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S5U解析】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12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3908816 上传时间:2018-11-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解析】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12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KS5U解析】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12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KS5U解析】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12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KS5U解析】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12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KS5U解析】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12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我国既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又拥有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化。当前,中华文化需要进一步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可以说,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含义很广泛,中华文化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应该如何科学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海外传播的视角,我们可以将中华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 “硬文化”主要是指反映各方面生活的有形文化,包括旅游文化、服饰文化、习俗文化、汉字文化等。 “软文化”

2、主要是指反映精神风貌的无形文化,包括心态文化、思维文化、艺术文化等。 “硬文化”的海外传播,主要是通过其固定性、形态性来吸引其他国家民众认识、了解、欣赏中华文化。比如,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功夫很感兴趣,加强中国功夫文化的海外传播,能够增强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向往。 “软文化”的海外传播,主要是希望增进其他国家民众对我们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了解、理解和尊重。当前, “硬文化”的海外传播渠道比较多,可以依靠政府或民间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进行,如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和文化博览会、开展文化互访演出活动等。也可以通过沟通协调,在其他国家国民教育中设置中文课程。此外,还可以通过各个国家的汉

3、学家、中文翻译人员将中华文化推荐给其本国民众。那么, “软文化”的传播渠道应该如何拓展呢?实践证明,“软文化”与“硬文化”应紧密结合,在进行“硬文化”传播时善于传播我们的民族精神、伦理道德、核心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例如,在开展汉语教学时,可以适当融入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当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内容。把“软文化”传播寓于“硬文化”传播之中,不仅可以拓展“软文化”传播的渠道,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硬文化”还是“软文化”的海外传播,要想真正取得实效,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需求。这包括其他国家发展的需求、其他国家民众精神生活的需求等。如果有强烈的需求,他

4、们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借鉴。二是文化本身对其他国家民众的吸引力、感染力。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等人的文学作品,意大利的达芬奇、荷兰的梵高、西班牙的毕加索等人的绘画作品,德国的贝多芬、俄国的柴可夫斯基等人的音乐作品,这些优秀作品之所以能脍炙人口、传遍世界各国,靠的就是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艺术魅力。三是文化传播者的良好形象。常言道:“自尊者人尊,自重者人重,自敬者人敬。 ”要想让中华文化更好融入世界多元文化大家庭,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必须深入思考文化传播者的形象问题。外派外访的国家工作人员、汉语教师以及自费出访的中国公民包括旅游者,都是中华文化

5、的形象大使,都是中华文化的窗口与镜子,其言谈举止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四是文化传播者的良好心态。文化很难强加于人。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传播者要有良好的心态,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认识到各种文化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决不能贬损其他文化。要通过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让世界各国民众体会到中国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愿意与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互鉴,从而树立和维护中国的良好形象。(摘编自 加大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两类。B. 为了传播“硬文化”

6、,应适当融入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软文化” ,以“软”促“硬” 。C. 除了文化本身,文化传播者的形象和心态也会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D. 良好心态是指文化传播者既要尊重他国文化,也要认识到我国文化的进步性与优越性。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中华文化需要进一步融入世界 ,世界各国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为立论的前提。B. 本文首段总述,提出观点,后文分别从文化分类、传播渠道、需考虑的因素展开论述。C. 文章对文化进行了分类并分别作了阐释,为后文论述中华文化的传播渠道理清了思路。D. 文章第四段提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四个因素,并分别

7、提供了例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加大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度,提升其世界影响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B. “硬文化”的传播渠道很多,但 “软文化”只有借助“硬文化”才能实现有效传播。C. 世界各国越来越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可见中华文化符合他们在某些方面的需求。D. 如果缺少对文中提到的四个因素的考量,就难以让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取得实际效果。【答案】1. C 2. D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

8、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 项,原文说的是, “从海外传播的视角,我们可以将中华文化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B 项, “融入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软文化 ”是为了传播“软文化” ,以“ 硬”促“软” 。D 项, “也要认识到我国文化的进步性与优越性”不正确,原文说的是传播者必须“认识到各种文化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2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

