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2 祝福(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97589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2 祝福(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2 祝福(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2 祝福(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2 祝福(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2 祝福(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2.祝福,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课 前 预 习,一、词语辨识 1安适 安逸 (1)在和平参加对口扶贫的各位同事,抛下了繁华都市的_舒适、朝九晚六的规律作息,阻隔了亲情的眷恋和思念,孑然一身来到了偏远的山区农村。 (2)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很难再去感受那一份“慢”带来的_,但我们却可以在互联网的“快车道”里致敬过去,驶向未来。 【答案】 二者都含有“安闲”之意。不同的是:“安适”着重于“适”,安闲自在,舒适快活。与“贪图、追求、喜欢”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搭配时,含贬义。“安逸”着重于“逸”,安宁适意,感到舒服。含褒义。,2攀谈 交谈 (1)在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冷凉蔬菜基地,石泰峰与农户亲切

2、_,询问蔬菜种类、种植品种、销售及收入情况。 (2)出席安倍和古特雷斯座谈的联合国官员称,对于安倍提出的日韩共识话题,双方仅进行了数十秒左右的_。 【答案】 二者都含有“谈论”之意。不同的是:攀谈:一方主动找另一方谈话,对象多是初次见面的人,话题不多,多为闲谈。交谈:双方有来有往地互相谈话。对象不一定是初次见面的人。,二、成语识用 走投无路 日暮途穷 (1)汪精卫看到日本的败局已是无可挽回、日伪政权已到了_,虽强作欢颜,仍掩饰不住他绝望的情绪。 (2)法国利用难民涌入带来的廉价劳动力,用极低的报酬把苦活累活交给_的难民。 【答案】 二者都含有“走到尽头”之意。不同的是:日暮途穷:本指太阳下山,

3、路到尽头,比喻陷入绝境。走投无路:前景不好,但侧重走到无处投身之地,前无生路。,三、轻松一练 根据文意,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答:_ (2)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答:_,祥林嫂陷入绝境,精神麻木,已是濒临死亡。,祥林嫂怀疑魂灵的存在,问题即将被证实,内心产生希望。,课 内 动 脑,一、合作讨论 1小说中典型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我的见解:(1)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

4、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劳动力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2)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

5、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利。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利,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和感染力。(3)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的景象的描写。祥林嫂死的惨相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

6、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2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的见解:说“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很中肯的。但如果进一步说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就未免荒唐。或许“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蒙蔽了某些人的思想。其实这里的“讲理学”,根本就不是“教授理学”的意思,而是“讲究、信奉理学”。我们来看看他的书房。美其名曰“书房”,其实很像是堆放杂物的破屋子。一个“寿”字,还是拓本;一副对联,却“脱落”了一边;仅有的三本书,只有一本是做学问的,可惜还是“未必完全”的“一堆”。,这难道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书房吗?这样的“书房”的

7、主人能是一个“讲理学”的“监生”吗?恐怕这位“监生”连“理学”是什么都不知道。可见,“四叔”的“监生”,不是祖上的“阴德”修来的,就是鲁家的银子捐来的。总之,是徒有虚名的,正像徒有虚名的书房一样,只不过是装腔作势而已。鲁四老爷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主张变法的康有为,可见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散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儒家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伦理的坚决捍卫者。,3柳妈是一个怎样的“善女人”? 我的见解:柳妈是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但是她对待祥

8、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她对阿毛的惨死不同情,她对祥林嫂的再嫁不以为然。她跟祥林嫂的对话,明显带有讽刺意味。 柳妈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可见其冷漠无情和虚伪。正当祥林嫂被心灵的创痛苦苦折磨时,迷信的柳妈又对她讲述阴间的惩罚,这就更使祥林嫂感到莫大的恐怖。,4小说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的见解: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曾进行过不断挣扎与

