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 14 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高考要求: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历程(1)服饰变化鸦片战争后, “ 洋布 ” 、 “洋装”渐渐进入中国 城市 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 中山装 和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的旗袍 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如西服、旗袍、裙子学生装等。(2)饮食变化:出现 西餐 馆、面包房、咖啡店, 吃西餐 成为有钱人的时尚。(3)住: 西方建筑样式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 欧式 洋房或 中西合璧 的豪宅。(4)社会风俗的变
2、化戊戌变法 时期: 派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 婚姻 制度。辛亥革命 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 反清 革命色彩。民国 时期,政府颁布 剪辫易服 和 废止缠足 的法令。大城市的婚丧仪式变得由繁琐愚昧 改为 简约文明 。ks5uks5uks5u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 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 跪拜 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 先生 ”、 “ 同志 ”,取代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 、“大人” 。 (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民心) ks5uks5uks5uKS5U节庆:辛亥革命以后, “改正朔,用阳历 ” ,增添了 国庆 、元旦等新节日。ks5u
3、ks5uKs5u.Com但在广大的农村仍处在 落后 、 封闭 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仍沿袭下来。2.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根本原因:是西方的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的冲击,并进而对社会生活各领域影响。具体原因:西方列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主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同时期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的促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的特点、影响:特点: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
4、显。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则变化不大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色彩。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20 世纪 5070 年代(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2)具体表现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许多生活必需品国家实行凭票计划供应 (统购统销政策,出现粮票、油票、布票等) ;20 世纪 50 年代,女孩子喜欢俄国风情的“布拉吉 ”,花布衣衫或花布
5、袄是中青年的衣装。文革时期流行穿军装,绿色 是流行色,蓝、黑、灰、绿充斥街头。社会风尚方面:倡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后(1)变化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具体表现A 物质生活方面: “吃”:1987 年基本解决 温饱问题 ;还倡导“ 菜篮子工程 ”丰富餐桌。“衣”:从灰蓝色调 为主走向 五彩缤纷 ,从单一的款式走向 多样化。 “住”: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安居工程 ”B 社会风尚习俗方面: 休闲娱乐多样化 ;注重 环保 、讲究卫生 、 赈济灾区 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第 15 课交
6、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ks5uks5uks5uKS5U高考要求: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1.近代交通工具(1)铁路19 世纪 70 年代,外国人擅修筑 铁路;19 世纪 年代,清政府修筑从 铁路 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辛亥革命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 基本格局 ;20 世纪上半叶,内地与西北、西南 基本不通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内地与 西北 、 西南 地区铁路的建设,先后建成了 铁路、 铁路;20 世纪 90 年代末,建成第一条高速铁路 广深 铁路2006 年青藏铁路 通车,结束西藏不能铁路的历史。火车机车演变: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2)公路及
7、交通工具: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等大城市。近代公路发展缓慢的原因: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 。(3)水路交通鸦片战争后,外国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 世纪 代初,李鸿章创办 ,首次打破 局面,推动中国近代水上交通 。 (洋务运动民用工业)(4)航空运输: 年, 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着 中国近代航空事业 开始。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至 航线开通,中国 民航 拉开序幕。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1)19 世纪 70 年代, 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 ,建立了第一个 。随后,福建巡抚丁日昌在 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20 世纪初,上海崇明 装
8、置 无线电台 ,并设无线电报局。ks5uks5uks5u(3)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 军事 ,无线电报则提供 官商通报 。2.电话的发展时间 成就19 世纪 80 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 逐渐形成全国 电讯网络 2003 年末 固定电话和 移动电话 数量跃居世界第一。3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 和 方便 ;(2)促进社会经济 发展;(3)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 思想 和 生活方式 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高考要求: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19 世纪中后期:外国人开始 在
9、中国办报刊,有中国丛报 、 万国公报 。其中,前者是 广州 出版的英文月刊 。后者是由基督教会 在 上海 创办。2.19 世纪 70 年代 起:中国人开始 自己创办近代报刊。3.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创办时务报 国闻报 ,宣传 维新思想 ;4.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民报 ,革命派同 维新派 论战;5.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新青年 大力宣传 民主科学 思想。6.20 世纪前期:共产党创办的 共产党 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中央日报 斗争。作用: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7.新中国成立后:党刊 人民日报 红旗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要舆论工具。 光明日报 文
10、汇报在介绍学术文化 、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8.改革开放后: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专业性、 娱乐性 报刊创办起来。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事业(1)起步标志: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2)走向成熟: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3)第一部有声音电影:1931 年 ,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4)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在 1935 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5)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4)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 和 革命 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5)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获得国际同内大奖。2电视(1)1958 年, 北京电视台 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 中国电视事业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 普及 。(3)在现代社会中, 看电视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传媒的四大媒介: 、 、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