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型五 信息筛选题和内容辨析题披沙拣金,细心比对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陈性之陈 亮往尝论乡之富人,以陈性之为第一。余尝款性之门,阒然如无人声。顷之,一僮出,问客姓氏,已而肃客入,主人相与为礼,已而杯盘罗至,终不见喧嘈之声。性之面目严冷,与人寡合,虽大会集,率不过三数客。遇有所往,虽百里夜半,亦疾驰竟归。一日,与乡士大夫过予,自命行庖具饭。食毕,从容言曰:“某素不解饮,一饱之外,虽留何用?”予亦不强也。衣食取足,不为分外经营。不交涉邑官吏,谒入县庭,则不问可以知其令之贤矣。盖其自为过多,为人过少,若有取于杨朱之道者。然予闻性之官剑浦,乡人陈公质且老
2、,而羁置在焉。性之曲意抚存之,使之自忘其为罪戾也。居亡何,公质死。性之还自旁郡,道逢兵马都监者往验其死,性之嘱以徐行:“有檄止君矣。 ”性之亟趋郡白事,得追还其都监者,又为治其后事颇悉。盖古之义侠所谓不以存亡为解者,大率亦此类。繇此言之,士之素守里闾,曾不得少自概见于世者,岂必曰乡称善人而已乎!性之以赀补迪功郎,尝主南剑之剑浦簿,以忧去官,而不复调矣。性之家故多竹,不以与人;多美器用,不轻以假人,居厚 每笑于余无所不可。墓上之铭,宜颐 之有请也。颐尝从予游,郡以其名上礼部,而性之死矣,盖癸卯十有二月七日也。得年凡七十岁。(选自陈亮集 卷二十七,有删节)注 居厚:指徐居厚,陈性之的亲家,作者的朋
3、友。颐:陈性之的儿子。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性之富甲乡闾;外表严肃冷峻,家风严谨;仆人对待来客恭敬而有礼貌,做事小心谨慎,不发出声响。B陈性之做客时,自命厨师准备饭食,可见其率直;不需打探就能看出县令是否贤能,可见其善于辨别官吏。C乡人陈公质死于他乡,性之将其后事料理得很周到;作者认为性之是社会上没名望,不为人所察知的义士。D郡里把陈性之的名字上报到礼部,但就在这时他却死了;性之的儿子与作者熟识,请作者为性之写墓志铭。现场答案 C存在的问题 _提示 该答案之所以选 C,可能与两点有关:一是先入为主,有人为陈性之作传,他怎么可能“没名望”呢;二是对 C 项所涉
4、及的原文区域(“盖古之义侠调矣”)理解不透,因为该段文字是以议论为主,句意较难懂。其实,仔细比对,就会发现这两句议论显然是针对陈性之为乡人陈公质料理后事而发。后面的记叙文字暗含“没名望”之意。请修改为正确答案 _D_解析 郡里上报礼部的是陈颐而不是陈性之。参考译文以前曾经谈论乡里的富人,认为陈性之是首富。我曾经敲性之的门,静悄悄的,好像没有人回应。过了一会儿,一个奴仆走出来,问我姓什么,不久就恭敬地把我带进去,主人以礼接待了我,没过多久,杯盘都摆出来了,始终听不到喧闹嘈杂的声音。性之外表严肃冷峻,与人很少来往,即使是大聚会,也只不过三四个人。遇到有外出的情况,即使半夜还在百里之外,终究也是骑马
5、快速返回家里。一天,他和乡里的士大夫拜访我,自命厨师准备饭食。吃完饭,他从容地说:“我向来不喝酒,除了吃饱,即使留下来,又有什么用呢?”我也就没有再勉强。性之只满足于有吃有穿,不会额外再去赚钱。他与当地官员没有交往,如果到县衙有事禀告,他不用问,就可以知道县令是否贤能。这大概是因为他考虑自己太多,考虑别人太少,就好像向杨朱学习一样。然而我听说当性之在剑浦做官时,乡人陈公质年岁将老,却因犯罪而被关押在这里。性之故意迎合、抚慰他,使他活下来,让他忘记自己是犯罪的人。过了没多久,公质死了。当性之从隔壁郡县回来时,在路上恰逢兵马都监前去验证公质的死,性之嘱咐他们慢慢地前行,说:“有官府公文阻止你们啊。
6、 ”性之急速赶往郡县将此事禀告给官府,还能够追上并将公文交给了那些都监,又将公质的后事详尽地部署给他们。大概那些所说的不因为生或死而被察知的古代侠义之士,大都也是这个样子吧。由此推之,一直住在乡里,很少为世人所了解的士人,难道一定是乡人说的善人而已吗?性之用钱买了迪功郎这个官职,曾经掌管南剑的剑浦簿,后因父母去世辞去官职,却没有再被调任。性之的家以前有很多竹,他从不把它们给人;用的大多是华美的器物,他从不将它们轻易借给人。居厚经常笑我没有什么不可以。墓志铭,理应是陈颐请我写的。陈颐曾经跟着我外出求学,郡县将他的名字上报给礼部,然而性之却死了,大概死于癸卯年十二月七日。享年七十岁。内容辨析题(分
7、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那么,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主要应在时间、地点、人物、细节、信息有无和因果关系等方面比对、分析。一、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8、。1(2010课标全国)( 花云)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第 6 题选项 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答:_答案 时间有误。原文是“文逊战死”之后“贼攻三日不得入” ,而后“城陷” 。该项中“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表述错误。2(2010山东)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
9、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第 12 题选项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答:_答案 比对选项与原文,可以发现申甫是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总兵,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总兵后才感动。授予官职的时间弄错了。二、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概括误”的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尹思令率众万余人,谋袭盱眙。三军咸惧。韶(指传主段韶 )谓诸将曰:“霸先等智
10、小谋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诸君不足忧,吾揣之熟矣。 ”乃自将步骑数千人倍道赴泾州。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军卒至,望旗奔北。选项:段韶擅长统众,面对敌人的侵扰时,善于鼓舞士兵的士气。泾州一战,段韶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几千人突袭,尹思令败逃。答:_答案 地点有误。 “泾州一战”应为“盱眙一战” 。2(萧燧) 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成串的钱)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吝惜授予官职),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选项:萧燧出京管理严州。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
