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精要.ppt

上传人:guanlirenli 文档编号:3941338 上传时间:2018-11-29 格式:PPT 页数:138 大小:2.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精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精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精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精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精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精要,研究的三个维度,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经济背景,社会组织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众多领域中最具文化亲缘性的,要了解中国式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从中国的经济特征、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组织模式三个维度去研究。,专题一,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的 人力资源管理,专题一大纲,经济背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中国转型时期的高动态性社会背景 中国经济模式背景分析 转型时期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特征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经济背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经济背景主要指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状况和劳 动力市场状况、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不 同的经济体制和法规政策会影响人力资源的配

2、置和 管理制度;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状况 会影响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规划;新技术的迅速 扩散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扩大人力资源的供需 平台,增强人才流动。经济背景极大地影响着人力 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要研究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 就必须先了解中国的经济特征。,专题一大纲,经济背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中国转型时期的高动态性社会背景 中国经济模式背景分析 转型时期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特征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影响社会思想文化的因素模型,思想文化特征,制 度 体 系,制 度 体 系,制 度 体 系,文化体系,生存(经济)模式,图 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社会思想文化特征示意图,欲研究中国

3、人力资源的现实文化背景,必先剖析影响社会人心的主要因素,我们用下列房屋构架模型进行分析:,作为地基的生存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把其上层建筑置于高动态背景下; 作为基脚的文化体系处于激烈震荡与重塑之中; 作为房屋框架的制度体系也因基础的变动而发生变革。地基、基脚和框架全方位的变革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充满生机活力,也存在大量风险和迷惘的特殊时期。,中国转型时期的高动态性社会背景,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我国主流上处在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阶段,部分领域直接跨入知识经济。该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快,结构很不均衡,动态性强,在这种高动态的

4、经济背景形成了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许多特征。,经济高增长,经济高增长是社会高动态型的主要原动力(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中可以看到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06年的21多万亿元,翻了大约58倍;2000年之后,增长率几乎都是10%以上,2002年甚至达到了17.7%,可见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内部激荡效应,图中可看到,从1978年至200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地降低,但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以后基本维持比例不变。这种变化意味着中国人的生活格局、生存模式、文化理念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水平高增长,消费水平的变化

5、全方位影响人民生活文化,图中可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7年的35.8%和43.1%。而2008年两者的数据分别为37.9%和43.7%。 说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富裕或小康的水平,对外经济高度开放,对外经济的开放带来深度文化冲突与融合,改革开放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大跃进,200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9560亿美元和12170亿美元。近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跻身于世界前列。,对外经济高度开放,对外经济的开放带来深度文化冲突与融

6、合,图中可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都是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了748亿美元。这说明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性的经济体,经济开放程度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大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视野和文化的“大革命”,图中可看到,00年中国网民只有1000万人,电子商务额为772亿元,到09年网民数达29800万人,电子商务额将达25000亿元,国民的生活模式已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的文化理念直接影响到中国大多数人的生活。,贫富大差距,贫富的悬殊加剧了人际矛盾,这20多年里,中国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8(国际公

7、认的基尼系数警戒 线是0.4),贫富悬殊之大显然已经突破合理的限度且有继续扩大之势。,进入高风险时代,当今中国的发展速度迅速,变数很大,是一个高动态、高风险时 代,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有风险意识,做到“得意不要忘形,失意 不要气馁”,否则就会遭遇失败,被别人所超越。在目前的高动态、高风险时代,很多企业家们都很关注如何防范风 险,那要如何做呢?颜门师训中有句话“顺势者昌,循道者常”,说的就是 要遵循趋势,顺应变化。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一定要找准事物的发展趋 势,根据趋势采取适宜的行动才能兴旺昌盛; 道”是指事物的根本规律, 要循道先明道,再行道,只有恪守规律,才能恒长。案例:朱金武的“华天生涯

