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年宁德市部分达标学校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座号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填入答案卷中。3.考试结束,考生只将答案卷交回,试卷自己保留。第 I 卷(选择题,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朝设有专门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 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其中的雅和风中还收录有一部分平民创作的讽刺诗。这表明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 B诗歌都是社会面貌真实的再现C平民对政治有
2、一定发言权 D 诗经中的诗歌都来自民间2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改变)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A礼乐制度分崩离析 B学术力图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C士人阶层日益崛起 D儒、墨两家与其他学派斗争激烈3有外国学者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即: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支配和控制对立的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三系”分别对应的
3、是A法家、儒家、道家 B墨家、道家、法家C法家、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墨家4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 、 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A. 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 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 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 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5有研究者认为, “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所以篆书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
4、说明A古代文字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B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C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6隋朝统一后编定了切韵 ,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融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又称“秦音” “汉音” 。这一做法A形成了最早的官方语言 B促进了地区交融与文化认同C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地位7有学者认为,唐宋时期“雅俗两类文化中佛教影响甚广,能够抗衡但无法压倒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种“抗衡”的最终结果是A形成了佛、儒并行的局面 B儒学吸收佛教理论获得新发展C儒学的独尊地位遭到动摇 D佛教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传播8宋代
5、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最常用的仍然是耗费人力的雕版印刷术;元代发明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的转轮排字盘,但后来却慢慢消失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A雇佣制盛行 B轻视科技发明C劳动力过剩 D文化需求低迷9图 1墨梅图中的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该画及题诗可以佐证当时图 1 元王冕墨梅图A花鸟画注重逼真描摹 B写意成为国画主要表现技法C文人画成为绘画主流 D理学观念对艺术创作的影响10晚明文学家冯梦龙在其小说醒世恒言写道:“(苏州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这段描述A可作为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佐证 B
6、是研究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C是市民阶层崛起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D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11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的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这种“异质”的思想系统A批判传统的政治体制 B吸收“西学东渐”成果C背离了传统儒学范畴 D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12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这是中国“与世隔绝”的真正涵义。他强调的是中国科技文化A排斥外来文化 B具有独立的特质C长期领先于世界 D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13魏源主张:“
7、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牙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习之” “并延(邀请)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驾驶攻击” 。这表明魏源的主张A摒弃了“贵华贱夷”的观念 B突破了传统的“天朝上国”心态C开启了“师夷长技”的实践 D形成系统的学习西方的思想体系14某一部学术著作统计了 18901898 年间,中国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对图 2 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西方政治观念大量输入B维新思想为民众普遍接受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D民主共和意识初露端倪 图 2“维新”使用次数(18901898 年)151900 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
8、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了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明中国未来之路 D矛头直指孔子的守旧思想16图 3 是一幅绘制于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官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的民国的青年人。该漫画反映出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D新文化运动发起的必要性 图 317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异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 “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
9、代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等。这主要表明A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力量源泉 B西方思想决定着中国文化进程C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D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18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 “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 。这说明当时A思想解放汇成强大的潮流 B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C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D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191919 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去,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
10、恼。”材料主要反映了A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 B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C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 D经济的平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20 “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 ”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首先提出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C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211936 年 8 月,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中央的信中提出,国民党人要“恢复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义精神,重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中共中央此举旨在A
11、联合国民党共同挽救民族危亡 B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C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导思想 D挽救濒于破裂的国共两党关系22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帐上,所以我要对此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该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A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C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基础 D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232010 年 5 月 8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光明日报社在北京联合召开纪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2 周年座谈会,会议指出:32 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来了党和民族的大
