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2、概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二)能力目标1、尝试根据观察的现象解释、分析产生的原理。2、在观察过程中逐步养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情感目标1、体验根据现象分析原理的快乐2、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 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2、 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难点: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三、重难点突破措施:课外学生通过 eclass 上的提示,小组进行讨论并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把实验过程和现象做成课件来展示;在课上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实验设计的不
2、足,经过交流使实验过程更加完善,并组装实验装置来理解实验过程;通过一步步的观察,一步步的排除,来推测水在植物体的运输途径; 四、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很少参加过种菜等农事活动,对农村生产中的一些现象有缺乏一定的认识。之前,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已经认识了根尖的结构和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和体验探究等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目标的。五、教学方式:教法:引导法、实验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等学法:观察法、体验探究法、比较法等六、教学媒体设计:eclass,白板课件七、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准备:2老师:1、在
3、 eclass 讨论区设立讨论内容及要求,并及时浏览学生所讨论交流的内容。2、培养有根毛的幼根,放大镜。3、浸了红墨水的枝条(以叶脉变红为标准)。学生:1 根据老师的设立的内容,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并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在课下完成实验,并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进行整理记录(如做成 ppt),准备课上展示。(二)课时安排:1 课时(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1 出示一棵树,给它浇水,它的顶端的叶片也能得到水,让学生猜测水进入植物体的途径。2 根据学生的推测,出示水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大体途径,然后出示学习任务。1 根据老师的引导,来猜测水进入植物
4、体的途径。问题导入,学生从整体认识水进入植物体的途径,并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任务一:根毛吸水的意义(一)观察根毛(二)大量根毛对吸水的意义?(三)巩固知识1 出示学习任务:观察根毛,并思考问题:描述根毛的样子根毛分布在哪个部位?估测根毛的数量。2 出示资料:根毛的数量,引出根毛多对吸水的意义?3 通过学生的交流展示,老师用毛笔来作比喻讲解点拨,让学生理解。4 让学生进行小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做题情况。1 学生观察根毛,结合根尖结构图和网络资料,思考老师出示的三个问题,然后展示。2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4 在评价工具内进行自我检测,然后同桌及时交流.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小组探讨交流,学习根毛的相关
5、内容。3任务二: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一)交流如何探究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二)动手操作,推测水在茎内的运输结构(三)展示实验结果(四)小结1 浏览学生的讨论结果。2 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全班进行交流。3 提问: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7 出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图,让学生看图进一步归纳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8 根据学生的总结归纳板书。1 在讨论区交流实验设计过程,比较自己设计的不足或设计的优点。2 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实验的设计更加完善。3 回答: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4 动手操作,观察并推测水在茎内的运输结构。5 展示补充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6 用
6、PPT 小组展示课下完成的实验内容。7 看图说出水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展示,轻松自如的探究水进去植入体的途径。1 出示要求和问题,(导管的位置?导管的形成?导管的作用?)2 出示茎的横切面图,让学生展示导管的位置。1 通过阅读课本和网上资料进行自学。2 展示补充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和提出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检测和交流学习成果,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出示地瓜植株图片,质疑:地瓜中的有机物怎么来的?引出筛管。3 回答补充。 导入下一环节任务三:认识并比较导管和筛管(一)认识导管(二)过渡(三)认识筛管 4 出示学习的要求、方法和问题(导管的位
7、置?导管的形成?导管的作用?)5 提问:从视频中获得什么信息?6 浏览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共性问题,进行强调和点拨。4 自学课本,结合老师提供的网络资料和视频,学习筛管。5 展示学习结果6 完成评价工具中有关导管和筛管的自测题。7 根据做题的反馈情况,同桌交流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任务四:小结本节内容1 浏览学生的概念图,师生共同评。1 梳理本节知识,用概念图总结本节的内容。梳理本节知识任务五:自我检测 1 巡回浏览学生的做题情况。2 反馈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并分析强调共性问题。1 完成评价工具中的自测题。自我检测,及时查缺补漏。任务六:课下进一步探究在讨论区设立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课下自主选择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