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510100/ XXXXX20170DB 51 0100四 川 省 ( 区 域 性 ) 地 方 标 准DB 510100/ XXXXX2017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规范(报批稿)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成 都 市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510100/ XXXXX2017目 次前 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要求 .15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25.1 领导机构 .25.2 应急响应队 .25.3 管理制度 .46 应急预案 .56.1 预案编制 .56.2 预案演练 .57 应急场所、设施
2、设备和通道 .57.1 应急值班室 .67.2 应急避难场所 .57.3 信息管理平台 .67.4 应急标识 .67.5 应急通道 .68 应急物资储备 .68.1 社区(村)储备 .68.2 家庭储备 .79 日常应急管理 .79.1 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 .79.2 应急宣传培训 .910 应急处置 910.1 信息上报 910.2 先期处置 910.3 协助处置 .1010.4 善后处置 .1011 灾后重建 .1012 考核评价 .10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个人及携带设备与物品 .11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授牌图样 .14DB510100/ XXXXX201
3、7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常晓阳、傅锐、黄凌峰、杨荷、郭馨、郭琼琼。DB510100/ XXXXX20170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应急场所与设施设备和通道、应急物资储备、日常应急管理、应急处置、灾后重建、考核评价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成都市行政区域内各社区(村)开展应急能力建设。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
4、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2173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 51143 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DB510100/T 143 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DB510100/T 236.1 成都市应急信息资源共享规范 第1部分:数据采集DB510100/T 236.2 成都市应急信息资源共享规范 第2部分:数据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突发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5、、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3.2 应急预案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4 基本要求4.1 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的责任主体是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执行主体是社区(村)居(村)民委员会。社区(村)居(村)民委员会应在区(市)县政府应急办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具体组织实施应急能力建设工作。DB510100/ XXXXX201714.2 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源头管理、因地制宜、建章立制、整合资源、发动群众、鼓励参与”的原则。 4
6、.3 应完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区域协同、城乡协同、行业领域协同和军地协同,应急管理部门应与综治、民政、卫生、安监、消防、食药监、人防、防震减灾、气象等部门及工、青、妇、残等群团、慈善组织共驻共建共享共治,集成资金、人力、物力统筹联动推进社区(村)应急管理工作。各单位应责任明确、统筹安排、协调配合。4.4 应充分组织动员社区居民、社会组织(机构)、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应急救援和应急管理服务,可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提升社区(村)应急管理的专业性和效率。4.5 应将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纳入社区(村)自治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5 应急管理组织体系5.1 领导机构5.1.1 领
