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S5U解析】河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909840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解析】河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KS5U解析】河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KS5U解析】河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KS5U解析】河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KS5U解析】河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联考)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蓝藻和酵母菌,都能观察到的结构是A. 细胞壁和叶绿体 B. 线粒体和中心体C. 核糖体和拟核 D. 核糖体和细胞膜【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要求考生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的相同点与不同的,明确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的亚显微结构,蓝藻属于原核细胞,酵母菌属于真核细胞,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蓝藻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及拟核等结构,可观察到酵母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液泡等结构,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2、共有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因此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蓝藻和酵母菌,都能观察到的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综上分析,ABC 错误,D 正确。【点睛】易错知识点拨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模式图解大小 较小 较大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 主要成分为肽聚糖植物细胞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和核仁 有核膜和核仁DNA 存在形式 拟核:大型环状;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质粒:小型环状 (质);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统一性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3、,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2. 下列有关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并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B.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其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把大肠杆菌的 DNA 和蛋白质分离C. 1931 年,科学家首先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吲哚乙酸D. 1957 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答案】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高中生物教材中相关的生物科学史,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科学家的贡献,掌握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魏尔肖总结出“细

4、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A 错误;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 DNA 是遗传物质,其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把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B 错误; 1931 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吲哚乙酸,C 错误;1957 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D 正确。3. 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噬菌体、HIV 和人体神经细胞共有的元素是 C、H、0、N、PB. 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CC. 常吸入汽车尾气,可能在体内积累 Pb 等元素,因此 Pb 是人体需要的D. 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如 Fe、Mn、Cu、Ca 等含量虽然很少,但不可缺少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内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明确细胞鲜重和干重条件下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种类,掌握细胞内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噬菌体的成分是蛋白质和 DNA,HIV 的成分是蛋白质和 RNA;人体神经细胞中既含有 DNA 又含有 RNA,还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质、无机物等多种化合物,核酸共有的元素是C、H、0、N、P,蛋白质共有的元素是 C、H、0、N,因此噬菌体、HIV 和人体神经细胞共有的元素是 C、H、0、N、P,A 正确;正常人体细胞中鲜重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B 错误;常吸入汽车尾气,可能在体内积累 Pb 等元素,但 Pb 不是人

6、体需要的元素,C 错误;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如 Fe、Mn、Cu 等含量虽然很少,但不可缺少,而 Ca 是细胞内的大量元素,D 错误。【点睛】(1)方法技巧谐音巧记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2)易错易混走出元素与化合物的三个误区:误区一:易混淆元素与化合物的干重和鲜重。在组成细胞的元素中,占鲜重百分比:OCHN;占干重百分比:CONH。在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占鲜重百分比:水蛋白质脂质糖类,但在占干重百分比中,蛋白质最多。误区二:误以为生物体内大量元素重要,微量元素不重要。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根据元素的含量划分的。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误区三:易混淆“数量”和“含量” 。人体

7、活细胞中氧的含量最多,但氢原子的数量最多。4. 人体的 Mx 蛋白基因位于 21 号染色体上,可表达出一类由干扰素诱导宿主细胞所产生的Mx 蛋白(包括 MxA 和 MxB)。其中 MxA 可阻止 Tho 病毒核酸进入细胞核,从而抑制该病毒的增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MxA 抗 Tho 病毒机理与抗体的免疫机理不同B. Mx 蛋白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 MxA 和 MxB 蛋白可能在空间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D. Mx 蛋白是干扰素的一种【答案】D【解析】本题结合题给材料综合考查蛋白质结构多样性、遗传定律及人体免疫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题给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进而得出

8、正确的判断。根据题意,MxA 可阻止 Tho 病毒核酸进入细胞核,从而抑制该病毒的增殖,而抗体是通过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的,可见两者的作用机理不同,A 正确;根据题意,人体的 Mx 蛋白基因位于 21 号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随着第 21 号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B 正确;根据题意可知,MxA和 MxB 是两种不同的蛋白质,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取决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所以 MxA 和 MxB 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可能在空间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C 正确;干扰素由 T 细胞合成并分泌,其成

