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七课 求诸已 学案.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3911796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七课 求诸已 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七课 求诸已 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七课 求诸已 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七课 求诸已 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七课 求诸已 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 。 “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 ,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是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

2、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含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 ,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

3、,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 “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

4、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1字音字形(1)博弈(y) (2)自讼(sn)(3)百乘(shn) (4)揖(y)2重要词语(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用来的(2)子曰:“修己以敬。 ”:修,修养;敬, 严肃认真(3)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担心,担忧(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讲,讲习;徙,迁移,移向(5)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兵赋,泛指军政(6)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停止(7)逝者如斯夫!不

5、舍昼夜:停止(8)不有博弈者乎:古代两种游戏。博,一种棋局游戏。弈, 围棋(9)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责(10)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犯错;更,改正(11)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饰,掩盖(12)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偏袒,包庇(13)为之犹贤乎已: 贤,胜过;已,停止,指无所事事3通假字(1)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通“悦” ,喜欢(2)今女画:通 “汝” ,你(3)君取于吴:通“娶” ,把女子接过来成亲4虚词用法(1)斯Error!(2)乎Error!(3)之Error!5词类活用(1)修己以安百姓:使动用法,使安定(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动用法,以为耻(3)揖巫马

6、期而进之:使动用法,让上前6特殊句式(1)不患莫己知:宾语前置(2)是吾忧也:判断句(3)君取于吴:介词短语后置(4)巫马期以告:介词宾语省略7成语积累(1)中道而废: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2)逝者如斯:逝去的岁月就像这河水。(3)后生可畏:年轻人可以超越先辈,他们是值得敬畏的。(4)文过饰非:掩饰自己的过失、错误。(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整天吃饱了,什么事也不思考。8名句积累(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4)小人之过也必文。语段赏析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

7、吾忧也。赏析 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到道义不能趋赴,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 ,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2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赏析 孔子说:“仁很遥远吗?只要自己想达到仁,那么仁就会到来。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多种道德范畴的总和。因此, “仁”具有两重性:一是博大精深,广远无垠;二是具体而微,十分琐

8、细。古往今来都有不少人认为,高尚的德行离自己很远,难以求得,这只是看到“仁”博大的方面。其实,“仁”也是细微易行的, “仁”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 “仁”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为人由己” ,不由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这里孔子强调了提高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认为“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依靠外界的力量,这种认识有其片面性。提高道德水平,环境不可忽视。既要有追求“仁”的意识,还应有提倡“仁”的环境。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赏析 冉求说:“并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的力量不够。 ”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会在半

9、路上因为走不动而停下来。现在你却画地自限,原地不动。 ”这是对冉求自我设置限制的批评。夫子之道,尽管博大精深,高山仰止,但并非高不可攀。冉求自称“力不足也” ,孔子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你没有用力,却说力不足,是自己为自己设限,裹足不前。孔子之道,即仁发自于内心, “我欲仁,斯仁至矣” ,心向往之,用心而已,岂有力不足者?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赏析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便内心自我责备的人。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

10、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是十足的伪君子。重点研读114.42 章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6.30 章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见第五课“仁者爱人”)。由此看来, “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什么关系?推而广之, “安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关系?“安人”和“安百姓”所达到的修养标准有什么不同?答案 “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安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完全对应,是同一事情的不同说法。后者是孔子所谓忠,前者是孔子所谓圣,前者高于后者。2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他自己

11、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 章,见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另一方面又说“为仁由己”(12.1 章,见第二课“克己复礼”) , “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者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答案 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是因为达到仁的标准不容易;但另一方面,仁又主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态度。而当时人们缺乏的正是对仁的向往和追求,孔子曾说过:“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致力于仁的追求,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最终达到仁。 “为仁由己” “我欲仁,斯仁至矣”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3孔子为

12、什么面对滚滚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它与一般文人“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伤感有什么区别?同“日月逝矣,岁不我与”(17.1 章,见第三课“待贾而沽”)的说法相比, “逝者如斯”的说法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答案 本章一般认为是孔子伤逝惜时的感叹。但这种感叹不是“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无病呻吟,悲苦哀愁,消极颓废。河中的流水滚滚向前,昼夜不息,孔子选取这样的意象寄托感慨,反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含有勉人为学、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意思。这种写法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有两点不同。一是抽象和具象的不同。一个是理性陈述,一个是形象比喻。前者比较抽象,后者意象鲜明。二是蕴涵深浅的不同。

13、前者语意确定,令人一览无余,后者蕴涵颇深,耐人寻味。合作探究自省与改过,是求学者的终极目标,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请以“聆听先贤的教诲三省吾身”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提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面对着先贤的教诲,你的脸上是否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庄重与严肃?你的心灵这一刻是否顿觉圣洁与澄澈?探究 第一步,研读论语 ,摘录书中有关自我反省的语句,写出读书心得。第二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孔子关于自我反省的内容,探讨成为一位“仁者”的途径。第三步,搜集并研读孔子自我反省思

14、想的研究文章,探讨孔子思想对于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第四步,结合当今科技文明的进步以及面临的社会危机,结合人们普遍的思想困惑,感受孔子自我反省思想在今天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第五步,写一篇 1 500 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考点一 使动用法【命题规律】一般不单独设题,有时放在考查实词的选择题中考,有时放在翻译题中考。【例题解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使动用法的一组是(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 )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浴乎沂,风乎舞雩( 侍坐章 ) 非有能硕茂之也(种树郭橐驼传)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15、病梅馆记)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伶官传序)A BC D试解:_解析 为动 用法, “为死”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答案 A点拨 有些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翻译时我们可把它 转换成一个及物动词,如 句中的“ 弱”可译成 “削弱” ,又如“秦王恐其破璧”中的“破”字,可译成“打破” 。但在用法上,我们还是把它们视为使动 用法。【考点总结】如同学习意动用法,掌握使动用法也要把握这种语言现象的特征并且区分类型。动词 的使动用法就是指 动词谓语,使 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使姜氏受惊。)焉用亡郑以陪邻 ?(让郑