9、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 项,选项中的“分别提供了例证”不正确,原文中没有分别提供例证。【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 项, “硬文化”的传播“可以拓展软文化传播的渠道” ,但并不是“只有借助硬文化 , 软文化才能实现有效传播”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

10、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仇 恨安勇袁正谷和袁丰登做了一辈子的仇敌。在我看来,这两个人都有置对方于死她地的决心和勇气。比如说吧,一条路,如果袁五谷刚走过了,袁丰登就说啥也不肯再走,宁可绕远走另一条路。实在没有另一条路呢,袁丰登在这条路上走一步,就冲着想象中的袁五谷的背影吐一口唾沫,再走一步,又吐一口唾沫。吐

11、完了就骂一句:袁五谷你真不是个人。当然了,袁丰登也是如此。我十岁那年,袁五谷从乡政府调到了县政府。转年,袁丰登从乡中学调到了县教委。没多久,上级就开始调查袁丰登的问题,查来查去发现,袁丰登这个问志是清白的,没啥问题。袁丰登也弄明白了,是袁五谷给上级写了封信揭发他的问题,意思就是想把他再弄回农村去。不久后,上级又开始调查袁五谷,查来查去,这个同志也是清白的。不用问,是袁登回报了一封举报信。某一天早晨,在县医院旁边的一座石拱桥上,袁五谷和袁丰登狭路相逢了。两个仇人一东一西,像两轮不共戴天的太阳似的,升到拱桥中间的弧顶处时,就同时停住了。袁五谷不说话,拿眼晴使劲瞪着袁丰登。袁丰登也不说话,拿眼晴使劲

12、瞪着袁五谷。他们俩的影子投到桥下的河水里,一个伸着脖子,另一个也伸着脖子,看起来像两只斗架的公鸡。袁五谷不肯让路,袁丰登也不肯让路,都是钉子似的,在桥上钉着。后来,两个人,四只眼,都瞪得要冒血了,四条腿也不停地打哆嗦。这才同时把头转过去,冲后面“呸”地吐一声,下桥,找另一条路去了。隔着河他们又同时回过头来,冲着对方“呸”了一声。袁五谷和袁半登虽然仇深似海,但他们俩对我都非常好,他们一个是我的亲二叔,另一个是我的亲三叔。而且在我心里,他们也都是挺不错的人。我一直想搞清楚,在他们这对亲兄弟之间到底理藏着什么仇恨?当然了,我更希望他们能解开心里的疙瘩,丢开仇恨。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相处,不是更好吗?我曾

13、经不止一次地问过父亲、母亲、爷爷、奶奶,二叔和三叔是为什么成为仇人的?但每次问,他们都摇摇头说不知道,知道的就是他们俩有仇。没办法我只好去问两位当事人,在这个问题上,二叔袁五谷和三叔袁丰登的回答是相同的,他们都告诉我六个字:袁丰登(五谷)不是人。我如果接着问为什么就不是人了呢,他们就都瞪着眼睛大发雷霆,摆出一副恨不得吞了对方的架势,闭口不提。在二叔和三叔之间到点发生了什么事,成了我心头最大的一个疑团。后来我又问过好多人,他们都知道二叔和三叔有仇,有大仇,但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仇恨的根源。我二叔袁五谷在七十岁那年得了重病,临死指名要见我最后一面。我握着他的手泪流满面,想不起来该对他说点什么,最后竟

14、然又问了他和三叔的仇很。已经奄奄一息的二叔听到三叔两个字,立刻瞪圆了眼晴,从喉咙里挤出几个字:他不是人。这也是二叔临死说的最后一句话,算是他的遗言吧!二叔死后,三叔大笑了三天,逢人就说那个不是人的家伙袁五谷死了,第四天早晨睁开眼睛,三叔还准备接着笑时,突然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我们大家赶到时,三叔已经不行了,如果三叔也死了,师么我心头的疑团就永远也解不开了,所以一见面我就毫不犹豫地问三叔。当时,三叔的脸上还有一缕没来得及绽放的笑容,那笑容花骨朵一样在肉皮里含着。这次三叔没有告诉我袁五谷不是人。他好像仔细想了想,然后重重地摇了摇头,告诉我四个字。四个宇刚说完,一歪头就走了。我三叔袁丰登的墓地在县城