9、分是糖蛋白,Mx 蛋白不属于干扰素,D 错误。5. 尿苷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用含有 3H尿苷的营养液处理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一段时间后,下列结构中有几处含有放射性细胞核 线粒体 叶绿体 核糖体 内质网A. 2 处 B. 3 处 C. 4 处 D. 5 处【答案】B【解析】尿苷参与 RNA 的合成,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含 RNA 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选 B。6.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常用试剂显色的方法进行,下列鉴定方法正确的是A. 水浴条件下,酒精与重铬酸钾发生作用呈现灰绿色B. 观察染色体时可以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或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C. 常温条件下,蔗糖

10、与斐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D. 抗体、抗原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的相关化合物的检测,要求考生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熟练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7. 脂质体是以磷脂等物质制备的中空膜泡状结构的人工膜。转基因技术中的做法是将磷脂、胆固醇或其他脂质的乙醚溶液加入到 DNA 溶液中,经特殊处理而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 DNA 的脂质体小泡,其可被受体细胞内吞而实现基因转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原理是膜的流动性B. 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过程起到了运载体的作用C. 转移前对植物受体细胞去壁可提高转移效率D. 动物对导入的脂

11、质体小泡会产生免疫反应【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膜的结构、成分及功能,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题给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进而得出正确的判断。根据题意,经特殊处理而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 DNA 的脂质体小泡,可被受体细胞内吞而实现基因转移,细胞内吞作用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 正确;脂质体介导基因转移的过程起到了运载体的作用,可将目的基因(DNA)携带进入受体细胞内,B 正确;植物细胞工程中,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可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有利于原生质体的融合,因此利用经特殊处理而得到单层或双层的带 DNA 的脂质体小泡,将 DNA 携带入受体植物细胞内,转移前对植物受体细胞去壁有利于脂质

12、体小泡与植物细胞膜的融合,可提高转移效率,C 正确;根据题意,该脂质体小泡的膜表面不含糖蛋白,因此动物对导入的脂质体小泡不会产生免疫反应,D 错误。8.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与信息传递等活动有关B. 液泡是植物细胞重要的细胞器,内有无机盐、色素等,不含蛋白质C. 小肠黏膜属于生物膜系统,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极为重要D. 活的动物细胞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

13、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活动有关,A 正确;液泡是植物细胞重要的细胞器,内有无机盐、色素等,也含蛋白质,B 错误;小肠黏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C 错误;死亡的动物细胞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 错误。9. 如图表示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温度会影响图中和过程的速率B. 吞噬细胞通过过程吞噬病原体,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C. 呼吸抑制剂不影响和过程的速率D.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后,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答案】B【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是自由扩散、是协助扩散,是主动运输、是胞吞,可据此分析

14、判断各选项。根据题意分析图形可知,图中是物质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是物质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是物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是物质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温度会影响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而酶的活性会影响细胞供能,因此温度会影响图中和过程的速率,A 正确;吞噬细胞通过过程吞噬病原体,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 错误;和过程均不消耗能量,因此呼吸抑制剂不影响和过程的速率,C 正确;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后,钠离子和钾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D 正确。【点睛】1)易错知识点拨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性比较:项目 特点 原因 实例 影响因素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

15、质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运动的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胞吞、胞吐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的流动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植物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神经细胞对 K 的吸收和 Na 的排出内因: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外因:温度、pH、O 2等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2)方法技巧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1)根据分子大小与对载体、能量的需要进行判断:(2)根据运输方向判断: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10. 下图表示某植物的一片叶子在条件改变前后吸收 C02和释放 02的有关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光照强度的变化也可以影响暗反应的速率B.

16、 强光开始照射后,短时间内发生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叶绿体中 C3和 C5的含量分别是减少和增加C. 据实线 AB 段变化可推测,强光照射产生的 ATP 和H除满足还原 C3需要外还有剩余D. B 点以后该片叶子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答案】D【解析】本题结合曲线考查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要求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实线表示暗反应速率,虚线表示光反应速率,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此题难度较大。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需要光照条件同时产生氧气,暗反应则消耗二氧化碳;分析图中曲线可知,由弱光变成强光,则光反应加速,氧气释放速率迅速升高;由强光变成弱光,则光反应减弱,氧气释放速率迅速

