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涡阳一中 2018 届高三文综最后一卷第卷(选择题共 140 分)一、选择题(共 35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答案】C【解析】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 A
2、 项错误;“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 B 项错误;“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 C 项正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 D 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 、注意两个“角度” 、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
3、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 东汉实行察举制,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
4、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 B 正确;A 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 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D 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点睛:本题以察举制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契合高考改革的时代热点,也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和主干知识,考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概念、特点、选官标准、选拔方式以及各自意义都要重点掌握。3. 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
5、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 ,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A.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B.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C.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D.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答案】B4. 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晚明时期会社简表名称 地点 描述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 文化政策开明
6、,社会舆论较为自由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答案】D【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 “讲求实学”正是这种思想体现,故 D项正确;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不是自由,故 A 错误;明清之际思想不是反传统,是批判继承,故 B 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信息,故错误。【点睛】史实运用型选择题是在掌握历史史实基础上进行答题的体型,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有一定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7、:1.要认真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时候要抓住题中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2联系教材和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3.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多做题,培养史料阅读以及解题技巧的能力。5.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对于打算学习罗马法的人来说,必须首先了解法(IUS)的称谓从何而来。它来自于正义 (IUSTITIA)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 ”乌尔比安这里强调“法”A. 保护人类私有财产B. 体现立法者的意志C. 保护人类自然权利D. 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答案】C【解析】法来自于正义等字眼意在强调罗马法的自然性
8、,即是要保护人类自然权利,选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保护人类自然权利而非人类私有财产,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自身是正确但材料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奠定欧洲民法基础的是拿破仑的民法典 ,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6. 17 至 18 世纪的英格兰人们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喝掉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后来他们又转向喝中国茶,茶水里还要添加从牙买加舶来的食糖,从最低层的农民到最高层的贵族,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材料反映了当时英格兰A. 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B. 开始崇尚东方人的生活方式C. 贵族与平民的界线日益模糊D. 积极发展与东方的
9、海外贸易【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英格兰人们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喝掉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说明当时的英国生产力水平较高;“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说明英国人消费水平较高,故 A 项正确;B 项错在“开始” ; 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不能说明贵族与平民的界线日益模糊,故 C 项错误;D 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选项和材料一一对应,找出符合材料主旨的选项即可。7.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 ,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 1853年至 1863 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A. 银行制度取代传
10、统汇兑模式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 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D. 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答案】D8. 清末新政期间,关于科举制的改革,原拟用 10 年时间逐步以学堂代科举,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于 1905 年宣布废除科举:对立宪改革,朝廷原确立预备期 9 年,仅过两年就宣布减为 5 年,而朝野甚至在讨论减为 3 年或立即施行的可能。这表明A. 清朝统治的政治危机空前加深B. 民主革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C. 新政的成效推动改革深入发展D. 国内顽固势力已退出政治舞台【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晚清政府对科举制和立宪改革的时间都大大缩短。结合所学时代背景,这反映出清朝的
11、统治危机大大加深,故 A 项正确;B 项是晚清统治危机的表现之一,故错误;清末新政没有取得成效,故 C 项错误;此时国内的顽固势力仍然占据政治舞台,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路是“现象本质” 。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晚清政府对科举制和立宪改革的时间都大大缩短,这晚清政府面对当时统治危机空前加深的反应。9. 1925 年,中共“四大”决议指出,我们参加民族运动若是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并且足以减少民族革命之革命性。这说明中共认识到A. 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B. 反帝反封
12、建革命任务的艰巨性C.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D. 国共合作中应保持党的独立性【答案】D【解析】材料“1925 年” “忘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自己阶级革命之准备,而沉溺在资产阶级性的民族民主运动中,便遗无产阶级不容易挽救的大害”体现出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中共逐渐认识到国共合作中保持党的独立性的重要性,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共在国共合作中保持独立性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中共掌握领导权、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故 ABC 项排除。10. 1921 年 4 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
13、、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A. 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B.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C.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D. 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答案】D【解析】从材料“1921 年 4 月” “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就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故 D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故 AC 项错误;工业化是 1925 年开始推行的,故 B 项错误。点睛:“1921 年 4 月” “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是关键信息。11.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14、后的 3 年内,流入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达 300 亿美元,是过去25 年外国直接投资的近一半;同时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总额 1994 年为 5106 亿美元,2002年则达到 1430 亿美元。材料表明A. 墨西哥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B. 墨西哥农副产品更具竞争优势C. 对等的关税税率促进美墨贸易增长D. 金融是美国对墨投资重点领域【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墨西哥大量吸引外资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即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B 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墨之间关税税率并不对等,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美国对墨投资重点领域,选项 D
15、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12. 据统计,1949 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 845%,1952 年为747%,1957 年为 623%。这说明该时期A.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 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D.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答案】C【解析】由 1949 年到 1957 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说明一五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果,故选 C;新中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信息,排除 B;经过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得以确立,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D。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16、要求。材料一王阳明(14721529 年)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意识活动,便不存在客观事物。他又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 “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 , “致知”是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 “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材料二 1517 年,路德(14831546 年)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维腾堡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
