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春五年级音乐下册 第6课《编花篮》教案 人音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11479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春五年级音乐下册 第6课《编花篮》教案 人音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6春五年级音乐下册 第6课《编花篮》教案 人音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6春五年级音乐下册 第6课《编花篮》教案 人音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编花篮教学年级: 小学五年级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十册第六课编花篮 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的情绪、优美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编花篮 ,用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在演唱编花篮的过程中,掌握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了解民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3聆听不同版本的编花篮 ,在欣赏过程中即兴参与音乐活动,进一步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对河南民歌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运用听唱、识谱等多种形式学唱河 南民歌编花篮 ,准确演唱歌曲中带有装饰音和衬词的旋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帅声情并茂地演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学生欣赏。 教师: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它属

2、于什么类型的歌曲? 2学生自由演唱民歌。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民歌入手,激发其对民歌的学习兴趣。) 二、寓教于乐 学习编花篮 1初听歌曲,初步感受河南民歌的地方特色。 教师:你认为哪。一句最有特点? 2学唱歌曲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乐句。 (提示:第一小节带有河南方言的色彩,演唱时注意前倚音时值很短,四分休止符休止半拍;方言对于民歌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示:演唱方法和豫剧中的甩腔相似,首音加重,演唱时配以豫剧中的亮相动作;甩腔的运用,凸显了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 3再次聆听范唱,跟唱前两小节和最后两小节,并介绍伴奏乐器三弦。 4趣味理解歌词。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 (提示:

3、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2)师生配合,用接龙的形式朗读歌词。 (3)了解歌词押韵和运用衬词的特点。 (设计意图:强调衬词和押韵,使学生了解衬词和押韵足我国民歌歌词创作的特点之一。) 5进一步学唱歌曲旋律。 (1)引导学生用 Ian 演唱歌曲旋律。 (2)再次聆听,默唱歌词。 (3)学习演唱歌词。 2(提示: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演唱不准确的乐句。) (4)教唱难点乐句,强调附点和下滑音。 (5)正确、完整地演唱歌曲。 (提示:引导学生准确表现出前倚音、下滑音、难点乐句以及甩腔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6)观赏课件牡丹花图片,激发学生的 演唱热情。 (7)完整地、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创造表现 教

4、师:这首歌曲旋律轻快、活泼,被人们广泛传唱。 1对比欣赏彭丽媛和张也演唱的编花篮 ,从演唱速度、伴奏乐器和演唱形式上加以分析。 2创新表现歌曲。 (1)采用不同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2)声势合作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 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表演的积极性,了解不同的伴奏乐器会给歌曲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 四、完美结课 教师: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够卜动地去了解更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民歌,了解更多的民歌文化。 教学反思: 编花篮是人音版第十册第六课的教学内容,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河南民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感受、体验音乐,引导他们能用活泼的情绪、优美的

5、声音准确演唱歌曲,并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活动,从中体会河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对民歌产生兴趣。围绕教学目标,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采用了较为丰富、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审美体验中去。从课堂反馈来看,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足比较成功的。 一、激发兴趣,巧找特色编花篮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可特色究竟蕴涵在歌曲的哪些旋律中呢?如果能够引导学牛感受到最具特色的乐句,也就抓住了歌曲的核心。于是,我以整体感受歌曲为出发点,巧设问题一你认为哪一句最有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歌曲,找出最有特色的两个乐句,并结合河南的方言和地方戏的曲调加以分析。学生在学说河南话、学唱河南戏的环环节中显现

6、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轻松地理解了蕴涵在旋律中的地方特色。 二、反复聆听,感受旋律爵乐是以听觉为基本感受方式的艺术。因此,我努力尝试打破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在歌曲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自身的弥漫性特点。学唱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反复聆听歌曲,如:1你认为哪一句最有特点? 2再次聆听,跟唱歌曲中的特色乐句;3听老帅演唱,想想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4跟琴模唱歌曲旋律;5再次聆听,默唱歌词;6用听辨法解决难点乐句,等等。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聆听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歌曲旋律。四、结合知识,渗透文化民歌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向学生们传播民歌及其相关文化。我在教学过程 中,不失时机地渗透了多方面的相关文化,如:1在找音乐特色的环节中,我强调了方言对于民歌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2在朗读歌词的环节中,让学生了解押韵和衬词是民歌歌词创作的基本特点;3在歌曲情感处理环节中,通过观赏洛阳牡月。花图片,渗透“洛阳牡丹甲天3下”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等。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歌唱教学方法不够丰富;2学生演唱中还存在发音位置不正确,动情之处出现喊唱的现象,在当时课上没有特别地关注和解决等。这些教学问题我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