9、抗争:在被虐待、被出卖、被迫再嫁时,她挣扎;面对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更是拼命地抗争,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不容易被压垮、被吞噬的人,但终究还是被旧社会压垮、吞噬了。不但平平安安做人的权利没有争得,就是完完整整地保全自身的希望也已破灭。,祥林嫂是一位被病态社会摧残致死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如果说善良和光明的毁灭是悲剧,那么祥林嫂正是一个被毁灭的审美形象,小说深沉而忧郁的悲剧价值在于对旧中国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5“竹竿”在文中有何作用? 我的见解:(1)衬托肖像。文中写道:“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10、;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如果说“破碗,空的”是侧重于衬托祥林嫂的内心经受着求生不能,求死不敢的极度的精神折磨,陷入痴呆麻木,不讨不吃也不觉得饿的悲惨境地,那么,“竹竿”“比她更长”,并不是表明沦为乞丐后的祥林嫂还是个高挑个儿(原先也并不一定是高挑个儿这儿的“长”应理解为身的高度),而是用“竹竿”之长与祥林嫂的肖像形成鲜明的对比,既从侧面衬托了祥林嫂枯萎佝偻的身躯,又使前面写脸色、眼神的单层面局部描写得到补充,完成了对整体形象的勾勒。正是这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想象空间,从而获得众多的审美感知。,(2)突出典型。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就是他具有同类人物的共性又具有

11、其独特的个性。旧社会的乞丐一般都一手挽着讨饭篮,内中有碗筷之类;一手拄着竹竿(不用木棒,因木棒较重)。那“竹竿”的作用,对于乞丐来说最主要是赖以支撑,减轻奔命之疲劳。于是,祥林嫂因手中的“竹竿”就具备了乞丐的共性。而祥林嫂拄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则表明它支撑这“行尸走肉”的程度之烈,抑或表明祥林嫂寻觅灵魂的有无,求生不想,求死又不敢的生活状态已旷日持久。这就反映了祥林嫂这个乞丐的个性。沦为乞丐后的祥林嫂这个典型,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必然被吞噬的悲惨命运。,(3)象征预示。祥林嫂维系生计的道路经历了靠丈夫、靠儿子、靠力气、靠“竹竿”的过程。前三靠这时全都毁了,沦为乞丐后就只能全力依靠这支“竹竿

12、”讨饭棒了,然而这支“竹竿”也靠不住,“下端开了裂”。“竹竿”开裂”正好象征了祥林嫂的命运,预示着她必将像“开裂”的“竹竿”一样地毁掉被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所吞噬。,6这篇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的见解:小说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上了她悲惨一生的足迹。第一次描写的是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保守沉闷、停滞不前的鲁镇是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村的缩影,这样就揭示了产生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二次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吆喝,使祥林

13、嫂精神崩溃了,鲁四老爷夫妇凭借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内容上用“祝福”气氛反衬祥林嫂之死,深化了主题。在结构上做到了首尾呼应,严谨完整。,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惨死构成强烈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烘托并深化了主题。,7小说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够引人入胜。 突出典型环境,祥林嫂的悲剧主要发生在鲁镇,鲁镇是典型环境。卫家山的礼教气息就不够浓:山里人穷,所以祥林嫂的婆婆肯将守节

14、的寡妇嫁到更穷的“里山”贺家坳去。贺家坳贞节观念和礼教气息更淡,所以那里还流行“抢亲”的风俗,这在鲁镇大户人家的太太四婶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祥林嫂的悲剧一定要在鲁镇才能发展和完成。运用倒叙就突出了典型环境。,把祥林嫂的死与祝福景象连在一起,突出了祥林嫂同鲁四老爷所代表的礼教与迷信之间的矛盾,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利于剪裁。叙述故事时可只选取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直接相关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而不觉支离破碎。,二、疑难探究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中的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那么祥林嫂

15、有没有反抗精神? 观点一:认为祥林嫂没有明显的反抗性格,作者对她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根据有三: (1)她从婆家逃出来做工,是要用自己的劳动去换碗饭吃以求生存,看不出有什么反抗性格。,(2)她被卖改嫁时,一路嚎,骂,“出格”地吵闹,以致“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也并非出于对旧社会的反抗。作品中明确交代过,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也就是说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毒害,禁锢了她的思想。使她誓死不肯改嫁的是“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好女不嫁二夫”等封建伦理观念,所以也不能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 (3)至于她对灵魂有无问题的

