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高考地理 (新课标专用),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五年高考,1.(2014课标,8,4分,0.317)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 群岛 (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答案 B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特有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 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B项正确。,2.(2014课标,9,4分,0.494)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2、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耐寒的企鹅是南极洲的特有动物,赤道地区本应分布 喜热的动物,企鹅在此处生存主要与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故C项正确。,知识拓展 企鹅原本生活在南极地区,顺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等洋流漂流至科隆群岛,由于气 候适宜(不是很热)、鱼类丰富,于是在此定居。,3.(2016课标,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 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
3、且善捕鱼的熊 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 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 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 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4、,解析 本题以堪察加半岛为背景,重点考查了该半岛的自然环境特征。 (1)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图 中等高线反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且高差较大。因此山脉对季风起阻挡作用,形成多雨区和 雨影区,且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异。 (2)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信息是:气候影响植物生长,植物数量影响动物的数 量,气候对动物生长也有影响。 (3)图中信息反映甲地有河流,熊的重要食物鲑鱼多,熊出没的几率大。甲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 夏季风背风坡,有森林且晴天多,利于隐蔽和拍摄。,疑难突破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首先从材料中明确气候差异有:南北差异、东
5、西差异,其中 南北植被差异与纬度相关。其次结合地形特征:南北向山脉、高差大。最后运用地形对气 温、降水的影响知识分析。(2)首先逆向思考: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需要什么条件,其 食物需求大、活动空间大;其次结合区域特征: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山地多平地少,动植物 少。(3)拍摄熊首要条件是容易在此看到熊(熊吃鱼应在河流旁边),其次拍摄需要天气条件,同 时熊属于猛兽,拍摄者要不被熊发现。,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 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
6、影响。,1.(2018天津文综,5,4分)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 相符的是 (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答案 D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两幅景观图片可知,该地区因气候变暖,冰川 融化明显,冰川融水随河流外流,导致该地区地表淡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D项正确;水域面积的 变化和气温的改变,均会影响蒸发量,A项错误;河湖水量早期随冰川融水的增多而增加,但后期 随着冰川面积的减少,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河湖水量也会减少,B项错误;水资源、气候及地表 状况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和
7、数量发生相应改变,C项错误。,易错警示 高山地区受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有关,气温升高,冰川融水量增大,河流 径流量增多,但这指的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河流水量变化状况,该题表示的是多年变化情况, 学生盲目利用原理易错选B项。,2.(2018天津文综,6,4分)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 是 (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答案 D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的依据,可以理解为海平面上升带来 的明显影响;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升降变化而受影响,D项正确;海平面上升,
8、沿海 地区的海拔会相应降低,A项错误;海平面上升是因为海水热膨胀和极冰融化,故两者均可以作 为海平面上升的依据,B、C项错误。,3.2017天津文综,13(4),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吉林省部分地区示意图上图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 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6分),答案 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解析 本题通过矿泉水企业的发展,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中矿泉水源地主要来自 河流的上游水源,若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可能会直接破坏水资源,减少河流流量,降低地下水位, 且会减少湿地面
9、积,破坏植被等。,4.(2014海南单科,21,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下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答案 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 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 落差小,排水不畅。,解析 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冷”是由于:纬度 较高(气温低)、寒流影响。“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日照少)、地势低 平(图示岛屿
10、海拔较低,排水不畅)。,C组 教师专用题组 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2015江苏单科,6,2分)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答案 B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 不同,西侧河流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河流主要流向大西洋。由于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大陆西侧, 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故选B。,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 置图。读