7、导机构建立5.1.1.1 社区(村)应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5.1.1.2 领导机构负责人由社区(村)主要负责人担任。应明确社区(村)主要负责人为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第一责任人。5.1.1.3 领导机构成员主要包括社区(村)工作人员和社区(村)内物业小区、院落、机关、学校、医院、商场、企业等重点单位负责人。5.1.1.4 应确定社区(村)内各物业小区、院落楼栋、学校、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场等重点单位应急工作联络人。 5.1.2 工作职责5.1.2.1 社区(村)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应负责社区(村)内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具体包括但不限于:a) 建立完善社区(村)应急管理体制
8、机制;b) 协调社区(村)应急管理资源;c) 组织编写、修订社区(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d) 组织开展社区(村)风险隐患排查,督促问题整改;e) 负责应急设施设备维护和应急物资的管理、使用和发放;f) 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科普宣传活动;g) 组织开展应急队伍培训和演练;h) 组织开展突发事件预警响应;i) 协助街道(乡镇)及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5.1.2.2 应明确领导机构成员各自应急管理职责。5.2 应急响应队5.2.1 队伍建立5.2.1.1 社区(村)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方式灵活配置社区(村)应急响应队:DB510100/ XXXXX20172a) 整合社区(村)内现有力量以及外部资源,
9、如微型消防站、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网格员、“红袖套”队员、单元楼栋长等人员力量,组建社区(村)应急响应队;b) 召集具备消防、卫生、急救、抢险等专业技能的社区(村)居民,辖区内企事业、机关、商场、医院、学校等重点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通过自愿或补助等适当补偿形式组建社区(村)应急响应队;c) 由街道(乡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社区(村)配置综合性或专项专业应急响应队;d) 其他方式。5.2.1.2 每支应急响应队总人数应不少于 10 人,由队长担任现场指挥官,对现场应急工作进行指挥,下设应急行动组、综合协调组和后勤保障组等。其中,应急行动组可根据应急管理需
10、要,设立灭火小组、搜救小组、医疗小组、治安警戒小组等行动小组。5.2.1.3 应急响应队应根据社区(村)面临的风险和灾害种类,配备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携带响应设备与物资,具体可参见附录 A。5.2.2 工作职责5.2.2.1 应急响应队 应急响应队工作职责包括但不限于:a) 参与社区(村)日常应急管理工作;b)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1) 组织社区(村)居民疏散;2) 对受灾人员进行及时救助;3) 协助政府专业救援力量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5.2.2.2 应急响应队队长应急响应队队长主要职责包括:a) 全面领导应急响应队伍工作;b) 以确保队员安全为原则,建立基于响应队伍能力水准的任务目标;c)
11、 成立指挥部,指定集结待命区;d) 分配职能,授予队员权利;e) 向内部及外部各方提供信息;f) 与其他应急响应者(如消防、执法、市政工程及其他社区(村)应急响应队伍)建立并保持联系;g) 服从社区(村)应急领导机构指挥等。5.2.2.3 应急行动组应急行动组主要职责包括:a) 指挥并协调所有应急救援处置战术行动;b) 开展灭火、搜救、医疗护理等应急行动;c) 协助公安机关进行治安管理工作。5.2.2.4 综合协调组综合协调组主要职责包括:DB510100/ XXXXX20173a) 收集并传播传递信息;b) 收集并编制文件;c) 跟踪资源使用情况及响应队伍人员状况;d) 跟踪应急处置情况;e
12、) 为各应急行动小组制定行动计划及替代方案。5.2.2.5 后勤保障组后勤保障组主要职责包括:a) 管理物资、设施设备及服务;b) 提供通讯设备;c) 为队员提供食物及医疗支持;d) 管理物资与设施。5.2.3 队伍管理5.2.3.1 社区(村)应组织应急响应队开展系统培训,使其掌握应急工作基本技能。培训形式及要求如下:a) 应与公安、消防、卫生、安监、防震减灾、红十字会等部门或专业机构协调联动,定期开展治安、灭火、急救、防震减灾等专业方面的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全面提高应急救援能力;b) 应每年组织社区(村)应急响应队伍参加至少 1 次由街道(乡镇)等上级部门举办的应急业务能力培训活动;c)
