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56342 上传时间:2018-12-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陕西省渭南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孝是人性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

2、,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为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利益的人格。 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能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

3、,而“仁”的被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指孝敬父母的德行要求,而“悌”则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孟子也明确到“孝悌”是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行,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

4、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政治上的公忠。时间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孝与公忠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了。多年来脱离个人道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行都没有的人,会真诚地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 2 -(节选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5、A. 人在婴儿期生命尤为脆弱,如果没有父母时时刻刻的关心照料,就不会安然度过这一危险时期。B. 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这是因为正是父母的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C.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D.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孝悌”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第二段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关系。B. 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并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C.

6、文章以孔子孟子和童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的观点D. 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B. 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切爱的核心。C. 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D. 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的人不会真正爱他人、爱国家。(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7、流浪汉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相机。这些家伙,也贼值钱,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不亚于一台小汽车。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的年龄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糨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的,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藏族同胞,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

8、影。难道这个流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 3 -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放心,悄悄来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口,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不能排除怀疑,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他这才醒过来,讪讪着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滚!滚得远远的。

9、 ”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了。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就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靠着防盗门,半躺半坐,优哉游哉的,好像自己是店老板。小康气不打一处来,走到跟前,抬脚去踢他,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他身上,一边怒吼着:“滚!滚!滚!”那架势,仿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不明白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看什么看?你聋吗?滚!”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摔去。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部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元以上。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

10、当警察赶到后,小康就说出了自己的怀疑。怀疑归怀疑,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照到小康的店门口。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短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的缘故,才一直没有下手。面包房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急,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顾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

11、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转身逃了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小康转遍了大街小巷的旮旯角落,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 年第 16 期,有删改)4. 下 列 对 小 说 相 关 内 容 和 艺 术 特 色 的 分 析 鉴 赏 , 不 准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 )- 4 -A. 小 说 开 头 对 流 浪 汉 外 貌 的 描 写 , 有 欲 扬 先 抑 的 艺 术 效 果 , 为 下 文 刻 画 流 浪 汉 与 小 偷对 抗 、 保

12、 护 小 康 店 铺 的 高 大 形 象 作 了 铺 垫 。B. 小 说 写 小 康 的 父 亲 时 运 用 正 面 描 写 , 他 虽 然 没 有 出 场 , 却 收 到 “此 时 无 声 胜 有声 ”的 艺 术 效 果 , 为 小 说 留 下 了 无 尽 的 想 象 空 间 。C. 小 说 写 小 康 多 次 朝 流 浪 汉 发 火 , 既 凸 显 了 小 康 对 流 浪 汉 的 猜 疑 和 冷 漠 , 又 推 动 了 情节 的 发 展 。D. 作 者 善 于 设 置 悬 念 , 环 环 相 扣 , 直 到 小 说 结 尾 才 抖 开 包 袱 , 使 真 相 大 白 , 实 在 是 匠心

13、独 运 , 与 相 声 艺 术 有 异 曲 同 工 之 妙 。5. 小 说 中 的 流 浪 汉 具 有 怎 样 的 形 象 特 点 ? 请 简 要 分 析 。 ( 5 分 )6. 小 说 以 小 康 的 自 言 自 语 结 尾 , 这 样 处 理 有 怎 样 的 艺 术 效 果 ? 请 结 合 全 文 简 要 分 析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材料一: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加外语,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

14、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符合自身发展层次的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 “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

15、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 6 选 3 模式有 20 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 7 选 3 模式更是达到了 35 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 7 到 8 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 5 -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 “喜欢不能当饭吃” 。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

16、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洪文强调, “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 “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节选自科技日报 ,有删减)材料二:“新高考”之

17、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 3 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 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 ,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革目的基本达到了。B “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C “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挥。D

18、“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 “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8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 )A “新高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 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B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C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 “新高考”中, “走班制”最让人质疑。D浙江的 7 选 3 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E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 “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真正