15、的一小山上,左边是棵老松树,右边是另一个墓地,是我二叔袁五谷的墓地。安葬了三叔后,我在两个叔叔的墓碑前哭了一整天,边哭边想着三叔说的最后四个字,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三叔说的竟然是:记不清了。这四个字是三叔在世上说的最后一句话,也算是他的遗言吧!(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五谷丰登”象征着物阜民丰、安居乐业,寄寓了人们最美好的心愿,但小说中却五谷反目、丰登成仇,这样的设置充满了讽刺。B. 小说开篇就指出了袁五谷和袁丰登是“仇敌” ,既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又自然引出了后文中两人互相敌对的荒唐故事。C. 作者计划着让二叔和三叔解开心里的疙瘩,

16、让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相处,可见他早就料到他们二人之间应该并不存在什么深仇大恨。D. 二叔和三叔为了一桩“记不清”的仇恨而老死不相往来,情绪的膨胀会让人失去理智的判断,仇恨中的生存状态令人悲叹。5. 文中画线段落生动再现了三叔在二叔死后的反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 “不是人”这几个字在文中出现多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C 5. 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和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出三叔的狂喜和乐极生悲。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比喻,作者把三叔皮肉里含着的笑容比作还没有绽放的花骨朵,生动刻画了其在听到“我”的问题后,情感上由喜 悦转向迷惘的微妙变化。 6. 强调了袁

17、五谷和袁丰登两人之间的仇恨之深。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为什么不是人?吸引读者去阅读文章,寻找答案。与文章最后“记不清”的答案形成鲜明对照,突显了这种仇恨的荒唐可笑。 (每点 2 分)【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 项, “他早就料到”分析不当。后文中写道“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 “三叔说的竟然是” ,可见“我”并没有料想到。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

18、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表现手法分析,结合画线内容分析。 “三叔大笑了三天”“三叔的脸上还有一缕没来得及绽放的笑容” ,神态描写;“突然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重重地摇了摇头” ,动作描写;“逢人就说那个不是人的家伙袁五谷死了”“告诉我四个字” ,语言描写等。写出三叔的狂喜和乐极生悲。 “三叔的脸上还有一缕没来得及绽放的笑容,那笑容花骨朵一样在肉皮里含着” ,把三叔皮肉里含着的笑

19、容比作还没有绽放的花骨朵。结合文本内容“记不清了”分析,生动刻画了其在听到“我”的问题后,情感上由喜悦转向迷惘的微妙变化。【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结构内容分析。 “不是人”这几个字在文中出现多次的作用,立足文本内容,找到“不是人”出现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吐完了就骂一句:袁五谷你真不是个人。当然了,袁五谷也是如此” ,后来的两人的互相举报,在县医院旁边的一座石拱桥上,袁五谷和袁丰登狭路相逢等分析可知,强调了袁五谷和袁丰登两人之间的仇恨之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结合文本内容“袁五谷和袁丰登虽然仇深似海,但他们俩对我都非常好,他们一个是我的亲二叔,另一个是我的

20、亲三叔。而且在我心里,他们也都是挺不错的人”“记不清了”等分析可知,突显了这种仇恨的荒唐可笑。(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 2008 年达到历史最高峰 1050 万人之后急刷下降,直至 2014 平起开始止跌趋稳。根据教育部数据,2015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 942 万人,较 2014 年增加3 万人。全国高考人数的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学龄学生人口的下降。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人口统计数据,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全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新出生人口逐年减少。中国的出生人口在 1990 年达到峰值,超过 2500 万人,

