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2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3961313 上传时间:2018-12-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2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2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2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2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2学案 鲁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时 2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3.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一、内、外力作用与板块构造学说1内、外力作用比较作用特点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热能 太阳能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坦相互关系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表形态就是在内力与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2.板块构造学说(1)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

2、块。(2)学说内容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2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板块相对移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判断1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是依据地表的运动方向判定的。( )2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水平运动造成的。( )3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地质构造 常形成地貌A 背斜 山岭褶皱B 向斜 谷地或盆地C 断层 谷地或陡崖3.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Error!思考 地质

3、构造就是地貌吗?简述理由。答案 不是。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地貌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可简单地理解为:地质构造是岩层的形态,或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地貌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态。三、外力作用的表现1外力作用(1)主要来源: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2)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2主要外力地貌地貌作用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流水作用流水冲刷、下切作用形成沟谷,强烈向下侵蚀常形成峡谷流速降低,泥沙沉积,在山谷口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3风力作用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

4、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风沙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2)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又会产生消极的作用。探究点一 板块构造学说1915 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概念,60 年代初郝斯(H.Hess)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结合二者的思想和越来越多的证据,随后形成了板块运动学说,并成功解释了很多关于地球活动的不解之谜。70 年代以来,以证实板块构造学说为目的的世界规模的地球观测蓬勃开展,据科学观测,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 1 厘米到 10 厘米的速度在移

5、动。结合“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分析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 A 处与 B 处相比,地壳较稳定的是_处,因为_。答案 A A 位于板块内部,B 位于板块交界处。2图中数码代表_板块,数码代表_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图中板块与_(板块名称)相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由板块与_(板块名称)相撞形成的。4答案 美洲 太平洋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3根据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预测红海海域的面积会逐渐_,大西洋的面积会_,太平洋的面积会_;地中海则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答案 增大 增大 减小4下列各组城市之间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而正在变短的是( )A东京、北京 B纽约、巴西利亚C伦敦、华盛顿 D开罗、罗马

6、答案 D板块运动及形成的地貌板块相对移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具体分析如下表:板块碰撞区发生区域 板块张裂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运动方向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读“日本海沟示意图” ,回答 12 题。1图中 M、N 分别属于(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美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2与日本海沟所处板块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A安第斯山 B红海5C

7、冰岛 D东非大裂谷答案 1.D 2.A解析 日本海沟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安第斯山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红海、冰岛、东非大裂谷均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探究点二 内力作用2017 年 7 月 21 日,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在川东南丁山构造预探井顺利完成超高压分段压裂施工,创造了多项新纪录,有望突破丁山区商业气流关。1按照正常形成顺序,图中 AF 字母代表的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怎样的?有什么规律?答案 F 地层先形成,然后形成的是 E,以后依次形成了 DCBA,规律是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覆盖在前面的地层上。2正常的地层是水平平行的排列,因受内力的挤压而弯曲变形

8、,才会形成图示形态。你能从岩层的弯曲形态来区分甲、乙两地分别属于哪种地质构造吗?答案 一般来说,岩层向上拱起的乙是背斜,向下弯曲的甲是向斜。3从地层的新老关系来看,甲、乙两地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地层分布有什么区别?答案 甲地是向斜,从向斜中心向两侧,岩层由新到老;乙地是背斜,从背斜中心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4一般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地,向下弯曲形成谷地,图中的甲、乙两地为什么倒置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答案 乙地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易形成谷地;甲地是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受侵蚀,易形成山地。5你认为判断地质构造时,按地形与地层新老关系判断,哪个方法更准确

9、?为什么?答案 按照地层的新老关系判断更准确。因为地形容易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容易形成地形倒置,不能反映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6你认为川东南丁山构造预探井最可能位于甲、乙中的哪个位置?为什么?答案 乙地。因为乙地是背斜构造,地层向上拱起,密度较小的石油、天然气容易在背斜顶部的空隙里贮存。6地质构造图的判读(1)背斜和向斜的比较背斜 向斜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判读方法图示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谷地 山岭侵蚀后地貌及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脆弱,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构造地貌图示岩层由老到新;P 处

10、向斜成山;M 处背斜成谷(2)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背斜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断层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设施;水库水易渗漏7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 。读图,回答 35 题。3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背斜C向