16、疑惑,根本谈不上对鬼神的否定,也不具有反抗性。,观点二:认为祥林嫂的反抗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战斗色彩。其依据是: (1)祥林嫂是在鲁镇准备“祝福”大典之际,向“我”提了三个问题,然后在当天晚上突然死去的。她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预示着祥林嫂将以自己的生命和决心忍受地狱的酷刑,来换取和已死的丈夫与爱子见最后一面的机会。祥林嫂无视统治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说教,无视神权世界的最后审判,这是祥林嫂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出格”的反抗。,(2)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死在“祝福”这个时候,给鲁镇的祝福笼罩了不祥的阴影,给鲁镇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带来了极大的恼怒和不安,这也是反抗。 结论:祥林嫂的死本身就包含着

17、热烈的追求与不屈的反抗。 我的观点:认为祥林嫂对封建社会所给予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曾进行了不间断的抗争即反抗,不过这种反抗还不是自发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实质上是她倔强、不屈从的性格的反映。,课 外 认 真,一、满分借鉴 “掉转车”与“挤破头” (2017年江苏卷) 面对廉颇咄咄逼人的攻势,蔺相如采取了“调转车头的以退为进”的方法,不和廉颇正面接触,而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看似后退,实为前进,恰到好处地化解了矛盾。蔺相如这一“转”,转出的是磊落胸襟与爱国大义,在两千多年里散播芬芳。 反观今日一些国人将要和别人“撞车”时的做法,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他们似乎瞬间成了无比勇敢的

18、战士,勇敢的冲向“敌人”,互相拼杀成了一团。最终的结果呢?挤破了头,很受伤!2017年6月湖南出租车司机抢道引发打斗,越野车司机遭群殴,最终两败俱伤,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吗?,人生正如行车,多有和别人“撞车”的时候,那么如果即将“撞车”,一个人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什么呢?是像蔺相如那样“引车避匿”,还是正面迎上呢?抑或还有别的选择? 我以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蔺相如式”。“蔺相如式”就是一个人为国家大义而做出让步。这种方式我以为并不是人生中的常态,因为我们普通人没有蔺相如那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其次,我中华生机勃勃、国泰民安,我们不太容易有表现的机会。当然,如果哪一天因为祖国的利

19、益,需要我做出任何牺牲,我都愿意,何况只是一时的避让而已?!,宁折不弯是一种骨气,弯而不折是一种智慧。“掉转车”与“挤破头”之间,实有大学问在焉!,【名师点评】从内容上看,文章能够围绕中心,列举事例,对照对比,展开论述,处处扣题。从表达上看,拟题“掉转车与挤破头”抓住了材料的关键,揭示中心;引述廉颇蔺相如材料全面而精练,在与“挤破头”事例比较中提出观点,在比较中强化中心,文章结尾处提出“宁折不弯是一种骨气。弯而不折是一种智慧”的观点,使得首尾圆合。,二、相关链接 1三从四德 “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

20、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仪礼丧服子夏传),“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2三纲五常 (1)三纲为:君为臣纲,

21、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出自封神演义 可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正人先正己,三纲非但不是奴役压迫,反而是对上位者的约束,三纲并非是为臣、子、妻定的,而是给君、父、夫定的!,(2)五常:据说指“五伦”,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

22、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3关于祝福中的一副对联 “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是鲁迅先生对鲁四老爷书房里的一副对联的描绘。根据对联的常识: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中的最后一个字“平”属于平声字,这一联应是下联;而那“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的一联应是上联。那么这个上联是什么呢?让我们展开那“卷了放在长桌上”的上联,呈现到我们眼前的内容就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依据课

23、下注解,我们可知这副对联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论语集注。是朱熹先生对论语季氏陈亢问伯鱼章的注文。朱熹先生针对文中“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分别注云:“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是说学诗以后的效果,即通晓一切事物的道理,就能心平气和,自得其乐;“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讲得是学礼的效果。品节,依照品级(等级)而规定的仪节。这显然是宋代理学家主张的自我修养的标准和方法,也是后世儒家信徒修身养性的标准。此联之眼全在“事理”二字,“坚定”、“和平”是行为标准,是“品节”、“德性”“详明”的必然结果,是外在表象的东西,而“品节”“德性”则取决于“事理”,“事理通达”就会“品节详明”,行事就会“坚定”、“和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