8、”、解放初的土地变革、三一的成功史,专题一大纲,经济背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中国转型时期的高动态性社会背景 中国经济模式背景分析 转型时期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特征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模式背景分析,我国目前经济融合了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性,所以有必要先分别研究三种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进而判断当今中国特有的转型经济模式下独具的特征。资源占有和使用状况决定经济和生存模式; 经济模式和经济背景是文化沉淀和形成的重要基础; 生存模式、生活方式既是文化的基础,又是文化的重要形式; 中国悠久的自然经济模式与配套的生存方式构成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基础; 当代中国转型经济背景构

9、成当代中国文化革新和嬗变的最主要的背景。,中国自然经济背景,生产系统基本特征:自然经济是自然系统,是生态系统 生产的动力以自然力为主,人力畜力为辅 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效率变化不大,取决于生物的生长节律生产方式变化不大。方式非常单一,主要是手工操作、部分使用畜力从顺乎自然到难于创新。主要遵循自然规律,导致行为保守、缺少创新,经济模式基本特征: 土地是核心资源。人们追逐的焦点是土地 从以商补农到重农抑商 资源配置的结构是广阔的土地、大量的人力、极少的工具 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自然经济的核心是靠自然力,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会依赖于自然,自我控制的能力十分有限 人力的使用以体能为主导,人类的智能没有得到有

10、效开发利用 平均主义的分配观,中国自然经济背景,生活模式基本特征:生活模式相对稳定,人心简单纯朴 人际关系以家庭为基础,比较简单 社会物质和生活资源贫乏 有限的、强抑制下的欲望追求 从需要统一到要求一统 从勤劳节俭到不思进取,中国自然经济背景,中国工业经济背景,生产系统基本特征:工业经济是人造系统,是社会系统。主导产业是制造业 生产的动力以人工控制为主 生产效率迅速提升。取决于系统水平和运行状况 生产方式变化很大。科技技术决定了生产方式 生产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标,社会财富丰富,经济模式基本特征:货币资本是核心资源。第一生产要素是货币资本 资源配置的结构是大量的资本、少量的人力、极小的空间 人力

11、使用逐步转向智能为主。工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工业技术的发明和创新 职业平等,流动性大,中国工业经济背景,生活模式基本特征:生活模式变化快 人性变得复杂,人际关系转向以社会组织为中心 社会资源逐渐丰富 释放的、无限的欲望追求,精神空虚 粗浅的人性思考、粗糙的文化艺术糅合在一起 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发展的失衡,中国工业经济背景,中国知识经济萌芽,生产系统基本特征:知识经济是智力系统,是学习系统。 生产的动力以知识为主。知识将作为生产要素最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效率较工业经济提升更迅速。计算机辅助科技为发展核心 崇尚创新的文化理念,从而改变以往缺乏独立、自我意识的传统,经济模式基本特征:人力资本是核心资源。

12、人力资本成为起主导作用的稀缺资本 资源配置的结构是大量的知识、少量的人力、极小的空间 人类从体能竞争为主完全转入以智能竞争为主 “知识本位”取代“官本位”,中国知识经济萌芽,生活模式基本特征:人类回归自然,努力探索人与自然的新平衡点,追求生态良性循环;人们的工作行为方式实现高度自主性、创造性、高效性以及合作性博弈;人际关系趋向于依赖与合作,强调团队精神,倡导团队合作,鼓励经验交流,建立信任与合作 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组织结构将发展巨大变化,将出现虚拟社区、虚拟公司等现象。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新的价值取向的形成 道德文化得到进一步强化,中国知识经济萌芽,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3、:管理思想从人本型转向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参与公司战略决策; 人力资本的质和量决定着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人力资本成为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能量源泉与核心; 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做到“授权与参与”;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尤其重视情商的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动态化; 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方法电子化、个性化,中国知识经济萌芽,专题一大纲,经济背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中国转型时期的高动态性社会背景 中国经济模式背景分析 转型时期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特征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转型时期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特征,总量上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农业经济与工业经

