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36152 上传时间:2018-11-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河北辛集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

2、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

3、,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

4、,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2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

5、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 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 、 “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

6、是A.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B. 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C.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D. 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B. 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C. 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状况,产生了许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

7、,这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D. 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两个主题。3B.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C. “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全台湾元宵节的代表,表明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是维系华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D. 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

8、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答案】1. D 2. A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第三段说的是“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B 项,源自第一段,C 项,源自第三段,这三项以偏概全,不是本文最终写作意图。从全文来看,本文的写作主旨是说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故选 D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

9、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 项, “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错误, “都是”说的过于绝对化;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选项丢掉了“往往”二字,变成“都是” ,故错误。【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

10、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 项, “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错误,文中并没说“大搞竞龙舟”是对传统节日的淡漠,只是说风俗的演变,游戏成分加强,但是无论什么形式的习俗都应该体现了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重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4杜牧的江南余显斌江南,是杜牧的。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江南,

11、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

12、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

13、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5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

14、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 “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霜叶红如二月花” ,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繁华事散逐香尘,流

15、水无情草自春。 ”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江南,安慰着诗人。人,沉醉于江南。(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2012 年第 2 期,有改动)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段,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指出没有杜牧,江南风景就少了特有的情趣韵味,从而强调了杜牧对于江南的意义。B. 文章第 段用了多个问句,赞美只有杜牧才能写出这样美丽的描绘江南的诗句。C. “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

16、南” ,指的是杜牧虽有报国之心,但因为盼不到国家重振6声威,他只能沉醉于江南美景,以此来慰藉痛苦失望的灵魂。D. 文章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语言风格典雅婉约,与江南美景和杜牧诗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5. 全文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 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请结合自己读文的感受加以分析。【答案】4. A 5. 杜牧的诗和江南的美是和谐统一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便于简洁凝练地表现江南的美景和神韵,增添江南美的感染力。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情韵,与文中的抒情、议论协调统一,形成(或突显)本文典雅优美的语言特点。借杜牧的诗句充分展现杜牧的才情和丰富的内

17、心世界(欣喜、忧伤、期盼、失望) 。借杜牧的诗句充分说明杜牧对江南的了解(或:充分说明杜牧已得“江南三味” ) ,为文题“杜牧的江南”提供了充分的证明(或:突出了江南和杜牧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密切关联) 。 6. 杜牧让长久沉寂的江南重新显现灵秀和浪漫(或:江南会因为缺少了杜牧而减少了神韵) 。杜牧读懂了多少人无法懂得的江南的美,并用自己的诗句定格再现了江南的婉约、繁华、神妙,让美丽的江南在岁月中留存。长久失落的杜牧在江南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杜牧的生命情感和江南融为一体。【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

18、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 项, “文章第段,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中“对比的手法”错,应是“类比” 。这是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有误,所谓“对比” ,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而第二段中,杜牧之于江南,就好似油纸伞之于细雨,好似紫藤萝之于小巷,好似如烟的细柳之于断桥;没有了杜牧的江南是何

19、等的寂寞,就好似没有油纸伞的细雨缺乏古诗的典雅,好似没有紫藤萝的小巷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好似没有如烟细柳的断桥缺乏吴侬软语的娇媚,这应是“类比”的手法。所谓“类比” ,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根据两个(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似,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相似的其他属性的结论。7【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文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这是考查文学作品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考生可以从诗词本身表达的内容、对文章内容及结构等角度加以分析。如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等。首先到文中圈出

20、所引用或化用的杜牧的诗句,把握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诗句所在的语境,如第十一、十二、十三这几段所引用的诗句,这些诗句与江南的美景和谐统一,简洁地表现江南的美景和神韵;如十七到二十一这几段中,作者借助杜牧的诗句展现了杜牧的才情和内心世界,如欣喜、忧伤、期盼等;同时作者借助杜牧的诗句展示出杜牧对江南的了解,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意蕴。【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请结合自己读文的感受加以分析” 。本题实际是思考杜牧与江南的密切关系,需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考生可以到文中圈出把杜牧与江南连到一起的句子,如“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江南,收容了

21、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考生可以借助这些句子分析“江南,是杜牧的”的原因。点睛:概括文章的主旨的题目,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首先要对相对散乱的形式进行整理,最后到一点,这样就要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段落划分,看文章都描述了哪些事情或精致,分析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找到文章的神,文章的神一般集中在开头、结尾和中间行文中表情达意的句子中,找到这些就找到神。此题重点分析杜牧让江南怎样,江南又让杜牧怎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清华大学公共

