5 条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时,应按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的顺序

5、施工,并应防止各构筑物交叉施工时相互干扰。 对建在地表水水体中、岸边及地下水位以下的构筑物,其主体结构宜在枯水期施工;对抗渗混凝土宜避开低温及高温季节施工。 第 2.0.6 条 施工临时设施应根据工程特点合理设置,并作出总体布置。对不宜中途间断施工的项 目,应有备用动力和设备。 第 2.0.7 条 施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有关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现场交桩; 二、 施工设置的临时水准点及轴线控制桩必须设在稳固地段和便于观测的位置,并采取保护措 施。临时水准点的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三、施工设置的临时水准点、轴线桩及构筑物施工的定位桩、高程桩,必须经过复核,方可使 用,并应经

6、常校核; 四、已建构筑物与本工程衔接的平面位置及高程,开工前必须校测。 第 2.0.8 条 施工测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2.0.8 的规定。 施工测量允许偏差 表 2.0.8 项 目 允 许 偏差 水准线路测量高程闭合差 平 地 20 ( mm) 山 地 6 ( mm) 导线测量方位角闭合差 40( ) 导线测量相对闭合差 1/3000 直接丈量测距两次较差 1/5000 注: L 为水准测量闭合线路的长度( km)。 n 为水准或导线测量的测站数。 第 5 页 共 62 页 第三章 围 堰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 3.1.1 条 围堰应编制施工设计,其构造应简单,符合强度、稳定、防冲和抗

7、渗要求,并应便于施工、维修和拆除。 第 3.1.2 条 围堰的施工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围堰平面布置图; 二、河道缩窄后过水断面的壅水和波浪高度; 三、围堰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 四、围堰断面施工图; 五、板桩加工图; 六、围堰施工方法、施工材料和机具; 七、围堰拆除方法与要求; 八、安全措施。 第 3.1.3 条 围堰类型的选择应根据河道的水文、地形、地质及地方材料、施工技术和装备等因素,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表 3.1.3 的规定。 围 堰 类 型 适 用条 件 最大水深( m) 最大流速( m/s) 上围堰 草捆土围堰 草(麻)袋围堰 钢 板桩围堰 2 5 3.5 05

8、3 2 3 注:土、草捆土、草(麻)袋围堰适用于土质透水性较小的河床。 第 3.1.4 条 土、草(麻)袋、钢板桩围堰的顶面高程,宜高出施工期间的最高水位 0.50.7m;草捆土围堰顶面高程宜高出施工期间的最高水位1.01.5m。 第 3.1.5 条 围堰施工和拆除,不得影响航运和污染临近取水水源的水质。 第二节 土、草捆土、草(麻)袋围堰 第 3.2.1 条 土、草捆土、草(麻)袋围堰填筑前,应清除堰底处河床上的树根、石块、表面淤泥及杂物等。 第 3.2.2 条 土、草捆土、草(麻)袋围堰应采用松散的粘性土,不得含有石块、垃圾、木料等杂 第 6 页 共 62 页 物,冬期施工时不应使用冻土。

9、 第 3.2.3 条 土、草捆土、草(麻)袋围堰施工过程中,对堰体应随时进行观察、测量,如发生滑坡、渗漏、淘刷等现象时,应分析原因,及时采取加固措施。 第 3.2.4 条 土围堰堰顶宽度当不行驶机动车辆时不应小于 1.5m。堰内边坡坡度不宜陡于 1:1;堰外边越越度不宜陡于 1:2。当流速较大时,外坡面宜用草皮、柴排(树枝),毛石或装土草袋等加以防 护。 第 3.2.5 条 草捆土围堰应采 用未经碾压的新鲜稻草或麦秸,其长度不应小于 50cm。 第 3.2.6 条 草捆土围堰堰底宽度宜为水深的 2.53 倍。堰体的草与土应铺筑平整,厚度均匀。 第 3.2.7 条 草捆土围堰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一、每个草捆长度宜为 150180cm;直径宜为 4050cm,迎水面和转弯处草捆应用麻绳捆扎,其 它部位宜采用草捆扎。 二、草捆拉绳应采用麻绳。直径宜为 2cm,长度可按草捆预计下沉位置确定,宜为水深的三 倍。 三、草捆铺设应与堰体的轴线平行。草捆与草捆之间的横向应靠紧,纵向搭接应呈阶梯状,其 搭接长度可按该层草捆所处水深确定。当水深等于或小于 3m 时,其搭接长度应为草捆长度的 1/2; 当水深大于 3m 时,其搭接长度应为草捆长度的 2/3。 四、草捆层上面宜用散草先将草捆间的凹处填平,再垂直于草捆铺设散草,其厚度宜为 20cm。 五、散草层上面的铺土,应将散草全部覆盖,其厚度宜为

