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积单元教学反思 面积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认识面积,认识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换算。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需要一定的能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已经对面积有了初步的体验,但是对面积并没有转化到知识的层次上,加上不够灵活变通、运用自如,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反思。首先,在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中,“周长”与“面积”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学生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它与周长的计算混淆了。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
2、多方面去区分周长与面积,并在平时要加强对比训练。虽然学生了解周长与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求面积的问题理解为求周长,求周长的问题理解为求面积。况且教材中并没有安排例题对周长与面积比较学习,虽然我也补充了“周长与面积的对比”这一内容的学习,但是效果并不可见。学生在作业当中还是出现了公式混用、单位混用等错误,甚至还有学生创造了自己的新的求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宽2。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再引导学生从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上进行“周长与面积的对比”,继续加强对比练习。 记得滚瓜烂熟。但是光靠背进率,然后单纯地进行一些面积单位的换算的训练还是不够
3、的,一旦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甚至时间单位混在一起,学生就会开始晕了,把它们的进率搞混了。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很多学生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搞混,或者不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认为 1 平方千米=100 平方米等等。因此,我认为平时一定要多进行此项训练,而且是把多种类型的单位换算混在一起进行对比训练,让学生牢固掌握每种类型单位之间的进率,以达到熟练地进行单位的换算。 再次,有些题目,不同情况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课本第 58 页第 3题:王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一张长是 32 厘米、宽是 15 厘米的长方形彩纸,最多可以剪成边长是 2 厘米的小正方形纸多少张?配套练习
4、第 48 页第 3 题:一块长方形卡片,长 14 厘米,宽 6 厘米,可以剪成边长是 2 厘米的正方形多少个?课本第 58 页第 3 题的长和宽是不能被 2 整除的,如果还是采用先计算大纸张的面积,再计算小正方形的面积,再计算大纸张包含几个小正方形的办法进行解答的话是错误的,应该分别求出长包含几个 2、宽包含几个 2,分别算出个数再相乘。再如课本第 59 页第 4 题:边长为 12 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剪成面积是 4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个?配套练习第 36 页第 4 题:一张面积是 256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彩纸,要剪成边长是 2 厘米的正方形,可以剪多少个?课本第 59 页第 4题就要先计
5、算大正方形纸的面积,再计算大纸张包含几个小正方形的办法进行解答,而配套练习第 36 页第 4 题则要先计算小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大纸张包含几个小正方形的办法进行解答。 三年级下册面积教学反思面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中第六单元面积中的第一课,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通过在操作活动来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并且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经过教学实践后,我现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如下:一、 数学与信息技术
6、的学科整合 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不仅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来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还可以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1. 教师使用计算机来讲解面积的定义面积的定义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其中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表面”、“封闭图形”和“大小”,物体的表面可以通过现实生活来感知,但封闭图形要让学生认识有一定的困难。我是这样设计的,使用画图软件,呈现一个封闭图形和一个非封闭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不同,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然后我通过计算机操作演示找出封闭图形的面,用颜色填充工具进
7、行填充,学生很容易将两个封闭图形的面的大小进行比较。最后,我还是试图用颜色填充工具去找非封闭图形的面,但操作后,学生观察发现颜色遍布整个画纸,学生自己体会到封闭图形没有面,更无大小可言。这时教师让学生总结只有什么图形才有面,才能比较大小,从而引导学生得出面积的定义。2. 学生使用计算机来模拟摆放物品面积这一课,我选择在电脑室进行教学,其中的教学环节涉及到学生要操作电脑。通过摆物品来比较面积的方法,我打破了以往让学生用学具来进行实物摆放的模式,我大胆地采用在计算机上使用画图软件来进行模拟摆物品。用学具摆放物品,需要准备大量的学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来,而用计算机来模拟,则只需每人一台计算机就
8、可以解决。用实物摆放不稳定,学生容易弄乱后又返工,在计算机上操作能一次摆好。模拟操作可以使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操作快捷,不仅可以一次只摆一个物品,还可以一次摆多个物品。这些可以提高效率。二、 教学内容不够充实1. 学习完面积的定义和比较方法后,还可以顺势引入面积单位的学习,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学习面积单位的基础知识。2. 在面积定义的学习环节,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的活动有部分未完成,或是不彻底。3.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面积大小的过程不透彻,例如观察法、重叠法、分割裁剪法、摆物品和数格子等方法,每一个方法都应该让学生经历,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方法教师只是讲解,并未让学生经历。三
9、、 “摆物品”环节设计不到位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在解决中遇到矛盾,通过解决矛盾来学习知识、寻找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来摆放都正好能摆下,学生操作就没有困难。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摆放时发现如果用长方形摆要么会不够摆,要么会多出来;如果用圆形来摆,则圆与圆之间有空隙,不能准确比较面积;只有用小正方形来摆,是最完整的。由这一环节从而可以引入下一环节“数格子”,因为数格子的方法方便快捷,就此又可引入统一面积单位的学习。通过这一次教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以后要深入研究教材,自己思考,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不仅使用多种媒体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
10、题来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有人曾经说,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自认为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了一点点的成功, 结合专家和教师的点评,我反思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如果说成功的话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强化感知,主动参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
11、桌面、黑板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摸一摸”中初步体会“面是一大片” ;在“看一看”课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二)矛盾激趣,引导探究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数
12、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 “面积单位”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另外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用它来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一平方厘米去量课桌表面的面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切体验到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从而产生“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疑问,然后出现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不能顺利地解决眼前问题”的矛盾中水到娶成地引出平方分米的学习,使学生在这过程中倍享成功的乐趣。整堂课在解决了一个个矛盾之后,我
13、又不断在学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着学生不断地向一个个新知跃进。同时,设疑和引导渗透了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与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三)突出重点,促进迁移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 1 平方厘米。在认识 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如:“ 这个正方形边长是 1 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四)合作学习,全员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
14、,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和操作,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思维的强度,充分让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达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五)变静为动,生动形象,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了新颖有趣的动画情景,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通过电脑的闪烁、变色、平移、翻转等功能,将枯燥的数学教学寓于情境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节课概念性知识点较多,需要给学生大量的体验,由于时间关系感觉给学生的体验还不够,导致知识点落实得不够扎实。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教师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没有注意生生之间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