21、此后,全国新生婴儿数量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 2000 年,从 2001 年至 2014 年,新生儿教量进入个平稳期,长期徘徊在每年1600 万左右。根据适龄人口统计以及在校生存量分析,未来一个阶段,高考报名人数基本探底。截至目前(5 月 28 日),包活北京、江苏、湖北、浙江等 22 个省(自治区)公布了2016 年高考报名人数,13 个省份今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北京、辽宁、江苏等省份更是创下近年来的新低,河南、江西、新疆等省(自治区)高考报名人数则有不同程度上涨。然而,无论是高考报名人数下降还是上涨,各地高校招生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招生计划无法完成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据教育

22、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15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 52.37 万人,同比增加6.39 万人,创历史新高。根据美国开放报告数据,2014-2015 年赴美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达到了 124552 人,较前一年增长 12.7%,且首次超过同期赴美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撼媒体报道,已有包括悉尼大学在内的数十所国外大学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考生凭高考成绩即可报考域学校。随着国外高校强有力的竞争,中国高校内外交困,提高自身质量与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2016 年高招调查报告)材料二:近几年,际底和国际学校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捧。从2015 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中得知,中国目前己有

23、 597 所国际学校。公立高中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的国际班录取线已超过校本部。(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2016 年基础教育调查报告)材料三:3 月 31 日,清华大学召开大类培养领导小阻会并对外宣布,并对外宣布,从 2017 年起将全面推行大类招生,纳入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将整合为 16 大类,包括数理类、化生类、能源类、计算机类等,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也将会按照专业类来填报。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高校都在尝试推进大类招生。部分 985、211 高校将不得不面临部分专业录取分数线低于地方普通高校的情况,而高校中社食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甚至会遭受无人报考

24、的境遇。(摘编自中国教育在线2017 年高招调查报告)7. 下列对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为出国积极准备,而美国仍旧是最受我国留学生青睐的国家之一。B. 考生凭高考成绩即可报考部分国外大,是 2015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创出历史新高的主要原因。C. 材料二图表中 9 所高中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连续 4 年上升,可见北京学生出国留学的热情和决心。D. 材料二的九所学校中,北京四中国际班录取分数线连续四年最高,而人大附中和八一中学则垫底。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评价,正确的两项是A.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与人口出生率紧密相关,无论报名人数

25、达到峰值、急剧下降或是止跌趋稳,都是如此。B. 2016 年各省(自治区)高考报名人数有升有降,但总体呈现大规模下降趋势,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不容乐观。C. 公立高中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甚至超过了校本部录取分,因此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捧。D. 从 2017 年起,我国将全面推行大类招生模式,这势必会让每一个专业都暴露于激烈竞争的舞台之上。E. 大类招生对同一高校的各专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专业必须加强专业建设、增强吸引力,获得优质生源。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高等学校出现招生难现象的原因。【答案】7. B 8. AE 9. 外部原因:出生人口减少。出国留学人数增加。国外高校的有

26、力竞争。内部原因:部分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 项, “因悉尼大学等数十所国外大学降低录取条件”无中生有,材料并没有提及,原文只是说“悉尼大学在内的数十所国外大学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考生凭高考成绩即可报考”并没有如选项所说“降低录取条件” 。故选 D。【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评价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B 项, “但总体呈现大规模下降趋势”依据不足。原文只是说“包活北京、江苏、湖北、浙江等 22 个省(自治区 )公布了 2016 年高考报名

27、人数, 13 个省份今年的高考报名人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北京、辽宁、江苏等省份更是创下近年来的新低,河南、江西、新疆等省(自治区)高考报名人数则有不同程度上涨 ”;D 项,因果倒置。应该为“出国留学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捧,因此公立高中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甚至超过了校本部录取分” 。故选 BD。【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根据上述材料,在国内生源外流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实行大类招生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是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通读文章,可在文章中筛选出“纳入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将整合为 16 大类,包括数理类、化生类、能源类、计算机类等”“学生填