14、济资源配置结构特质所致)。 人力资源结构上短缺矛盾将长期困扰(转型和直接跨入知识经济的赶超型经济特征所决定)。 人力资源市场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瓶颈和焦点(中国改革的动力机制特征决定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的滞后性)。 WTO保护期的完成将使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快速深化(WTO构造了规范市场环境和压力市场环境)。 市场要素流动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特征(一切“身份”、“部门”、“区域”障碍都会被消除,市场化竞争加剧)。 价格机制逐步完善,人力资本价值的公平性日趋明显(以本事才能赚钱,非正常的超额利润机会越来越少)。,专题一大纲,经济背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中国转型时期的高动态性社会背景 中国经济模

15、式背景分析 转型时期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特征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政府主导将成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化发展过程的重要特点 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将逐步建立和完善 制度管理在较长时期内仍是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旋律 基于“能力”将逐步替代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培训开发将成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热点 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协同运作成为重要趋势 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研究将日益显示其优势,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将逐步建立和完善 塑造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构建基本的市场流动机制。 政府将致力于人力资源市场的法律体系建设,通过法律法规构建其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和运行框架

16、。 工会问题凸显,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制度管理在较长时期内仍是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旋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基于“能力”将逐步替代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从工作分析、招聘、薪酬、考核评价、培训的整个体系产生全面影响。,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培训开发将成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热点,中国目前正处在自然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部分领域直接跨入知识经济的特殊时期,在这种高动态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学习、变革和创新才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组织及其成员自身的素质

17、和能力缺陷引发强烈的内在培训需求。,培训是保持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手段。,谢 谢!,专题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 人力资源管理,专题二大纲,文化对管理的背景性影响 儒家文化及管理启示 道家文化及管理启示 佛家文化及管理启示,一、文化对管理的背景性影响,文化的内涵 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基本含义有“耕种、培育;修饰、打扮;崇拜、祭祀”。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辞源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

18、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于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

19、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在文化论一书,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认为:“文化如果得到正确的描述,人们就会认识到存在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生活方式,认识这些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文化对管理的背景性影响,文化的内涵,除了对于文化定义上出现观点众多外,在文化定义中,还有一种与此密切相关的现象,就是在对文化进行区别和划分的时候,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在这一点上,日本著

20、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正如我们将社会区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那样,有必要将文化也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此外,还有一种关于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的划分。这一区分的代表性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他说:“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一、文化对管理的背景性影响,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结构是指由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文化构成的统一整体。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关于公开和隐蔽文化的划分,他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文化的结构,一、文化对管理的背景性影响,一、文化对管理的背景性影响,(一)、物态文化层:是由人类自

21、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三)、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规范。 (四)、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22、。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态文化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的结构,一、文化对管理的背景性影响,文化要素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 ,社会学家把文化要素分成以下几类。:1物质要素 2精神要素 3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 4规范体系,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文化对管理的背景性影响,超越市场与法律的影响功能,法律、道德、文化在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约束着人的行为,维护着人类社会的秩序,构成人类社会行为的三大规则体系。我们用如下同心圆图来分析三大规则对人的行为影响特征。,文化超越性影响功能图,文化,道德,法律,人,一、文化对管理的背景性影响,专题二大纲,文化对管理的背景性影响 儒家文化

23、及管理启示 道家文化及管理启示 佛家文化及管理启示,儒家文化-起源,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儒家文化发展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整个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 孔子开创的先秦原始儒学 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 以程朱理学为标志的宋明新儒学 西学冲击下的现代新儒学,儒家文化-特征,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其五、尤

24、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儒家创始人: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与其它诸子百家地位一样,本无所谓主从关系。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其代表人物有: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

25、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学说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1)“仁”孔子认为人性的本质表现为“仁”,所以“仁者爱人”、“爱人能仁”。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不