11、图回答下题。,2.(2014江苏单科,14,2分)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 是 (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答案 D 本题考查气候特征。由图中纬度位置可知,该岛纬度低,气温高;由“瓶状茎、多 刺、硬叶”等特点可知该地干燥,降水少,D项正确。,3.(2013课标,37,24分,0.57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 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 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
12、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8分)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6分)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2分)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 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4分)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分)沼泽萎缩。(2分)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4分) (3
1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3分)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 相关产业发展。(3分)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2分)(有旱、雨季之 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2分),解析 本题以速生桉种植对环境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综合表述能力。第(1)题,上游植被截留大气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为沼泽提供了稳定 的水源。第(2)题,读图可知,种植速生桉后,地下水水位下降,并导致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以 及沼泽萎缩。原因是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第(3)题,利用材料信息,从速生桉的生长习性及 发
14、展造纸业能促进经济发展两方面作答。第(4)题,一方面我国西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热带 雨林气候区且有旱、雨季之分,另一方面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如在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速 生桉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审题技巧 抓住图文材料中关键信息“大量吸收地下水”和图中地下水位线下降,据此进一 步分析大量引种速生桉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考点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 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 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
15、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 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2017课标,1,4分)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答案 B “拍摄当日”为3月25日,正值春季。“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杂树 冬季落叶,此时春季开始长出新叶,则当地杂树不可能是常绿树种,据此可排除A、C两项。从 图片中树型看,也不可能是针叶林,故为落叶阔叶林。一般杂树是在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下 自然生长的植被,属于当地的地带性植被,故B正确。,疑难突破 本题中作为绿化景观而栽种的常绿灌木,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植物,多为改变北方冬 季单调的
16、颜色,不属于当地地带性植被。,2.(2017课标,3,4分)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 然因素是 (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答案 A 常绿灌木属于热带、亚热带植被,由材料可知当地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属于 温带植被,两者所需热量不同,可知其分布主要受制于气温高低。另外,作为景观植物,要保持 常绿;而我国北方很多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在冬季落叶,也可推断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 要自然因素是气温。,疑难突破 注意常绿灌木作为景观植物,可以通过人工浇水来满足其对水分的要求,则降水不 是其主要限制因素。同时“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说明
17、其对各地差异较大的土 壤、光照条件要求不高。,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 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3.(2014大纲全国,4,4分)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答案 A 本题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图中显示K岛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 故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知识总结 部分气候与自然带对应关系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热 带草原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季
18、风 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等。,4.(2014大纲全国,5,4分)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答案 C 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注意题中关键信息:火山爆发而植被消失殆尽,4年 后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同为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此地独特条件就是有过火山爆发,火山灰 深厚,土地养分较高。,审题技巧 高考题目中所有信息都是有效信息,本题组前面题目没有涉及“火山爆发”,而此 题用上“火山爆发”这一个信息。,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5广东文综,3,4分)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
19、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 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答案 A 本题考查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依文献表述,该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非洲西部 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是典型的纬度地带性现象,故选A。B选项表现的 是山地垂直地带性;C选项表现的是经度地带性;D选项表现的是非地带性现象,故B、C、D三 项都不符合题意。,评析 本题以教材中没有
