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指导写好小学生习作怎么办?怎样找到与实际相沟通的桥梁,走出作文教学死胡同?我以为教师要在宏观“战略” 上无为,在微观“战术” 上有为,这样方能“ 无为而有为则可为” 。一、无为而治,走出强权束缚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习作的定位非常明确:“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分阶段目标的定位也十分清楚:1-2 年级重点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3 4 年级重点是“乐于书面表达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56 年级重点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应用文”。语文教师要真切领会精神,揭开习作神秘的盖头,在宏观上
2、对习作的定位走出“高原状态” ,认清作文的功效在于应用,在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语文教师要在习作理念、习作要求、习作表达、习作评价等方面作宏观上的“无为而治”,别让教师的强权意志成为学生习作的一道咒、一把尺、一把刀。首先,在习作理念上,别把学生当作系统写作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的对象,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习得,显形的人为灌与训是逼他们吞食,导致肠梗阻,违背人的发展。在习作要求上走出教师预设的理想化的期待心理,小学生的学力、阅历、知识等等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不要强求篇篇是佳作,生生是妙手,千万别在布局谋篇、构思立意、遣词造句上折磨学生。其次,在习作表达上,少一些限制
3、与束缚,别再以思想健康、宏扬正面禁锢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自主作文,允许学生先玩后写、写中有“抄”,鼓励体裁开放、自由表达,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只要学生“我写我事、我抒我情” 都给以真诚喝彩。再次,在习作评价上,教师就学生思考而思考之,万万不能做难侍侯的婆婆,也不能老做医生,极尽修剪之能事,应少一些苛责,多一些欣赏,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善待,允许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提倡宽度批改,弱化甑别功能。长此以往,教师表面的无为,却能达到“ 无为而治”之功效,其主要价值在于消除压抑,医治“作文恐惧症”、“无病呻吟症 ”、 “搬弄技巧症”,引导学生以平常心面对习作,为激发表达欲望、抒发真情实感奠定正常
4、的心理基础。二、有为而治,多维培养任何事物都是由许多个因素决定的,写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作文分娩的过程看,它是人感官的、情感的、言语的整体回归。左传云:“人之为人,言也”,言是人之所属、心之所属、语感之所属。这些所属告诉我们写作至少需要几方面的协同:感觉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情意状态,不能厚此薄彼,不能非此即彼,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心理,系统着眼、微观入手多维多向地去培养、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1、感觉 感觉能力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义,凭着被训练过的眼睛去观察,耳朵去博闻,手脚去操作,身体去体味,然后把来自各方面的感觉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描述下来,便是作文。感觉能力需要培养,我们看作家写作的原
5、始契机都来自一些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琐事,这些琐事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是熟视无睹,但一旦拥有敏锐的眼睛、善感的心灵,就能发现可取之材。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也目睹耳闻了生活中的大小琐事,可是就如呼吸空气一样,他们并没有感到空气的存在,园中之竹未能成为眼中之竹,更何论成为胸中之竹。因此,要培养一个人的感觉能力,对于生活仅仅是观察是远远不够的,仅仅给他提供新的感觉对象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强调观察中的思考、感受和体验。从根本上说,在观察客观事物的同时强调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要求学生在观察外物的同时又能观察感受,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如学生找春天,不
6、少人在校外田野上转了一圈,不是写柳树发芽,就是桃花开了,如果我们让儿童学会全方位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听、嗅、摸,并有意识地引领孩子体验当时内心的感受,那么在他们的眼里就会出现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黑白变为多彩,由静态变为动态。他们不仅看到“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还会感受到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心动才会情动,才会有那些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才会感受那鲜活跳跃的生命,也只有经历了心灵的激情荡漾,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有可能成为“笔下之竹”,就如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用心而得”,否则,没有给孩子亲自感受体验事物的
7、时间和空间,我们的孩子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能力逐渐被削弱,他们变得记忆力超群而感官迟钝,他们无须体味世界,只须记忆世界,无须创造生活,只须重复生活,从而导致固定的描写程式,遇到高兴就“一蹦三尺高”,受到表扬 “比吃了蜜还甜 ”,一着急就“ 好比热锅上的蚂蚁”,甚至,苦咬笔头觉得无话可写。在生活中发展学生感觉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培养感觉能力。因为感觉能力的发展需要表象的储备,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在书中,所以要放飞学生心灵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让他们接触更广阔的生活,古今中外、好恶美丑尽收眼底,从而丰富充实学生间接的生活储备,读书的意义,也就不仅在于学习技巧,还提高了认识,