26、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的人本管理思想,“仁政”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治国理念。在孟子的眼里,“仁政”也是“不忍人之政”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2) “义”孔子言论中的“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即“仁者人也义者宜也”(礼记中庸)。“宜”就是适宜、合乎情理的意思。孔子言论中“利”就是利益、功利的意思,利益有“公利”和“私利”之分,但与“义”相对应的“利”应理解为“私利”。从孔子的言论和行为中分析,孔子的义利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承认追求私利是人的本能欲望,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27、也”(论语里仁);论语中多处将“君子”和“小人”对举,在此处却笼统地说富贵是“人之所欲”,可见,孔子认为在追求私利方面,君子和小人是没有差别的。第二,真正甄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追求私利是否以合乎“义”。虽然人人都有富贵的欲望,但孔子强调“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他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述而),(2) “义”第三,对合乎义的私利还是主张应该去追求,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这是说,如果能得到富贵,自己宁愿去做低贱的“执鞭之士”,而不以为耻,因为当“执鞭之士”没有什么“不义”之处。第四,君子要用“

28、义”来约束自己的取利行为。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不在于是否取利,而在于能否明义,即能否用“义”来约束自己的取利行为。他说,“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应该“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否则“放於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君子要将义作为内在的道德修养,在看到有利可得时应该想一想取之是否合乎义,如果不能用义来约束自己,而放任自己的私欲膨胀,就会招来很多抱怨。,(3) “礼”“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礼”是儒家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主要表现方式,可理解为儒家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制度和规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29、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礼”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秩序规则,是数千年来中国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制度内容。“礼”是儒家仁学的具体表现,孟子称“礼”为仁义之“节文”。节,指准则、法度、仪则;文,指仪制、条文,“礼”是“仁”的外在规范,是“义”的具体形式。只有遵循以仁义为本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即遵循礼制,才能正已正人,有效协调人我关系。,(3) “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孔子十分崇尚“礼”,主张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他认为社会之所以出现混乱,就因为“礼崩乐坏”,必须维系礼制,使人各安其位,社会才能和谐有序。

30、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深刻变革和转型时期,社会价值体系和制度都处在深度转换和再造当中,如何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健康完善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和与之匹配的制度体系,对社会和谐发展十分重要。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并有效维护统一的价值体系和与之匹配的制度规则,对于降低协调成本、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群体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保持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4) “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知”即“智”,意指“知人”,其实质是“知礼”。“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反之,“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孟子把“知”规定为“是非之心”,即

31、人们意识中的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和观念,也即儒家所说的“德性之知”,它是儒家强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性原则。人们在道德行为选择中,不仅要知道哪些事情“可为”,还要明了哪些事情“不可为”,这样才能更好地自主、自择,做出正确的道德决断。知(智)不是一种独立的德性,它只有与行相结合,即指导自己的行为的选择,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的道德素质,才能促进人的道德完善。,(4) “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即通过穷究天地万物之理认识万物的本性,从而认识自己的本性,扩充、完善自己的本性。程朱强调知对行的指导,王守仁坚持行就是真知,王夫之则认为知须贯彻于行,行又可以促进知的深化与提高。只有搞好了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32、形成正确的意识,才能以此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性原则,才能保证行为的道德价值。否则,智就可能变为奸诈、巧佞、苛刻、阴险,把人的行为导向歧途。,(5) “信”“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信”是中国重要的行为规则和管理思想,儒家所谓“信”不仅只作为真理意义上的“理想”、“信仰”来解释,更是道德意义上的“诚实”、“守信”。从字形上看,信从人从言,本指必须遵从其所说的话和许下的诺言,故常与忠、诚连语为忠信、诚信。作为道德范畴,它的核心内涵是真实无妄,即对某种信念

33、、原则和语言出自内心的忠诚。,(5) “信”信是人际交往及其和谐的基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为信之本,信为诚之用,诚信一体,“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荀子不苟),“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诚信可大大减少合作风险、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成员幸福满足感,是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基础性保障因素,在当今这种转型和快速发展的社会,诚信显得尤其重要。在企业内部同样面临诚信问题,“信”则群体和谐,监控成本减低,效率提升,满意度增加,“不信”则使各种管理制度和体系功能全面弱化,甚至崩溃,员工人际关系弱化,工作效能下降,企业难以持续发展。而诚信之本在企业家自身,企业家必须以诚待人、以信处事