11、3040cm。 六、堰体下沉过程中,应随下沉速度放松拉绳,保持草捆下沉位置。沉底后应将拉绳固定在堰 体上。 第 3.2.8 条 土、草捆土围堰填筑出水面后,或干筑土围堰 时,填土应分层压实。 第 3.2.9 条 草(麻)袋围堰的施工应条例下列规定: 一、堰顶宽宜为 12m,堰外边坡坡度视水深及流速确定,宜为 1:0.51: 1.0;堰内边坡坡度 宜为 1: 0.21: 0.5。 二、草(麻)袋装土量宜为草(麻)袋容量的 2/3,袋口应缝合,不得漏土。 第 7 页 共 62 页 三、土袋堆码时应平整密实,相互错缝。 四、草(麻)袋围堰可用粘土填心防渗。在流速较大处,堰外坡(袋内可填装粗砂或砾石,

12、以防冲刷。 第 3.2.10 条 土、草捆土、草(麻)袋围堰填筑时,应由上游开始 至下游合拢。拆除时应由下游开始,由堰顶至堰底,背水面至迎水面,逐步拆除。如采用爆破法拆除时,应采取安全措施。 第三节 钢板桩围堰 第 3.3.1 条 新钢板桩材质和外型尺寸应符合国家有关现行标准的规定,并有出厂合格证,当有怀疑时应进行抽检。旧钢板桩经整修或焊接后,应采用 23m 长度同类型钢板桩作锁口通过试验。 第 3.3.2 条 钢板桩顶端应设吊孔,并用钢板补强加固。钢板桩搬运起吊时,应防止锁口损坏和由于自重导致变形。在堆存期间应防止变形及锁口内积水。 第 3.3.3 条 接长的钢板桩应以同规格、等强度的 材料

13、焊接。焊接时应用夹具夹紧。先焊钢板桩接头,后焊连接钢板。 第 3.3.4 条 当起吊设备允许时,钢板桩可由 23 块拼成组合桩,每隔36m 用夹具夹紧,夹具应与围堰形式相符。组拼时应在锁口内填充防水混合料。夹具夹紧后,应采用油灰和棉絮捻塞拼接缝。 第 3.3.5 条 插打钢板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插打前,在锁口内应涂抹防水混合料。 二、吊装钢板桩,当起重设备高度不够需要改变吊点位置时,吊点位置不得低于桩顶以下 1/3 桩长。 三、钢板桩可采用锤击、震动或辅以射水等方法下沉。但在粘土中 ,不宜采用射水。锤击时应设桩帽。 四、插打时,必须有可靠的导向设备。宜先将全部钢板桩逐根或逐组插打稳定,然后

14、依次打到设计高程;当能保证钢板桩插打垂直时,可将每根或每组钢板桩一次锤打到设计高程。 五、最初插打的钢板桩,应详细检查其平面位置和垂直度,当发现倾斜时,应即予纠正。 六、接长的钢板桩,其相邻两钢板桩的接头位置,应上下错开,不得小于 2m。 七、在同一围堰内采用不同类型的钢板时桩,应将两种不同类型的钢板桩的各一半拼接成异型钢板桩。 八、钢板桩因倾斜无法合拢时,应采用 特制的楔形钢板桩,楔形的上下宽度之差不得超过桩长的 2%。 第 3.3.6 条 插打钢板桩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3.3.6 的规定。 插打钢板桩允许偏差 表 3.3.6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第 8 页 共 62 页 轴线位置