13、应每年组织社区(村)应急响应队伍开展应急知识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 2 天,每年开展至少 2 次综合或专项应急技能演练。5.2.3.2 应急管理部门、乡镇街道以及社区(村)应定期对应急响应队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考核。5.3 管理制度5.3.1 应急值守制度5.3.1.1 落实专人 24 小时值班,节假日相应负责人员带班。5.3.1.2 值守人员负责信息报送、应急联络、协调处置等工作。5.3.1.3 当发生突发事件或出现重大风险隐患时,应第一时间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将事件种类、发生时间和地点、现场伤亡和损失,或隐患种类、隐患地点、影响人群和范围、可能造成的伤亡和损失等重要信息报告上级政府和有
14、关职能部门。5.3.2 应急信息员制度5.3.2.1 确定社区(村)应急信息员,由社区(村)应急响应队队员、社区(村)民警、巡逻队、人民调解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物管保安、网格员、灾害信息管理员、社区(村)小组组长、志愿者等担任。5.3.2.2 建立覆盖全辖区的应急信息网络,全方位监控本区域各类风险隐患。 5.3.3 隐患排查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机制,对社区(村)灾害点、危险源、风险源实施动态监测和管理,并向社区(村)居民及时公布相关灾害隐患信息。DB510100/ XXXXX201745.3.4 突发事件预警制度5.3.4.1 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发布系统,组织专人收集、储存、整理、上报、发布突发事
15、件信息。5.3.4.2 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通过电话、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等介质及发送手机短信、鸣锣示警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5.3.4.3 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对社区(村)内特殊人员(如老弱病残孕等群体)、警报盲区等应安排专人入户告知。5.3.4.4 根据需要或指令迅速组织社区(村)群众进行应急疏散和避险。 5.3.5 脆弱群体帮扶制度建立覆盖辖区内“老、弱、病、残、孕”(特别是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脆弱群体的分类信息数据库,实行结对帮扶。5.3.6 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应急工作档案管理,对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应急场所
16、和设施设备、应急物资储备、日常应急管理、应急处置、灾后重建等工作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存档。5.3.7 其他管理制度社区(村)还应建立应急响应队伍管理、应急宣传培训演练、应急设施设备和物资管理等制度。有条件的还可建立军地协调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巨灾保险等制度。6 应急预案6.1 预案编制6.1.1 应编制能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预案及针对社区(村)内主要危险源、风险源、灾害点和重大活动的专项应急预案,如气象灾害、防汛、地震、火灾、危化品泄露、传染病防控、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应急预案。6.1.2 应急预案编制应因地制宜、简明易懂、执行主体明确、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强,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
17、期处置特点。6.1.3 应急预案应包括突发事件风险简要描述、预案启动条件、应急处置职责、处置流程、响应责任人及相关要求等内容。6.1.4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组织有关部门人员、有关专家或技术人员进行评审或论证,并公示。6.1.5 应急预案应每年进行动态评估修订。6.2 预案演练6.2.1 社区(村)应每年组织开展至少 2 次应急预案综合演练或专项演练。6.2.2 社区(村)辖区内重点单位,包括学校、企事业单位、酒店、商场等,应每年组织开展至少 2次应急演练。7 应急场所、设施设备和通道7.1 应急避难场所DB510100/ XXXXX201757.1.1 应充分利用社区(村)内场地,设立社区
18、(村)应急避难场所,包括但不限于:a) 公园(不包括动物园和公园内文物保护区域);b) 绿地;c) 广场;d) 体育场;e) 室内公共的场、馆、所;f) 学校操场;g) 其他开阔地。7.1.2 社区(村)应在社区(村)内的应急避难场所提供临时紧急避险、应急医疗救护、应急饮用水和物资供应等基本服务。7.1.3 有条件的社区(村)可按照 GB 21734、GB 51143 的要求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并配置相应设施。7.1.4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应责任清晰,管理维护到位。7.2 应急值班室社区(村)应综合利用社区(村)办公室、警务室、纠纷调解室等现有场地,设置应急值班室,并配置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通讯