28、报志愿的时候也将会按照专业大类来填报 ”“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高校都在尝试推行大类招生”“部分 985、211 高校将不得不面临部分专业录取分数线低于地方普通高校的情况”“而高校中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甚至会遭受无人报考的境遇”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部分高校实行大类招生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分析概括利的时候,可以分别从学生角度和高校自身发展角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弊的时候,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分析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本題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徐处仁,字择之,应天府谷熟县人。中进士甲科,为永州东安县令。蛮人叛,处仁入峒

29、,开示恩信,蛮感泣,誓不复反。知济州金乡县。以荐者召见,徽宗问京东岁事,处仁以旱蝗对。问:“邑有盗贼乎?”曰:“有之。 ”上谓处仁不欺,除宗正寺丞、太常博士。摄开封十府,裁决如流,囚系常空。丁母忧,免丧,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徙知永兴军。童贯使陕西,欲平物价,处仁议不合,曰:“此令一传,则商贾弗行,而枳藏者弗出,名为平价,适以增之。 ”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政,倡异论,侵辱使者。诏处仁赴阙。久之,以显谟阁直学士知颍昌府。民有得罪宫掖者,虽赦不免,处仁为奏上。童贯乘是挤之,夺职,提举鸿庆宫。徽宗访以天下事,处仁对曰:“天下大势在兵与民,今水旱之余,赋役繁重,公私凋敝,兵民皆困,不及今谋之,后将有不

30、胜图者。 ”上曰:“非卿不闻此言。 ”明日,除侍读。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上称善,诏置裕民局讨论振兵裕民之法。钦宗即位,金人犯京师,处仁储粮列备,合锐兵万人勤王;奏乞下诏亲征,以张国威。奏至,朝廷适下亲征诏书,以李纲为行营使。即移书纲,言备御方略。金人请和而归,处仁奏宜伏兵浚、滑,击其半济。召为中书侍郎。入见,钦宗问割三镇,处仁言:“国不竞亦陵,且定武陛下之潜藩,不当弃。 ” 吴敏荐处仁可相,拜太宰兼门下侍郎。高宗即位,为大名尹、北道都总管,卒于郡。(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三十 ,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31、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橫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B. 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橫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C. 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橫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D. 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皆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橫敛/百姓既足/车储必丰/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

32、,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后一级考试即会试通过者的称号,它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B. 免丧也称服阕,谓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人为哀悼逝者需穿丧服,服饰、时间都有限制。C. 侍读,是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之官,对提高皇室修养和执政能力有积极意义。D. 潜藩中的“藩”指封建时代的属国、属地,借指边防重镇。潜藩指帝王作为王侯时的封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处仁抚民有方,平息叛乱民患。任东安令时,他对反叛者施以恩惠,晓以信义,蛮人终被其诚意所动;代理开封府事,当地得以大治,狱中常无系囚。B. 徐处仁坚持己见,惨遭排挤夺职。之前童贯想平抑物价,徐处仁

33、与之不和,出言反对。之后徐处仁替没获得赦免的百姓上奏,童贯借机排挤,徐处仁终遭削夺职务。C. 徐处仁胸怀天下,忧心兵民之困。他认为兵强民富方能立国,然而天灾人祸,兵民皆贫困不堪,应当早做准备,以防止后患。此言深得徽宗认可。D. 徐处仁坚决主战,抗击金兵南侵。金兵来犯,他广储粮草,集合上万精兵为国效劳;积极进言献策,奏请御驾亲征,反对割让土地,态度果断坚。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政,倡异论,侵辱使者。(2)金人请和而归,处仁奏宜伏兵浚、滑,击其半济。【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转运使迎合童贯的意见,弹劾他阻止德政,提倡异

34、论,凌辱使臣。(2)金人请求讲和后回去,徐处仁上奏说应当在浚、滑埋伏军队,在敌人渡到河中间时袭击他们。【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画线句“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中, “进读罢”结构完整,意思明了,后面断开;“处仁”是人名,通常“言”后断开;“量入为出”是成语;“节浮费罢横敛”是对称结构,中间要断开;“百姓既足军储必丰”也是对称的,中间要断开。因