15、陆上打桩 水上打桩 100 200 顶部高程 陆上打桩 水上打桩 100 200 垂 直 度 L/100,且不在于 100 注: L 为桩长( mm)。 第 3.3.7 条 拔出钢板桩前,应向堰内灌水,使堰内外水位相等。拔桩应由下游开始 第四章 基 坑 第一节 施 工 排 水 ( 1)一般规定 第 4.1.1 条 施工排水应编制施工设计并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排水量的计算; 二、施工排水的方法选定; 三、排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以及抽水机械的选型和数量; 四、排水井的构造,井点系统的构造,排放管渠的构造,断面和坡度; 五、电渗排水所采用的设施及电极。 第 4.1.2 条 施工排水系统排

16、出的水,应输送至抽水影响半径范围以外,且不得破坏道路、河坡及其它构筑物,不得损害农田和影响交通。 第 4.1.3 条 在施工排水过程中不得间断 排水,并应对排水系统加强检查和维护。当构筑物未具备抗浮条件时,严禁停止排水。 第 4.1.4 条 施工排水终止抽水后,排水井及拔除井点管所留的孔洞,应立即用砂、石等填实;地下静水位以上部分,可用粘土填实。 第 4.1.5 条 冬期施工时,排水系统的管路应采取防冻措施;停止抽水后必须立即将泵体及进出水管内的存水放空。 ( 2) 明 排 水 第 4.1.6 条 采取明排水施工时,应保证基坑边坡的稳定和地基不被扰动。排水井宜布置在构筑物基础范围以外,且不得影

17、响基坑的开挖及构筑物施工。当基坑面积较大或基坑底部呈倒锥形 时,可在基础范围内设置,但应采取使集水井筒与基础紧密连结,并在终止排水时便于封堵的措施。 第 4.1.7 条 排水井应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土方开挖以前建成。 第 4.1.8 条 排水井的井壁宜加支护;当土层稳定、井深不大于 1.2m 时,可不加支护。 第 4.1.9 条 排水井处于细砂、粉砂或轻亚粘土等土层时,应采取过滤或封闭措施,封底后的井底高程,应低于基坑底,且不宜小于 1.2m。 第 4.1.10 条 配合基坑的开挖,排水沟应及时开挖及降低深度。排水沟的深第 9 页 共 62 页 度不宜小于 0.3m。 第 4.1.11 条 基坑开

18、挖至设 计高程后排水沟的处理,宜符合下列规定: 一、渗水量较少时,宜采用盲沟排水; 二、渗水量较大、盲沟排水不能满足要求时,宜在排水沟内埋设直径150200mm 的排水管、排 水管接口处留缝或排水管留滤水孔,管两侧各上部应采用卵石或碎石回填。 第 4.1.12 条 排水管、盲沟及排水井的结构布置及排水情况,应作施工记录。其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三附表 3.1 的规定。 ( 3) 井点降水 第 4.1.13 条 井点降水应使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面以下不小于 0.5m;对软土地基的水位降低深度宜适当加大。 第 4.1.14 条 井点孔的直径应为井点管外径加 2 倍管外滤层厚度,滤层厚度宜为 1015c

19、m。井点孔应垂直,其深度可略大于井点管所需深度,超深部分可用滤料回填。 第 4.1.15 条 井点管的安装应居中,并保持垂直。填滤料时,应对井点管口临时封堵。滤料应沿井点管四周均匀灌入;灌填高度应高了地下静水位。 第 4.1.16 条 井点管安装后,可进行单井或分组试抽水,根据试抽水的结果,可对井点设计作必要的调整。 第 4.1.17 条 轻型井点的集水总管底面及水泵基座的高程宜尽量降低。滤管的顶部高程,宜为井管处设计动 水位以下不小于 0.5m。 第 4.1.18 条 井壁管长度偏差不应超过 100mm;井点管安装高程的偏差不应超过 100mm。 第二节 基 坑 开 挖 第 4.2.1 条

20、基坑应编制施工设计并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坑施工平面布置图及开挖断面图; 二、挖土、运土、采用的机械数量与型号; 三、基坑开挖的施工方法; 四、采用支撑时,支撑的型式、结构、支拆方法及安全措施; 五、坑上堆土位置及数量,多余土方的处置,运输路线以及土方挖运、填的平衡。 第 4.2.2 条 基 坑底部为倒锥形时,坡度变换处应增设控制村桩;沿圆弧方向的控制桩应加密。 第 4.2.3 条 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面高程,且挖方深度在 5m 以内边坡不加支撑时,边坡最陡坡度应符合表 4.2.3 的规定。 深度在 5m 以内的基坑边坡的最陡坡度 表 4.2.3 土 的 类 别

