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讲义:第九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筛选与概括的阅读 专题二 ⅰ 核心突破二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93939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讲义:第九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筛选与概括的阅读 专题二 ⅰ 核心突破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省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讲义:第九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筛选与概括的阅读 专题二 ⅰ 核心突破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省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讲义:第九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筛选与概括的阅读 专题二 ⅰ 核心突破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省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讲义:第九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筛选与概括的阅读 专题二 ⅰ 核心突破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省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讲义:第九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筛选与概括的阅读 专题二 ⅰ 核心突破二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核心突破二 分析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化个为类,化类为篇实用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报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一是具体的文本具有自己个性的文体特征。前者属“类”特征,后者属“篇”特征。一篇实用类文本,是“类”与“篇”的统一。实用类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主要指传记、新闻、访谈、科普文等文本各自在表现手法运用上的特点、效果等。这几种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见下表:文体 基本特征 主要表现手法传记 真实性、典型性选取典型事例,语言真实、感人,以记叙为主,重视细节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时评等)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讲究时效性,用事

2、实说话,文字简明扼要,消息多用叙述,通讯多用描写(人物描写)和点面结合。访谈针对性、专题性和典型性讲究提问技巧和回答问题的技巧,提问要有针对性,回答要简明扼要;口语色彩较浓。调查报告真实性、典型性和针对性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表现手法上,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科普文章短小性、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科学性和文学性结合,科学性体现在语言严谨准确,文学性体现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常用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朱东润自传1896 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3、21 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 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 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

4、秋为传之祖, 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 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 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

5、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

6、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 1940 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

7、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

8、个名词)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 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1.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答案 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 汉书 约翰逊博士传 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2.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_答案 偏重学术经历,

9、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3.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_答案 (第一问)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第二问)观点一:同意。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

10、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不同意。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拆除丘 濂1 月 26 日,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无意在老北京网的论坛上看到了一位网友 1 月 13日发布的帖子最终还是拆了 ,照片显示,位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院落最南端的倒座房已经被完全拆除。曾一智立刻通知她所认识的文保志愿者、记者,并且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此时距 2009 年 7 月公众第一次通过媒体知晓梁林故居面临拆迁,已经过去两年半。当时,声称之前并不知

11、道这是梁林故居的北京市规划委叫停了对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决定进一步研究其存废问题。7 月 28 日,北京市文物局表态“将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以保留” ,并尽快落实保护问题。但当年 11 月,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家民间组织向市文物局提交将故居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点申请,却遭到文物局的拒绝。2011 年 3 月 11 日,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给开发商华润置地发了通知,称梁林故居位于你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的项目内,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请你公司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有关纪律和法规,对故居实施保护修缮,确保文物建筑安全。但 2012 年 1 月 26 日当志愿者进入故居时却吃惊地发现,倒座房和正房均已被拆掉。附近居民证

12、实,拆迁行为发生在 2011 年下半年。本刊记者看到,故居院内依然还有因未谈妥补偿没搬走的住户,但他们并没有成为第一时间的举报者,这和房屋的产权属性有关。当年梁氏夫妇住的北总布胡同 3 号如今都成为不止一家住户的“大杂院” ,因此不像一些名人后代依然具有产权的宅院,这里的居民没有任何保护文物的动力。2009 年夏天媒体开始对故居历史做大幅报道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故居的居民对所住房屋的这重身份感到厌烦。住在 26 号院中的一位王女士认为她的家庭生活每天都要受到访客的打扰。她说:“这房子是我家的,不是故居。 ”梁林故居被拆除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谢辰生说,梁林故居的价值在于梁思成和林徽因

13、曾经在这里居住生活过,因此,只要梁林故居的原基址未变,复建就有意义。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认为,故居的位置应该作为遗址地加以保护,可以在原址辟建遗址公园和纪念馆,但要按照可识别原则设计,其建筑形制与原貌要有相当的距离,不能混同。这两位超过 80 岁的老人都是古建筑保护领域的权威。在各方为保护梁林故居奔走呼吁时,故居所在地块开发商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华润置业对外将故居拆迁解释为一种形式的保护。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也对此发表评论说,拆除是建设单位提前对房屋进行的“落架维修” ,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 。而一位文物修复专家则告诉本刊记者, “所谓的落架有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 。不过从文