19、设备。社区(村)宜配置多灾种预警接收发布设备。 7.3 信息管理平台7.3.1 社区(村)应统筹信息化资源,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采取多样化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中心城区、郊区城区和有条件的涉农社区(村)应整合各类治理信息平台、监控系统、信息通讯渠道、社会公众报送突发事件渠道、物联感知系统等,构建社区(村)应急指挥管理平台,负责社区(村)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调度、信息发布和管理。7.3.2 社区(村)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应接入上级应急管理平台,实现应急联动。7.3.3 社区(村)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应收集汇总社区(村)基本情况、应急预案、应急管理制度、危险源数据、应急资源、应急队伍等信息,构建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
20、,数据信息符合 DB510100/T 236.1、DB510100/T 236.2 的要求。数据库应进行动态维护和更新,为应急管理决策提供支持。7.4 应急标识7.4.1 应在社区(村)道路、应急避难场所、住宅小区(院落)、自然灾害隐患点等公共区域设置综合减灾标识,标识设置应符合 DB510100/T 143 的要求。7.4.2 应在社区(村)机关、学校、医院、餐饮娱乐、高层写字楼等公共场所内设置室内逃生疏散路线图和安全出口标志。7.4.3 应在社区(村)内有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源、施工工地等场所设置相应安全警示标志,标志设置应符合 GB 2894 的有关要求。7.5 应急
21、通道社区(村)内住宅小区(院落)、应急避难场所、公共场所应设置应急疏散通道和消防通道,并保持畅通,无占用堵塞。8 应急物资储备8.1 社区(村)储备DB510100/ XXXXX201768.1.1 实物储备社区(村)应设应急物资储备库(点),根据本社区(村)灾害风险类型和可能的影响范围选择储备相应种类和数量的应急物资,如:a) 救援工具(铁锹、水泵、灭火器、梯子、绳索、盾牌、警棍等);b) 通讯设备(扩音喇叭、对讲机、铜锣等);c) 照明工具(应急发电机、应急灯、手电筒、荧光棒等);d) 医疗救护(三角绷带、绷带卷、创口贴、担架、消毒及消炎药品等);e) 队员基本装备(防护服、手套、防护鞋、
22、防护口罩等);f) 应急生活物品(衣物、棉被、帐篷等)。8.1.2 协议储备应与社区(村)定点商店(超市)签订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和突发事件优先供应协议 ,为社区(村)提供应急食品、应急饮用水等物资。8.2 家庭储备社区(村)应联合人防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家庭应急包的示范发放;同时引导居民针对当地易发灾害和风险隐患,配备应急物品或家庭应急包,应急包内宜包括收音机、手电筒、纱布、绷带、饮用水等。 9 日常应急管理9.1 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9.1.1 风险评估9.1.1.1 组织评估9.1.1.1.1 社区(村)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应定期组织开展社区(村)风险隐患评估。9.1.1.1.2 社区(村)可选择
23、自行评估或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方式,适时开展社区(村)风险隐患评估。9.1.1.2 评估内容9.1.1.2.1 社区基本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 辖区范围、地理环境、气候条件;b) 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分布;c) 老弱病残人员情况;d) 学校、医院、重点单位情况;e) 加(储)油气站等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单位情况;f) 居住区和人员密集混杂区域分布及物防、技防设施情况;g) 建筑物分布及抗震、防火等情况。9.1.1.2.2 风险分析DB510100/ XXXXX20177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 风险类型:1) 自然灾害(如水灾、内涝、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2) 事故灾害
24、(如企业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等);3) 公共卫生风险(如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职业中毒、动物疫情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等);4) 社会安全风险等(如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b) 可能造成的危害:1) 影响范围;2) 人身伤害;3) 财产损失;4) 衍生及次生灾害等。9.1.1.2.3 应对能力包括但不限于:a) 应急响应队和其他志愿者;b) 应急物资储备和调配;c) 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d) 社区(村)范围内及周边其他应急资源:1)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红十字会等医疗救护资源;2) 微型消防站和公共消防设施等消防资源;3) 派出
