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历史本部分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 o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商代青铜礼器以酒器组合为主,西周时期则以食器为重,大盂鼎铭文记周康王所言“我闻殷坠命(殷商亡国)“,是由于贵族官员 “率肆于酒” 。这表明周代A. 青铜器成为日常用具 B. 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C. 青铜冶铸业已经衰落 D. 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康王认为商朝灭亡是因为贵族官员以青铜作为礼器沉沦于酒,故西周青铜礼器“则以食器为重” ,体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B 项正确。青铜器是贵重物品,贵族享有,不可能在西周时期成为日
2、常用具,排除 A。商周时期是青铜铸造的黄金时期,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而是强调周代吸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排除 D。2.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 。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 。这表明分封制A. 扩大了地方权力B. 推动了经济发展C. 强化了中央权力D. 促进了文化整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 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
3、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了地方权力无关,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了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 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了中央权力无关,排除 C。3.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 , “量人修赋” ,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郑国“作丘赋” ,以“丘 为单位征收兵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实行重农抑商B. 增加财政收入C. 抑制土地兼并D. 打击豪强势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强调春
4、秋时期诸侯国实行赋税改革,排除 A。材料信息强调春秋时期诸侯国实行赋税改革,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打击豪强势力,而是强调春秋时期诸侯国实行赋税改革,排除 D。4.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 ,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 。由于“帝”号的提出, “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A. 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B. 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C. 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D. 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王制”向“帝制”过渡,体现了“王制”不断衰落(即宗法制、分封制瓦解) , “帝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加强) ,这一变化反映了制度变革的
5、趋势,A 项正确。公元前 771 年,西周已经灭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之间的矛盾,而是强调战国中后期制度变革的趋势,排除 C。材料中秦、齐并称为 “帝” ,与统一格局的确立矛盾,排除 D。点睛: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由“王制”向“帝制”过渡的内涵,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5.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A. 军功爵制B. 世卿世禄制C. 三公九卿制D. 九品中正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富贵之门必出于兵”可知,军功成为赏赐爵禄的必要的条件,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军功爵制
6、,取消了世卿世禄制的特权,排除 B。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行政官制,排除 C。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排除 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富贵之门必出于兵” ,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6.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这位思想家是A. 孟子 B. 韩非子 C. 荀子 D. 庄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
7、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可知是荀子的人性本恶,故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 C 项正确。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与材料人性本恶矛盾,排除 A。韩非子主张人性本恶,应用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与材料中“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矛盾,排除 B。庄子主张无善无恶论, 要遵循自然,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D。7.学者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A.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B. 门阀与皇权共治C. 形成集体宰相制度D. 初创大一统帝国【答案】D【解
8、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为大一统帝国,形成了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和“士大夫政治”等一系列制度,故被称为“波峰” ,D 项正确。秦汉时期贵族政治处于发展阶段,排除 A。门阀与皇权共治符合魏晋时期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中秦汉属于“波峰”不符,排除 B。C 项属于唐宋时期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中秦汉属于“波峰”不符,排除。8.司马迁认为,图 l 所示地区 “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秦汉时期,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处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突出作为全国道路网络的中心,交通便利大兴水利,建设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农业发达,贾思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A.
9、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所说区域为关中地区;关中地区为秦汉时期全国政治、经济中心,故正确。关中地区是全国道路网络的中心,交通便利,方便经济交流,故正确。隋朝的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排除,排除 BC。北朝时期的贾思勰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编写齐民要术 ,排除,排除 D。综上所述,所以选 A。9.西汉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拨乱世反之正, 平定天下” 。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A. 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 B. 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C.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推行盐、铁的统一生产和销售
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拨乱世反之正, 平定天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秦亡并不是因为废分封,而是其暴政导致它灭亡,排除。CD 两项属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内容,与材料刘邦的信息不符,排除。10.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 书 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 46 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 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C. 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
11、化D. 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熹平石经”为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故体现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而是强调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排除 A。 “熹平石经”是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而不是书画艺术,排除 B。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排除 D。11.魏书记载,北魏官员“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货赂大行,故俗尚侵夺“。对此,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俸禄制 B. 颁布均田令C. 推行三长制 D.
12、 采用宗主督护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官吏贪污现象严重,吏治腐败,为解决此现象,孝文帝实行俸禄制,A 项正确。北魏时期,北方战乱,土地荒芜,为抑制土地兼并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排除 B。孝文帝废除了宗主督护制,推行三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排除 C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货赂大行,故俗尚侵夺” ,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2.在唐代长安的“市 中设有“平准署” ,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A. 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13、B. 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C. 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D. 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设有平准署 ”体现政府管理商业发展,政府“买贱卖贵”体现“平准署”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而是体现对“平准署”的评价,排除 A。古代中国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于农业,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信息,而是体现对“平准署”的评价,排除 D。13.732 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B.