35、此选 C。【11 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A 项, “即会试通过者的称号 ”错,会试通过者称为贡士,殿试通过者才称为进士。【12 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 项, “徐处仁与之不和”错,原文有

36、“处仁议不合” ,是指徐处仁认为童贯的想法不对,并非“徐处仁与之不和”之意。【13 题详解】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阿,迎合;劾,弹劾。第二句中, “伏兵浚、滑” ,省略介词“于” ,应当是在浚、滑伏兵;济,渡河。这些词句都是翻译中的关键处,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参考译文:徐处仁,字择之,应天府谷熟县人。进士甲科及第,任永州东安县令。蛮人反叛,徐处仁进入峒寨,施以恩惠,晓以信义,蛮人感动哭 泣,发誓不再反叛。担任济州金乡县知县。因为推荐被召见,徽宗问京

37、东收成的情况,徐处仁用旱蝗来回答。问他:“城镇有盗贼吗?”回答说:“有。 ”皇上认为徐处仁不欺骗他,任命他为宗正寺丞、太常博士。代理开封府事,裁断判决 如流,狱中囚犯常空。母亲去世服丧,守孝期满,以资政殿学士为青州知州,改为永兴军知军。童贯 出使陕西,想平抑物价,徐处仁认为不应当,说:“此令一传,商人不做生意,而积藏货物的人不拿出货物来,名义上是平价,实际上是涨价。 ”转运使迎合童贯的意见,弹劾他阻 止德政 ,提倡异论,凌辱使臣。下诏令徐 处仁回朝廷。过了很久,以 显谟阁直学士为颍昌知府。有得罪宫中人的百姓,虽然遇赦也不赦免,徐处仁却替他们禀奏皇上。童贯趁机排挤他,徐处仁被削夺职位,掌管鸿庆宫

38、。徽宗询问天下事,徐处仁回答说:“天下大势在兵和民,现在除了水灾旱灾之外,赋役繁重,公家私家凋敝,兵民都贫困,不趁现在谋划,以后将有图谋不完的事。 ”皇上说:“如果不是你,我听不到这些话。 ”第二天,任侍读。进读完毕,接着昨天的话题,徐处仁说:“从前周让冢宰掌握国家财政,在年末时,应当总合朝廷一年财用的数目,量入为出,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停止横征暴敛,百姓富足,军需储备必定丰厚。 ”皇上称好,下诏设裕民局讨论振兵富民的方法。钦宗即位,金兵进犯京城,徐处仁储存粮食作准备,聚集精兵上万人为朝廷效劳;上奏乞求皇上下诏亲征,以伸张国威。奏书到时,朝廷恰好下亲征诏书,任命李纲为行营使。立即把奏书转给李纲,

39、讲述防御策略。金人请求讲和后回去,徐处仁上奏说应当在浚、滑埋伏军队,在敌人渡到河中间时袭击他们。下诏徐处仁任中书侍郎。入朝见皇帝,钦宗问他割让三镇的事情,徐处仁说:“国家不强要受侵犯,况且定武是陛下的原王府,不应放弃。 ”吴敏推荐徐处仁可以任宰相,授太宰兼门下侍郎。高宗即位,担任大名尹、北道都总管,在州郡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暑旱苦热 宋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屠”字写得

40、尤为精妙。 “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B. 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C. “之高” “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D. “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E. 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15. 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 ,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答案】14. BD 15. 对比 (衬托),作者用“清风无力 ”来衬托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清凉来对比暑热之苦,巧妙得当。比拟,首联分别赋予

41、清风、热、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性,说清风没有力量去屠热,落日长了翅膀飞上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反问,第四句作者责问上天难道不怜惜银河也会干枯?怎能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感情色彩强烈。虚实结合,诗人将现实中的“暑旱苦热”与想象到的昆仑、蓬莱.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相结合,丰富了内涵,突出了暑旱之苦。【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