22、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发布的2016 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和2016 年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调查评估报告中指出,67的地市政府网站存在财政、人事、统计等信息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的现象;72的地方政府网站在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方面,以动态新闻、政府文件为主;过半数的部委网站未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开展解读,而是以转载新闻媒体相关报导为主,且解读回应形式单一;超过 90的网站存在征集意见不反馈或反馈不及时的现象等。8“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报告认为,主要亮点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步入正轨、行政权力办事资源整合度较高、应用互联网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移动化的趋势等。报告也指出了

23、平台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平台渠道有待整合、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节选自 2016 年 12 月 29 日人民网)材料二: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按照意见 ,到 2017 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水平显著提升。2020 年底前,将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务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节选自 2017 年 1 月 17 日搜狐网)材料三:互

24、联网政务主要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动政府搭建智慧城市平台,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互联网政务与以往提出的搭建政府网站、政府平台完全不同。有一些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滞后,而且各个职能部门间的数据互不来往,单打独斗。 “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其实就是信息不透明、不共享的结果。 “互联网”的落地,不仅要把所有信息打通,而且让政府随时随地为个人提供政务服务成为可能,这将彻底改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节奏。互联网政务创新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先导。互联网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用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互联网政务的实现还将不断改变

25、政府的组织结构,最终将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节选自 2015 年 6 月 30 日新华网)材料四: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十政务服务” ,要求各地加快清理不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各种规定,凡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9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彰显了国务院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决心。 “三个不得”则给各地政府划定了利企便民的底线:加快信息跑路、减少群众跑腿没有回头路。而加快推进网上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必须舍得“

26、割肉” 。与此同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部门虽然将办事大厅搬到了“网上” ,群众却只能浏览办事流程,无法进行网上审批申报;有的虽然开放了网上受理渠道,但核心审批仍要群众跑腿;有的政府部门固守各自数据信息,导致部门信息无法互通互联,信息跑路遭遇“梗阻” 。(节选自 2016 年 9 月 20 日新华网)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材料一发布的两个评估报告中,第一个是对“政府网站绩效”的评估,第二个是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评估,二者的问题包括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B. 材料二介绍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互联

27、网政务服务”的前景规划,明确了 2017 年底前及 2020 年底前所要达到的目标。C. 材料三解释了互联网政务的目的是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以及互联网政务对政府工作部门的作用等。D. 材料四介绍了国务院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具体要求, “三个不得”具体、实用,明确了对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工作的具体要求。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 材料一列举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优缺点,优点方面如政府在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行政权力办事资源不断整合、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等。B. 材料一列举了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如网站信息公开不及时,重

28、点领域的信息解读不到位且回应形式单一等。C. 材料二和材料一的偏重点不同,材料二是意见,材料一是评估,换句话说就是材料一是根据材料二的预定准则去衡量材料二涉及的内容已有或将有的效果。D. 材料三中“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说明文本作者对这类要求必须证明但没有必要证明的反感和嘲弄,以此证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性。E. 材料四在讨论问题时很注重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如“信息跑路遭遇梗阻 ”中的“梗阻” ,形象地表述了政务信息不畅通的状态,更易于读者理解。109. 我国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哪些具体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答案】7. A 8. BD 9. 通过政府部门建设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

29、平台,让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能够共享,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让居民和企业享受信息带来的便捷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居民和企业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 “政府网站绩效”的评估中没有“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的内容。【8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没有“解决方式”的内容;E 项, “作者对这类要求必须证明但没有必要的证明的反感和嘲弄”无中生有,作者只是列举现象,分析原因。【9 题详解】试题分析:注意对四则材料进行归类,然后概括,主要从“政府平台”的建设和方便快捷的服务的角度进行概括。点睛:信息筛

30、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貌似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宽泛,实际是对文中的观点的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景崇,邢州人也。为人明敏巧辩,善事人。唐明宗镇邢州,以为牙将 ,其后尝从明宗,隶麾下。后事晋,累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常怏怏人主不能用其材。汉高祖起

31、太原,景崇取库金奔迎高祖。高祖至京师,拜景崇右卫大将军,未之奇也。高祖攻邺,景崇不得从,乃求留守起居表,诣行在见高祖,愿留军中效用,为高祖画攻战之策,甚有辩,高祖乃奇其材。是时,汉方新造,凤翔侯益、永兴赵赞皆尝受命契丹,高祖立,益等内顾自疑,乃阴召蜀人为助,高祖患之。及已破邺,益等惧,皆请入朝。会回鹘入贡,言为党项所隔不得11通,愿得汉兵为援,高祖遣景崇以兵迎回鹘。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高祖乃诏景崇兼凤翔巡检使。景崇至凤翔,侯益未有行意,而高祖崩,或劝景崇可速诛益,景崇念独受命先帝而少主莫知,犹豫未决。益乃亡去,景崇大悔失不杀之。益至京师,隐帝新立,史

