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版】江西省上饶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35891 上传时间:2018-11-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江西省上饶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解析版】江西省上饶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解析版】江西省上饶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解析版】江西省上饶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解析版】江西省上饶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西周通过分封制完成对国家的控制,分封的同姓贵族主要分布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异姓贵族主要分封在边疆与戎狄接壤的地区。关于这种分封战略表述正确的是A. 异姓国燕国成为周北疆的屏障B. 同姓国宋国统治商朝遗民C. 同姓国齐国成为东方制夷堡垒D. 同姓国鲁国建设文化中心【答案】D【解析】燕国是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故 A 错误; 宋国分封给了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而不是同姓,故 B 的说法也是错误的;齐国也不是周的同姓诸侯国,故 C 的说法也不对;鲁国是周公本人的封地,故属于周的同姓诸侯国,最终鲁国成为了当时的文化中心,所以 D 的说法符合题意,故选 D。2. 下图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海昏侯刘贺

2、的历史评价和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叙述(评价) 出处霍光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劣迹:“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 63 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汉书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刘贺墓出土了论语 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辛德勇海

3、昏侯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 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刘贺A. 刘贺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B. 刘贺成为霍光宫廷权力争斗的牺牲品C. 刘贺因“狂乱无道”劣迹被废黜D. 儒家经典已进入皇家子弟的教育内容【答案】D【解析】由汉书中的“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可以得出 A 不能被认定;B 只符合第二个材料,但是没法从另外两个材料得出,故排除 B;C 只符合第一个材料,而不符合另外两个,故排除 C;D 符合第一个和第三个材料,由第二个材料的时间汉武帝驾崩后和第一个材料中的“前 63 年”可知这时已经“独尊儒术”了,所以 D 是符合史实的,故选 D。点

4、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这一史学素养,考生需要准确解读题干所给的三则材料,从中选择出完全符合所有材料的结论,也就是寻找各个材料的交集,另外需要注意每个选项的表达与所给的材料要一一比对,这样才可以保证能够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3. 下表: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 )下表反映了唐德宗公元 779-804 年唐宪宗公元 805-820 年唐文宗公元 826-840 年唐宣宗公元 846-859 年门荫入仕者10 人 4 人 3 人 1 人进士入仕者13 人 17 人 19 人 20 人A. 科举制度影响政治结构B. 宰相执政能力显著提高C. 分散相权适应统治需

5、要D. 官吏选拔渐趋公平透明【答案】A【解析】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中的门荫入仕者指的是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而进士入仕者则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上述表格中的数据中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而门荫入仕者越来越越少,这就意味着官员的组成结构由门阀士族阶层逐渐向其之外的阶层过渡,所以 A 符合题意;从题干中没法看出宰相执政能力的高低和相权的分散,故排除 BC;科举入仕者增多只能说官吏的选拔方法和构成发生了变化,并不一定是公平和透明,故排除 D。点睛: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这是

6、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4. 明代赋税包含田赋、盐课和杂色收入,国际贸易税归类于杂色收入。据统计,1570-1590年前后明朝国际贸易税收仅为 7 万两白银,仅占杂色收入 378 万两白银的 1.86%;占田赋、盐课等在内的收入的 0.22%。这一情况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 朝贡贸易不能持久进行B. 中国逐渐放弃对海洋的经营C. 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D. 民间海外文化交流受到抑制【答案】B【解析】上述这组数据显示国际贸易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极为弱小,这表明了国际贸易经济贡献远小于政治贡献,因而当明廷通过宏大的远航达到政治目的以后,其自身内耗性的负向影响便凸现出来,这就意味着

7、明朝不可能持久地将朝贡贸易持续下去,也就预设了明廷对远海经略的放弃,故选 B 而排除 A;C 与题意无关,D 的结果是题干中的现实,故 D 与题干的逻辑关系不对,所以排除 CD。5. 直隶开平矿务局章程中记述:“全恃官力,则巨资难筹;兼集商资,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扰;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商招股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诛求;则上下相维,二弊俱去。 “这段史料A. 印证了开平矿务局官商合办的原因B. 揭露了开平矿务局官办的弊端C. 反映了中国近代化步展维艰的现状D. 阐明了洋务运动破产的必然性【答案】C【解析】题干所述开平矿务局为官