11、斜 D断层4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所致52015 年 4 月 19 日,山西同煤集团姜家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 16 人遇难。此次发生矿难的地点其地质构造可能与图中的_处类似(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 3.B 4.D 5.D解析 第 3 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岩层老,而两翼岩层新,故为背斜。第 4 题,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第 5 题,向斜为储水构造,易发生透水事故,图中丁处符合矿难发生地的地质构造特点。探究点三 外力作用读“冲

12、积扇示意图和剖面图” ,探究下列问题。1冲积扇是怎样形成的?8答案 冲积扇是山地河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坡度降低,河道变宽,流速降低,河水的携带能力下降,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2冲积扇的形态是怎样的?答案 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山谷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3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分布有什么规律?答案 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速沉积规律制约,颗粒从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下面的照片是面向东方拍摄的西北地区典型景观流动沙丘,仔细观察,探究下列问题。4沙丘是怎样形成的?答案 在风力搬运沙尘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会沉积,形成沙丘。5观察沙丘的形态,结合西北地区的盛行风向,说明二者之

13、间的关系,并画出典型的流动沙丘和静止沙丘示意图。答案 沙丘是沙漠地区基本的地表形态,其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多呈新月形。如果地表植被稀疏,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就会发生移动,形成流动沙丘。静止沙丘的特点是上下层理构造,流动沙丘的特点是斜层理构造,如下图所示。6森林能防风固沙,能不能在这里通过植树造林来固定沙丘?答案 不行。森林的生长需水量大,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能为森林提供足够的水分,树林很难成活。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内容列表总结如下:形成地貌作用地区外力作用侵蚀 搬运 沉积(堆积)上

14、游 中游 下游流水作用高山峡谷(“V”形)、瀑布、千沟万壑、地表崎岖“泥沙俱下” 、河道变宽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湿润地区9大风区 过渡区 减弱区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柱等“飞沙走石”沙丘、沙垄、堆积黄土(黄土高原)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干旱地区冰川作用冰斗、角峰、U 形谷物质迁移沉积物大小颗粒不分、杂乱堆积而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地区海浪作用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物质迁移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原地,形成风化壳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的地貌为_,其形成

15、的原因是什么?(2)图甲中从河流出山口到冲积扇边缘,其沉积物分布有何特征?(3)图乙为_地貌,请解释其形成过程。答案 (1)冲积扇(或洪积扇)。 河流出山口处,河道变宽,流速降低,泥沙在山前大量沉积形成冲积扇。(2)出山口处沉积物颗粒较大,到冲积扇边缘颗粒逐渐变小。(3)河口三角洲 河口地带,河道加宽,流速进一步降低,泥沙沉积,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形成河口三角洲。10图表特征:地质构造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地质构造有哪些类型?(2)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的先后顺序。(3)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在图中找出岩层的弯曲方向或岩层

16、的新老关系,找出发生断裂位移的地带。1.判断地质构造:向斜、断层。2判断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岩层弯曲变形,说明地壳发生水平运动;断裂错位说明地壳发生垂直运动(或水平运动)。3判断地质构造形成的先后顺序:丙处岩层断裂,且岩层是弯曲的,说明该处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层。4判断地质作用形式:甲处表面岩层缺失,说明发生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乙处有新的沉积,说明该处出现沉积作用。(1)图中的地质构造有哪些类型?(2)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的先后顺序。(3)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1)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断裂并发生位移为断层。(2)断裂处岩层不连续且是弯曲的,说明先形成褶皱后形成

17、断层。(3)岩层弯曲说明地壳发生水平运动,断裂错位说明发生垂直运动(或水平运动)。读“地质剖面图” ,完成(1)(3)题。11(1)若 岩 层 为 页 岩 , 为 石 灰 岩 , 则 图 中 甲 、 乙 、 丙 、 丁 四 点 最 有 可 能 变 质 成 为 新 岩 石的 是 ( )A甲大理岩 B乙板岩C丙大理岩 D丁石英岩(2)甲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为(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3)乙、丙、丁、戊四处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A丙乙丁戊 B戊丙乙丁C丙乙戊丁 D丁乙丙戊答案 (1)C (2)C (3)A解析 第(1)题,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的变质条件下形成的。岩浆侵入地区附近温度和压力都