19、掌握自己的未来。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5 分)- 6 -二 、 古 代 诗 文 阅 读 ( 35 分 )( 一 ) 文 言 文 阅 读 (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20、,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 )10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行李之往来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3 分

21、)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 B、 C、 D、1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左传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B. 爵位,春秋时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有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 “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 “伯”均是爵位。C. 古代讲究“以德治国” “以德配天” ,是说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之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

22、 “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 ,是君主的谦称;D. 执事,常见义项有两个:有职守之人,官员。还有一种是敬称,是指办事的官吏,如“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 ,这里是敬称对方,可译为“您” 。13 把 文 中 画 曲 线 的 句 子 翻 译 成 现 代 汉 语 。 ( 10 分 )(1) 越 国 以 鄙 远 , 君 知 其 难 也 , 焉 用 亡 郑 以 陪 邻 ? ( 5 分 )- 7 -(2) 因 人 之 力 而 敝 之 , 不 仁 ; 失 其 所 与 , 不 知 ; 以 乱 易 整 , 不 武 。 ( 5 分 )(二)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七

23、律 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B.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难”字为全诗诗眼。C.诗中场景不断变换,可依次概括为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使用借代手法,用“细浪” “泥丸”代指山,扣合首联“等闲”一词。E.“金沙水拍云崖暖,大

24、渡桥横铁索寒”一联写水,也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15.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找出两种并进行简要分析。(6 分) (三 ) 名 篇 名 句 默 写 ( 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 )怅 寥 廓 , _, 谁 主 沉 浮 ? 恰 同 学 少 年 , _。(2) 当 任 命 一 个 人 来 挽 救 局 面 ,人 们 常 引 用 的 出 师 表 中 的 一 句 名 言 是 : _, _。(3) 鱼 我 所 欲 也 的 中 心 论 点 是 : _。 三 、 语 言 文 字 运

25、 用 ( 20 分 )17.下 列 各 句 中 画 线 成 语 的 使 用 , 全 都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3 分 ) ( ) 这 部 电 视 剧 以 毛 泽 东 在 湖 南 第 一 师 范 的 生 活 为 背 景 , 展 现 了 以 毛 泽 东 等 为 代 表 的 一批 青 年 风 华 正 茂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故 事 。- 8 - 在 巨 大 压 力 下 乔 布 斯 推 出 一 个 个 令 人 耳 目 一 新 的 产 品 , 它 凭 借 实 力 成 为 苹 果 电 脑 公司 的 中 流 砥 柱 。 所 谓 领 军 人 物 , 不 仅 需 要 有 逆 水 行 舟 的 冒 险 精

26、 神 也 要 有 挥 斥 方 遒 的 王 者 霸 气 ,更 应 是 一 个 团 队 的 战 略 家 和 指 挥 者 。 戴 望 舒 用 丁 香 来 比 喻 那 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 与 其 说 是 神 来 之 笔 , 不 如 说 是 对 中 国 文 化的 传 承 , 用 丁 香 来 象 征 人 们 的 愁 心 早 已 是 中 国 古 代 诗 词 中 的 一 个 心 照 不 宣 的 表 现方 法 。 近 年 来 一 些 正 值 豆 蔻 年 华 的 小 伙 子 沉 迷 在 游 戏 里 荒 废 了 学 业 , 浪 费 了 青 春 , 真 让 人痛 惜 不 已 。 每 次 回 忆 起 那 段

27、 战 火 纷 飞 的 峥 嵘 岁 月 , 这 位 解 放 战 争 时 期 扛 过 枪 、 打 过 仗 的 老 战士 总 会 显 得 非 常 激 动 。A. B. C. D. 18.下 列 各 句 中 , 没 有 语 病 的 一 句 是 ( 3 分 ) ( )A.诗 歌 作 为 一 种 重 要 的 文 学 样 式 ,理 应 担 当 社 会 责 任 和 文 化 精 神 ,执 着 地 追 求 真 善美 ,不 断 地 促 人 上 进 ,引 人 深 思 、 带 给 人 美 感 。B.直 播 的 魅 力 主 要 在 于 互 动 ,通 过 与 主 播 的 交 流 ,可 以 让 观 看 者 消 磨 不 少 无

