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人教版必修2精品教案:《兰亭集序》.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89387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必修2精品教案:《兰亭集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2精品教案:《兰亭集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2精品教案:《兰亭集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2精品教案:《兰亭集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2精品教案:《兰亭集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 兰亭集序内容感知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是我国最著名的书法家,备精诸体,草、隶、楷、行,皆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世称书圣。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风雅热烈,盛极一时。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来源:_st.Com书序这种文体,一般是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 、作诗情形(

2、“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成书经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 、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本文善于借题发挥,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论及人生的意义。这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兰亭集序这篇序,以淡雅自然的文字、清幽秀美的描写、起伏宕迭的情思,记叙了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是中国古代宴游诗序中的著名篇章,很能代表王羲之的散文风格。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笔端富于感情,思绪万千,低回曲折,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对后世的游记散文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来源: st*.Com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

3、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咬文嚼字1.字音来源:高考试!题库癸丑() 禊事(x) 流觞(shn) 会稽(kui j)激湍(tun) 骋怀(chng) 悟言(w) 形骸()趣舍万殊() 嗟悼(ji do) 虚诞(dn) 彭殇(shng)若合一契(q) 曾不知老(zng)2.多音字来源:_st.Com来源:_st.Com来源:高考试!题库3.形近字揣 摩揣 湍 急湍河 殇殇 流 觞觞 聘 礼聘 驰 骋骋 骇 异骇 形 骸骸 垂 涎涎 荒 诞诞4.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取” ,往,取)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面对面

4、)5.古今异义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文中是“以(之)为” 。今义:认为。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今义:身体的部位,胸部。向之所欣 古义:过去、从前。今义:介词,常用作方向等义。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文雅之意。列坐其次 古义:它的旁边,此处指曲水旁边。今义:次第较后;表列举时为第二。次要的地位。来源:_st.Com6.一词多义一 ),():(同 等 看 待动 词固 知 一 死 生 为 虚 诞一 生一 世俯 仰 一 世 一 边一 边一 觞 一 咏 修 )(),(,长茂 林 修 竹 高邹 忌 修 八 尺 有 余 修 改修 订议 法 度 而 修 之 于 朝 廷 整 治治 理修 守 战

5、 之 具务 耕 织内 立 法 度 修 造修 建增 其 旧 制乃 重 修 岳 阳 楼期 ),(, ),), (, ),及至终 期 于 尽况 修 短 随 化 一 周 年周满读 音 为无 可 进 者虽 欲 言期 年 之 后 企 求期 望不 期 乎 骥 骜良 马 期 乎 千 里 限 度求 索 无 厌征 敛 无 期下 不 惠 民上 不 顺 天 约 定 时 限方 期 我 决 斗 某 所今 夜 半 期 限度 已 失 期道 不 通会 天 大 雨 ji致 ),(,)(, ),(),(, (, ),情 致情 趣其 致 一 也所 以 兴 怀 尽极专 心 致 志 使 得致 使何 意 致 不 厚女 行 无 偏 斜 引

6、来招 致以 致 天 下 之 士不 爱 珍 器 重 宝 肥 饶 之 地 得 到获 得无 以 致 书 以 观家 贫 到 达而 致 千 里非 利 足 也假 舆 马 者 表 达表 示三 致 意 焉一 篇 之 中 送 达送致 敬 亭 于 幕 府皖 师 欲 结 欢 于 宁 南临 )(,)( , 将 要故 临 崩 寄 臣 以 大 事 也先 帝 知 臣 谨 慎从 高 处 往 低 处 看居 高 临 下 引 申 为 阅 读面 对不 能 喻 之 于 怀未 尝 不 临 文 嗟 悼 迎面 对其 喜 洋 洋 者 矣把 酒 临 风次 )( )(,), ,(,)旁 边列 坐 其 次 行 军 途 中 的 驻 地夜 篝 火祠 中

7、又 间 令 吴 广 之 次 所 旁 丛临 时 驻 扎次 于 召 陵师 退 在 排 列 上 次 一 等破 军 次 之全 军 位 上凡 用 兵 之 法 按 次 序吴 广 皆 次 当 行陈 胜 等 次贤 能 不 待 次 而 举7.词类活用极视听之娱(极,名词用作动词,穷尽)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贤士。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不知老之将至。 (老,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之境)流觞曲水(流、曲,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使弯曲)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游,使放纵。骋,使开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意动,把看作一样)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把看作相等)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

8、,数词作形容词,一样、相同)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剖析:总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时于暮春,地在兰亭,事因修禊。简单几笔就将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点明了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剖析:这里是写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 (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剖析:这句话

9、体现了作者的感情由“乐”转而为“痛”的过程。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 “不知老之将至” ,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 ,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

10、期于尽!剖析:“向之所欣” ,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 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

11、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 3 段与第 2 段链接,还把第 3 段与第 1 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剖析:本句可译作“现在才明白,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作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 。这里,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12、之意。6.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剖析: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 ,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著,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著的努力。二、重点语段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至“信可乐也” 。剖析:本部分写兰亭景色,突出其“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荫,鲜花吐艳,但在作

13、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惟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 “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 ,而且“神游” ,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可算是入题。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景物作烘托, “天朗气清” ,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 ,则观景之

14、情致浓。由此说到“仰” “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 ,自然顺理成章。这一层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却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 “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又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2.“夫人之相与”至“死生亦大矣” 。剖析:本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但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 ,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 “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用了它们的合义,表示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悟言一室之内” ,躁者“放浪形

15、骸之外” 。作这样的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恋。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 ”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之处。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至“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剖析:此段分两步推进作者的思想感情。第 1 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6、” 。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 2 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审美鉴赏兰亭集序中的文学生命主题来源:高$考试(题库 :_ST王羲之的兰亭

17、集序 ,是一篇任情哀乐的千古情文。作者在文中畅叙群贤聚会、仰观俯察之乐,表现出一种高旷的宇宙情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是作者很快就产生了“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感伤,其生命情调很快由开朗欢畅转为慷慨悲怀。诗人还指出这种变化是生命的常态。他用生动的描写为我们揭示了生命意识发生的现实场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在这里其实已经描述了人生的几种不同境界,即审美境界、生活境界和生命境界。当人们专注于

18、审美活动或实践活动时,会达到快然自足甚至忘我的境界。这个时候,生命意识是潜伏着的,忘却了生死寿夭之事。但这种“快然自足”的状态不可能永远不被打破。当人们从审美境界中出来,或是对自己曾发生浓厚兴趣、全力以赴地追求的事情产生厌倦情绪时,往往会反思生命本身,进入生命境界。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王羲之认为人们的生死之情是客观存在的,那种均齐生死寿夭的观念,完全是不近人情的虚诞意识。在这里,他回应了刘琨的观点。他还断言生命情绪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并且发现自古以来人们所兴感、文章所抒发的生死之情, “若合一契” 。这也可以说是对文学生命主题的一个总结。来源:s t#.Com来源:高考%试题#库高*考;试题 库 高考#试题 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