17、下降,故图中虚线表示释放 02的速率曲线,实线则为 C02的吸收速率曲线,因此从实线变化情况可知,光照强度的变化也可以影响暗反应的速率,A 正确;图中曲线表明,强光开始照射后,氧气释放速率急剧上升,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上升相对缓慢,即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 ATP 迅速增多,还原 C3生成 C5速率也迅速升高,而固定C02(消耗 C5)生成 C3速率上升相对缓慢,故短时间内发生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叶绿体中 C3和 C5的含量分别是减少和增加,B 正确;据实线 AB 段变化可推测,强光照射产生的 ATP 和H除满足还原 C3需要外还有剩余,C 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实线表示暗反应速率,虚线表示光反应

18、速率,B 点以后实线与虚线重合,说明此时段该片叶子的光反应速率等于暗反应速率,D 错误。【点睛】解题思路点拨环境因素骤变对物质含量动态变化的判断:(1)分析方法:需在绘制光合作用模式简图的基础上借助图形进行分析。需从物质的生成和消耗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如 CO2供应正常、光照停止时 C3的含量变化:(2)含量变化分析过程与结果:条件 过程变化 C3 C5 H和 ATP 模型分析光照由强到弱,CO 2供应不变过程减弱过程减弱,过程正常进行增加 减少 减少光照由弱到强,CO 2供应不变过程增强过程增强过程正常进行减少 增加 增加光照不变,CO2由充足到不足过程减弱,过程正常进行,随 C3减少减弱,过

19、程正常减少 增加 增加光照不变,CO2由不足到充足过程增强正常进行,随 C3增加增强,过程正常增加 减少 减少11. 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 25和 30,下图为该植物处于 25环境中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将温度从 25提高到 30时,a、d 点在纵轴方向上均上移B. b 点时植物才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 a 点时叶肉细胞的生理活动只受温度的影响D. c 点时该植物的 02产生量为 N1一 N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要求考生理解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 b

20、点为光补偿点,c 点为光饱和点,d 点出现光饱和现象,a 点的纵坐标代表细胞呼吸强度,可据此分析答题。根据题意,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 25和 30,若将温度从 25提高到 30时,则光合作用强度减弱,细胞呼吸强度增强,所以 a 点上移;d 点对应的纵坐标代表净光合作用强度=实际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因此 d 点在纵轴方向上也应该上移,A 正确;由于 b 点时净光合作用强度为 0,即实际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因此 b 点前植物已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B 错误;a 点时叶肉细胞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进行光合作用,细胞呼吸除受温度影响外,还受环境中氧气浓度、植物含水量等其他因

21、素影响,C 错误;c点为光饱和点,c 点时该植物的 02产生量(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释放的 02量+细胞呼吸吸收的 02量=N 1+N2,D 错误。【点睛】解题方法指导:(1)光合作用曲线中补偿点和饱和点移动规律:(1)补偿点的移动: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时,CO 2(或光)补偿点应右移,反之左移。呼吸速率基本不变,相关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CO 2(或光)补偿点应右移,反之左移。(2)饱和点的移动:相关条件的改变(如增大光照强度或增大 CO2浓度)使光合速率增大时,饱和点应右移,反之左移。(2)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1)绿色组织在黑暗条件下或非绿色组

22、织测得的数值为呼吸速率(A 点)。(2)绿色组织在有光条件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同时进行,测得的数据为净光合速率。(3)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4)植物生长速率取决于总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差即“净光合速率” ,切不可盲目地认为总光合速率越高时,植物生长越快。12.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淀粉溶液作底物B. 在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C. 分离叶绿体色素时加入无水乙醇过量,纸层析时色素带颜色将变浅D. 可以对菠菜叶片进行健那绿染色,观察线粒体的分布和形态【答案】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教材中的相关实验,要求考生理解相关

23、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把握实验材料和试剂的选择,能熟练操作并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探究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若选择淀粉溶液作底物,则应选择碘液进行检测,而碘液加入会改变反应液的 pH 值,故不能选择淀粉作为底物,A 错误;在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实物,不属于物理模型,B 错误;分离叶绿体色素时加入无水乙醇过量,色素提取液浓度降低,纸层析时色素带颜色将变浅,C 正确;菠菜叶片呈绿色,会对观察健那绿染色后的线粒体颜色产生干扰,D 错误。13.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 细胞生长过程中,核糖体的数量增加,但物质运输效率降低B. 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且蛋白质的种类有变