28、 聊 时 光 ,主播 也 可 以 获 得 不 菲 的 收 入 ,双 方 也 算 各 取 所 需 。C.共 享 单 车 带 动 共 享 经 济 成 为 中 国 资 本 市 场 追 逐 的 焦 点 ,如 今 ,共 享 汽 车 更 被 业 界视 为 中 国 共 享 经 济 发 展 的 下 一 个 风 口 。D.近 年 来 ,欧 洲 逐 渐 失 去 了 创 新 的 动 力 ,根 本 原 因 是 其 竟 争 力 下 降 所 致 ,不 能 归 咎 于外 部 新 兴 经 济 体 的 竞 争 。19.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像中

29、华民族一样,对土地怀有如此恒久深厚、无法割舍的情感。 , 。 , 。 , 。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就是清代诗人汪文柏赞美宜兴紫砂陶土的名句。 取陶土之精华紫砂,融工艺与人文之精髓而成 从土壤里升华起来的中华文明 著名诗人艾青的传世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陶器中堪称千年国粹的当数宜兴紫砂壶了 就是对这一“中华民族土地情结”生动而艺术的诠释 其中与土地结合最紧密、也最具有特色的文明产物,除了中华民族瓷器之外就是陶瓷了。A、 B. C. D.20 学 校 将 于 国 庆 期 间 间 举 办 诗 歌 朗 诵 会 , 请 根 据 自 己 对 下 面

30、 诗 歌 内 容 风 格 等 方 面 的- 9 -理 解 , 在 三 首 诗 词 之 间 设 计 一 段 衔 接 语 。 ( 每 段 不 超 过 50 字 ) ( 6 分 )节 目 一 : 徐 志 摩 再 别 康 桥 衔 接 语 : ( 1) 。节 目 二 : 戴 望 舒 雨 巷 衔 接 语 : ( 2) 。节 目 三 : 毛 泽 东 沁 园 春 长 沙 21.下 面 文 段 有 三 处 推 断 存 在 问 题 ,请 参 照 的 方 式 ,说 明 另 外 两 处 问 题 。 (5 分 )中 国 文 化 主 动 走 出 去 ,能 让 各 国 人 民 近 距 离 或 直 接 感 受 到 中 国 文

31、 化 的 丰 富 多 彩 和独 特 魅 力 ,势 必 改 变 以 往 形 成 的 偏 见 。 只 要 大 批 走 向 世 界 的 中 国 人 具 备 了 优 良 的 素 质和 文 明 的 举 止 ,中 国 文 化 的 地 位 就 能 随 之 提 升 。 中 国 向 世 界 提 供 尽 可 能 多 的 文 化 商 品和 文 化 服 务 ,就 会 快 速 传 播 中 国 文 化 . 中 国 文 化 主 动 走 出 去 ,不 一 定 会 让 各 国 人 民 改 变 以 往 形 成 的 偏 见 。 。 。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

32、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4)至少使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5)不少于 800 字。- 10 -2018 级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质量检测语文答案满分 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1-3 小题1. C(3 分) A.不合逻辑,错把必要条件转换为充分条件。B.“正是父母的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与“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不构成因果关系,原文表述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

33、,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 “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 。D.“孝悌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错,儒家道德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如“谨” “信” “仁”等都是。2. C(3 分)这些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3. B( 3 分) “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推断有误。 “子女尽孝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只能说明是“起点”,不能证明是核心。(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4-6 小题。4. B( 3 分) “正面描写”错,应为“侧面描写” ,小说是通过面包店老板的话和小康的回忆来写小康的父亲的。 5.(5 分

