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 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训练1(2017 年江苏淮安最后一模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阐述中,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需要能量的驱动B信息传递伴随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C大豆与根瘤菌间的种间关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D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进行,能量流动只能在生物群落内部进行2(2017 年天津河西三模)甲、乙、丙三种不同植物分别分布于 X、Y、Z 三个不同的栖息地中,将不同栖息地生理状态相似、数目相同的种子混匀,再均分三组,分别同时种植于 X、Y、Z 三个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经过一年后,收获所有植株的种子进行统计,得到如表结果。下列
2、有关说法不准确的是( )实验地块 植株表现型及其比例X 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631Y 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61Z 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A.一年后不同栖息地各种植物种子比例不同,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该年的出生率不同BX 实验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 Y 实验地块甲植株的数量将会增加D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 Z 实验地中的丙植物种群数量变化将呈“S”型曲线3(2017 年山东日照二模)研究人员在对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调查后发现,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只有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则有初级、次级、三级和四
3、级消费者。如果其他的因素都一样,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B甲生态系统消费者总能量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乙相反C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D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4(2018 年江西五市八校联考 )科学家 R.L.Smith 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收割蚁只有不到 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B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D占盐沼蝗摄入
4、食物 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5(2018 年湖北武汉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B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等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6(2018 年广西来宾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用粪便做肥料,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向植物,从而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 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
5、量一定越少7(2017 年江西万载四模)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C 既以 B 为食,也以 A 为食,A 是生产者,B 是初级消费者,D 以植物的残枝败叶、动物的排泄物及遗体为食。若C 同化的总能量为 a,其中由 A 经过 AC 过程的供能比例为 x。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由 4 条食物链组成B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 A、B、C 、D 之间循环往复C按能量最低传递效率计算,如果 C 同化的总能量为 a,所需要 A 的总能量 y 与 x的函数关系式为 y100a90axDA、B、C 、D 数量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8图 a、b 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
6、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 )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 3 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等于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9(2017 年湖南永兴五模)如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 (单位:Jcm2 a1 ),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400 Jcm2 a1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100 Jcm2 a1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20%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7、15 Jcm2 a110(2017 年天津和平二模)下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 a1 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 a4B能量散失 a3 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Ca 1、 a2、a 3、a 6 中的能力都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 a6/a2100%选择题答题卡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11.(2017 年四川雅安三诊)一浅水湖泊由于过度捕捞导致鲈龟 (主要捕食鱼类)濒临绝迹,此时湖中主要有浮游藻类、沉水植物、螺(捕食藻类) 和鲤鱼 (主食螺类,少量食用藻类)等生物。浮游藻类和沉水
8、植物分别生长在湖泊表层和下层,藻类大量繁殖会降低湖泊下层光照强度,在保留或去除大部分鲤鱼的条件下,分别测定浮游藻类和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干重) ,请据图回答。 (1)该湖泊中鲤鱼和螺的种间关系是_。68 月藻类生物量增加主要是由于_。(2)图中曲线_( 填字母 )代表去除大部分鲤鱼后,沉水植物生物量的变化。(3)沉水植物对净化水体起重要作用,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考虑 ,可采取_的措施来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群密度。(4)若鲤鱼的食物中藻类占 1/4,螺类占 3/4,若鲤鱼种群增加 A kg,至少需要藻类_kg。12(2018 年江西赣州联考)某经过改造的湖泊生态系统主要存在三个营养级,分别为植物
9、、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三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3 kJ),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植食性鱼类的种群增长速率和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食物链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同化量 463 X Y呼吸作用消耗 96 24.5 3.8未被利用 292 29.3 3.1分解者分解 12 2.1 微量(1)绿色植物等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_。(2)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10 3kJ,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_两部分。(3)该生态
10、系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_ 。调查水体中某种鱼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为_。分析上图可知,由 0 到 T2 时间段内,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为_。6 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训练1C 解析: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前者需要光能驱动,后者需要化学能驱动,A 正确;信息传递过程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因此信息传递伴随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B 正确;大豆与根瘤菌间属于互利共生,没有体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C 错误;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进行,能量流动只能在生物之间流动,D 正确。2C 解析:种子是植物子代的幼体,一年后不同栖息地各种植物种子比例不同,反
