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疑,思之始;思,学之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教学目标,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主观情感。,体味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
2、若等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社会罪恶,表露内心苦闷,意义积极,或有颓丧情绪。其作品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作者简介,背景简介,从1921年到1933年,郁达夫以极大热情参加左联活动进行文学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闲居独处,在游历山水中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辗转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品故都秋“味”,写下散文故都的秋。,散文学法,略读以习其文,诵读以赏其情,品读以鉴其神
3、,课文朗读,感秋意,闻秋声,赏秋景,品秋味,赏秋景,听秋声,感秋意,品秋味,自学指导一,1、内容:泛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方法:找文眼后概括。 3、时间:2分钟。 4、思考题: (1)文章哪句话总括了故都之秋的意境,即文眼是哪句? (2)列出文章结构图。,学法解析,勾画圈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讨论法: 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自主探究法:亲自实践,巩固提高悬念法: 深入思考,仔细探究,思考讨论,故都的秋的总印象,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 南国的秋慢、润、淡 对比的作用:更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让人觉得尤为悲凉。,
4、对比,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1段),记叙,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佳日秋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213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向往,品味,赞美,眷恋,自学指导二,内容:精读课文主体部分(3-12)。 思考: (1)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2)在几幅画中,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写故都的特点?,小院晨景,一椽破屋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槐树底的日光 牵牛花的蓝朵 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秋槐落蕊,铺得满
5、地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灰土上扫帚的丝纹 细腻、清闲、落寞,秋蝉残鸣,衰弱的残声 无论在什么地方 简直是家虫,雨后闲话,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都市闲人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秋果奇景,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小椭圆形的细叶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淡绿微黄的颜色,故都的秋景及特点,五幅画面 小院清秋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斜阳 清秋佳果,清 静 悲凉,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清冷),破屋、破壁腰,(冷落、萧条),牵牛花、落蕊、秋草,(悲凉),“静对”、“细数”,(静),观秋色:,听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残鸣
6、,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静(反衬),听秋声:,落蕊轻扫,秋雨淋人,(悲凉),品秋味:,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自学指导三,内容:品味全文,理解其神,即作者的情感。 思考: 1 故都的秋景多种多样,作者为何只选取上述秋景描绘呢?试从主客观分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净与悲凉”呢?,故都
7、的秋景多种多样,作者为何只选取上述秋景描绘呢?试从主客观分析? 客观: 主观:,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 的自然色彩。作家个人的善感气质 旧中国时代的抑郁环境,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寓情于景 移情于景以景显情 以情驭景 乐景乐情对比、反衬 哀景哀情衬托、烘托 意境: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色的融合,情景交融,“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8、;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在现实的人生里,作家的内心被过早地投下了忧郁、落寞的阴影。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境、秋味儿,被鲜明地笼上了一层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但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情感体验而受到扭曲,以致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在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里,那院落的牵牛、槐树的落蕊,秋蝉的鸣叫,
9、还有那秋风秋雨等等,是多么清晰而逼真地将再现了故都之秋的韵味。,以情驭景-花、槐、蝉、果 -形 以景显情-清 静 悲凉 -神,故都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总结:愁者,离人心上秋,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10、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读懂客观现实感,体会思想感情悟),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散文鉴赏方法,1整体把握文章; 2要透过富有主观色彩的自然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要自觉地运用艺术表现手法、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赏。,归纳小结,课外拓展,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请将课文中的情境仿写成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注:本样张仅用作示范,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故都的秋,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落地, 落寞人在故都。,请同学写出有关“秋”的四个名句,并赏析其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