34、) 衣着邋遢,生活落魄。流浪汉长长的头发长时间不洗,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秋天穿着的羽绒服是女式的;生活上也常靠别人救济。 知恩图报。小康的父亲常给流浪汉买面包,流浪汉便怀着感恩之心为小康守护店铺; 宽容隐忍。他在面对小康恶语相加、粗暴无礼时,选择默默离开。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人物形象是指外在形象和内在的性格特点。阅读小说找到有关流浪汉的情节,抓住他的言谈举止、细节等正面描写,还要关注小说中对他的侧面描写最后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流浪汉的形象特点。 6.(6 分) 丰富了人物形象。小康对流浪汉态度的巨大变化,由猜疑误解,到主动去寻找,去思念,表现出小康灵魂

35、深处的善的觉醒,从而使小康的形象富于变化,更加丰满。 深化文章的主旨。结尾处小康的自言自语,让读者感受到流浪汉不惧险恶、知恩图报的美好品德对小康心灵的感化作用,使小说意蕴更为丰厚深沉。 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小康对大叔的呼唤,是他人性的回归。说明在内心深处,他真正继承了父亲生意“慈悲为怀”的经营理念,在真正意义上“接管了店铺” 。- 11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回答有关“艺术效果”的题目,要从艺术手法和手法的效果两方面思考。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戛然而止” “直接点明主旨” “急转直下” “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

36、“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 “中心突出” “富有戏剧性”等。具体作答时可以从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揭示和深化、结构的照应等角度回答。(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7-9 小题7. D(3 分) “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错误。材料一中的原文是“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加重了” 。8. C E (4 分) A.“由必考科目语数外 3 科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 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 。选项中遗漏了“参考部分” 。B.“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有误。选项偷换概

37、念。材料一中说, “在许多中国家长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 ,主语是家长;同时物理学科遇冷是因为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很难,会影响高考成绩,并未提及学校。D.“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错误。从材料来看,这只是选考制度的出发点。9.(5 分)走班制无法有效落实。选考制度和个人兴趣特长不匹配。多样选择,使学生负担加重。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13 小题10. C(3 分) (A 行李,古义: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妻子。 )11. D(3 分) (不是烛之武所言

38、,并没有表现他的智慧。 )12. A(3 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13.(10 分) (1)越多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领过的土地呢?(采分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远,形名;其,指示代词;焉,何必,为什么要;陪,增加。句意通顺 1 分)(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军,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采分点:因,依靠;敝,损害;“不仁”“不知” “不武”体现判断句;知,通假字。句意通顺 1 分)- 12 -(二)诗歌阅读(11 分)14-15 小题1

39、4. B D(5 分) B.全诗诗眼为“不怕” 。D.“借代”错,应是比喻,把山比作“细浪” “泥丸” 。15.(6 分)比喻。将山比喻为“细浪” “泥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红军将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对比。 “远征难”与“只等闲”对比,“云崖暖”与“铁索寒”对比,强调了红军将士坚定的革命信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16. (1) 问苍茫大地 风华正茂 (2)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3) 舍生而取义者也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21 小题17. B(3 分)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不能用来形容学习和生活故事。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使用正确

40、。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强劲有力。使用正确。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不合语境。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不能用于小伙子。峥嵘岁月,不寻常、不平凡的岁月。使用正确。18. C(3 分) A. 动宾搭配不当.文化前加“传承” 。 B. 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去掉“通过” 。D.句式杂糅.删去“所致”或“根本原因” 。19. C(紧承上文“对土地怀有如此恒久深厚、无法割舍的情结” ,中的“这”指代中艾青诗句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土地情结” ,因而应组合在一起,据此可排除 A、B 两项。中的“其中”指代中的“中华文明” ,因而应该组合在一起,据此又可排除D。 )20.(6 分)参考:(1)让我们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异国风情(康桥) ,随诗人戴望舒去感受小巷深深、细雨霏霏的江南情调吧。(2)康桥、雨巷牵动着诗人的情思,而祖国万里河山、无限风光更是激励着我们矢志主宰沉浮!让我们跟着伟人毛泽东,去感受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吧. 21. (5 分)大批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不一定会使中国文化的地位随之提升。中国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不一定就会快速传播中国文化。- 13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