11、调他去治理婺州。答:_答案 正确无误。三、比对人物: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2012广东)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指传主陶澍 )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第 8 题选项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答:_答案 选项错误,张冠李戴,
12、“首先倡导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2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王存,传主 )曰:“此吾职也。 ”入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选项: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址,侵占官道,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欢迎。答:_答案 请求朝廷责令修复河堤的不是王存,而是“中人”(朝中之人) ,原文是王存为民请命,解除了百姓的差役。四、比对关键细节: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 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阅读下面的原
13、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2012新课标全国)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第 6 题选项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答:_答案 关键细节有误。原文说,秦桧当权,秦桧的亲信私下里向萧燧说情。选项 A 改为“秦桧当权,与其亲党” ,多了个“与”字,使原文中的一个人“亲信”变成两个人“秦桧和亲信” ,从
14、而改变了原文意思。2(2013大纲全国)慧度(指传主杜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 老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第 10 题选项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 老 。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答:_答案 关键细节有误。原文“能弹琴”曲解为“只管弹弹琴” , “颇好庄 老 ”曲解为“读读庄 老 ”。五、比对添加内容:“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
15、有”(或于文无据 )的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2013新课标全国)文升 (指传主马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第 6 题选项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答:_答案 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大盗至钧州” ,并没有“各处骚扰” , “骚扰”一说没有根据。2(2012重庆)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
16、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第 10 题选项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答:_答案 “承担过很多重任”于文无据。六、比对句间因果关系: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是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 “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2012四川)( 贺钦)晚更好易 ,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
17、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第 10 题选项 D:贺钦晚年好 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答:_答案 因果不当。原文意思是贺钦以医闾自称,人们才把他称为医闾先生,贺钦隐居医无闾山,并非学医。2(2013辽宁)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 (指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第 6 题选项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
18、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答:_答案 因果不当。作者认为任福战死的直接原因是任福不听指挥导致的(违节度) ,而主帅韩丞相因“失律”(军队出师不利 )罪而遭免职。选项对这两个人的原因解释是不当的。信息筛选题和内容辨析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一、信息筛选题(一)审题1看清题材。不同题材的文章,考查的内容会有区别。写人,考查人物的性格或相关事件;写物,了解与物相关的特征;写景,赏析特定地点的独特景色;叙事,分清事件的种类。2审清题干。做文言信息筛选题审读题干特别重要,因为题干明确了筛选的标准、答题的方向。题干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标准限制语人物标准条件标准。试以 20
19、08 年江苏卷第 7 题为例加以说明。下列句子中, 的一组是全 都 直 接 表 现 吴 汉标 准 限 制 语 人 物 标 准 激 励 士 气 条 件 标 准(1)标准限制语。常见限制语有:全都表现,意味着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都符合信息标准要求;直接表现,意味着间接表现不在其中。(2)人物(或事理 )标准,即行为、性格的主语。用此标准可以衡量哪些选项非其所为。(3)条件标准。一般用非常准确而简明的语言交代筛选最主要的条件。这是审题的着力点,特别要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审题练习 读读下面的题干,画出“标准限制语” “人物标准” “条件标准”三部分( 可在题干中圈出),并说明“条件标准 ”的含义。(1)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 的一组是全 都 表 明标 准 限 制 语 何 灌人 物 标 准 行 事 有 成条 件 标 准条件标准的意思是:行事有成,意谓做事成功,重在“成” ;“成”强调结果,做事的手段、方法或过程均不在其中。(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颜斶“士贵于王”思想的一组是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 的一组是全 都 表 现标 准 限 制 语 颜 斶人 物 标 准 “士 贵 于 王 思 想 ”条 件 标 准条件标准的意思是:“士贵于王”意谓士比君王高贵。(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 的一组是全 都