21、边 坡 坡 度 (高:宽) 坡顶无荷载 坡顶有静载 坡顶有动载 中密的砂土 1:1.00 1:1.25 1:1.50 第 10 页 共 62 页 中密的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砂土) 1:0.75 1:1.00 1:1.25 硬塑的轻亚粘土 1:0.67 1:0.75 1:1.00 中密的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粘性土) 1:0.50 1:0.67 1:0.75 硬塑的亚粘土、粘土 1:0.33 1:0.50 1:0.67 老黄 土 1:0.10 1:0.25 1:0.33 软 土(经井点降水后) 1:1.00 注:( 1)当有成熟施工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 ( 2)当软土基坑坡顶不宜设置静载或动载;需

22、要设置时,应对土的承载力和边坡的稳定性进 行验算。 第 4.2.4 条 基坑支撑的设计应满足下列 要求: 一、支撑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支撑部件的型号、尺寸、支撑点的布置、板桩的 入土深度、锚杆的长度和直径等应经计算确定; 二、不妨碍基坑开挖及构筑物的施工; 三、支拆方便。 第 4.2.5 条 支撑的安装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需要支撑的基坑,在开挖到规定深度时,应立即对基坑上部进行支撑,对下部边挖边支撑; 二、设在基坑中下层的支撑梁及土锚杆,应在挖土至该深度后,及时安装; 三、支撑的接点必须支紧或拉紧并牢固可靠。 第 4.2.6 条 雨期施工 时基坑开挖必须采取防止坑外雨水流入基坑措

23、施,坑内雨水应及时排出。 第 4.2.7 条 雨期施工当基坑边坡不稳定时,其坡度应适当放缓;对软土边坡应采取保护措施。 第 4.2.8 条 基坑土方应随挖随运,当采用机械挖 、运联合作业时,宜将适于回填的土分类堆存备用。 第 4.2.9 条 基坑开挖至接近设计高程,发现土质与设计不符或其它异常情况时,应由施工、建设、设计单位会同研究处理措施。 第 4.2.10 地基不得扰动,也不得超挖。当局部扰动或超挖超过允许偏差时,应按下列规定处理,并做施工记录。 一、地 基因排水不良被扰动时,应将扰动部分全部清除,可回填卵石、碎石或级配砾石; 二、地基超挖时,应采用原土回填压实,其压实度不应低于原地基的天

24、然密实度;当地基含水量较大时,可回填卵石、碎石或级配砂石; 三、岩石地基局部超挖超过允许偏差时,应将基底碎碴全部清除,回第 11 页 共 62 页 填低强度混凝土或碎石。 第 4.2.11 条 基坑开挖至设计高程后,应及时组织验收和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基坑验收后应予保护,防止扰动。 第 4.2.12 条 基坑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天然地基应不被扰动;地基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 二、基底高程的允许偏差:当开挖土方时,应为 20mm,当开挖石方时,应为 20mm 200mm; 三、底部尺寸不得妨碍构筑物的施工,并不小于施工设计规定。 四、边坡坡度应符合本规范第 4.2.3 条的规定; 五、支撑必

25、须牢固安全。 第三节 基 坑 回 填 第 4.3.1 条 基坑回填必须在构筑物的地下部分验收合格后及时进行。不做满水试验的构筑物,在其墙的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以前进行基坑回填时,其允许填土高度应与设计单位协商确定。 第 4.3.2 条 支撑的拆除应自下而上逐层进行 ,当基坑填土压实高度达到支撑梁或土锚杆的高度时,方可拆除支撑。拔除板桩后的孔洞应用砂填实。 第 4.3.3 条 雨期填土应经常检验土的含水量,随填随压,防止松土淋雨。填土时基坑四周被破坏的土堤及排水沟应及时修复。但雨天不宜填土。 第 4.3.4 条 冬期填上,在道路或管道通过的部位,不得回填冻土,其他部位可均匀掺入冻土,其数量不得超过