34、,才能营造出企业诚信氛围,构建诚信文化,奠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诚信基础。,专题二大纲,文化对管理的背景性影响 儒家文化及管理启示 道家文化及管理启示 佛家文化及管理启示,道家创始人:老子 (传说前600年前470年),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

35、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道家在国学中是与儒家并列且互补的另一重要学派。,(1)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无为思想在道家思想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贯穿于道家学说的各个方面。老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三十七章)。道是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物质概念,也是理解无为理论的关键。道德经开篇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显示出“道”之变化不已,难以把握、

36、难以用语词表达的特征。在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理解“道”是自然运化之总规律,天、地、人的一切活动规律皆由道这一母体衍生而成,我们可以表述为:道是天地万物和人类运化的根本规律。“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而“道”的最重要内容是“无为”。 由此观之,无为并非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遵循事物的运变规律顺势而为,无为之为就是从根本上、从长远、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事物运化规律求得真正的最优之有为。,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要更好的去实施看似“不为”,实却“有为”的事,是为了实践“为”的一种态度与方法。“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为”是目的,“无为”是手段,“无不治”是

37、效果。任无为之事,天下就没有不治的了。道德经五十七章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总之,老子是主张“为”的,只是以“无为”的形式去做“有为”的事,“无为”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无为而治”典型例子:“庖丁解牛”,有为而治例子:“大跃进”和“大炼钢铁”。成语“萧规曹随” 结论:“治大国,若烹小鲜”,从传统意义上讲,无为注重道天地万物运变的本质规律,有为注重法具体的应变之法。无为理论的核心在于重道,以道为本,以法为用,这是与西方管理理论的本质区别所在。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运变规律千千万万,但却由一本质规律即道所统摄,“道生一,一生二,二

38、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四十二章),道为万物之本。法为“三”的境界,为道衍生而成,法众道一。据道以行法,则道正法明,而重法轻道则为舍本逐末之途,难免迷惘于万法丛中,失却正法之根本。从微观上分析,如果企业的管理监督人员越来越多,产品交易过程中的谈判费、合同费、公证费、防伪费愈来愈多,交易成本越来越高,即是法中求法,这与经济学的资源优化配置目标背道而驰。正因如此,科斯定理沉寂几十年后又成为热点,寻租理论更是方兴未艾。,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以道为根本,须循道以施法。然则,道之为何物,人们感到高深莫测,难以把握。实际上,古代将人置身于天地大系统之中,视人为小宇宙,人地天同列为三才,按现代科学语言,则人为

39、天地之全息,可统摄天地。把握住人道,就能把握住天道。从天人合一论和全息观点来看,古人认为的人心就是天地本质规律之全息。如此,无为理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都很强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直接亲缘关系的日本管理科学,可作为无为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实践中成功的范例。被喻为经营之神的总裁松下幸之助在回答人们经营秘诀的询问时说: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顺应自然法则去做事。他进一步说明,人类无限生长发展是宇宙自然的法则,人类虽然应该运用智慧去做事,但必须遵照超越人类智慧的伟大自然法则与道理去经营,这才是获得成功的确切保证。可以说,松下先生的回答是无为思想的确切注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人也开始有意无意地体悟到运

40、用无为的思想和方法,IBM公司的尊重、服务和追求卓越三项宗旨就融化了无为而为的思想内涵于其中。公司的前总经理奥威廉斯说过:“我们追求的不是巨大而是伟大,因为巨大是暂时的,而伟大是永恒的。”我们在深入分析当代“公司文化”所推崇的数十例成功的公司经营思想时发现,这些公司的成功经营不外乎两方面:一是重视人尊重人,以人心为本;二是使公司的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进步方向趋同。前者就是无为思想的直接体现,因为它使每个人都成为主人,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热情,众心归一(道),人人都一心一意地为公司着想,确实无需多少外在的约束(无为),而效果自然是最优的(无不为),此所谓“道兴无为,万物自化”。第二个方面,实质上也是

