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5 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97596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5 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5 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5 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5 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5 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课 前 预 习,课 内 动 脑,一、合作讨论 1如何理解秋天和大江在秋兴八首(其一)诗中的作用? 我的见解: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_,2秋兴八首(其一)是怎样表达

2、作者的感情的? 我的见解: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

3、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3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我的见解: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自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4试

4、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王昭君的形象。 我的见解: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

5、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

6、之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5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哪些思考与感慨?表现了怎样的悲秋情怀? 我的见解:前两联是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出夔州的急风,写了秋天的高爽,写了清白色的渚、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猿的哀啸、鸟的盘旋。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 6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我的见解: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

7、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7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说说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我的见解:前两联勾画了秋天肃临天下的图景,融合了诗人复杂、深沉的凄凉之情,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痛,将后两联的内容包含无遗。后两联将上述感情明朗化,更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忧思。,二、疑难探究 咏怀古迹(其三)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一幅图画,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合适、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不同意。常言道:人杰地灵。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

8、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诗人在此是以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观点二:不同意。诗人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诗人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课 外 认 真,一、满分借鉴 浸染千年,又见炊烟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也成就时代。所有的风流余韵纵使逃不掉“俱往矣”的命运,却如酝酿千年的酒历久醇香,亦如炊烟般升起在每个时代的天

9、空,氤氲出一个个摇曳多姿的身影。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吟雪者甚多,但唯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胸襟与气魄。那银蛇飞舞之群山,那蜡象奔驰之高原,雄浑壮阔。穿过时间的隧道,我们仿佛瞥见了一代伟人跨立远眺、聚目凝神的姿态。,是怎样的雄心,让诗人于大革命的风口浪尖上静享祖国山河之妖娆?也许“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最好的胸臆直抒。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一个英雄的自信,也是一个时代的自信。蓦然回首,把时针拨回到两千年前,一个绰约又坚毅的身影款款走来。虽处寂寂深宫,她依旧修心如莲,终得一日,她挺身而出远赴大漠,身负和亲重任,用娇弱之躯换家国安宁。从关山鸣骑到“独留青

10、冢向黄昏”,敢为天下先是她的时代印记。时光流转,千年之后,文天祥以伟岸不屈之姿又撑起了一方历史的天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以国事为念,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字字珠玑,文天祥的心声不仅奏出了那个时代的乐音,更铸成了中华民族的忠义之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英雄的身影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但他们的人生品质却历久弥新,表现出新的时代内涵,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新时代英雄的核心内涵。只要我们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

11、,都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都是时代的英雄。积极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立于天地之间,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这是对秦玥飞的肯定与褒扬,更是对从他身上体现出的敢于担当、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悉心呵护。从他身上,我们仿佛看见了浸染了千年的民族气派,炊烟又起。 泰戈尔曾经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正是英雄精神的潜潜浸染,细水长流,激荡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循着时代的号角,我们奋然前行,

12、哪怕前路漫漫,只要向着民族炊烟升起的方向,我们定然能在历史的天空恣意地抒写锦绣华章。,【名师点评】这篇议论性散文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在历史的天空中,所有的风流余韵亦如炊烟般氤氲出一个个摇曳多姿的身影,近代有毛泽东,古代有王昭君、文天祥,他们中有一代伟人,也有柔弱女子,还有亡国之臣,但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后辈永远仰望。然后,回到现实,列举了秦玥飞的事迹,“我们仿佛看见了浸染了千年的民族气派,炊烟又起”。文章论述部分极具时代感,力透纸背的,是作者满腔的爱国热忱和英雄主义情结。,二、相关链接 1现实主义诗歌 现实主义诗歌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 现

13、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三个特点: (1)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2)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具

14、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2杜甫为何被誉为诗圣 杜甫,被人们尊称为“诗圣”,和李白并称李杜,诗歌有一代“诗史”之称。“诗圣”的令名,是经过八百年的沉淀而来。“诗圣”的得名,要到明朝才正式成名。明朝中期,武宗之时,白沙学派的盟主陈献章,在随笔之六中曰:“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后来操翰者,二妙少能兼。”陈献章在当时的明朝诗坛地位很高,他的评价,正式给杜甫以“诗圣”之尊,从此,“诗圣”杜甫算是正式称名。杜甫,笃信儒学,把济世苍生作为自己的信条,孜孜不倦,终其一生。儒

15、家信奉“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只信奉“兼济天下”。由于杜甫有着艰难困苦的仕途经历,一直活跃于社会的底层,在他的诗歌中,心系苍生之疾苦,朝廷之危难,直陈时弊,体察民情,即事名篇,有着深沉的忧患意识。,3杜甫草堂:浣花溪畔的茶香诗魂 浣花溪是个诗意的名字,它本就是诗意的栖息。在空中鸟瞰,浣花溪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绕在百花潭公园和杜甫草堂旁,它缓缓地汇入锦江,后又汇入岷江流向大海。浣花溪畔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的栖息地。公元700年左右,唐代女诗人薛涛就居住在浣花溪畔,她用浣花溪造纸,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深红色的精美小彩笺,人称“浣花笺”。公元759年,48岁的杜甫弃官入蜀,流寓成都,在朋友高适、严武、韦偃等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荒芜之地浣花溪畔结庐而居。,当时的浣花溪河道宽阔,风景宜人,清贫如洗的杜甫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动情地用诗歌描摹浣花溪的景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能行大舟,由此乘船出府河可下东吴。浣花溪在杜甫诗中成为千古绝唱。浣花溪畔的生活是杜甫一生中最为安定的几年。他栽植果木,耕种田地,访亲会友,与三五朋友喝酒品茗,唱和诗歌,生活舒适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