26、填土总体积的 15%,且冻块尺寸不得大于15cm。 第 4.3.5 条 基坑填土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回填土的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回填土的压实度不 应低于 90%;地面有散水的,不应低于 95%;道路通过的部位其回填土的压实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二、填土表面应略高于地面、清理平整,并利于排水。 第五章 水 池 第一节 一 般 规 定 第 5.1.1 条 水池底板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施工前应验算施工阶段的抗浮稳定性。当不能满足抗浮要求时,必须采取抗浮措施。 第 5.1.2 条 位于水池底板以下的管道,应经验收合格后再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第 5.1.3 条

27、 水池施工完毕必须进行满水试验。在满水试验中并应进行外观检查,不得有漏水现 象。水池渗水量按池壁和池底的浸湿总面积计算,钢筋混凝土水池不得超过 2L/m2 d;砖石砌体水池不得超过 3 L/m2 d;试验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一的规定。 第 5.1.4 条 水池满水试验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 一、池体的混凝土或砖石砌体的砂浆已达到设计强度; 二、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池的防水层、防腐层施工以及回填土以前; 第 12 页 共 62 页 三、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水池施加预应力以后,保护层喷涂以前; 四、砖砌水池防水层施工以后、石砌水池勾缝以后; 五、砖石水池满水试验与填土工序的先后 安排符合设计规定。 第 5

28、.1.5 条 水池满水试验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一、将池内清理干净,修补池内外的缺陷,临时封堵预留孔洞、预埋管口及进出水口等。并检 查充水及排水闸门,不渗漏; 二、设置水位观测标尺; 三、标定水位测针; 四、准备现场测定蒸发量的设备; 五、充水的水源应采用清水并做好充水和放水系统的设施。 第 5.1.6 条 水池满水试验应填写试验记录,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三中附表 3.2 的规定。 第 5.1.7 条 满水试验合格后,应及时进行池壁外的各 项工序及回填土方,池顶亦应及时均匀对称地回填。 第 5.1.8 条 水池在满水试验过程中,需要了解水池沉降量时,应编制测定沉降量的施工设计,并应根据施工

29、设计测定水池的沉降量。 第 5.1.9 条 水泥砂浆防水层的水泥宜采有秒低于 325 号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膨胀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砂宜采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中砂,其含泥量不得超过 3%。 第 5.1.10 条 水泥砂浆防水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基层表面应清洁、平整、坚实、粗糙、及充分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二、水泥砂浆的稠度宜控制在 78cm,当采用机械喷涂时,水泥砂浆的稠度应经试配确定; 三、掺外加剂的水泥砂将防水层应分两层铺抹,其总厚度应按设计规定,但不宜小于 20mm; 四、刚性多层作法防水层每层宜连续操作,不留施工缝。当必须留施工缝时,应留成阶梯茬, 按层次顺序,层层搭接。接

30、茬部位距阴阳角的距离不应小于 20cm。 五、水泥砂浆应随拌随用; 六、防水层的阴、阳角应做成圆弧形。 第 5.1.11 条 水泥砂浆防水层的操作环境温度不应低于 5,且基层表面应保持 0以上。 第 5.1.12 条 水泥砂浆 防水层宜在凝结后覆盖并洒水养护。其外防水层在砌保护墙或回填土时,方可撤除养护。冬期施工应采取防冻措施。 第 5.1.13 条 水池的预埋管与外部管道连接时,跨越基坑的管下填土应压实,必要时可填灰土、砌砖或浇筑混凝土。 第二节 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池 第 13 页 共 62 页 () 模 板 第 5.2.1 条 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结构形式、施工工艺、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

31、计。模板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模板的选型和选材; 二、模板及其支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其中包括支杆支承面积的计算,受力铁件的垫 板厚 度及木材接触面积的计算; 三、防止吊模变形和位移的措施; 四、模板及其支架在风载作用下防止倾倒的措施; 五、各部分模板的结构设计,各接点的构造,以及预埋件、止水片等的固定方法; 六、隔离剂的选用; 七、模板的拆除程序、方法及安全措施。 第 5.2.2 条 池壁与顶板连续施工时,池壁内模立柱不得同时作为顶板模板立柱。顶板支架的斜杆或横向连杆不得与池壁模板的杆件相连接。 第 5.2.3 条 池壁模板可先安装一侧,绑完钢筋后,分层安装另一侧模板,或采用一