41、以道为本,因为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的文明进步是自然规律(道)的体现,无为则应顺道而行,自然兴旺发达且永恒。,(2)辨证的思维模式老子以虚静的心灵体悟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双方会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种“常道”包含了辩证法的内容。首先,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四十二章),都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道德经中有很多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概念,如有无、难易、高下、前后、美丑、善恶、寒热、大小、轻重、死生、祸福、治乱等。老子又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道德经五十八章),矛盾对立面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次,他又观察到量

42、变可以引起质变的规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六十四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六十三章)。再有,老子还有“否定之否定”的观念,认为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老子的哲学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能够掌握对立统一的规律,不过在处理矛盾上尽量避免斗争和激化矛盾,力图消弭矛盾的对抗性,更重视矛盾的统一与和谐。,根据事物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对立面相互否定、转化的规律,老子提出了“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的策略。同时,老子又提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五章);“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

43、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三十九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四十四章);“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三十八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六十四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九章)等对策,以防止事物走向不利于自己的反面。,(3)清虚自守的领导品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三十七章)。“知 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老子二十八章),清虚自守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历史上有作为的贤君名臣大力强调的重要治国理念。清虚自守的根本点在于管理者自身品格和修养,“吾有

44、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慈、俭、退让是作为道家修身的三宝,对后世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或标榜自己慈爱百姓,节俭财用,或对此加以倡导,其中也不乏真正将慈、俭和退让做得好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魏征的“十思疏”中主要体现了慈、俭、退让等清虚自守的思想,构成了唐太宗君臣的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对建立大唐盛世贞观之治起了重要的作用。“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七十一章),道家提倡“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强调正己以正人,只要使自己不“病”,则一切均

45、“尚”,要求不居功自傲,“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老子三十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清虚自守被奉为长生久世之道,是事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法则。,专题二大纲,文化对管理的背景性影响 儒家文化及管理启示 道家文化及管理启示 佛家文化及管理启示,大 纲,佛教渊源 佛教常识 佛教基本教义 中国佛教代表人物 禅宗简介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坛经心得与管理启示,大纲,佛教渊源 佛教常识 佛教基本教义 中国佛教代表人物 禅宗简介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坛经心得与管理启示 心经心得与管理启示 大悲咒心得与管理启示,释迦牟尼:(公元前622年公元前544年 ),佛教渊源缘起,印

46、度佛教(Indian Buddhism)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创始人为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公元前622年公元前544年) ,世称释迦牟尼佛 ,也称佛陀(觉者)。释迦牟尼梵语原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汉明帝(公元27年公元75年)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47、佛教渊源缘起,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至隋唐时期,佛教思想已融入中国主流文化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渗透到文化艺术各个方面。在绘画方面,历代著名画家大都精于佛画。如三国时吴曹不兴、晋顾恺之和卫协并称为汉地最初三大佛画家。梁张僧繇(yao)于天监中为武帝所建寺院作画极多,北齐曹仲达与唐吴道子的画后世称为“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佛教渊源缘起,在雕塑造像方面,有东汉的也望山佛教摩崖刻像,自北魏起又有各种石刻、木雕、金镂、漆塑、浇铸等造像艺术,形式多样,气魄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风格,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均为世界文化之瑰宝

48、。在建筑方面,历代佛教寺院不仅依照宫殿形式,而且多有发展,美轮美奂,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在音乐方面,相传陈思王曹植曾制山梵呗,以后龟兹(qiu ci)等地舞乐传入内地,逐渐形成了汉地特有的佛教音乐传统。此外,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发展,对中国音韵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自鸠摩罗什译大品般若以后,译场组织完密,迄至唐代益臻完善。宋代更有译经院之设,以宰辅为润文使,成为国家正式机构。,佛教的主要精神,第一、佛是人而不是神 第二、佛是真平等者 第三、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第四、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第五、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第六、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第七、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第八、佛法是入世的 第九、佛教没有排他性 第十、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佛教渊源代表论点,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 梁启超,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鲁迅,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孙中山,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章太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信息管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