20、出现的文献资料为信息,考查学生对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掌握程 度,考查的是基础知识,但对信息获取、知识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在具体的学习中,要加强对知 识的理解,以及对同类知识的对比分析。,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题。,2.(2015安徽文综,23,4分)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答案 A 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示地区为北非和西亚,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 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形成荒漠带。,3.2017北京文综,41(1),10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海上丝绸
21、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题。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答案 热带草原带。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 高、降水多。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 少。,解析 本题考查气候与自然带。根据图文中的信息:东非、10S15S、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等 可判断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1月为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多,植物繁茂;7 月为干季,受信风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少,草木枯黄。,C组 教师专用题组 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
22、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 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下图,完成下题。,1.(2013课标,6,4分,0.362)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答案 C 据材料信息可判断出该区域为45N的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山脉 西坡山麓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因山麓海拔相对较高,其自然植被应为针阔叶混交林。,方法技巧 可用排除法做题。准确获取“45N”可确定位于温带,图示山脉西侧为植被覆盖 区、东侧为高原荒漠区,说明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则排除A、B两项;山麓植被属于基带,应该
23、是 森林植被,排除D项。,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下图,完成下题。,2.(2013课标,8,4分,0.194)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四地中,可能 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 ) A.地 B.地 C.地 D.地,答案 B 根据题中材料可知,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地由于地势高,年平 均气温低,不适合樟树生长,地位于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过高,也不适合樟树生长。图中 地虽然温度适合,但由于位于沿海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多,不可能形成樟树的集中分布区,故排 除地。B项正确。,方法技巧 利用关键有效信息和排除法解题,依据“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排除非亚热带的、沿海平
24、原地区的和气温过低的。,读图,回答下题。,澳大利亚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3.(2015天津文综,5,4分)结合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答案 C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热带荒漠是受热量、水分规律性分布的影响 而形成,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特点,C项正确。,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 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4.(2015江苏单科,15,2分)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
25、原因 是 (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答案 D 本题考查影响垂直自然带的条件。甲地林线较高,主要是水热条件好。喜马拉雅 山东端为南北走向的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容易深入,使该地水热条件好。,5.(2015江苏单科,16,2分)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 要原因是 (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答案 C 乙地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生长的是耐寒的树种,故气温低对该地 森林影响不大,
26、而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不利于森林生长,排除A,选C;该地为季风气 候区,夏季降水多,且春季有积雪融水,所以降水也不是主要原因,再加上由图中无法确定河谷 和平地是否位于背风坡,故排除B、D。,6.(2016上海单科,5051,10分)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 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 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海南岛地理
27、简图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4分) (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 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6分),答案 (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 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
28、明 显减少。 其他因素及其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 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解析 第(1)题,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图示海南岛西 部某些地方出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呈现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第(2)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 气候,旱季以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其他因素及其作用:旱季时是冬半年,风速大,晴天多,纬度低,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水分消耗 大;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 小。因此,这