14、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C. 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D. 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体现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C 项正确。材料强调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与“三教合一”无关,排除 A。理学产生于宋朝,与时间“732 年” (即唐朝)不符,排除 B。D 项因果倒置,且与“732 年” (即唐朝)的史实不符,当时应为开元盛世时期,排除。14.宋仁宗(10221063 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 ,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 ”这种状况的影响是A. 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
15、B. 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弱势C. 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D. 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军队数量多,军费支出庞大,这样现象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A 项正确。宋朝没有扭转在边境的军事弱势,排除 B。宋朝没有出现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排除 C。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与材料的宋仁宗不符,排除 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 ,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 ,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5.有人问学于
16、程颐:“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程颐的回答应该是A. “求之性情” B. “发明本心”C. “内积忠信” D. “只是致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颐的回答应该是“只是致知” ,即需有致知的工夫,志才不空,义才有落,自然志业精进,D 项正确。材料强调“只是致知” ,与“求之性情” 、 “内积忠信”不符,排除 AC。 “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主张,排除 B。16.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 45 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 100 多种,绘下图幅。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A. B. C. D
17、.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 A。曲辕犁、筒车是唐朝时发明,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 BC。木棉纺车是元代黄道婆发明的,故选 D。17.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 ,办理日常公务。这表明A. 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B. 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C. 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D. 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内阁不过 秉成例而行 ,办理日常公务”可知,内阁
18、地位不断下降,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C 项正确。A 项错在“内阁大权旁落” ,内阁本来就是位卑权轻,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 ,无法推断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排除 B。D 项说法错误,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 ,办理日常公务,排除。18.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其主要表现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繁荣
19、等方面考虑, 符合主题内容,可作论据,选 A。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会阻碍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故不能成为论据,排除,排除 BCD。19.一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 忧乐。 ”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A. 作为明清之际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B. 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C. 直接推动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 继承了前朝思想家的唯物主义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天下的“治”和“乱” ,不在于(皇帝)一家的兴亡 ,而在于天下百姓的忧乐,可知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B 项正确。该思想家的思想是明清进步思潮的体现,该思潮没有成为主流思想,
20、排除 A。C 项错在“直接推动” ,对对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唯物主义思想,而是强调否定君主专制,体现对民众的重视,排除 D。20.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 。”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A. 秦朝的丞相B. 西汉的尚书令C. 北宋的枢密使D. 明朝的首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 ”可知是丞相,位高权重,故A 项正确。西汉尚书令与材料 “论列百官之长”不符,排除 B。北宋的枢密使负责军事,与材料“论列百官之长”不符,排除 C。明朝内阁首辅的地位,与材料“论列百官
21、之长”不符,排除 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 ”,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1.造成下图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百姓普遍贫困B. 对外贸易萧条C. 农业严重歉收D. 鸦片大量走私【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因为鸦片贸易,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故 D 项正确。百姓普遍贫困,与银贵钱贱现象无关,排除 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外贸易萧条,而是强调银贵钱贱,排除 B。农业严重歉收,与银贵钱贱现象无关,排除 C。点
22、睛: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一两白银兑换铜钱数量”中变化趋势,抓住图片中的时间信息,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22.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 ”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 “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 “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答案】C【解
23、析】根据材料可知是领事裁判权的丧失,1843 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故 C 项正确。A 项为南京条约中开放五口为通商口岸的内容,排除。B 项为利益均沾原则, 1843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新恩施及各国,亦准英国一律均沾。 ”,排除。D 项为为南京条约中的内容,体现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对人权的重视,与材料无关,排除。23.1867 年,总理衙门指出,华商投资外轮企业或自买、租赁轮船交洋商代理, “将来必为洋人所挟持,自不如显为告谕,任从买卖则其权尚可归华商自主” 。同年,清政府允许华商购买新式船只,从事
24、国内各口岸及涉外航运贸易。这一政策A. 强化官府对民间商业的控制 B. 表明洋务派投资开办民用工业C. 放宽对民间兴办工厂的限制 D. 抵制西方列强对航运业的垄断【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允许华商经营航运业,该政策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D 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政府允许华商经营航运业,与强化官府对民间商业的控制无关,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洋务派投资开办民用工业,而是强调清政府允许华商经营航运业,排除 B。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兴办工厂的限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24.马关条约签订后,英国泰晤士报认为:辽东半岛的割让无损于英国的利益,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