12、觉醒。此处的“大觉醒”是指A人们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B人们重回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C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D使人们彻底认识到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24.“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战略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一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就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就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邓小平的这一论断A系统梳理了新中国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 B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C抓住了错综复杂国际形势中的主要矛盾 D为“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奠定理论基础第 II 卷(非选择题,52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13、4 小题,25 题 14 分,26 题 10 分,27 题 18 分,28 题 10 分,共计 52 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民(治理民众)也,择瘠土(贫瘠的土地)而处之,劳其民(消耗民力)而用之,故长王天下(维持长久的统 治)。夫民 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宽松的生产和生活处境使百姓难以管束),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成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 劳也。摘编自(春秋)国语鲁语 材料二 顾炎武认为,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故提出“众治”的主张:“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以天下之 权,寄之天下之人。 ”在地方管理问题上,顾
14、炎武主张提高县令的品级,县令要选拔熟悉当地 风土习俗之人担任;经考核合格,任职终身,不得调动升迁,并且其“子孙世世处焉。 ”据顾炎武日知录郡县论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归纳国语中关于治理民众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主张。 (6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顾炎武在国家治理体制上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8 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徐霞客(1589 1641),明朝江阴人,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其代表作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具有深远 影响。他的父 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喜欢旅行。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他幼年好学,博览
15、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徐霞客游 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经过考察,他否定了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禹贡中认为“岷江导江”的说法,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通 过其作品,徐霞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读书,并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来被人 们奉为经典的学 说。他通 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逐渐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 说是错误的,从而冲 击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他对落体运动进行了 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他不 仅纠正了统治欧洲
16、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 创立了运用 实验研究科学的新方法。因此,他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徐霞客和伽利略取得科学成就的相同原因。(6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徐霞客和伽利略的科学成就为例,简析科学发展的意义。(4 分)27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2-1904 年译书统计简 表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1)据材料一,概括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8 分)(2)据材料二,指出“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在专业设置中的体现。
17、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0 分)28. 社会主义逐步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 世 纪初,梁启超指出:“富者愈富, 贫者愈贫,于是近世所谓社会主义者出而代之。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 20 世纪也明矣。 ”1920 年,他又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 业的中国,想要把他 们 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 “进步有等级,不能一斑而就 ”。李大 钊在新青年杂志上驳斥梁启超的观点, 坚决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指出唯一出路是用暴力手段.经历这 次论战之后,早期 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逐步统一,不久
18、中国共 产党在上海成立。 孙中山则认为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 压制贫者是也” ,“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 发其生产力则贫”。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新传等材料二 关于中国社会主 义思想的演进,有以下两种 认识 可供讨论: 梁启超是将社会主义术语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从孙中山到邓小平,先 进的中国人都探 讨过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据周永学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与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焦点。 (4 分)(2)根据材料二选择一种认识,并联系材料一说明理由。 (6 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侧重分析,请结合所学
19、分析梁启超研究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侧重分析,请结合所学,简述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并指出其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相同之处。 】20182019 学年宁德市部分达标学校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C B A C D B B C D A A B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答案 B C A D D A C A A D B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4 小题,共 52 分)25.(1
20、4 分)(1)观点:耗费民力和维持民众的贫困状态有利于统治稳固。 (2 分。言之成理即可)主张:实行“仁政” ,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4 分)(2)主张:反对君主独治,实行众治、分权;实行县令终身制和世袭制。 (4 分)评价:顾炎武提出的众治、分权等主张有利于克服君主专制的弊端,具有进步意义。但他将官员的终身制与世袭制引入国家管理体制当中,体现了其思想的局限性。(4 分)26.(10 分)(1)原因:受家学(家庭)影响;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注重考察实践;本学科领域的已有成果。(6 分。回答出其中 3 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解放思想;有利于客观、正确地认识自然;有利于
21、推动社会的发展;影响了后世的发展。(4 分,任答两点即可。)27.(18 分)(1)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4 分)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促使先进知识分子转向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4 分)(2)体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 (4 分)影响:经济上, “西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政治上,一方面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6 分)28.(10 分)(1)焦点:逐步进入还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采用暴力革命方式还是改良方式进入社会主义。 (4 分)(2)侧重分析,主要原因: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思潮进入中国;梁启超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作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6 分)侧重分析,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 ,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相同:都主张消灭两极分化,发展社会生产力。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