21、 直 接 表 现标 准 限 制 语 张 讷 、张 诚人 物 标 准 兄 弟 情 深条 件 标 准条件标准的意思是:“兄弟情深”是指兄与弟之间的深厚情义。(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 ”的一组是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 的一组是分 别 能 表 现标 准 限 制 语 彻 里人 物 标 准 “爱 护 百 姓 ”和 “廉 洁 无 私 ”条 件 标 准 一 条 件 标 准 二条件标准的意思略。(二)答题1步骤:(1)回归原文,看清主体。将选项句放入原文,分清并对照主体、客体。识清谁是当事人。文言文中常有主语省略现象,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明确主语,辨明事件行动语言是由谁发出的。
22、(2)依照标准,辨别筛选。依照题干的信息筛选的三个标准,对所有选项运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2方法:“一析两非”法。如何使用“一析两非”法排谬?做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句代入原文进行比对、排除。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比对、排除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用“一析两非”法排谬的过程。“一析”就是辨析题干要求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所谓“直接表现” ,就是正面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所谓“间接表现” ,就是指侧面描述、作者评论等。题干未出现“直接表现”词语的,往往包括直接和间接两方面。“两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人,就是首先排除不合人物标准的选句。命题者在设
23、置错例时往往用“张冠李戴”法把不同人物所言之语、所为之事混在一起,而且在摘取选句时又多隐去主语。因此,解题时可先将选句代入原文,找出主语,即选句内容的发出者是谁,把那个(些) 不合人物标准的选项排除掉。 “非其人”的前提是题干要求选出“直接表明(现) ”的句子。非其事,就是在满足人物标准后再看其人其事是否合乎条件标准。用“非其事”排除那个(些)不合条件标准的选项。这项工作最关键。因为命题者在设置错例时,往往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际上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选句进行干扰。因此,考生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把选句代入原文,仔细分析揣摩,不可只看表面意思,而要看到句子的深层含意。答题练
24、习 尝试用“一析两非”法做下面的题目。王章字仲卿,泰山钜平人也。少以文学为官,稍迁至谏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元帝初,擢为左曹中郎将,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善,共毁中书令石显,为显所陷,咸减死,髡,章免官。成帝立,征章为谏大夫,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王尊免后,代者不称职,章以选为京兆尹。时帝舅大将军王凤辅政,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不亲附凤。会日有蚀之,章奉封事 ,召见,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上初纳受章言,后不忍退凤。章由是见疑,遂为凤所陷,罪至大逆。语在元后传 。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 中,与妻决,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
25、厄,不自激,乃反涕泣,何鄙也!”后章仕官历位,及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章曰:“非女子所知也。 ”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章小女年可十二,夜起号哭曰:“平日狱上呼囚,数常至九,今八而止。我君素刚,先死者必君。 ”明日问之,章果死。妻子皆徙合浦。大将军凤薨后,弟成都侯商复为大将军辅政,白上还章妻子故郡。其家属皆完具,采珠致产数百万。时萧育为泰山太守,皆令赎还故田宅。章为京兆二岁,死不以其罪,众庶冤纪之,号为三王 。 (选自汉书 卷七十六)注 封事:古代臣子上书奏事,防有泄密,用袋封缄,称为封事。牛衣: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多用乱麻、草编织。三王:指
26、王尊、王骏、王章三人。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王章“刚直不阿”性格的一项是( )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 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善,共毁中书令石显 稍迁至谏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 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不亲附凤 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 召见,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 死不以其罪,众庶冤纪之A BC D (1)一析:直接表现。(2)非其人:(只写序号)解析 句主语是“大臣贵戚” ,属间接表现。句主语是“众庶” ,属间接表现。(3)非其事:(只写序号)解析 是王章所为,但表现的是官吏之间的争斗,非“刚直不阿” 。只是叙述王章上书的结果,属间接表现。答案 D参考译文王章字仲卿,是泰山钜平
