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走向及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 ,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 ,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
2、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 “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 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 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 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
3、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
4、,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 一诗。 将仲子 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 “赋诗” “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 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
5、就是这样“以意逆志” ,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整体把握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答:_答案 这篇社科论文讲述了诗经由“诗”到“经”再到“诗”的地位、用途的演变过程,重点论述了在封建社会尤其在西周时期的三方面实际用途及使用的主要方式:献诗陈志和赋诗言志。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 本文共五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 ,指出 诗经在封建社会是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第二部分(24 段) ,重点阐述了诗经 在西周时期三方面用途及使用的两种主要方式;第三部
6、分(第 5 段) ,概括论述了从孔子时代到五四运动 诗经由“经”变“诗”的过程。问题研读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 ,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 ”经常和“瞽献曲” “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答案 A
7、解析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表述错误。第二段中说 诗 歌 用 以 “颂 美 或 讽 谏 ”, 发 泄 、 申 诉 冤 屈 或 不 幸 , 可 见 诗 经 的 作 品 具 有 深 刻 的 含 意。试题评点 该题重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范围明确,且要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难度不大。A 项错误在于添加的“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于文无据。做选择题要善于比对,尤其注意命题者添加的词语是否有根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
8、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答案 C解析 C 项与第四段中“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的内容不符。试题评点 该题重点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同时兼考了简单的推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降低了难度。四
9、个选项涉及文章二、三、四段中的内容,C 项曲解文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 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答案 B解析 第三段中说宋国人民做了歌儿对华元唱
10、,可见“徒歌”并非都“没有曲调” 。试题评点 该题综合考查筛选信息、归纳概括及推断的能力。四个选项涉及文章除首段外的所有内容,跨度大,覆盖面广,因而难度较前两题大。B 项错在推断上。二、(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
11、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
12、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值得
13、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以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
14、世界 3 的技术)整体把握1.本文要阐释的中心是什么?答:_答案 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全文主要阐释“科技黑箱”的内涵以及从使用者角度说明了其三个特点。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 全文共三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 介绍了什么是 “科技黑箱” ;第二部分(23 段) ,介绍了科技黑箱具有的三大特点。问题研读1.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C.科技黑箱是一
15、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答案 C解析 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原文第一段中说“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而 C 项中表述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将“选择”偷换为“修正” ,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A、B、D 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均在第一段中。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 “科技黑箱”是全文论述的主要对象,也
16、是全文的中心词语、关键词语,从知识的角度说,就是重要的概括。四个选项内容全部集中在第一段,范围明确,且是“负选”型,难度不大。C 项与原文只是一词之差,原文是“选择” ,选项是“修正” ,一词之差,改变了“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与原文不一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C.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
17、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D.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其原因是“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而“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说明了科技黑箱为使用者提供了最大的方便。故 B 项表述不当。原文第二段谈及科技黑箱的三个特点,A、C、D 三项内容均在此段中,表述正确。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了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四个选项内容都集中在第二段,所涉及的句子都是对本段中心科技黑箱三大特点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18、,从句式上分别考查对比喻句(A 项 )、因果句 (B 项)、并列句(C 项) 和转折句(D 项)的理解。B 项错误在于把因果关系绝对化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 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B.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
19、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答案 D解析 本题从强加因果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双刃剑”的意思是有利有弊,而 D 项中谈及的是科技黑箱 “滥用”的后果,将两者扯上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原文内容涉及后两段,选项都对原文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推理,既有对原文内容的分析过程,也有对原文内容的综合过程。D 项“其”指代内容错误。三、(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 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
20、字云:“ ,凤属,神鸟也。江中有 ,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
21、,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 ,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 ,应 该 是 由 于 这 些 随 着 信 风 迁 徙 的 鸟 , 给 以 少 皞 为 首 的 商 人 的 农 业 生 产 带 来 了 四 季 节 令 的 消 息。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 “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 “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 “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22、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 “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 ,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 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整体把握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答:_答 案 这 篇 考 古
