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专用 人教版高二语文学案:《赤壁赋》.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90276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专用 人教版高二语文学案:《赤壁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天津专用 人教版高二语文学案:《赤壁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天津专用 人教版高二语文学案:《赤壁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天津专用 人教版高二语文学案:《赤壁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天津专用 人教版高二语文学案:《赤壁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赤壁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3、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自主学习】1、作者及背景 (见练习册)2、乌台诗案 (见练习册)3、赋文体特点(见练习册)4、字词正音练习壬戌( ) 举酒属客( )歌窈窕( )之章 冯( )虚御风桂棹( )倚歌而和之( )愀然( )舳舻( ) 山川相缪( )酾酒( ) 横槊( )渔樵( ) 江渚( ) 匏樽( )蜉蝣( )扁舟( )扣舷( ) 狼藉( ) 枕藉( ) 嫠妇( ) 徘徊于斗( )牛之间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2、) 少( )焉 5、研习课文认真阅读第 1 段(1)字词既望: 徐: 属: 少焉: 白露: 横: 纵: 如: 浩浩乎 冯: 虚: 御风: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翻译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课堂小结】作者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 “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布

3、置作业】预习课文第二、三段。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思考讨论:第二、三段中作者的情感如何?悲从何来?学习和积累第二、三段有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段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自主学习】一、研习课文第 2 段1、字词。于是 空明: 溯: 舞: 泣: 嫠妇: 2、翻译下面的句子(1)渺渺兮予怀(句式)(2)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句式)(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二、研习课文第 3 段1、 字词愀然: 危: 何为: 然: 缪: 方: 破 下 东: 舳舻 蔽: 酾酒临江: 槊 固: 渔樵: 侣: 友: 属: 须臾: 长终: 骤得:

4、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1)正襟危坐( ) 危楼高百尺( )(2)东望武昌( ) 顺流而东 ( )(3)举匏樽以相属( ) 举世无双 (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泣孤舟之嫠妇 下江陵正襟危坐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乌鹊南飞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1)固一世之雄也(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_时代的曹操所写的 一诗。6、孟德之困于周郎者指的是_的历史故事。7、翻译下列句子。(1)何为其然也(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此非曹

5、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8、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无常的悲观情绪。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C.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和积累第 4、5 段有关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自主学习】研习 4、5 段1、字词未尝: 盈虚

6、: 卒: 盖: 曾: 且: 夫: 虽: 是: 藏: 适: 2、注音并解释。(1)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 )_ (2)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 )_3、选出译文有误的一项( )A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又圆又缺地犹如那月亮,可是终究是不消不长啊。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译文:只要不归我所有,那就丝毫也拿不到手。C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译文:获取它没有人制止,享用它不会倾竭。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4、“逝者如斯”一句,化用了论语子罕中的句子。这句话是“子在川上曰: ,_ _。【课文总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

7、饮酒赋诗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箫吹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认识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2、理解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思想【自主学习】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2、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悲又从何而来?3、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探究

8、第四段的思路、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学习反思】1)如何面对人生挫折 ? 2)如何看待失意?1、答案;明确:乐悲乐2、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夜游赤壁之乐 澄清之美乐 饮酒赋诗之乐 浑然之美 情景交融入景之乐 好汉之美 记叙、描写和抒情相结合 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悲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变幻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人生苦短,生命短暂3、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明确: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

9、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理解: 水 月 人变: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生老病死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也 精神永存代代相承 4、 延伸思考讨论(1) 、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生讨论: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清人李扶九在古

10、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 )(2) 、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可还有许多问题: (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拓展阅读】 1关于“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情思婉转,节奏优美,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双声叠韵诗。全文及译文如下: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

11、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翻译】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注:皎:形容月光洁白明亮。佼人僚:佼,通“姣”,美好。僚,通“嫽”,俏丽。舒窈纠:形容女子举止娴雅婀娜。舒,舒缓。窈纠,通“窈窕”,形容女子体态苗条。劳心悄:忧心深重的样子。劳心,忧心。悄,忧愁的样子。皓:形容月光明亮。懰():美好。懮()受:形容步态优美。慅():忧虑不安

12、的样子。照:照亮的样子。燎:光彩照人的样子。夭绍:形容女子体态轻盈。 惨:通“躁”,因忧愁而烦躁不安的样子。2关于“御风”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列子,名御寇,郑国人。相传列子得风仙之道,能驾风飞行。泠然,轻妙的样子。3关于“羽化”晋书许迈传:“永和二年,(迈)移人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仍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5关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这里指水。7、成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

13、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3、苏东坡突围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

14、要产生。”4、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客观景物只提供了一种审美可能,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更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5、其实,本文中作者的心情变化也体现在他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如下面两首词。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释】: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省:了解。人:幽居之人,此是形容孤雁。 缥涉:隐约,若有若无。 【赏析】: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

15、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

16、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定风

17、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己而遂睛,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何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苏轼(公元 1037 年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文学家。 定风波一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苏轼时年 45 岁,已在官场为宦多年,时被贬黄州已经两年多了。 定风波一词,看似写的是

18、一件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但却表明了苏轼对生活的态度和旷达豪放的胸怀,以及对人生的诸多感悟。 从词前的小引中不难看出,苏轼这次遇到的是一场来势凶猛的阵雨,而雨具却已被拿走了,同行的人在雨中举步维艰,想躲雨而又无处躲,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而苏轼却表现的不同常人,一副坦然和神定气闲。 此词上片写雨中的情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穿林打叶”四字颇具听觉和视觉效果,非常形象的描画出了这场雨的来势汹汹,风急雨骤。而雨中的诗人,却并不慌乱,而且还说不妨在这雨中一边吟咏一边慢慢行走。 “莫听、何妨”两词引领这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突然来临的这场雨的坦然以待和悠然神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 ,

19、诗人觉得,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行走在雨中,竟然轻松胜过骑着骏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非常精彩,它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而且表达出了一些人生况味和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词的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及一些感悟。请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道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说,带有几分寒意的春风伴着雨丝,吹醒了原有的几分醉意,他感到有些微的寒冷。突然之间,却云散雨收,一夕斜阳灿烂的照了过来。这天气不可谓不瞬息万变,让人始料不及。涉足官场多年,历经荣辱的诗人由此想到了人生和官场,自然的风雨如此,而政治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瞬息万变?人生何尝不是在风雨之中穿行?不管在何种风雨之中,只要坚持着一路走下来,回头再望那“萧瑟”之处,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雨和晴天了,重要的是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 这首词,诗人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生哲理。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