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高考要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1)政治与军事上: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进攻苏俄。(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ks5uks5uks5u2.目的:直接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 财力 、 物力 ,战胜敌人。根本目的: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1)农业:实行 制。 (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 化。(3)流通:国家取消了 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 义务劳动 制,实行实物配给制 4.评价:性质:在
2、战争和经济非常困难情况下的非常措施。实质:它是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经济体制进步性:为国内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捍卫十月革命革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局限性:超出战时所需要的限度,违背经济规律;战后未及时调整,引发了严重的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主要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 经济 和 政治 危机。(2)导火线:1921 年 2 月海军基地兵变。(3)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国情。(4)目的:主要目的:解决经济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根本目的:为向社会主
3、义过渡建立经济基础。2.提出时间: 年,俄共(布) “十大”召开,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ks5uks5uKs5u.Com3.内容:(1)农业: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政府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 ,允许私人开办 ;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以租让的方式让 经营。(3)贸易: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 和 (4)在分配制度上:废除 ,实行按劳分配。5.特点(1)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国民经济。(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3)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民经济。6.作用(1)经济意义:调动了人民的 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 迅速恢复。
4、(2)政治意义:有利于稳定 形势。(3)理论意义:找到一条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7.启示(1)计划和市场都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2)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要遵循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规律。三、 “斯大林模式”1.背景:ks5uks5uks5u(1)国际形势: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2)政治形势: 年苏联成立;斯大林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3)经济形势: 政策使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仍相对落后,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5、。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工业方面:优先发展 的方针:由 农业 、轻工业提供资金(2)经济体制方面:实行 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体制,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3)农业方面: 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 ;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3.评价进步性: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和新型的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 工业化 。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 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局限性:片面发展 重工业 ,导致 和 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向 农民 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 生产积极性 ;长期执行 计划指令 ,压制地方 和 企业
6、积极性,阻碍经济 持续 发展;ks5uks5uks5u因后来没有得到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 苏联解体 的重要原因。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高考要求: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 模式的弊端特别是 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2)1956 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和对他个人崇拜,为改革斯大林模式创造条件。2.内容(1)农业(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取消农产品 ,实行农产品 ,提高收购价格;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 ,扩大集体农庄和 的自主权;扩大规模垦荒、提倡种 等(2)工业废弃部门 ;把部分 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一定程度上
7、承认企业和个人的 ,调动生产者的 。3.评价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为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东欧政局动荡。引起思想的混乱,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2)前人的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3)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出现了 社会动荡 、经济停滞 、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内容(1)重点是用 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计划指标;(3)调整苏联的 所有制 结构(4)企业开始实行 租赁 和承包,出现合资 企业;(5)部分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 租赁 或 建立家庭农场 。3. 失败原因:改革缺少 和相应的 坚持 的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致使经济持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ks5uks5uks5u4.错误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1)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2)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