16、国灭亡。 )形容词也经常用作使动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长安君之位得到提高。 )君子正其衣冠。(使其衣冠正。 )在文言文中,名词也偶尔用作使 动词,如:吾 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与“肉骨”对举,它们各自都不是并列结构,而是 动宾结构。 “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词,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 “肉”字是名 词用作使动词,意思是使白骨生肉。考点二 “之”字的用法【命题规律】(1)“之”是常考虚 词,近三年高考均有涉及。(2)“之”的代 词、助词用法都考,但考助词用法多见,考助词用法中,又多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17、用法。【例题解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作师说以贻之 宋何罪之有 填然鼓之 行不知所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A BC D试解:_解析 结构助 词, “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译为“他” 。宾语前置的标志。 音节助词。 动词, 译为“到,往” 。与同,与 同。答案 A【考点总结】“之”字用法归类1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可译为“它”(它们)“他”(他们)。作宾语或兼 语,不作主 语。例:作师说 以贻之。 使之然也。 人非生而知

18、之者。(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或不 译。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变成名词性的短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3)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 省去。例:宋何罪之有?(5)结构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

19、动词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 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省去。例:顷之,烟炎张天。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 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不舍昼夜 舍:停止B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少,小C君子亦党乎 党:动词,偏袒,包庇D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讼:责解析 文:文饰,掩盖。2对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A )Error!Error!A和不同,和相同B 和相同,和相同C 和不同,和不同D和相同,和不同解析 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助词, “的” ;均为第三人称代词, “他”“他的”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君取于吴,

20、为同姓B非不说子之道C孙以出之D力不足者,中道而废解析 A 项“取”通“娶” 。B 项“说”通“悦” 。C 项“孙”通“逊” 。4下列句子与“不患莫己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学之不讲B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C叶公问孔子于子路D子将奚先解析 C 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其余是 宾语前置,与例句相同。5名句填空。(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

21、求为可知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 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

22、可使治其赋也 赋:赋税B百乘之家 家:大夫的封地C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说:称赞D君子亦党乎 党:结党解析 A 项赋:兵赋,这里泛指 军政。 C 项说:通“悦” ,喜欢。D 项党:偏袒,包庇。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 D 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A 项所以:用来的/的原因。B 项其:代词,他/代词,我。C 项与:介词,和 /动词,交好, 结交。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名望,有没有官职,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要有学识,有修养,有才能,能够胜任各种工作。这

23、说明了孔子在人生追求中重真才实学而淡泊名利。B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时,认为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管理外交。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都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C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作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D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是孔子在“为尊者讳” 。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他又不得不自嘲似的说, “丘也

24、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解析 A 项中“孔子淡泊名利”错。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译文:力量不够的人,会在半路上因为走不动而停下来。现在你却画地自限,原地不动。(2)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译文:我真幸运,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二)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1 题。(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 艺。 ”(2)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 忧也。 ”(3)礼记学记:“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不学博依 ,不能安 诗。不学杂

25、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注 操缦:小曲。博依:指可以歌咏的杂曲。10 礼记学记所写的内容与材料(1)中孔子的话有怎样的关系?答案 二者都讲“游于艺”的意义和做法。解析 把握经典之间的关系的意思是把握两句话之间的内容的相同点。材料(1)的意思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以六艺为活动范围。材料 (3)的意思是:课外不练习操弄杂乐器,课内就不能熟练地演奏琴瑟;课外不广泛地学习一些修辞技巧,课内就不能切实地学好诗经;课外不在生活环境中去学习各种杂事, 课内就不能全面地掌握礼仪知识。二者的相同点是:“游于艺”该如何做和它体现的意义等。11根据上面的材料,简要评析孔子的观点。答案

26、 孔子主张培养学生要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平衡的发展。孔子认为修德、学习都要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善于变通,勇于改错。解析 简析某人的观点,可以从理解材料的相关内容入手。材料(2)的意思是:(许多人 )不去培养品德,不研讨学问,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马上去做;有错误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再 结合材料 (1)的内容,可以概括出孔子的观点主要是:孔子希望学生全面发展,能够知行合一等。浅谈论语之做人论语中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做人要讲“仁德”孔子认为,仁德乃做人之根本。 “弟子,入 则孝,出 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27、有余力,则以学文。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以上充分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否则便是子虚乌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 人,才能得到人 们的称颂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 )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恭、宽、信、敏、惠。 ”(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

28、慈惠。孔子认为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二、做人要正直磊落“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 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 推理, 这种靠侥幸避免灾 祸的人迟早是要跌跟斗的。三、做人要全面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就充分 强调 了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孔子还强调,做人要重视全面发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着重强调了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泰伯) 。所

29、以, 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 得极为重要。四、做君子一是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曾子认为,君子重 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动容貌,斯远 暴慢矣” “正颜色,斯近信矣” “出辞气,斯 远鄙倍矣。 ”也就是说,君子要整肃仪容举止,端正 脸色神情,注意自己的言辞语调。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 诸人”(卫灵公 ),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 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多作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二是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30、“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见得思义”( 季氏 )。这些言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首先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其次是处事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最后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三是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 忧贫”(卫灵公),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 。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 ,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