32、次安装到顶而分层预留 操作窗口的施工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分层安装模板,其每层层高不宜超过 1.5m,分层留置窗口时,窗口的层高及水平净距不宜 超过 1.5m。斜壁的模板及窗口的分层高度应适当减小。 二、当有预留孔洞或预埋管时,宜在孔口或管口外径 1/41/3 高度处分层;孔径或管外径小于 200mm 时,可不受此限制。 三、分层模板板及窗口模板应事先做好连接装置,使能迅速安装。安装一层模板或窗口模板的 时间,应符合本规范第 5.2.31 条关于浇筑混凝土间歇时间的规定。 四 、分层安装模板或安装窗口模板时,应严防杂物落入模内。 第 5.2.4 条 在安装池壁的最下一层模

33、板时,应在适当位置预留清扫杂物用的窗口。在浇筑混凝土 前,应将模板内部清扫干净,经检验合格后,再将窗口封闭。 第 5.2.5 条 测量有斜壁或斜底的圆形水池半径时,宜在水池中心设立测量支架或中心轴。 第 5.2.6 条 池壁的整体式内模施工,当木模板为竖向木纹使用时,除应在浇筑前将模板充分湿透 外,并应在模板适当间隔处设置八字缝板。拆模时,应先拆内模。 第 5.2.7 条 采用螺栓固定池壁模板时,应选用两端能拆卸 的螺栓,螺栓中部宜加焊止水环;螺栓拆卸后,混凝土壁面应留有 45cm 深的锥形槽。 第 5.2.8 条 止水带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 14 页 共 62 页 一、金属止水带应平整

34、、尺寸准确,其表面的铁锈、油污应清除干净,不得有砂眼、钉孔; 接头应按其厚度分别采用折叠咬接或搭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 20mm,咬接或搭接必须采用双面焊 接; 金属止水带在伸缩缝中的部分应涂防锈和防腐涂料。 二、塑料或橡胶止水带的形状、尺寸及其材质的物理性能,均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无裂纹,无 气泡。 接头应采用热接,不得采用叠接;接缝 应平整牢固,不得有裂口、脱胶现象。 T 字接头、十 字接头和 Y 字接头,应在工厂加工成型。 第 5.2.9 条 止水带安装应牢固,位置准确,与变形缝垂直;其中心线应与变形缝中心线对正,不得在止水带上穿孔或用铁钉固定就位。 第 5.2.10 条 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

35、管、预埋件的安装必须牢固,位置准确。安装前应清除铁锈和油污,安装后应作标志。 第 5.2.11 条 模板支架的立柱和斜杆的支点应垫木板或方木。 第 5.2.12 条 整体现浇混凝土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5.2.12 的规定。 整体现 浇混凝土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表 5.2.12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轴线位置 底板 10 池壁、柱、梁 5 高程 5 平面尺寸(混凝土底板和池体的长、宽或直径) L 20m 10 20m L 50m L/2000 50m L 250m 25 混凝土结构截面尺寸 壁、柱梁、顶板 3 洞、槽、沟净空,变形缝宽度 5 垂直度(池壁、柱) H 5m 5 5m H

36、 20m H/1000 表面平整度(用 2m 直尺检查) 5 中心位置 预埋件、预埋管 3 预 留 洞 5 相邻两表面高低差 2 注:( 1) L 为混凝土底板和池体的长、宽或直径。 ( 2) H 为池壁、柱的高度。 第 15 页 共 62 页 第 5.2.13 条 整体现浇混凝土的模板及其支架的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侧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除; 二、底模板,应在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达到表 5.2.13 的规定强度方可拆除。 整体现浇混凝土底模板折模时所需混凝土强度 表 5.2.13 结构类型 结构跨度( m) 达到设计强度的百分率(

