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临清实高 学科:语文 编写人:汤恒文 审稿人:薛惠新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这篇作品是第一课,所以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启发学生要知道怎样去鉴赏诗歌就尤为重要。此外,这篇作品是自读课文,所以重在启发和引导,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特别是对“情感”的感受应是重点。第三,这篇作品的体裁虽然是词,但内容是新的,所以应当挖掘作品的人生启迪。二、教学目标:1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3体会宏阔的
2、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4背诵这首词。三、教学重、难点:理清诗歌思路,感受诗歌意境,领会诗人情感。教学过程四、学情分析:学生对这篇作品较为熟悉,字音和词义应无大碍,且已经基本理解作品,所以拓展延伸很有必要;此外,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沁园春 雪等毛泽东诗词,且已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所以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感知诗歌内容的层面。注重从方法上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应是贯穿课堂的一根红线。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师生互相点评。2、学案导学:见本课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
3、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诗歌内容,识记字词的音形义,熟读诗歌。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学习小组,教室内教学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导语:秋天是一个这样的季节?(收获,丰富,多愁,充满想象)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4、清净无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沉郁壮阔)(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朗读:学生自由朗颂;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师生互相点评;学生齐读。 2、赏析上阕:提问: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请调整语序,并把大意顺畅地说出来。明确:深秋时节,我独立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之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滔滔奔流。提问:“独立”能否改为“站立” 、 “直立”等词?明确:主要领会“独”的意蕴(1)联系背景,能“独立寒秋” ,坦荡从容。(2)联系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一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5、江雪。政治改革,被贬永州,身处逆境而写,表露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 “独钓寒江”与作者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其他伟人的的胸襟境界又不可同年而语。 )明确:不行。 “独立”不仅表明一个人;而且面对湘江,在秋风中伫立,颇有心绪起伏,神思翻腾的意蕴,状写了一个奋发青年的坚挺沉稳的形象,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寒秋”一语既点季节,又渲染苍凉严肃的气氛,奠定了全诗沉雄的基调。提问:联系沁园春雪 ,说说“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明确: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共七句。古诗词中称这为“一字领起” ,俗称“领字” ,一般上下阕各有一字。提问: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朗读句子,指点,正音。 (板书)
6、明确:作者视角:“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视,近景“鹰击长空”仰望,高景“鱼翔浅底”俯瞰,低景提问:(讨论)此时的视角转换是速度快点好呢,还是慢点好?明确: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想象将秋景文字转为实物,可分四步:(1)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出;(2)染上色彩: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3)画面动化:秋风送爽,吹动满山枫叶,江流缓缓(4)画面细致、逼真(特写镜头):鹰、鱼等从而成就了色彩绚丽的立体画面。提问:哪几个词用得好?动词:染、击、翔明确:染,拟人手法,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壮美景色。引西厢记长亭送别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击
7、,与“飞”比较(“飞”显得平淡) , “击”能显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翔,比“游”更准确。既状摹了水之清澈见底,水天相映之境。又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形象生动。 “浅底”非真,乃清澈所致。 (秋水共长天一色)提问: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将秋写得萧杀苍凉、清冷惨淡。 “自古逢秋悲寂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而诗人笔下的秋又为何与众不同呢?明确: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提问:由此“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对寒秋严霜
8、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万物争自由生活,在斗争中获得自由,那么作为人类又应该怎么办呢?所以,在上阕的最后,诗人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试分析本词上片升华而出的主要的思想感情。明确:“主沉浮”之意: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的主宰,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这即是全词的“诗眼” ,通过上阕“写景提出” 。阅读上片,鉴赏艺术手法。【升华】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小结上阕,写景
9、提问,为下阕抒情议论作准备。齐读并背诵上阕。3、赏析下阕:提问: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明确:作者在下阕用形象的语言回答了这一问题。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提问:最后三句如何理解?明确:这里写作者回忆了青年时期与同学一起到水深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多么大的气魄!(夸张)提问: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明确:激流勇进、奋发向上、敢作敢为提问: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为什么?明确:这三句气魄宏大,其实这是作者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提问:本次运用了什么样的艺
10、术手法?明确: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升华主题】本词上片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本词下片塑造革命青年形象表达了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1、练习背诵:齐读指名背诵(能背多少就背多少,写景的句子,回忆早期革命生活的句子,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的句子,概括秋景的句子,你印象最深的句子齐背,再熟悉,准备默写。)2、做导学案:完成本课学案的作业部分。(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1总结: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
11、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大风大浪中崛起,之所以能成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成为一代伟人,跟他少年时就胸怀祖国,有理想、有伟大抱负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志于升学,其实也就是有理想的表现呀。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算成功的路上满是坎坷,他接下来要做的也只有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希望同学们今后学习起来更有精神。2预习作业:下发相信未来导学案,做完预习部分。九、板书设计: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视,近景 实写,绘景“鹰击长空”仰望,高景“鱼翔
12、浅底”俯瞰,低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虚写,抒情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十、教学反思:这是必修一的第一节课,课前准备十分充分,应该来说也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至少是自己还算满意的一节课.教师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由品味意象到体悟情感,再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当然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可能缺憾会更多,可能语速会太快,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织一张“网“,使之通过一首诗的学习鉴赏 ,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应该提醒学生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掌握一套阅读鉴赏方法,甚至要比单纯从一首诗词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更加重要,更具现实意义。高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