27、人。青年时代凭着擅长文化知识做了官,逐渐就升任到谏大夫,在朝廷里他因敢于直言进谏而出名。汉元帝初年,他被提拔做左曹中郎将,和御史中丞陈咸很友好,一同抨击中书令石显,后被石显陷害,陈咸免了死罪却遭受了髡刑,王章也被免去了官职。汉成帝即位,征召王章担任谏大夫,接着升任他担任司隶校尉,大臣和皇亲国戚们都敬畏他。王尊被免官后,接替他职务的人不称职,王章被选为京兆尹。当时皇帝的舅舅大将军王凤辅佐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王章虽然曾被王凤举荐,但他仍批评王凤独断专权,不亲近依附王凤。恰逢又发生了日食,王章上书奏报封事,皇上召见了他,他进谏说王凤不可以再继续任用,应该重新挑选忠诚贤能的人来辅政。皇上刚开始接受了王章
28、的进言,后来又不忍心辞退王凤。王章因此开始被王凤怀疑,于是就被王凤陷害,得了大逆不道的罪名。这件事记载在元后传里。当初,王章还是学生在长安求学的时候,只有他一人和妻子居住。王章得了疾病,没有被子盖,只好躺在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中,哭着与妻子诀别。他的妻子愤怒地斥责他说:“仲卿!京城中那些在朝廷里的达官贵人(的才学) 有谁能超过你?现在你身体得了疾病,处境困顿不堪,不想着如何激励、振作自己走出困境,反而哭哭啼啼的,你是多么浅陋啊!”后来王章做了官,等到做京兆尹,要向皇上上书奏报封事,他妻子再一次阻止他说:“做人应当知足,难道你就没有回想当年睡在牛衣里哭哭啼啼的时候吗?”王章说:“这不是你们女人能懂
29、的事。 ”奏章于是就送上去了,不久王章果然被关到廷尉府监狱里,他的妻子和儿女都被捉拿关押。王章的小女儿年龄才十二岁,夜间起来哭叫着说:“平常监狱里呼喊囚犯( 姓名) , (连我父亲在内的) 那数字一般是数到了九才停止,今天数到八就停止。我父亲一向性情刚强,那先死掉的一个人一定是我父亲了。 ”第二天询问情况,王章果然死了。他的妻子儿女都被迁居到合浦。大将军王凤死后,他的弟弟成都侯王商又担任了大将军,辅佐皇上处理日常政务,他禀告皇上让王章的妻子和儿女回到故乡泰山郡。王章的家属都健在,已经因采买珍珠置办了价值几百万的巨额家产。当时萧育担任泰山郡太守,让王章的家属赎回自家过去的田宅。王章做京兆尹才两年
30、,他死不是因为他的罪行,当时的人都认为他遭受冤屈而怀念他,把他和当时的王尊、王骏放在一起并称为“三王” 。二、内容辨析题(分析概括题 )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不管做哪一类题,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了解和认识,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词句、文章的主旨观点、作者的立场态度等等。对于人物传记,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故事的来龙去脉;对于游记,则要注意游的顺序和时间,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等等。另外,在阅读时不能贪快,不能急于下手而跳读、漏读。同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应付隐秘而细小的错误点。2关注细节,依文索义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
31、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或转述。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与原文是否保持一致。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到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3仔细比对,反复推敲概括分析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 ,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
32、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参见前面“核心突破”部分)规范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司马光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 ”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 ”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33、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34、”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 ”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 ”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 ”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
35、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苏洵集 附录卷上)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在京城去世后,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告诉前去吊唁的司马光,他们要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B有人劝说程氏向苏家父母求得一些财物,而程氏认为虽然可以求得,但是害怕有人说自己的丈夫而没有接受这个建议。C苏轼和苏辙兄弟小时候,都是由程氏亲自教育的。程氏常常引用古人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后来他们同一年考中进士,又同登贤良方正科。D司马光认为女子如果能做到使家庭和睦,善于治理家事,就已经很贤惠了,而程氏在此基
36、础上,还能做到勉夫教子,可谓见识高远。答案 B解析 应为向程氏自己的父母求得一些财物。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氏兄弟把父亲的灵柩运回四川与母亲同葬,按风俗俩人是同一坟冢而不同的墓穴,兄弟俩请司马光为母亲写墓志铭。B程夫人嫁入苏家,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嫌弃苏家清寒。C苏辙因为家庭负担所累,二十七岁学无所成,所幸的是后来程夫人主动挑起家庭重担,支持他读书。D程夫人告诫儿子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并且教育他们做人要恳切率直,要有正义之气。答案 C解析 不是苏辙,而是苏洵。参考译文治平三年的夏天
37、,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 ”于是我说:“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 ”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