37、 %) 板 2 2, 8 50 70 梁 8 8 70 100 拱、壳 8 8 70 100 悬臂构件 2 2 70 100 第 5.2.14 条 冬期施工时,池壁模板应在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周围气温温差较小时拆除,温差不宜超过 15,拆模后必须立即覆盖保温。 () 钢 筋 第 5.2.15 条 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搭接长度的末端与钢筋弯曲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 10 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 弯矩处; 二、受拉区域内,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 弯钩;、级钢筋可不做弯钩; 三、直径等于和小于 12mm 的受压级钢筋的末端,以及轴心受压构件中任意直径的受力钢筋的末 端,可不做弯

38、钩,但搭接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30 倍; 四、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五、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表 5.2.15 的规定。 钢筋绑扎接头的最小搭接长度 表 5.2.15 钢 筋 级 别 受 拉 区 受 压 区 第 16 页 共 62 页 级 级 级 低碳冷拔钢丝( mm) 30d0 35d0 40d0 250 20d0 25d0 30d0 200 注:( 1) d0 为钢筋直径。 ( 2)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除应符合本表要求外,在受拉区不得小于 250mm,在受压区不 得小于 200mm。 ( 3)当混凝土设计强度大于 15MPa 时,除低碳冷拔钢丝外,最小搭接长度应

39、按表中数值增加 5d0。 第 5.2.16 条 受力钢筋的绑扎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在受力钢筋直径 30 倍且不小于 500mm 的区段范围内,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受压区不得超过 50%; 二、受拉区 不得超过 25%;但池壁底部施工缝处的预埋竖向钢筋可按50%控制,并应按本规范规 定的受拉区钢筋搭接长度增加 20%。 第 5.2.17 条 当钢筋采取焊接排架的方法固定时,排架的间距应根据钢筋的刚度适当选择。 第 5.2.18 条 预埋件、预埋螺栓及插盘等,其埋入都 分不得超过混凝土结构厚度的 3/4。 第 5.2.19 条 钢筋位置的允

40、许偏差应符合表 5.2.19 的规定。 钢筋位置的允许偏差 表 5.2.19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1 受力钢筋的间距 10 2 受力钢筋的排距 5 3 钢筋弯起点位置 20 4 箍筋、横向钢筋间距 绑扎骨架 焊接骨架 20 10 5 焊接预埋件 中心线位置 3 第 17 页 共 62 页 水平高差 3 6 受力钢筋的保护层 基 础 柱、梁 板、墙 10 5 3 ( ) 混 凝 土 第 5.2.20 条 现浇混凝土应编制施工设计并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外加剂的选择; 二、混凝土的搅拌及运输; 三、混凝土的分仓布置、浇筑顺序、速度及振捣方法; 四、预留施工缝的位

41、置及要求; 五、预 防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措施; 六、季节性施工的特殊措施; 七、控制工程质量的措施; 八、搅拌、运输及振捣机械的型号与数量。 第 5.2.21 条 水池主体结构部位的混凝土应使用同品种、同标号的水泥拦制。当不能满足全部主体结构混凝土的需用量时,底板、池壁、顶板等应采用同品种、同标号的水泥。 第 5.2.22 条 配制现浇水池的混凝土,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当掺用外加剂时,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冬期施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有抗冻要求的混凝土,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 宜采用火山灰质水泥。 第 5.2.23 条 混凝土用的粗骨料,其最大颗粒粒径不得大于结构截

42、面最小尺寸的 1/4,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 3/4,同时不宜大于 40mm。其含泥量不应大于 1%,吸水率不应大于 1.5%。当彩多级配时,其规格及级配应通过试验确定。 第 5.2.24 条 混凝土的细骨料,宜采用中、粗砂,其含泥量不应大于 3%。 第 5.2.25 条 拦制混凝土宜采用对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无影响的洁净水。 第 5.2.26 条 配制混凝土时,根据施工要求宜掺入适宜的外加剂,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钢 筋混凝土水池的混凝土中不得掺入氯盐。 第 5.2.27 条 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应保证结构设计所规定的强度、抗渗、抗冻等标号和施工和易性的要求,并应通过计算和试配确

43、定。 第 5.2.28 条 配制坍落度大于 5cm 的混凝土时,应掺用外加剂。 第 5.2.29 条 混凝土的浇筑必须在对模板和支架、钢筋、预埋管、预埋件以及止水带等经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 第 5.2.30 条 采用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 18 页 共 62 页 一、第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 二、采用 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作用半径的1.5 倍;振的器距离模板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 1/2;并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管(件)等。振捣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 5cm; 三、表面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使振动器的平板

