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问和智慧拓展阅读谦虚与虚伪 季羡林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一向被认为是美德,应该扬;而虚伪则一向被认为是 恶习,应该抑。然而,究其实际,二者间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其区别间不容发。谦虚稍一过头,就会成为虚伪。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的。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提倡谦虚最早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时(是)乃天道”这样的教导,把自满与谦虚提高到“天道”的水平,可谓高矣。从那以后,历代的圣贤无不张皇谦虚,贬抑自满。一直到今天,我们常用的词汇中仍然有一大批与“谦”字有联系的词儿,比如“谦卑”“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让” “谦顺”“谦虚”“谦逊”等
2、,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谦虚,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矣。可是在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拦路虎:什么叫“真诚的谦虚”?什么又叫“虚伪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简直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最突出的是因地而异,“地”指的首先是东方和西方。在东方,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提到自己的文章或著作,必须说是“拙作”或“拙文”。在西方各国语言中是找不到相当的词儿的。尤有甚者,甚至可 能产生误会。中国人请客,发请柬必须说“洁治菲酌”,不了解东方习惯的西方人就会满腹疑 团:为什么单单用“不丰盛的宴席”来请客呢?日本人送人礼
3、品,往往写上“粗品”二字,西方人又会问:为什么不用“精品”来送人呢?在西方,对老师,对朋友,必须说真话,会多少,就说多少。如果你说,这个只会一点点儿,那个只会一星星儿,他们就会信以为真,在东方则不会。这有时会很危险的。至于吹牛之流,则为东西方同样所不齿,不在话下。可是怎样掌握这个分寸呢?我认为,在这里,真诚是第一标准。虚怀若谷,如果是真诚的话,它会促你永远学习,永远进步。有的人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人往往不能进步。康有为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自称,年届而立,天下学问无不掌握。结果说康有为是一个革新家则可,说他是一个学问家则不可。较之乾嘉诸大师,甚至清末民初诸大师,包括他的弟子梁启超在内,他在
4、学术上是没有建树的。总之,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读后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温馨提示:中心论点在文章中居于王者之位,论证、论据都是为证明中心论点2服务的,答题时要将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主要观点区别开来。)2.作者在论证“直诚的谦虚时”,举了东西方不同的差别展开论证,具体来讲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温馨提示: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包括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3.联系作者的观点,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真诚的谦虚”?(温馨提示:可以引用、概括作者文
5、末的观点进行回答。)谦虚与虚伪1.我认为,我们应当提倡真诚的谦虚,而避免虚伪的谦虚,后者与虚伪间不容发矣。2.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3.谦虚是美德 ,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匠人与大师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 ,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 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
6、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 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 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而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我们不应满足于做“匠人” ,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 创新的精神。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作者梁衡,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与学问和智慧两文 的标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匠人与大师1.我们不应满足于做“匠人” ,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2.两文都以并列式短语为题,论证时均分析出两者的关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