8、督商办而非官商合办的原因,所以 AB 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由“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 、 “则上下相维,二弊俱去” ,可知 C 反映了现实,故选 C;洋务运动破产的必然性是单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故 D 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6. 20 世纪初,梁启超一方面吸收了启蒙运

9、动中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群体自由基本前提的个体自由不存在了” ,影响他出现这一思想的主要因素是A. 深受专制思想的影响B. 君主立宪的立场决定C. 民族主义的历史使命D. 保皇思想仍根深蒂固【答案】C【解析】20 世纪初梁启超的思想之所以吸收了自由、民主、人权思想,但又没有个体自由而只有群体自由,是因为当时他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为了解决民族危机,所以就忽视了个体的自由,而强调了群体的自由,故选 C;A 与题意相反,BD 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 ACD。7.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此次战役A. 揭开了全国战略反攻序幕B. 基本上解放长江以北地区C.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10、D. 加速了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答案】D【解析】从上图看,共产党领导的各路野战军都布置在长江附近,结合所学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可知,这种部署就是为了进行渡江战役,而渡江战役结束后不久,解放军就占领了南京,故选 D 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8. 1950 年 11 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 。这一精神的贯彻A.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B. 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C. 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 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答案】D【解析】 “战争第一”意味着国

11、家的财政支出优先供应与战争相关的重工业发展,故选 D;A没法体现财政工作部署的先后顺序和主次关系,故排除 A;当时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故 B 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 BD。9. 英国诗人雪菜在希腊颂中这样写道。 “如果没有希腊,罗马这个我们的导师、征服者和我们的家园,将没有什么光明可供播撒,我们也许还是野蛮人和偶像崇拜者,也许比这还要糟。 ”这主要说明了A. 希腊文明优于罗马文明B. 人文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C. 古罗马实施了民主政治D. 罗马人继承并传播了希腊文明【答案】D【解析】 “如果没有希腊,罗马这个我们的导师、征服者和我们的家园,将没有什么光明可供播撒”说明罗马的“光明”是

12、来自于希腊,据此可以推论出 D 符合材料原意,故选 D;AB与题意不一致,C 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ABC。10. 下图是 18 世纪后期英国铜版画漫面(英国“快乐”与法国“惨况”的对比 。 (法国是“战争的诅咒” ,英国是“和平的祝福” ) 。该漫画表明A. 英国工业革命进程领先于法国B. 肯定英国政治势力间的“妥协”C. 英国社会生活水平远高于法国D. 反对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答案】B【解析】18 世纪后期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形成,这是英国政治体制渐进发展的结果或者说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的结果,而当时的法国则正面临着法国大革命这种暴力革命的现实,所以题干中漫画用英国“快乐”与法国“惨况”的

13、对比作为标题,故选 B;AC 与题意无关,D没法完整反映题干内容,故排除 ACD。点睛:这一题属于漫画类题目,漫画只是一个表象,仔细寻找漫画的名称、画中的隐含信息,关键看透漫画背后的讽喻信息,然后结合相关基础知识解答即可。这一题需要结合“18 世纪后期”和漫画名称及漫画本身综合考虑即可得出答案。11. 到 1925 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 87%,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粮食税的全面推行B. 允许工农自由贸易C. 农业走集体化道路D. 提高了农民的地位【答案】A【解析】到 1925 年,苏联农业总产量达到战前的 87%,

14、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说明农业方面的政策深得民心,也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可知是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制的实行,故选 A;BD 都得益于 A,C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CD。12. 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 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 ,而占 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 ”这说明了A.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B. 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C. 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D. 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答案】B13. 阅读材料,完

15、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来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邦沟池以为困。礼记礼运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县也。墨子七患春秋战国以来,城市中心大多是官府衙门、宗庙祠堂。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统制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底,不令杂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特许状:(1)市民在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享有安全和平。(2)每一个市民必须有一块宽 50 英尺长 100 英尺的土地,土地可自由出卖。(3)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封建人头税。(4)

16、商人行会在自治城市中拥有商业垄断权。(5)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遇有讼案即审理;此外无论何人均不得对市民行使司法权力。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确立的权利,并说明城市自治的意义【答案】 (1)特点:城市的政治和军事功能突出;经济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体现出浓厚的宗法色彩和集权、等级观念;官府管理严格,具有封闭性。原因:中国古代的集权政治、宗法思想影响;农耕经济模式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工商业地位较低。(2)权利: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