25、所、驻区军队等联防资源。9.1.1.3 评估结果处理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编制评估报告,确定社区(村)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建设主要内容,以及隐患排查重点区域和内容。 9.1.2 隐患排查9.1.2.1 组织排查应对社区(村)风险隐患实行动态管理,整合社区(村)应急响应队、社区(村)民警、巡逻队、城管队员、人民调解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物管保安、网格员、灾害信息管理员、志愿者等人员力量,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9.1.2.2 排查内容隐患排查主要内容包括:a) 社区(村)内学校、医院、大型商场、大型文体场馆、轨道交通站点等人员集中的重要场所;b) 涉及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源、施工工地等
26、高危行业经营单位;c) 河道、水库、低洼棚户等涉水场所和地质灾害易发点等;d) 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设施器材、公共基础设施等;e) 安全警示、疏散逃生等重要标识;f) 应急物资储备情况;DB510100/ XXXXX20178g) 其他存在风险隐患的场所。9.1.2.3 排查结果处理9.1.2.3.1 登记应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进行记录,确定隐患点位、类型、危害程度、影响人群及范围,绘制社区(村)风险隐患地图。9.1.2.3.2 整改9.1.2.3.3 应针对风险隐患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整改时限和要求。9.1.2.3.4 对短时间内能完成整改的应立即消除隐患,并及时复
27、查。9.1.2.3.5 当情况复杂,超出社区(村)能力和职权范围,无法进行风险隐患排除的,应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及相应职能管理部门申请协助,并根据需要事先采取防护、警示、隔离、疏散等必要措施。9.2 应急宣传培训9.2.1 宣传内容社区(村)应急宣传培训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标准;b) 应急安全知识;c) 逃生及自救互救技能;d) 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及逃生疏散路线等。9.2.2 宣传载体社区(村)应丰富宣传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应急安全知识宣传,具体可选择以下方式:a) 宣传栏、宣传墙、宣传海报、展板等;b) 宣传单、宣传手册;c) LED 显示屏;d) 广播;e)
28、 体验馆;f) 社区(村)网站、微信、微博、APP;g) 有奖问答、文艺演出、主题展览等宣传活动。9.2.3 宣传培训要求9.2.3.1 社区(村)每年应面向社区(村)居民组织至少开展 2 次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9.2.3.2 社区(村)每年应邀请专家或专业人员(队伍)到社区(村)开展应急逃生、医疗救援等专题宣传培训至少 1 次。9.2.3.3 社区(村)每年发放纸质或电子宣传手册、图册覆盖率应达社区(村)居民户数的 30%以上。9.2.3.4 社区(村)居民对应急安全知识知晓率应达 80%以上。10 应急处置DB510100/ XXXXX2017910.1 先期处置社区(村)应根据现场情况
29、调动应急响应队,对突发事件或重大风险隐患进行先期处置,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包括但不限于:a) 伤员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心肺复苏;b) 前期火灾扑救;c) 危险场所人群疏散;d) 组织人员自救互救和搜救;e) 突发事件现场和证物保护;f) 疑似危险传染病源隔离;g) 安抚群众情绪等。10.2 协助处置专业救援队伍到达后,应急响应队应及时汇报前期处置情况,并协助配合专业救援队伍进行现场处置,做好现场监测工作。必要时为临时转移安置的群众提供必要的基本生活用品。10.3 善后处置社区(村)应及时组织人员清理现场、解除警戒,协助开展灾情核查、事件原因调查及分析总结,做好受灾人员补偿、补助、抚恤及群众安抚、舆
30、论引导等善后工作。11 灾后重建11.1 应协助上级政府进行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11.2 应对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在上级政府的统筹指导下,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恢复重建工作。12 考核评价12.1 应建立科学的社区应急能力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由上级应急管理部门对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进行考核,考核评价中应纳入群众满意度指标。12.2 应急能力建设达标的社区(村)应授予“综合应急达标社区(村)”的称号;应急能力建设优异的社区(村)应授予“综合应急示范社区(村)”的称号;授牌制作图样见附录 B。