8、陶冶了情操,也发展了感觉能力。2、情感池田大作在我的人学里说过这样一句值得玩味的话:“一句话具有一颗心。” 说写主体总在他所说所写的话语里自觉或不自觉地寄寓他某种思想感情,是他心灵的投射,如果一篇文章离开了情感,只能是一块没有活力的干肉,决不是生命体。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情感就是想说想写的冲动,一种倾诉的欲望,一种想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撞击力。我们如果有机会看看学生的日记(写给自己看的日记),就可以明白情感是作文全过程的基本点,学生真情喷涌时即使错别字滚动也让读者怦然心动,而面对美好的景物、动人的场面,一个无动于衷、表情木然的人,没有冲动的学生,即使写了,也是应命之作。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自
9、然、爱人类之情怀。一旦有了这种情怀,学生就能看到山势的奇伟,触到流水的冷热,听到小鸟的啁啾,嗅到野花的芬芳,从而触发学生灵魂,把肚子里憋着、脑里藏着、心里念着的话从笔尖流出来。其次,解放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心智,鼓励学生敞亮心扉,抒写性灵,即使是稚嫩的虚构,大可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引导。如野炊活动后,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体裁习作,可以是小虫爬进了锅里、快乐的午餐,也可以是火烧到我的头发上、饭菜到进河里,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书信体、小韵文,让学生愿写、乐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再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形象的教学、引人入胜的启迪、以情动情的点拨,如“语言描绘” 、“
10、实物演示” 、“生活再现”、“现场表演 ”、“声像渲染”等,让学生入境生情、融情入境,从而引爆情感临界点,使他们一吐为快。同时语文教师的情应如岩浆蓄积于心底,用时便喷涌而出,口能点火,笔能生花,使学生心灵中沉淀的情得以共鸣、发酵、释放。值得提醒的是尽量克服应命而作,少做命题作文,即使是命题作文,也要与学生的生活积累、经验保持联系,如澳门回归、香港回归主题的征文,学生有什么真切的感受、有什么表达欲望呢?只好克隆、只好无病呻吟,逼鸭子吐食,那能吐出什么宝贝呀!3、语言在实践中发现,学生有时胸中有“米”,有很多很好的“米”,也有倾吐的冲动,可因为语言贫困,有米难炊,呈搜肚刮肠之苦、提襟见肘之窘,有时
11、学生作文意象鲜明,但缺乏遣词造句的能力,这时的思维就象是忘了配音的电影,声象无法同期同步。学生习作中还经常出现不规范的语言,口语化严重,如“我这次一定要把鱼钓上来,否则白白来了”。这一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语言的贫乏也会成为写作的瓶颈。因为写作是编码,面对的是杂乱无章的素材和朦胧的思绪,要把所感、所闻、所思的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的书面言语,要使思绪由粗糙而趋于畅达,必须在书面语言的积累、运用上苦下功夫。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丰富语言责无旁贷。问题是怎么引?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读社会,读文本,读教师。怎么读?社会这本丰厚的无字书,充盈着鲜活的语言,可组织学生搜集新婚佳节的对联、搜集民间俗语俚语
12、、搜集民间传说等,但是,社会语言比较芜杂,往往美丑不分、泥沙俱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学会选择。其次,要提供大量优化组合的阅读材料,有资料显示,中国小学生的阅读量仅为美国小学生的二十分之一,这足可说明量的缺陷。语文教学如果只是守住一本课本,犹如单腿走路行而不远,所以需要开展课外的泛读,旨在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进行大量的积累,去跋涉课堂之外的万水千山,去观赏大千世界的万紫千红。我们的做法是,教师一发现新书好书就向学生推荐,要求学生每学期读一本中外名著(少儿版),熟背必背古诗,举行“古诗词擂台赛”,城区学校开设名著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儿童文学社。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量的积累,还必须伴随质
13、的提升。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例文几乎都是精心选择,这些文章字斟句酌,推敲严密,十分考究,正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好范本。最低要求也应引导学生感知必要的、最初的书面表达的规则和写作方法。提高一步说,注重引领学生在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对精彩语段的品味赏析,通过对比理解、想象感悟等欣赏性阅读活动,提高对字词句的感受力,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表达方法。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被开拓、积淀的语感图式还是属于听读型的,要把他深化为说写型,变所知所感为所有,还得“烂读” ,使言语对象沉淀于学生的内心,融入孩子的血液,才可能浑然成语言直觉,一有情景触发便自动服务于说写。“ 欣赏品味、烂读积淀” 的同时,教师
14、要有意识地使学生堆积的语言进入周转期,应有目的导引语言流向,如创设语境活用诗句,“音乐课上,我们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乐曲无比美妙,我们被深深陶醉了,不禁赞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又如,通过一词多写来促进学生语言的灵动丰富,“傍晚,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请学生把“ 傍晚” 换个说法,有的说 “夕阳西下” 、“热气已经退尽,只留下最后的一道晚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还有的写“太阳公公要跟月亮婆婆交班了” 、“刚下班的阿姨匆匆忙忙赶回家做晚餐”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也是十分有效的积累运用语言手段。读书笔记伴随着学生个体的读书过程,是学生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可以是格言妙语摘抄,知识信息收集和整理,也可以是思维火花的捕捉。日积月累,学生语言自然就丰富了。读教师,主要指教师的下水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等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渠道,这里不作展开。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是个漫长的过程,就如文火煲汤,不能急功近利,教师正确把握习作的定位,立足长效给以指导,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