17、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和土地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认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确认城市享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明确城市享有一定政治和行政管理权等。意义: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成为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载体。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推动了西欧社会向近代文明变革。【解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点:由材料一中的“城邦沟池以为困” 、 “城者所以自守也”等信息可以得出城市的政治和军事功能突出;由“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可以得出经济活动受到严格限制;由“城市中心大多是官府

18、衙门、宗庙祠堂” 、 “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统制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 、 “不令杂居”等信息可以得出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和集权、等级观念,官府管理严格,具有封闭性。原因:需要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来回答,具体来说就是,中国古代的集权政治、宗法思想影响;农耕经济模式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工商业地位较低。(2)题目需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权利:由材料二中的“市民在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享有安全和平”可以得出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由“每一个市民必须有一块宽 50 英尺长 100 英尺的土地,土地可自由出卖”可得出确认市民在城市

19、中的土地自由和土地所有权;由“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封建人头税”可得出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由“商人行会在自治城市中拥有商业垄断权”可得出确认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由“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的市长,遇有讼案即审理;此外无论何人均不得对市民行使司法权力”可得出确认城市享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明确城市享有一定政治和行政管理权等。意义: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上述材料中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治的意义英国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思考,具体来说,经济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成为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载体;政治上,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推动了西欧社

20、会向近代文明变革。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尤瓦尔林拉利人类简史此表为近五千年世界历史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报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从对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来看,地理大发现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从事科学探索的勇气,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直接动力。哥伦布、麦哲伦以自己勇敢的航海探险活动第一次验证了大地是球形这一科学假说,地平说受到了事实的挑战。破除了人们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把人们从经院晢学和迷信中解放出来,使一些人不再盲从任何所谓的金科玉律式的教条与理论。二是地理大发现成为近代地理学等学科发展的

21、首要推动力。它验证和纠正了传统的理论,并重新绘制了世界地图,墨卡托投影、等高线、圆锥投影也开始使用并成为基本的地图绘制方法。确立起了从地球整体上去建立地理学理论体系的行星地理观念,触发了地理学家对地理现象探源追踪,并对海陆起源问题、地形起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三是迎来了比较研究、归纳法盛行的实验科学新时代。示例二:工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工业发展得越快,机器使用的规模越大,对环境的破坏也就越严重。第一,大气污染。工业革命以煤炭为燃料,使得城市煤烟滚滚,烟雾弥漫。第二,河流污染。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是生产量最大的部门,其对环境的污染也最为严重。由于工厂主只顾自己的利益,直接将纺织厂

22、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排进河中,使河流遭到污染。而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印染工业的发展,这给环境和水资源带来了更加直接的破坏。第三,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恶化。在工业革命中,钢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森林的大肆砍伐,使得大片的森林不复存在。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出现,人口的大量集聚,也带来了城市环境的恶化。街道上到处都是垃圾,排水不畅,住房和地下室常常积满了水,即使是有排水沟,其中流淌的污水也充斥化学污染物的怪味,甚至会有硫化氢的水蒸气溢出,这些气味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示例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科学、工业、运输、交通通讯和世界贸易体系的扩张,以及在商业、金融和劳务方面有系统的组

23、织,使欧洲人享受到比 1800 年高得无法比拟的生活水平。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被开发出来,旧工业得到发展,新工业涌现,工业开始按地理需要分布开来。电力进入实用阶段,汽车、航空、化学等新工业涌现,通讯系统、医学、炼钢等行业得到新发展,机器制造业的地理分布从英国和比利时扩展到法国、意大利、俄国和日本,尤其是德国和美国。第二,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全球性。货物进出口更加普遍,同时资本输出也逐渐流行。第三,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形成,金本位制出现。第四,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货物、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不再顾及国界,商品买卖价格是世界一致的,商品的生产者要与全世界生产者竞争,从而确立了“全球化”的现

24、代经济基础。【解析】题干提供了“此表为近五千年世界历史发展简表” ,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等诸多方面的东西,考生需要从中提取出一个论题,这个论题可以是其中的特定时间的特定事件的作用或者影响,然后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角度进行阐述和论证,注意要论从史出。点睛: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一般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所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题目的要求到底是什么,而不能受所练习的题目影响,问什么答什么,注意主题和观点是有区别的。非常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

25、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请考生在第 45、46、47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15. 【历史一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1901年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作为第一个经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的官方学制文件,其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诞生。1905年袁世凯、张