32、弘肇、杨邠等用事,益乃厚赂邠等,阴以事中景崇。已而益拜开封尹,景崇心不自安,讽凤翔将吏求己领府事。朝廷患之,拜景崇邠州留后,以赵晖为凤翔节度使。景崇乃叛,尽杀侯益家属,与赵思绾共推李守贞为秦王,隐帝即以赵晖讨之。晖攻凤翔,堑而围之,数以精兵挑战,景崇不出。明年,守贞、思绾相次皆败,景崇客周璨谓景崇曰:“公能守此者,以有河中、京兆也。今皆败矣,何所恃乎?不如降也。 ”景崇曰:“诚累君等,然事急矣,吾欲为万有一得之计可乎?吾闻赵晖精兵皆在城北,今使公孙辇等烧城东门伪降,吾以牙兵击其城北兵,脱使不成而死,犹胜于束手也。 ”璨等皆然之。迟明,辇烧东门将降,而府中火起,景崇自焚矣,辇乃降晖。【注】牙将,

33、唐朝节度使是独镇一方的将帅,他们出镇,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援古例称官署为牙,称所亲之将为牙将。(节选自新五代史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B. 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C. 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D. 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祖,是古代帝王的

34、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 “高祖” 。本文中的汉高祖指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B. 拜,指“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除” “授” “辟” “征” “陟” “擢”等。C. 行在,即“行在所” 。是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D. 牙兵,即亲兵或卫兵,是唐末和五代时期节度使的私兵。节度使所树之旗为牙旗,所居之城为牙城,亲兵则称牙兵。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A. 王景崇精明善辩,善于侍奉主人。他曾担任后唐明宗的亲兵将领,在后晋时多次升官做到了左金

35、吾卫大将军,还曾取出库中金银献给后汉高祖。B. 王景崇曾怀才不遇,但最终受到赏识。在后晋时常为不受重用怏怏不乐,后汉高祖起初也没有发现他的奇异之处,直到他自陈方略之后才得到认可。C. 王景崇做事有时犹豫不决,以致错失良机。他到凤翔后,有人劝说他赶快杀死侯益,他因顾及少主而优柔寡断,结果侯益逃回京师。D. 王景崇爱意气用事,逞一时之怒。他气愤朝廷不授予凤翔节度使,一怒之下造反并杀死侯益全家,兵败之际手下将要投降,他被逼自焚。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益至京师,隐帝新立,史弘肇、杨邠等用事,益乃厚赂邠等,阴以事中景崇。(2)诚累君等,然事急矣,吾欲为万有一得之计可乎?【答案】

36、10. C 11. B 12. D 13. (1)侯益到京城时,隐帝刚刚即位,史弘肇、杨等人执政,益用厚礼贿赂杨等人,暗中用一些事中伤景崇。(2)真是连累了各位,但事情已经危急了,我想使用有万分之一成功可能的计策,可以吗?【解析】【10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根据名词代词“景崇” “高祖” “卧内(卧室内) ”,虚词“已” “之” “则” “以” ,动词“疾” “召” “戒”“迟疑” ,

37、标志性词“曰” ,句末语气词“矣” ,再结合本句意思:景崇准备出发时,高祖已经生病了,招他进入卧室内告诉他说:“如侯益等人已经来朝,那就好了;如果还是犹豫迟疑,就抓住机会解决他们。 ”句子可以断开为: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故答案为 C。【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13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38、 项, “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除 授 辟 征 陟 擢等”说法不准确,其中的“陟”是表示“提升官职”而不是“授予官职” 。故选 B。【12 题详解】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D 项, “兵败之际手下将要投降”的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是派公孙辇等人烧着城东门假装投降;另外, “他被逼自焚”的说法无中生有,他没有受到逼迫。故选 D。【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

39、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的“新立” ,刚刚即位;“用事” ,执政;“厚赂” ,用厚礼贿赂;“阴” ,暗中;“以” ,用;“中” ,中伤。 (2)句中的“诚” ,的确,真是;“累” ,连累;“然” ,但是;“为” ,使用;“万有一” ,万分之一;“得” ,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可” ,可以;“乎” ,句末语气词,翻译成“吗”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40、、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王景崇,邢州人。他为人敏捷精明,善于巧妙的答辩,会侍奉主人。唐明宗镇守邢州时任命他当亲军将领,他后来常常跟随明宗,隶属于明宗麾下。后来又为晋作事,多次升官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他经常因为皇帝不能重用他的才能而怏怏不乐。汉高祖在太原起兵后,景崇取出库中金银跑去献给高祖,高祖到京城后,任命景崇为右卫大将军,没有发现他的奇异才能。高祖攻打邺城,景崇不能跟从,就请求留