23、 论 文 论 述 了 在 商 周 时 期 凤 凰 如 何 从 普 通 的 短 尾 水 鸟 变 为 神 鸟 的 过 程 及 原 因。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 全文共四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 ,指出西周的神鸟凤凰的原型应是一种普通短尾水鸟;第二部分(23 段) ,阐述了鸟在商代是图腾始祖及其原因;第三部分(第 4 段) ,阐述了在商代受崇拜的鸟因政权需要把它变成了神鸟凤凰。问题研读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 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中,作为凤属的 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C
24、.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答案 B解 析 原 文 第 一 段 表 述 为 : “似 凫 而 大 , 赤 目 。 ”而 B 项 表 述 为 “一 般 大 ”, 与 原 文 不 符。试题评点 该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及简单的信息整合的能力。题干“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暗示了阅读范围在第一段,兼及第二段首句。第一段共三句话,B 项内容涉及第二句,细心比对发现,原文是说“似凫而大” ,非“跟凫一般大” ,曲解了原意。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
25、,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答案 A解析 原文第二段“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 ,说明“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试题评点 该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二、三两段,兼及第三段首句。A 项错误在于 “还没出现”时间判断不准。3.根据原文内
26、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C.尚书 “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 “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 “殷革夏命” ,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答案 B解析 周武王参拜商人的神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27、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 。试题评点 该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综合,兼及推断。涉及文章最后一段。B 项错在对周武王参拜神庙的目的表述与原文矛盾。四、(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 ,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
28、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 、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 、“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
29、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 黄帝书与申子 、 慎子 、 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 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 ,什么是“玄德”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
30、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如论语卫灵公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整体把握1.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答:
31、_答案 这篇考古论文以“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为中心,结合古书材料和发掘的地下材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子成书时代不会晚于战国早期,老子应年长于孔子。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答:_答案 全文共五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 ,提出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问题,希望对这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第二部分(24 段) ,根据近年出土的秦汉简帛佚籍及其他材料,推论出老子成书时代不会晚于战国早期;第三部分(第 5 段) ,从论语引用老子书中内容推断出老子应年长于孔子。问题研读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 老子一书的
32、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 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 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答案 B解析 B 项中“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一句错,原文中有“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 “其”代指“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不是
33、指“老子和道家” 。本项犯了混淆指代内容的错误。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辨别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社科文的特点是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明性,筛选信息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和严密。B 项错误在于转述的语言不准确,原句中的“其”指代义被偷换成其他指代义,偷换了概念。答这类信息比对题,要关注代词的指代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 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 ,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
34、孔学 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答案 D解析 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 项在原文中的信息是:“论语宪问: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朱熹的话“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中“或人”是指“或曰”一句中的这个人,朱熹的意思是说,有的人所称引的这句话今见老子书,因此, “论语引用老子的
35、铁证”应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这一句,而“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一句“是对老子的批评”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难度很大。D 项的错误很迷惑人,颇有点玩游戏文字的味道。它错在对论据的引述上,只引后半句,未引出“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因此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证据。这种断章取义式的错误很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加上文本专业性强,因此,该题得分率极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B.道家以“发明黄
36、老道德意” 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 “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 ”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答案 C解析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 项中“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属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兼及推断能力。C 项的判断于文无据。命题探究及
37、备考启示1.新课标卷在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上有何特点?答案 (1)选文多为社科论文,专业性强,学术味浓,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2)考点的重心放在对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上,根据内容推断出新的结论上。(3)题型全为客观选择性,几乎全为“负选”型。2.新课标卷考查论述类文章阅读的特点对于论述类文章复习来说有何启示?答案 (1)加强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尤其注意整体把握。社科论文看似艰深,其实只要按照论述类文章阅读的一般规律,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文眼句等) 找出论点与论据,把握住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还是好理解的。应多读一些,心理适应性就强,畏难心理就少了些。阅读时应平心静气,潜下心去。(2)针对全为客观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强化“比对法”的训练 (“比对法”内容见本章专题二“核心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