24、化C. 癌变的细胞中多个基因发生了突变,代谢中有特殊的蛋白质产生D. 细胞凋亡时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细胞生长过程中,核糖体的数量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变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A 正确;细胞分化时细胞内遗传物质不变,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变化,B 错误;癌变的细胞中多个基因发生了突变,代谢中有特殊的蛋白质产生,C 正确;细胞凋亡时与凋亡相关的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D 正确。14. 如图表示某动物体细胞(含 4

25、条染色体)有丝分裂的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 d 的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最适于观察染色体B. 细胞中含有 4 条染色体的是 a、b、c、f、eC. 细胞周期的长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D. 秋水仙素对细胞 a 起作用,使染色体加倍【答案】C【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要求考生理解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 a 处于间期、b 处于前期、c 处于中期、d 处于后期、e 处于末期,f 是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据此分析答题。分析图形可知,c 处于中期,d 处于后期,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是中期,A 错误;根据题意

26、,该动物正常体细胞含 4 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结束时染色体平分到两子细胞中去,所以图中含有 4 条染色体的细胞是a、b、c、f,B 错误;细胞周期的长短不是固定的,其时间长短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C 正确;在细胞分裂前期,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因此秋水仙素会对细胞 b 起作用,使染色体加倍,D 错误。【点睛】解题思路点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 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以二倍体为例):数量变化: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染色体 2N 2N 2N 4N 4N2N染色单体 04N 4N 4N 0 0核 DNA 2N4N 4N 4

27、N 4N 4N2N曲线变化模型:15. 如图是某基因型为 AA 的二倍体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甲、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 DNA 含量均不同B. 甲、乙和丙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不同但每个染色体组中均含 2 条染色体C. 乙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极体D. 丙细胞中基因 A 和 a 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答案】B【解析】本题结合图像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分辨出图中 a 基因出现的原因,进而判断各选项。结合题意分析图像可知,甲图细胞的每一极均含有染色单体但不含同源染色体,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图细胞的每一极均不

28、含有染色单体但含由同源染色体,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图中含有 2 个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 错误;甲、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4 和 8,核 DNA 含量均为 8,A 错误;甲、乙和丙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不同但每个染色体组中均含 2 条染色体,其中甲、丙细胞内含有 2 个染色体组,而乙细胞内含有 4 个染色体组,B 正确;丙细胞中基因 A 和 a 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根据该动物体的基因型AA 可知,a 基因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D 错误。16. “细胞核重编程”是指将人类成熟的体细胞重新诱导回干细胞状态,它们就有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细胞的可能,可应用于临床医学。下列有关叙述错

29、误的是A. 细胞核重编程和干细胞的再分化均与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相关B. 干细胞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C.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D.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分析细胞核重编程涉及到分化,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细胞的全能性只是最后得到完整个体,而“细胞核重编程”诱导体细胞回到肝细胞状态,B 错误;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C 正确;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D 正确。17. 下图表示雄果蝇细胞分裂过程中 DN

30、A 含量的变化。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图 1 表示减数分裂,则图 1 的 BC 段某个细胞中可能含有 1 条或 2 条 Y 染色体B. 若两图均表示减数分裂,则基因重组发生在两图的 CD 段C. 若图 1 表示减数分裂,图 2 表示有丝分裂,则两图的 CD 段都发生着丝点分裂D. 若两图均表示有丝分裂,则两图的 DE 段一个细胞内含有 2 个或 4 个染色体组【答案】D【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及核 DNA 含量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此题难度较大。分析图形可知,若图 1 表示减数分裂,则

31、图 1 的 BC 段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全部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雄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内一定含有 1 条 Y 染色体,雄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和中期细胞内可能不含 Y 染色体,也可能只含有 1 条 Y 染色体,而雄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后期细胞内可能不含有 Y 染色体,也可能含有 2 条 Y 染色体,A 错误;若图 1 表示减数分裂,则基因重组发生在图 1 的 BC 段;图 2 只能表示有丝分裂不能表示减数分裂,若图 2 表示减数分裂则只能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不能表示减数分裂全过程,此时基因重组可发生在 BC 段,B 错误;若图 1 表示减数分裂,图 2 表示有丝分裂,则