18、较高,所以丙区域最有可能变质,由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故 C 正确。第(2)题,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可以判断是背斜,故 C 正确。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戊是侵入到丙、乙、丁岩层中,所以丙、乙、丁先于戊形成。又由于丙、乙、丁是沉积岩,按照沉积岩沉积规律,可知丙先于乙沉积,乙先于丁沉积。故 A 正确。(2017宜宾期末)2015 年 4 月 25 日,尼泊尔发生 8.1 级地震,震源深度 20 km,我国西藏拉萨等地有明显震感。ICL 软件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发的地震预警软件,可提前几秒至几十秒不等预警地震,为逃生赢得宝贵的时间。预警时间的长短主要受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的影响。据材料和图甲、图乙,回答

19、12 题。121尼泊尔地震震中处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2ICL 软件实现地震预警的原理是( )A监测地震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差异B通过先进仪器观察地球内核活动C观测青蛙成群迁移等动物异常举动D通过观测天文星象(如地震云)答案 1.D 2.A解析 第 1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尼泊尔地震震中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D 选项正确。第 2 题,从材料中的“预警时间的长短主要受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的影响” ,可以判定出 ICL 软件实现地震预警主要与地震波有关,而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传

20、播速度有明显的差异,A 选项正确。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完成 34 题。3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A B C D4在图中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A B C D答案 3.C 4.A解析 第 3 题,庐山属于断块山,是由沿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图中处是上升岩块。第 4 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为背斜构造。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地形:甲是_,乙是_。地质构造:甲是_,丙是_。13(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21、(4)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和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答案 (1)谷地 山地 背斜 断层(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成为谷地。(3)乙地为向斜,可从两个方面判断: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易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解析 (1)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地质构造是指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而地形则是指山地、谷地等。(2)甲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为背斜,背斜易形成山岭,但从图上看该地的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

22、岩石破碎极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谷地。(3)乙地地质构造,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即岩层的年龄和岩层的弯曲方向。(4)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和断层处易发生透水和塌陷等。读“六大板块示意图” ,完成 12 题。1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Aa 和 c 挤压而成 Bb 和 d 挤压而成14Cc 和 b 挤压而成 Da 和 b 挤压而成2红海的成因以及今后面积的变化是( )A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B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缩小C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缩小D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扩大答案 1.A 2.A解析 第 1 题,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a)与印度洋板块(c)碰撞挤压而成的。第 2 题,红海是板块张裂

23、形成的,面积将扩大。读图,回答 34 题。3从成因上看,山地 M 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4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中所示不同的是(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C华山 D泰山答案 3.C 4.B解析 第 3 题,从图中山地形成的示意图可知,M 山属于断层形成的地垒,山的类型为断块山。第 4 题,断块山在我国的典型代表是庐山、华山、泰山等,而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褶皱山。下图是“某地岩层水平分布图” 。据图回答 56 题。5下列四幅剖面图与沿 ab 线的剖面图一致的是( )156图中甲处地貌与地质构造的组合正确的是(

24、 )A山谷背斜 B山脊向斜C山谷向斜 D山脊背斜答案 5.A 6.B解析 第 5 题,图中虚线为等高线,从 a 处到 b 处,经过了山谷、山脊,且 a 处海拔介于150200m,只有 A 图符合。第 6 题,从图中等高线分布来看,甲处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为山脊;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甲处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是向斜。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乙图是_,二者都是河流_地貌。(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甲对应在_处分布,乙对应在_处分布。(3)随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逐渐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

25、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 AB 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A黏土、砾石、粉砂 B粉砂、黏土、砾石C砾石、粉砂、黏土 D砾石、黏土、粉砂(4)根据图甲判断沿 CD 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答案 (1)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堆积 (2) (3)C (4)B16解析 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甲为冲积扇,乙是河口三角洲,都是河流沉积而成的堆积地貌。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丙图中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位于出山口处,可能会形成冲积扇;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第(3)题,甲图中由 A 到 B 谷口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由大变小。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冲积扇的中部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 B 图符合。板块构造学说 12,78,13内力作用34,56,78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外力作有 1112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节综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节综合 7,910,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