14、保志愿者了解的情况看,这次拆除的过程完全缺乏秩序,在现场参与拆迁的两个工人说,砖瓦大家随便拿,也没有人不让拿。究竟开发商的拆除行为如何界定,还需要等待东城区文委会的进一步调查。 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一书的作者陈光中认为,在这个事实尚未查清的阶段,舆论和媒体就指责开发商也许有欠公允,毕竟在那片地上没有出现建筑物前,谁也不能说开发商就不会在那里复建。 “不过这并不是件坏事,这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监督环境。但我过去常目睹的一种情况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被迅速拆除,接着新的地基打了,楼也盖起来了。就是那么一眨眼的工夫,怎样都来不及挽救了。 ”陈光中提到了位于宣武区棉花胡同的林白水故居,那是一处区级文物保护单

15、位, “开发商硬是拆掉了,结果交了罚款,又在旁边的位置建造了一个四合院,但外观、格局、大小和原来的故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崭新的、不伦不类的四合院。 ”“文物保护法中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行为,是处以 5 万元以上 50 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数目和那块黄金地段的地价相比,和古建筑的文物价值相比,又算什么呢?”(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2 年第 6 期,有删改)4.三段中针对梁林故居的拆除,各方人士表现出了哪些不同态度?请概括归纳。答:_答案 (1)现住居民漠不关心。(2)谢辰生认为应该原址复建。(3)陈志华认为可以在原址辟建遗址公园和纪念馆。(4)开发商对外将故居拆迁解释为一种形式

16、的保护。(5)文物局负责人认为这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 。5.两段在这篇新闻报道中属于哪种类型的材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答:_答案 背景材料。(1)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2)与事件的现况形成对比,更好地揭露开发商的违规行为和有关部门的出尔反尔。6.此文报道的是梁林故居被拆除的始末,却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谈谈。答:_答案 这篇报道意在告诉所有的人,对待梁林故居这样的文化遗迹,有关部门和个人都要有谨慎的态度,采取恰当的措施。从开发商角度来说,要拒绝“利”字至上,注重发展文化经济;从有关部门的角度来说,要着眼于全城更长远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从民间保护组织者的角

17、度来说,要加大排查力度,扩大宣传范围,要有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从普通居民的角度来说,要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发现问题及时举报。1.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题这种题型在题干提问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重在分析文本自身特征,如朱东润自传的文后题目,主要分析“篇” 。一种是重在分析文本如何体现文体特征,如这样的问题:严格的真实性是通讯的基本特征,这篇人物通讯是如何体现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它主要分析“类” 。无论哪种题型,回答时都需要“类” “篇”兼顾,或以“篇”显“类” ,或以“类”融“篇” ,两者要充分结合思考、回答。2.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题(1)每一种实用类文本除了有自己的表达特色外,同时

18、会使用与其他文体尤其是文学类文本共用的表现手法,如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像对比、衬托、抑扬、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等。(2)无论是分析文本独有的表现手法还是共用的表现手法,答题都分为“指”(指出表现手法名称)、 “析”(分析该手法如何运用的)、 “点”(点明其表达效果)三步骤。在“点明其表达效果”时要注意“特殊”与“一般”相结合。每一种实用类文本都有自己的文本特点和一些独特的表现手法,每一具体文本更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分析某一种文本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具体文本中的运用效果时,则要把这种手法在具体文本中的“特殊”作用与它在这种文本中的“一般”作用结合起来。因此,考生要想准确分析其作用、效果,首

19、先要铭记各种实用类文本独特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重点突破它在文中的特殊作用、效果。如传记从描写手法看有对照、衬托、渲染、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引用、比喻等;新闻往往采用记叙、描写,穿插议论;科普文章在平实之外具有“文艺性”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晚清学人杨守敬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 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 ,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 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 ,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 岁起先后

20、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 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搜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 ,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 。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 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21、。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 48 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 83 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 20 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 1904 年的水经注疏 。明清以来, 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 1200 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

22、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 ,图文互证,相得益彰。1.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答:_答案 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2.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答:_答案 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

23、多方涉猎。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山水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 。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

24、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 。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

25、;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解索皴法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 。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这些皴法只是表现

26、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 ”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

27、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3.第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你如何理解?答:_答案 这是对前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一步解释,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成分。(1)这些皴法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不同画法表现了不同的山石结构、地质构造。(2)为了更好地表现自然山石,画家不断地丰富、创新,表现新的山水。4.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答:_答案 (1)在内容上,介绍从唐代到清代皴

28、法的发展创新,为下文写皴法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做了铺垫。(2)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上文芥子园画传皴法种类的进一步解说,同时又为下文中地质学中的不同区域的地层进行铺垫,顺理成章地引出地质规律的话题。5.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答:_答案 (1)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有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的传统。不同画家居于不同区域,必须要有所创新。(2)大自然是千番模样、万种风姿的,已有的山水画法还远远不能表现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种风貌,必须不断丰富创新。(3)要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4)今天的山水画家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学知识,发现更多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