31、 DB510100/ XXXXX201710A A附 录 A(资料性附录)个人及携带设备与物品A.1 通用装备和物品.应急响应队队员通用装备和物品可参见表A.1。表 A.1 通用装备和物品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1 *双肩带尼龙或帆布包 21 安全带2 *头盔 22 10m 救援绳3 *护目镜 23 滑轮4 *N95 型口罩 24 主锁5 *防割手套 25 荧光棒6 *非乳胶手套(至少 10 双) 26 救援服7 *口哨 27 24h/72h 背包8 *反光背心 28 备用衣服9 *笔记板 29 备用袜子10 *喷漆 30 净水片11 *笔 31 防晒霜12 耳塞 32 水 13 防刺靴 33
32、太阳镜14 护膝 34 备用眼镜15 护腿 35 现金/身份证16 刀、手电 36 紧急联系人信息卡17 计时器 37 备用电池18 头灯 38 U 盘19 记号笔、笔记本 39 湿巾20 宽胶带注:名称前带*表示为基础装备和物品,名称前未带*表示为可选装备和物品。A.2 医疗救援装备和物品.医疗救援装备和物品可参见表A.2。DB510100/ XXXXX201711表 A.2 医疗救援装备和物品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1 *一次性口罩 16 *三角巾2 *一次性帽子 17 *保温毯3 *一次性医用手套 18 *SAM 夹板4 *CPR 面罩 19 *体温计5 *运动胶带 20 *急救荧光棒6
33、*纱布、敷料 21 *救生口哨 LED 手电7 *绷带 22 *万能救生卡8 *卷筒纱布 23 *退热贴9 *镊子 24 *速冷冰袋10 *小的放大镜 25 *烧伤敷料11 *注射液 26 *担架12 *剪刀 27 *颈托13 *消毒用品(碘伏棉签、酒精棉包消毒巾) 28 个人药品14 *创可贴 29 卫生防疫、消杀用品15 *止血带 30注:名称前带*表示为基础装备和物品,名称前未带*表示为可选装备和物品。A.3 防洪救援装备和物品.防洪救援装备和物品可参见表A.3。表 A.3 防洪救援装备和物品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1 *救生衣 9 *喊话器、扩音器2 *浮力绳 10 对讲机3 *编织袋
34、11 冲锋舟4 *铲子 12 潜水衣5 *警戒带 13 潜水鞋6 *雨衣 14 防水笔记本7 *雨鞋 15 船外机8 *反光马甲 16 抛投绳包、抛投器注:名称前带*表示为基础装备和物品,名称前未带*表示为可选装备和物品。A.4 消防救援装备消防救援装备和物品可参见表A.4。DB510100/ XXXXX201712表 A.4 消防救援装备和物品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1 *消防头盔 16 *消防栓扳手2 *呼吸面罩 17 发电机3 *消防战斗服 18 消防泵4 *消防手套 19 空气呼吸器5 *消防靴 20 剪断钳6 *消防腰带 21 手动液压器7 *消防腰斧 22 手动液压钳8 *消防斧 2
35、3 气动液压钳9 *消防绳 24 气动液压器10 *水基灭火器 25 启动顶撑杆11 *干粉灭火器 26 无齿锯12 *水带 27 电锯13 *水枪头 28 手锯14 *分接头 29 发电机15 *撬棍 30 消防泵注:名称前带*表示为基础装备和物品,名称前未带*表示为可选装备和物品。A.5 反恐防暴装备反恐防暴装备和物品可参见表A.5。表 A.5 反恐防暴装备和物品序号 名称 序号 名称1 *防暴头盔 9 催泪喷射器2 *防刺服 10 电警棍3 *防割手套 11 保安哨笛4 *靴子 12 对讲机5 *盾牌 13 强光手电6 *警棍 14 抓铺网7 *防爆棍 15 喊话器8 *防爆钢叉(腰、颈
36、、脚) 16 阻车器注:名称前带*表示为基础装备和物品,名称前未带*表示为可选装备和物品。DB510100/ XXXXX201713B B附 录 B(规范性附录)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授牌图样B.1 成都应急标志成都应急标志设计图样见图B.1,其中“成都应急”字样采用方正兰亭粗黑-GBK字体,“CEM”字样采用Helvetica字体。 颜色 图 B.1 成都应急标志设计图样B.2 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授牌B.2.1 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授牌尺寸为600mm400mm,制作图样见图B.2。B.2.2 图样中“成都应急”标志设计符合B.1的要求;“综合应急示范社区” 、 “综合应急示范村” 、 “综合应急达标社区”和“综合应急达标村”字样采用隶书字体, “成都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二XX年X月”字样采用黑体。DB510100/ XXXXX201714a)综合应急示范社区授牌图样 b)综合应急示范村授牌图样c)综合应急达标社区授牌图样 d)综合应急达标村授牌图样图 B.2 社区(村)应急能力建设授牌制作图样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