44、覆盖忆振实部分的边缘; 四、浇筑预留孔洞、预埋管、预埋件及止水带等周边混凝土时,应辅以人工插捣。 第 5.2.31 条 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需要间歇时,间歇时间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到次层混凝土浇筑压茬的间歇时间,当气温小 于 25时,不应超过 3h,气温大于或等于 25时,不应超过 2.5h;如超过时,应留置施工缝。 第 5.2.32 条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已浇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 2.5N/m2; 二、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凿毛和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不得积水; 三、在浇筑前,施工缝处应先铺一层与混凝土

45、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浆,其厚度宜为 1530mm; 四、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第 5.2.33 条 混凝土底板和顶板,应连续浇筑不得留置施工 缝。当设计有变形缝时,宜按变形缝分仓浇筑。 池壁的施工缝,底部宜留在底板上面不小于 20cm处,当底板与池壁连接有腋角时,宜留在腋角上面不小于 20cm 处;顶部宜留在顶板下面不小于 20cm 处,当有腋角时,宜留在腋角下部。 第 5.2.34 条 浇筑大面积底板混凝土时,可分组浇筑,但先后浇筑混凝土的压茬时间应符合本规范第 5.2.31 条的规定。 第 5.2.35 条 浇筑倒锥壳底板或拱顶混凝土时,应由低向高,分层交圈,连续浇筑。 第

46、 5.2.36 条 浇筑池壁混凝土时,应分层交圈,连续浇筑。 第 5.2.37 条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根据现场气温条件及时覆盖和洒水,养护期不少于 14d。池外壁在回填土时,方可撤除养护。 第 5.2.38 条 在日最高气温高于 30的热天施工时,可根据情况选用下列措施: 一、利用早晚气温较低的时间浇筑混凝土; 二、适当增大混凝土地坍落度; 三、掺入缓凝剂; 四、石料经常洒水降温,或加棚盖防晒; 五、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覆盖养护,防止曝晒,并应增加浇水次数,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第 5.2.39 条 评定混凝土质量的试块应在浇筑地点制作,留置组数应符 合下第 19 页 共 62 页 列规定:

47、 一、强度试块: (一)标准养护试块: 1每工作班不应少于一组,第组三块; 2第拦制 100m3 混凝土不应少于一组,每组三块。 (二)与结构同条件养护的试块:根据施工设计规定按拆模、施加预应力和施工期间临时 荷载等需要的数量留置。 二、抗掺试块:每池按底板、池壁和顶板留置每一部位不应少于一组,每组六块。 三、抗冻试块:根据设计要求的抗冻标号,按下列规定留置: (一)冻融循环 25 次及 50 次:留置三 组,每组三块; (二)冻融循环 100 次及 100 次以下:留置五组,每组三块; 四、冬期施工,应增置强度试块两组与水池条件养护,一组用以检验混凝土受冻前的强度,另 一组用以检验解冻后转

48、入标准养护 25d 的强度;并应增置抗渗试块一组,用以试验解冻后转入标准 养护 28d 的抗渗标号。 第 5.2.40 条 混凝土的抗压、抗渗、抗冻试块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评定: 一、同批混凝土抗压试块的强度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评定; 二、抗渗试块的抗渗标号不得低于设计规定; 三 、抗冻试块在按设计规定的循环次数进行冻融后,其抗压极限强度同检验用的相当龄期试块 抗压极限强度相比较,其降低值不得超过 25%;其重量损失不得超过 5%。 第 5.2.41 条 冬期施工的混凝土应能满足冷却前达到要求的强度,并宜降低入模温度。 第 5.2.42 条 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 -15时,应采用蓄热法养护。 对预留孔、洞以及迎风面等容易受冻部位,应加强保温措施。 第 5.2.43 条 采用蒸汽养护时,应使用低压饱和蒸汽均匀加热,最高温度不宜大于 30;升温速度不宜大于 10 /h;降温速度不宜大于 5 /h。 第 5.2.44 条 采用内加热养护时,池内温度不得低于 5,且不宜高于 15,并应洒水养护,保持湿润。池壁外侧应覆盖保温。 第 5.2.45 条 现浇钢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