29、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考点三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 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 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2016课标,10,4分)磷高累积区是 (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答案 A 由图中信息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 000米左右,说明该高度土壤营养物质丰富, 土壤含水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但该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该处的自然带应是高山草甸带,
30、 故A项正确。由于该山地处四川西部,纬度较低,海拔4 000米处不会有高山冰雪带,故B项错 误。海拔4 000米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不适宜森林生长,故C、D项错误。,易错提示 学生容易错选C项。原因一是对海拔4 000米左右磷高累积区的成因把握不准;二 是对山地森林带的分布规律不了解。,疑难突破 首先明确山地垂直自然带一般由基带向上,依次为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 林、灌丛、草甸、冰雪带;其次材料中“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 养元素”,说明磷高累积区植被较好;而图中磷高累积区以上无磷累积量,说明该处之上无植 被,则只能是草甸带。,2.(2016课标,11,4分)与磷高
31、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答案 C 据图可知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与4 000米处相比,2 0003 000米处海拔 低,温度高,蒸发强,土壤含水少,不利于磷累积,故A项错误,C项正确。由于海拔低、热量条件 好,有林木生长,该高度地区生物生产量较高,故B项错误。由于地处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为夏 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该高度地表径流量较大,故D项错误。,疑难突破 依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处为森林带。再结合磷累积量与土壤水分正相关、与气 温、流水侵蚀强度负相关,可判断答案。,在全球气
32、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 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下 面三题。 3.(2016课标,6,4分)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答案 C 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高山苔原带受海拔、坡向、纬度等因素影响明显。对流 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二者都会影响植被生长, 故A、B、D三项都与海拔相关。积雪厚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故C项正确。,知识拓展 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
33、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的纬度和海拔有关;同一自然带,其分布 海拔阳坡高于阴坡,随着纬度增加,其分布降低;雪线高度受坡向、坡度等因素影响,积雪的厚 度与坡度的陡缓、积雪存留的条件相关,与海拔关系不大。一般情况风力较大、坡度较大的 地区,积雪厚度小;风力较小、坡度较小的地区,积雪的厚度大。,评析 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抓住以下两点:一是与坡度相关,另一个是与海拔无关,结合影 响自然带因素做出正确判断。,4.(2016课标,7,4分)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答案 D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长白山西北坡冬季冻
34、害高发,主要原因是该地冬季风 以西北风为主,风力大,降温明显,因此冻害高发,故D项正确。西北坡为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 雪量大,而积雪对植被起保温作用,故A项错误。冻害在气温低于0时就有可能发生,而不一 定是气温最低就会造成冻害,故B项错误。夏季,长白山南坡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多,云量 多,日照少,故C项错误。,审题技巧 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寻找关键信息并进行灵活运用。材料中“长 白山雪期缩短”,冻害加剧,可知冻害与西北坡的积雪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西北坡是冬季风的 迎风坡,风力强劲,积雪不易存留和堆积,故“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评析 本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从冻害的概念出发,分析
35、长白山西北坡气温降低的原因是 受西北风的影响大。,5.(2016课标,8,4分)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答案 C 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蒸腾加剧,但与冻害关系不大,故A项 错误。冻害是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出现的对农作物的伤害,低温更低,不一定使冻害加剧,故 B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生长旺盛,雪期缩短,气温降到0以下,没有积雪覆盖而使冻害 加剧,故C项正确。气候变暖,不一定使太阳辐射减弱,故D项错误。,疑难突破 积雪覆盖一方面通过增加土壤的湿度,起到抵御冻害的作用;另一方面“积雪覆 盖”会抵御强风的
36、侵袭,起到“保温”作用。长白山雪期缩短,积雪厚度变薄,保温能力减弱。,评析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冻害发生的原因入手,分析全球变暖、 冻害与生物生长之间的关系。,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 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6.(2016课标,10,4分)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答案 B 本题考查自然带及读图分析能力。经历三次冰期的果洛山应该最早抬升至终年积 雪高度,其次是经历两次
37、冰期的雪宝顶,太白山最后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疑难突破 经历三次冰期,说明在三次冰期,该山高度都超过了终年积雪高度;同理,只经历末 次冰期,说明该山只在最后一次冰期期间高度才超过终年积雪高度;则可得出结论,山峰经历冰 期次数越多,说明该山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越早。,7.(2016课标,11,4分)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答案 B 本题考查自然带。读图可知,点苍山经历了末次冰期,应该有过冰川。没有现代冰 川发育,应该是气温升高,雪线升高所致,B项正确;点苍山位于抬升带,海拔不会更低,D项错误; 日照长
38、短与有无现代冰川发育关系不大,A项错误;植被对雪线影响不大,C项错误。,疑难突破 首先从图中可判断点苍山有过末次冰期,而“无现代冰川”,说明冰川融化了;原因 只能从气温方面分析。另外要注意上题实际上告知该地位于地壳抬升带(山脉自西向东不断 抬升)。,8.(2017课标,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 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 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 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
39、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 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 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