32、图 1的 CD 段发生着丝点分裂,而图 2 的 CD 段为末期开始时发生的变化,即两极分别形成两个细胞核,C 错误;若两图均表示有丝分裂,则图 1 的 DE 段为后期发生的着丝点分裂,导致一个细胞内含有 4 个染色体组;而图 2 的 DE 段为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此时一个细胞内含有2 个染色体组,D 正确。【点睛】解题方法点拨:1)每条染色体中 DNA 含量的变化:根据上图曲线可得到下表结论:AB BC CD DE减数分裂对应时期 M前的间期 M全过程和前期、中期 后期 末期有丝分裂对应时期 间期 前期和中期 后期 末期2)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数目变化曲线:(1)图甲中表示有丝

33、分裂的是,表示减数分裂的是。(2)图乙中表示有丝分裂的是,表示减数分裂的是。18. 下列概念图中错误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及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分析图形可知,有丝分裂后期,随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体分离,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正确;受精作用过程中,随着精子与卵细胞融合,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汇合,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之分离,错误,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

34、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之自由组合,正确,错误;综上分析,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19. 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两个实验均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 S 型细菌的 DNAC. 在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D. 分别用含 32P、 35S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来标记噬菌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理解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得

35、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能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点睛】易错知识点拨:(1)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2)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针对整个生物界的生物来说的,具体的一种生物体内遗传物质只能是 DNA 或者 RNA,没有“主要”这一说法。20. 如图是某细胞中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酶 b 的结合位点是 RNA 上的起始密码子B. 转录时需要酶 a 和酶 b 的共同作用C. 图中 3 个过程都可以发生 AT、C 一 G 碱基互补配对D. DNA 中的碱基序列决定了多肽链中的氨基酸序列【答案】D【解

36、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要求考生理解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酶 a 是 DNA 聚合酶,催化的是 DNA 复制过程;酶 b 是 RNA 聚合酶,催化的是转录过程;结构 c 是核糖体,其上进行的是翻译过程,可据此分析答题。分析图形可知,酶 b 是 RNA 聚合酶,其结合位点是 DNA 上的起动子,A 错误;转录时需要酶b(RNA 聚合酶)催化,不需要酶 a(DNA 聚合酶)参与,B 错误;图中 DNA 复制过程会发生AT、C 一 G 碱基互补配对,但转录和翻译过程中 A 只能和 U 配对,C 错误;由于转录和翻译过程均遵循严格

37、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 中的碱基序列会决定多肽链中的氨基酸序列,D 正确。21. 下图表示生物界的中心法则,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健康的人体内可以发生图中所有过程B. 烟草花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发生的过程C. 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D. 该图揭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答案】D【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中心法则” ,要求考生理解中心法则的内涵,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分别为 DNA 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RNA 复制、翻译,可据此分析答题。分析图形可知,健康的人体内可以发生图中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A 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是一般 RNA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发生RNA

38、 复制和翻译过程,B 错误;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C 错误;该图(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D 正确。【点睛】易错知识点拨1)中心法则与生物种类的关系:(1)细胞生物及噬菌体等 DNA 病毒的中心法则:(2)烟草花叶病毒等大部分 RNA 病毒的中心法则:(3)HIV 等逆转录病毒的中心法则:2)明确不同细胞中的中心法则途径:高等动植物只有 DNA 复制、转录、翻译三条途径,但具体到不同细胞情况不尽相同,如根尖分生区细胞等分裂旺盛的组织细胞中三条途径都有;但叶肉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无 DNA 复制途径,只有转录和翻译两条途径;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信息传递。22. 株四倍体玉米的

39、基因型为 AAaa,可以正常联会产生二倍体配子,也可异常联会形成三倍体配子和单倍体配子,二者都可以正常受精产生子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正常联会后形成 AA、aa 两种配子;异常联会后形成 A、a、Aaa、AAa 四种配子B. 该玉米单穗上的籽粒发生了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C. 该植株利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培养的个体均为纯合子D. 若只进行正常联会,自交后代出现 aaaa 个体的概率是 1/3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及遗传规律,要求考生理解染色体数目变异及其减数分裂过程,根据题意和图形判断出正常联会和异常联会时分别形成的配子种类和比值,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根据题意,四倍体