17、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 ,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和路德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意义。【答案】 (1)王阳明:心即理;人性本善;致良知;反省内心等。路德:因信称义,
18、否定教皇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理性思考等。(2)背景:国内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工商业的发展、新兴城市的兴起和新的市民阶层的形成;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理论发展需要等。意义:都强调了人的思考的重要性、提倡理性思维,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缓解阶级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对后来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按照材料一、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一涉及到王阳明的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即理、“致良知” 、端正人心,去恶存善等内容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2)王阳明和路德思
19、想主张产生的相同社会背景主要从经济方面、阶级力量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多角度分析,例如,经济方面、阶级力量方面就要突出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层的壮大。共同的历史意义主要从解放人们思想、强调人的思考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点睛: 材料解析题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但联系课本却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最重要的是要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去组织答案,表达观点,解决问题,因为所有的命题者都不会偏离教材去命题。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 大事年表英国1802 年,颁布工厂法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
20、得更多席位 1836 年,工人阶级发动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 1840 年,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美国19 世纪 50 年代,两党制最终形成 1879 年,爱迪生发明电灯 1886 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 1898 年,美西战争后势力侵入菲律宾、古巴等地法国1804 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50 年,巴尔扎克完成人间喜剧1871 年,巴黎公社建立 1875 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德国1844 年,普鲁士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66 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1年,德国统一并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1882 年,德、奥、意三国建立军事同盟上表为 19 世纪西方主要
21、国家历史大事年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19 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阐述:1840 年前后,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幸率先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法、美、德等国受影响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些西方国家进入蒸汽时代。19 世纪中后期,随着料学研究的进步,很多研究成果运用于生产,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其中,以电的广泛使用和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为核心,第二次工业革命迅猛进行,美国扮演了重要角色,工业化进程超越英法后来居上,人类进入了
22、电气时代。西方工业化进程在 19 世纪实現了巨大飞跃。其它参考论题(1)19 世纪西方主要国家资产阶代议制不断完善(2)19 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对外扩张(3)19 世纪西方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之上,寻找材料之间的共性,由材料可知,涉及到了西方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对外扩张及国际工人运动的相关知识,以此立论,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1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职业技术教育恰恰是当前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其重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就业者的政治文化技术准备缺乏要求,在于
23、历史遗留的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要在全党和全社会进行教育,树立行行光荣的观念,树立劳动就业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和技能准备的观念。在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改革有关的劳动人事制度,今后各单位招工,必须首先从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法规,逐步实行这种制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充分发掘现有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潜力,扩大招生,并有计划地将一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同时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在城市要适应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发展第三产业的需要,在农村要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和农民劳动致富的需要。摘编自 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
24、制改革的决定(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意义。【答案】 (1)特点:注重思想动员;措施全面系统;有制度和法律保障;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2)意义:培养了技术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一定程度改变了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思想解放。【解析】 (1)从材料“要在全党和全社会进行教育,树立行行光荣的观念,树立劳动就业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和技能准备的观念” “在改革教
25、育体制的同时改革有关的劳动人事制度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法规” “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 “在城市要适应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发展第三产业的需要,在农村要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和农民劳动致富的需要”中可以分析出答案。(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劳动者素质、教育结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等方面来分析出 20 世纪 80 年代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意义。1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中美关系的和解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进程。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伴随着中美外交战略的调整,中美双方着手改善两国关系。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26、 , 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和解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后,又与苏联签署了第一期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1973 年巴黎协定签署后,美国宣布从越南撤出了全部军队。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到 1973 年,欧共体九国中除爱尔兰外,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答案】 (1)美国方面: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深受越南战争的拖累;中国方
27、面: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拓展中国外交空间,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方面:中苏关系恶化,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等。(2)中、美、苏战略大三角逐步形成并显示出初步影响;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政治力量多元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从美国方面的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受越南战争的拖累,和中国方面的改善中美关系有利于拓展中国外交空间、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与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当时的国
28、际形势,即中苏关系恶化、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等方面来回答。(2)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美和解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尼克松签署上海公报后,又与苏联签署了第一期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1973 年巴黎协定签署后,美国宣布从越南撤出了全部军队。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到 1973 年,欧共体九国中除爱尔兰外,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对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影响、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促进国际政治力量多元发展等方面来回答。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公元前 138 年、公元前 119 年
29、,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奉命分别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 13 年,历经千辛万苦,同行者一百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等国。虽然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史称“张骞凿空” , “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此后,汉朝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公元前 101 年,汉朝在西域置使者校尉,驻兵屯田。公元前 60 年,汉朝改使者校尉为西域都护。史载,西域地区“立屯于膏腴之地,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
30、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答案】 (1)西汉政权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和侵扰;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或张骞个人的决心和毅力等。(2)政治上: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经济上:促进物种的补充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外交上: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文化上:“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解析】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的
31、历史背景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奉命分别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当时西汉的社会状况,从西汉政权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和侵扰、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或张骞个人的决心和毅力等方面来回答。(2)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史称张骞凿空 , 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来回答。点睛:本大题的两小题基本上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