26、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1906年始清廷诏准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据张海鹏编中国近代通史等材料二科举制废除的一个重要社会后果即乡村中士与绅的疏离,下层乡绅中读书人的比例明显下降,乡绅与书本“知识”的疏离可能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其行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转变,容易出现所谓“土豪劣绅” 。从一“独夫”的帝王统治变为“千万无赖之尤”的混治,恐怕是导致后来所谓“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废科举不过是 20 世纪一系列“斯文扫地”活动的开端。摘编自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教育改革的特点和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

27、朝废除科举制的影响。【答案】 (1)特点:儒学教育削弱,重视实践能力;将经济等实用内容纳入考试范围;创建近代教育体制;废除科举考试。 (每点,任意两点,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背景: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增加;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八股取士的弊端;受西方先进教育体制的影响;国内开明人士的倡导。 (每点,任意 3 点,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2)影响:打破传统教育格局;传播近代科学文化;推动新式人才涌现;有利于近代化的展开;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加剧了政治冲突和社会动荡。【解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特点:从材料一中的表格来看

28、,其中没有提到关于儒学的相关内容,所以与古代的科举取士相比,可以得出儒学教育削弱,重视实践能力;由“准设算学科取士” 、 “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 “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可以得出将经济等实用内容纳入考试范围;由“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可得出创建近代教育体制;由“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 、 “清廷诏准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可得出废除科举考试。背景:表格中所涉及的时间从 1888 年到 1906 年,所以其背景应从这些时间出发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具体来说,应该结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中外两个角度和科举制度自身的弊端思考作答。具体来说,

29、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增加;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八股取士的弊端;受西方先进教育体制的影响;国内开明人士的倡导。(2)影响: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的“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可得出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由“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可得出推动新式人才涌现;由“其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诞生”可得出有利于近代化的展开;由材料二中的“乡绅与书本知识的疏离可能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可得出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由“是导致后来所谓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得出加剧了政治冲突和社会动荡;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废除,打破传统教育格局。点睛:选修模块的考题

30、一般都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相关分析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所以一般情况下,考查内容均不是选修课本上的基本史实。这就需要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相关时空范围的必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回答有关问题。当然,也有部分问题是通过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的。总之,选修的题目需要活学活用,没有选修教材的知识作为依托,考查内容和形式有很大的自由度。这希引起考生的关注。16. 【历史一一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

31、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莫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触。整理自国家公祭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

32、的现实意义。【答案】 (1)背景: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中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而当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日本政府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史实。(2)意义: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抚慰民心、顺应民意,体现的是对民意民愿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解析】 (1)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并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来分析出答案。(2)从材料“是缅怀过去,

33、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 “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中可以概括出答案。17. 【历史一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建武(公元25-55 年)初,光武遣使奉币至匈奴,欲“更通旧好” ,然“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 ;光武遣大司马吴汉出击匈奴,结果“经岁无功” 。二十七年(公元 52 年) ,臧宫等人又上书建议乘匈奴遭受天灾人祸之机以灭之。光武认为应以“柔抚”而非武力。 “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 。次年(公元 52 年) ,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

34、和亲。班彪上言:“今北匈奴见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又远驱牛马与汉合市,重遺名王,多所贡献。 ”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 ,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糜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据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光武帝民族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东汉光武帝对匈奴的民族政策。【答案】 (1)特点:审时度势、政策灵活,恩威并施、防御为主,避免冲突、以和为贵。(2)评析:东汉建国之初,光武帝刘秀致力于恢复生产,稳定统治秩序,对匈奴政权采取了防御为主的策略。后坚持“柔抚”政策,推动了汉匈民族之间和谐友好交往。有利于保障北方汉匈两族人民正常的生产

35、生活,有利于民族融合,也有利于东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体现了光武帝的政治智慧。【解析】 (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中的“光武认为应以柔抚而非武力” 、对北匈奴“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 、 “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糜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等信息可以得出审时度势、政策灵活,恩威并施、防御为主,避免冲突、以和为贵。(2)评析: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需要从汉武帝的防御为主和坚持“柔抚”入手,分析当时实施相关政策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和影响角度入手,具体来说,东汉建国之初,光武帝刘秀致力于恢复生产,稳定统治秩序,对匈奴政权采取了防御为主的策略。后坚持“柔抚”政策,推动了汉匈民族之间和谐友好交往。有利于保障北方汉匈两族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有利于民族融合,也有利于东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体现了光武帝的政治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