40、玉米的基因型为 AAaa,若正常联会可形成的配子种类及比值为AA:Aa:aa=1:4:1,自交后代出现 aaaa 个体的概率是 1/36,若异常联会后形成的配子种类及比值为 A:a:Aaa:AAa=1:1:1:1,A 错误,D 正确;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该玉米单穗上的籽粒没有发生基因重组,B 错误;该植株利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培养的个体可能为纯合子(如 aa 或 AA) ,也可能为杂合子(如 AAa 或 Aaa) ,C 错误。23.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孟德尔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

41、母组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实验中每只小桶分别代表相应的雌、雄生殖器官B. 乙同学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C. 甲同学模拟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 甲、乙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才科学准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要求考生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明确模拟的对象和过程,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可知,实验中甲同学的、两只小桶分别代表相应的雌、雄生殖器官,乙同学的、小桶两只小桶代表的是同一性别的生殖器官,A 错误;乙同学模拟的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的随机结合,B 错误;甲同学模拟的是

42、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及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 错误;甲、乙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才科学准确,以减少实验误差,D 正确。24.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和纯合的绿色皱粒杂交(这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产生的 F1自交得到 F2,然后将 F2中全部的绿圆豌豆自交,则 F3中纯种绿圆豌豆占 F3的A. 1/3 B. 1/2 C. 2/3 D. 5/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用,要求考生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分析、推理和计算。根据题意,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和纯合的绿色皱粒(yy

43、rr)杂交(这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产生的 F1(YyRr)自交得到 F2,则 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然后将 F2中全部的绿圆豌豆(yyRr:yyRR=2:1)自交,则 F3中纯种绿圆豌豆(yyRR)占 F3的 2/31/4+1/31=1/2,综上分析,B 正确,ACD 错误。25. 如图是某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态示意图(字母代表基因)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的染色体发生基因突变B. 图中的四分体结构异常C. 图中的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现型无异常D. 该图表示二倍体生物的减数分裂过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要求

44、考生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中“倒位”这种变异的特点,能根据图中的“倒位环”判断出所属的变异类型,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分析图形可知,该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的联会时期形成的四分体中,一条(异常的)染色体形成了形成了“倒位环”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 ,即染色体中的基因序列由 abcdef 变为 adcbef,A 错误,B 正确;图中的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表现型会异常,C 错误;该图表示二倍体生物的减数分裂中的联会过程,D 错误。26. 如图表示农作物育种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育种途径和都利用了杂交的方法,但目的不同B. 育种途径所需时间明显短于C. 过程需用秋水仙素处理,着丝

45、点不能一分为二导致染色体加倍D. 需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只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育种,要求考生理解不同生物育种方式的原理和方法,明确各种育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过程为杂交育种,、过程为诱变育种,、过程为单倍体育种,可据此分析答题。分析图形可知,途径为单倍体育种,为杂交育种,两者都利用了杂交的方法,杂交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基因重组,让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个体上,A 错误;图中育种途径所需时间(3 年)长于(2 年) ,B 错误;图中过程需用秋水仙素处理,使纺锤丝不能形成纺锤体而着丝点能一分为二,导致染色体加倍,C 错误;图中需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

46、只有,此过程可得到单倍体幼苗,D 正确。27.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B. 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也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 抗生素的使用诱导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进化,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错误;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 正确;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产生的不同抗药性个体进行定向选择

47、,使细菌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 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错误。【点睛】易错易混关于生物进化必明的六个易混点:(1)突变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先于环境选择。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了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3)形态、结构一致同一物种。形态、结构一致的生物,有可能具有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生物形态、结构相同,但繁殖期不同,这两个种群的生物具有生殖隔离,是两个物种

48、。(4)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有可能子代高度不育,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5)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6)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28. 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逐渐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地理隔离导致种群 1、2 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B. 种群 1、2 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C. 种群 1、2

49、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D. 种群 1、2、3 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一个基因库【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要求考生理解种群、种群的基因库等概念,明确地理隔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根据题意分析图形可知,地理隔离导致种群 1、2 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A 正确;由于环境条件差异,种群 1、2 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B 正确;种群1、2 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C 正确;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组成一个种群,图中种群 1、2、3 生活在 3 个不同的区域内,属于 3 个不同的种群,每一个种群内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一个基因库,D 错误。29. 如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