38、她很贤惠。有人对夫人说:“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夫人说:“是的。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愤求学的。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
39、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夫人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 ”于是拿出所有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 ”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愁悲哀的。 ”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
40、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经有盈余,就感叹说:“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 ”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苏轼进入朝廷,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唉,作为女子,如果她的温柔和顺从能够使家族和睦,她的聪明才智能够治理家事,这就已经是贤能了;更何况像夫人这样,还能启发开导教育帮助成就了自己的丈夫、孩子,使他们都能凭借文学才能为天下人所知、尊重,
41、如果不是见识思虑高超过人,能像这样吗?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今天从夫人来看,更可见古人的话是可信的。信息筛选题和内容辨析题题组训练一、基础题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宋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襕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
42、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咸思辞禄去位,而缁流憸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 ”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度僧尼道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
43、,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或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 ”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 明史 李仕鲁传 ,略有改动)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 )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章数十上,亦不听 遂置笏于地A BC D 答案 B解析 第句是说李仕鲁三年不出家门,潜心读书。第句与李仕鲁无关,是说陈汶辉上奏疏力求皇帝选用道德、行为、文章、才德杰出的人。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仕
44、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鄱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作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答案 A解析 A 项错在“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文中说“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 ,可见李仕鲁是在官吏举荐下入朝做官的。参考译文李仕鲁,字宗孔,濮地人。
45、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知道仕鲁的声名,洪武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祖高兴地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他为黄州同知,说:“我暂时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 ”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皇帝自登基后,对佛教很爱好,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对应答皇帝当庭提出的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人就赐给他金襕袈裟衣,招入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被
46、皇帝当作耳目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无人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为此事和皇帝争辩。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劳苦功高的故旧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和爵位,而僧人和一些耳目竟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被诽谤,和萧何、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国家太平很快就可以实现了。 ”皇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佛门创立专职官员。于是把原先所设置的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他们原先品级俸禄。对道教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千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方向,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人之学而崇尚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