41、守去送问候平安的奏表,到达高祖率兵驻扎的地方,表示愿意在军队中效劳发挥作用,帮助高祖策划攻伐作战的方略,很有明察辨别的能力,高祖才觉得他有不寻常的才能。这时,汉的政权刚刚建立,凤翔的侯益、永兴的赵赞都曾经接受过契丹的合作,汉高14祖登上皇帝位,侯益等人害怕朝廷怀疑自己,就在暗地里招呼蜀军作为外援,高祖对此表示忧虑。到了攻占邺城之后,侯益等人都害怕了,请求入京朝见皇帝。刚好遇上回鹘人进贡,告诉朝廷说被党项族阻隔了交通,希望得到汉的军队帮助打开通道,高祖派王景崇率兵迎接回鹘人。景崇准备出发时,高祖已经生病了,招他进入卧室内告诉他说:“如侯益等人已经来朝,那就好了;如果还是犹豫迟疑,就抓住机会解决他

42、们。 ”高祖就颁布诏命让景崇兼任凤翔巡检使。景崇到凤翔后,侯益还没有要入朝的意思,正巧高祖逝世,有人劝说景崇可以赶快杀死侯益,景崇心里想自己只得到先前皇帝的授命,而刚即位的年轻皇帝还不了解情况,犹豫不决。侯益就乘机逃走了,景崇对失去杀死他的机会非常后悔。侯益到京城时,隐帝刚刚即位,史弘肇、杨等人执政,益用厚礼贿赂杨等人,暗中用一些事中伤景崇。不久,益被任命为开封尹,景崇自己心里很不安,暗示凤翔的将领官吏向朝廷请求让他兼管凤翔府事。朝廷很忧虑此事,任命景崇为州留后,派赵晖担任凤翔节度使。景崇因此就反叛了,将侯益的家属全部杀死,与赵思绾一起推举李守贞当秦王,隐帝就派赵晖去讨伐他。赵晖攻打凤翔,挖掘

43、壕沟围住城,几次派精锐部队挑战,景崇不出城第二年,守贞、思绾相继都失败了,景崇门下的食客周璨对景崇说:“你能守着这座城,是因为有河中、京兆二城相为掎角。现在他们都败了,还有什么可以凭借呢?不如投降朝廷。 ”景崇说:“真是连累了各位,但事情已经危急了,我想使用有万分之一成功可能的计策,可以吗?我听说赵晖的精锐部队都在城北,现在派公孙辇等人烧着城东门假装投降,我率领亲兵攻击他们城北的部队,如果此计不成功而战死,仍然比束手就擒好一些。 ”周璨等人都觉得可以,第二天天快亮时,公孙辇焚烧城东门准备投降,可是府中又燃起大火,景崇投火自焚死了,公孙辇就投降了赵晖。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浣溪沙忆旧苏轼长

44、记鸣琴子贱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避桐乡。注: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 ”苏轼,眉州眉山人。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人民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14.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15A. 上阕运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 的效果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B. 下阕借用“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表达陈海州得眉山百姓的爱戴,抒发了苏轼对曾经任家乡父母官的陈海州的一片感激之情。C. “朱颜

45、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两句借景抒情,写出昔日绿柳垂杨环绕朱漆厅堂,现在却被秋霜覆盖的萧索情景,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D. “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生聚散浮沉如同梦境一般,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E. 全词没有直接写陈海州的政绩,但通过两个典故展现了出来,同时蕴含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15. 有人评价此词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14. CE 15. 将过去“朱颜绿发”与现在 “秋鬓数茎霜”进行对比,抒发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运用比喻,表达了人生如梦、聚散无常的无奈;直接抒怀,充分显

46、示出不计较个人得失、超然物外的旷达;运用典故,委婉的表达出对陈海州的爱戴、感激。【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 C“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不对,应是表达了作者时光流逝之感;E“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无中生有。【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情感” “意蕴丰富” ,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

47、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 。只有真正理解了16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

48、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16.16.

4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_,_,_。(2)屈原的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 ”【答案】 (1). (1)元嘉草草, (2). 封狼居胥, (3). 赢得仓皇北顾。 (4). (2)亦余心之所善兮, (5). 虽九死其犹未悔。【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写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 ,第二句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