11、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该年的出生率不同,A 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 正确;分析表中信息可知: Y 实验地块乙植株在生存斗争中处于优势,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 Y 实验地块乙植株的数量将会增加,C 错误;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将呈“S”型曲线,D 正确。3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已知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相同的,但是甲的营养极比乙少,所以甲的消费者在能量传递过程中流失的能量比乙少,则甲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A 正确,D 错误;甲、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各自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B、C 错误。4B 解析:同
12、化量包括自身生长和呼吸消耗两部分,所以用于收割蚁自身生长的能量为 31.0030.90.1(千卡m 2 a1 ),0.1/31.00100% 0.32%,A 正确;在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间的同化量之比,由题意知同化效率同化量/摄取量,其高低不仅取决于该生物的营养级,还因食物性质或类型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B 错误;同化量中除了呼吸就是自身生长,所以黄鼠的生产量少,是因为大部分都已呼吸热能散失,C 正确;未同化的能量形成粪便,被分解者所分解,D 正确。5D 解析: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A 正确;稳定的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处于动态平衡,B 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通
13、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 正确;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D 错误。 6C 解析:使用粪便做肥料,是因为粪便中无机盐和分解者分解其中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实现了对物质的循环利用,该过程中植物并没有获得粪便中的能量,A 错误;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不能代表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这只狼也不能代表下一营养级中的所有生物,所以二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满足10%20%,B 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C 正确;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其数量一般越少,但也有
14、特殊情况,如虫吃树叶,但虫的数量多于树,D 错误。7C 解析:题干所述生态系统中 C 不一定是最高营养级,所以食物链条数不确定,A 错误;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 A、B 、C、D 之间单向传递,B错误;按能量最低传递效率计算,如果 C 同化的总能量为 a,所需要 A 的总能量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为 y10ax 10 10a(1x),整理得 y100a90ax,C 正确;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D 错误。8A 解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A 正确;图示的是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不是能量金字塔,营养结
15、构中不一定只有 3个营养级,B 错误;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C 错误;流经农村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由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耕地较少,生产者中能提供食物的较少,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中,外界有机物输入较多,例如:市民吃的蔬菜、水果、面粉等食物均为外来输入,D 错误。9A 解析:图中 B 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 80 Jcm2 a1 ,按能量最高传递效率 20%计算,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400 Jcm2 a1 ,A 正确;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图中 C,即除去呼吸消耗的能量,为 30 Jcm2 a1
16、 ,B 错误;由于第三营养级能量只知道摄入量,不知道同化量,不能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 、D 错误。10B 解析:图中的 a7 是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该能量并没有被第二营养级同化,因此仍然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因此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是 a4a 7,故 A 错误;能量散失 a3 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该能量不能再被生物同化利用,故 B 正确;a 3 为散失的能量,最终都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 C 错误;a 1 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而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 a6,因此能量传递效率a 6a1,故 D 错误。
17、11(1)捕食和竞争 68 月光照增强( 水温适宜),光合作用增强(或温度升高,藻类大量繁殖) (2)B(3)重建鲈鱼种群(或适当增加鲈鱼数量 ) (4)20A解析:该湖泊中存在的两条食物链为:浮游藻类螺鲤鱼,浮游藻类鲤鱼。去除鲤鱼后,由于螺的大量繁殖,浮游藻类大量减少,藻类与沉水植物是竞争关系,所以沉水植物会大量繁殖,即图中曲线 C 可代表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变化,曲线 B 可代表沉水植物生物量的变化;保留鲤鱼的水域中,由于螺被捕食减少,浮游藻类数量大量增加,其遮挡阳光,使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大大减少,可用图中的曲线 A 可代表浮游藻类生物量的变化,D曲线表示沉水植物的生物量。(1)鲤鱼和螺之间存在
18、捕食和竞争关系。 68 月光照增强( 水温适宜) ,光合作用增强,所以生物量增加。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曲线 B 代表去除大部分鲤鱼后,沉水植物生物量的变化。(3)可采取重建鲈鱼种群的措施来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群密度。(4)已知鲤鱼的食物中藻类占 1/4,螺类占 3/4,则鲤鱼种群增加 A kg,至少需要藻类1/4A20%3/4A20%20%20A(kg)。12(1)制造有机物,固定能量和传递信息 (2)367 11.27% 植食性动物的尸体残骸和肉食性动物的粪便量 (3)生物群落 标志重捕法 一直增大解析:(1)绿色植物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固定在所制造的有机物
19、中,即具有制造有机物、固定能量的作用;此外绿色植物还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2)植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植物的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463 96)103 kJ36710 3 kJ。由“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可知: X463(9629212)24.5Y2.129.3,解得 X63,Y7.1;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肉食性动物的同化量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 )100%(YX)100%(7.163)100%11.27%。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植食性动物的尸体残骸和肉食性动物的粪便量。(3)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鱼类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题图显示:由 0到 T2 时间段内,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零,说明其数量一直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