42、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 项, “对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在本诗中并没有依据。“人固已惧江海竭” ,这是表现“苦热” ,三伏干旱,其热尤盛,天旱得久了,眼前的小河小沟便都干涸,但干旱似乎没有尽头,使人们不禁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表现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的忧虑之情。D 项, “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不正确,这四字其实表达了作者想要帮助苦热中天下百姓的豪情,整联抒发了作者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博大胸襟。【1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运用了

43、多种手法表现暑旱 ,请找出来井作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首先到诗歌中圈出写“暑旱”的句子,然后理解其意思,最后分析技巧。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暑天的清风是最受人喜爱欢迎的,但诗说清风本来能送凉,现在却无力驱除热浪,表示对清风的失望,加深暑热给人的难受,以“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这是使用衬托的手法;“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这是用昆仑蓬莱的清凉来对比暑热之苦,使用对比的手法。同时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现实中的热是实,昆仑蓬莱上

44、的清凉是想象,是虚。 “无力”来写“清风” ,以“着翅飞上山”来写“落日” ,以“屠”来写“清风”和“热” ,这是使用了比拟的修辞。 “天岂不惜河汉干” , “天难道不怕银河也会因此而干枯吗?”诗人由担心干旱而变成对上天的责问,这是使用反问的修辞。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邵分。(1)离骚一文中,屈原用“_” 、 “_”、“_”三句,指出了楚怀王荒唐,群小嫉恨,时俗取巧的污浊、绝望之境。(2)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不畏挫折、始终要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答案】 (1). (1)怨灵修之浩荡兮 (2). 众女

45、嫉余之蛾眉兮 (3). 固时俗之工巧兮 (4). (2)落红不是无情物 (5). 化作春泥更护花【解析】试题分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浩、嫉、蛾、固、作等词,都要格外留意。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所经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大国利益盘根错节。面对这一规模宏大并具有世界性反响的倡议,各国心态复杂。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忘乎所

46、以地学习新的知识,涉足新的领域,开阔新的眼界,而不是年纪轻轻就已裹足不前,食古不化。尽管马云、潘石屹都认为未来“房子如葱”,但对房子有刚性需求的年轻人对此看法却莫衷一是,并且普遍认为未来房价还会持续走高。我想古往今来那些忠勇的烈士,之所以能够临危授命、视死如归,一定是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豪迈不屈的性格和至死不渝的忠诚。美国科技行业一位高管表示,在生产能够取代人类劳动的机器人方面,美国、中国和印度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呈现出平分秋色之势。张爱玲的散文,具有一种天马行空的自由境界,她敢于大胆袒露自己的个性以及创作主张,在散文里处处闪烁着她“怪异”的智慧火花。A. B. C. D. 【答案】D【解析】

47、试题分析:盘根错节:指树根盘绕,枝节交错。比喻事情复杂,纠缠不清。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言行应该把握的分寸。此处可改为“孜孜不倦” 。莫衷一是:指意见有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结论, “普遍认为”与之相矛盾。临危授命:指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不分上下。用于双方,与所表达的三个国家不符。可改为“呈现出鼎足之势” 。天马行空:多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8 月 15 日是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日本放送协会近日播放相关纪录片,破天荒地第一次公开 731 部队成员逾 20 小时的“认罪录音” 。B.

48、 杨振宁说: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而仅仅因他不懂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却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那是非常可笑的。C. 北大教授饶毅认为中国古代科学先进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情的,相比科学,中国古代的技术稍好些,但总体也是落后于西方的。D. 在结束高三的彷徨、疲惫与挣扎后,很多同学压抑已久的心灵得到解放和宣泄,童心、玩心都在大学校园里毫无遮掩地进发并燃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

49、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 项,成分赘余, “破天荒”形容从来没有过的事,或第一次出现的事,与“第一次”重复。C 项,有歧义,可以理解为饶毅认为中国古代科学先进,也可以理解为饶毅认为中国古代科学不先进,表意不明确。D 项,搭配不当, “心灵”与“宣泄”搭配不当。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 、 “防止” 、 “以防” 、“以免” 、 “切忌” 、 “禁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