40、右)。干扰强 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 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 (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解析 (1)按照材料中揭示的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 高呈单峰变化规律。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
41、在2 0002 300米范围内,植物多样性 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 (2)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这“部分地区”是指阳 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并未受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 (3)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材料中告知阴、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 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 (4)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主要原因在于,海拔 越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审题方法 本题解题的突破口在于把握题干中的关
42、键词句。如第(1)题回答遭受干扰的坡向 和部位,要紧扣材料中“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依据规律发现有关 坡向与某海拔范围内植物多样性的异常之处。,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结合图和图中的信息,回答下面两题。图 某地景观图,图 天山西部及附近地区地形图,1.(2018天津文综,1,4分)最有可能观察到图中景观的地点,是图中的 (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答案 A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图可知,该地位于新疆天山山脉附近 地区,该地区受西风影响,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在山地北坡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使山地 北坡相对湿润,存在森林景观,景观
43、图中该山地存在着云杉林,说明其位于山地北坡,再结合地 形图可以判定能观察到图景观的地点应是甲地,甲地地形向西开口,有利于水汽上升形成山 地降水,A项正确;乙地虽也位于山地北坡,但受山脉走向的影响,该地水汽难以进入,降水较少, B项错误;丙地和丁地均位于山地南坡,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多为荒漠景观,C、D项错 误。,读图指导 由天山西部及附近地区地形图可以看出,该区域天山分为南北两支,向西开口,西风 可以沿图中的伊犁河谷进入,在甲处南侧山坡形成山地降水,山麓地区气候较为湿润,形成的是 温带草原景观,山地垂直植被在草原之上形成了云杉林景观。,2.(2018天津文综,2,4分)在图所示地区,年降
44、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 A.终年积雪区 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 D.山麓草原,答案 C 本题考查山地降水分布规律。该地受西风带来的水汽影响,在地形抬升作用下形 成山地降水,天山海拔较高,一般在山腰地区降水较多,云杉林为森林,说明该地区降水丰富,C 项正确;终年积雪区和高山草甸带海拔高,上升气流因在云杉林带降水而导致到达更高处时水 汽含量减少而降水少,A、B项错误;山麓草原带因所处海拔低,气流难以抬升导致降水少,D项 错误。,规律总结 山地迎风坡降水分布规律 若山地海拔较高,则山地迎风坡降水呈现出随海拔升高降水由少到多再到少的变化规律。暖 湿气流在遇山地阻挡后,在迎风坡抬升形成地形雨
45、。在山麓地区,因抬升高度较小,空气温度下 降幅度小,空气中的水汽未达到饱和而降水较少;随着海拔的进一步上升,空气温度进一步下降 导致水汽凝结,降水增多;在山顶附近地区,因前期降水较多,导致空气变干,降水少。,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 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 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下面两题。,3.(2018江苏单科,9,2分)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答案 B 流域水量支出一般包括蒸
46、发、下渗、径流以及转化为固态水、植物截留和蒸腾几 个方面。材料显示:支出中蒸发与下渗占比共为30%,不产生地表径流;则剩余70%应转化为固 态水或植物截留和蒸腾。图示该海拔为山地针叶林带,森林多而不可能为冰雪带,故转化为固 态水比重应很小,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应是植物截留和蒸腾。,易错警示 实验区域为山地针叶林带。,4.(2018江苏单科,10,2分)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答案 B 图示该山地北坡基带为半荒漠带,降水量由山麓到针叶林带逐渐增多,则甲地植被 应为介于半荒漠与针叶林之间的草原,故甲表示的自然带是山地草原带。
47、,易错警示 注意甲处降水量小于山地针叶林带,则甲表示的自然带不可能是森林带。,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下 题。,5.(2017北京文综,8,4分)该山地 ( ) A.海拔3 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答案 C 本题考查气温的垂直变化、板块构造学说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知识。读图可 知,海拔3 000米左右月均温都在0以上,故没有终年积雪,A项错误;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而 递减,B项错误;该山地基带月均温在15以上,且山麓海拔低,接近海平面,应该位于喜马拉雅 山脉南坡
48、,C项正确;喜马拉雅山脉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为消亡边界,D项错 误。,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 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 起了大雪”据此回答下面两题。,6.(2016江苏单科,17,2分)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答案 B 依材料可知,教授位于森林与积雪带之间,且眼前花草相映,故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 的高山草甸带。,7.(2016江苏单科,18,2分)阿尔泰山南坡 (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
49、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答案 D 阿尔泰山大致为西北东南走向,南坡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位置,故降水水汽主要 来自大西洋,则D正确。因该地纬度高,故森林多为针叶林,则A错误;此处山地的森林带位于山 地中部,在森林带上、下部均有草场分布,故B错误;此时高山草甸花草相映,说明是夏季,故C错 误。,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8.(2015山东文综,9,4分)该山地可能是 (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答案 C 本题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可知,山麓地带为暖温荒漠带,海拔1 000 多米,最高海拔达6 000多米,故最可能为昆仑山。,9.(2015山东文综,10,4分)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答案 B 本题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可知,甲地有山地森林草原带,乙、丙两 地没有;丙地有高山草原带,甲、乙没有,这种组合差异的出现主要由水分差异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