25、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进。以下“协议”可以被英国援引以“增进利益”的有赔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进”是指英国以利益均沾原则为借口,分享马关条约中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故错误,排除 ABD。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和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等内容,均可被英国分享,故正确,所以选 C。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进”的原因,二是对选项的内容进行一一排除。25.近代中国被迫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下图中通商口岸依据开放时
26、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天津,是 1860 年北京条约的内容;为南京,是1858 年天津条约的内容;为重庆,是 1895 年马关条约的内容;为广州,是1842 年南京条约的内容;故正确顺序是,排除 ACD,所以选 B。点睛:本题属于顺序式选择题,常规办法是首先确定每个事件的时间,然后进行排序。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指熟悉地图上所标记的地方,然后结合具体的地方,按时间顺序排列即可。26.清制,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方可向皇帝上奏折。1898 年 9 月 2 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士民有上书言事
27、者,著赴都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格。 ”该上谕反映出A. 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 变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 百日维新受到军机处阻挠 D. 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光绪帝有开明的言论观,以上谕形式,准许官民上书言事,B 项正确。材料强调光绪帝鼓励官民上书言事,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无关,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百日维新受到军机处阻挠,而是强调光绪帝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排除 C。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 D。27.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中世纪”指近代以前的历史阶段) 。以下条款为义和团设想的对外和约,其中体现“回
28、到中世纪”的条款包括“各国应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A. B. C. D. 【答案】D【解析】义和团运动“回到中世纪”是指义和团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各国应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不符合题意,故错误;“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体现了对外国人的排斥,故正确;“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也体现了对外国人的歧视与排斥,故正确;“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体现了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故错误;“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体现了对近代文明的盲目排斥,故正
29、确。故组合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义和团盲目排外的局限性的方面入手,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28.1907 年,江浙铁路普通职员邬纲因误食西药致死。时值江浙正兴“收回筑路权,拒借外债”运动,当时申报 盛京时报等大众媒体将邬纲描述为“喋血殉路”的英雄广为宣传报道,邬纲反帝爱国志士的形象在江浙一带深人人心。上述新闻报道可用于研究清末大众媒体传播清末的收回利权运动民主革命运动兴起邬纲之死的历史真实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申报 盛京时报等大众媒体将邬纲描
30、述为“喋血殉路”的英雄广为宣传报道”可知该新闻报道可用于研究清末大众媒体传播和清末的收回利权运动斗争的相关史料,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江浙铁路收回利权运动,而不是民主革命运动兴起,排除,排除 AD。邬纲反帝爱国志士的形象,是申报 盛京时报等大众媒体利用时势过度宣传的结果,并非真实展现,排除,排除 B。综上所述,正确,所以选 C。29.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并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 ;同盟会早期会员朱执信 1905 年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1917 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上述史实表明A.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B.
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实践C. 各政治派别都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D. 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学说在中国逐渐被传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逐渐被传播,而不是已经得到实践,排除 B。材料信息体现各派别提及马克思主义,不能推断出各政治派别都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 C。材料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逐渐被传播,而不是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排除 D。点睛:本题属于概括性选择题,此类型问题一般是设置一个问题情境,而且这个情景是带有历史发展性的。如马克思主义在不
32、同历史时期的传播,通过设置的情境让学生理解材料,逐一分析、判断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0.1911 年 5 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 ,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A. 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B. 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C. 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D. 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皇族内阁的出现,宣布立宪党人主张君主立宪制的愿望破产,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反清高潮的到来,故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D 项正确。皇族内阁的出现,宣布立宪党人主张君主立宪制的愿望破产,
33、排除 A。B 项错误,早在1905 年同盟会已经确立武装推翻清政府统治的目标,排除。C 项说法错误,皇族内阁的出现,宣布立宪党人主张君主立宪制的愿望破产,而不是立宪党人淡出政治舞台,排除。31.下表为 20 世纪前期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用来佐证A. 一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B. 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C. 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D. 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棉布价值百分比不断增加,且占据第一位,体现日本利用一战的时机,扩大在华经济侵略,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从各国进口棉布价值比重,
34、而不是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排除 A。材料中没有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情况,故无法推断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排除 C。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上升,排除 D。点睛:表格类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表格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表格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表”中的相关数据即可。32.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一卷刊文指出:“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非执
35、政之私产也。 ”此言论在当时直接针对的是A. 清朝君主专制独裁 B. 各派军阀拥兵割据C. 袁世凯称帝的图谋 D. 列强侵犯中国主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国家是民主的国家,以人民为主人,不是个人的私产;体现陈独秀反对专制,故此言论直接针对袁世凯称帝的图谋,C 项正确。 青年杂志创立于 1915年,清政府已经灭亡,清朝君主已经退位,排除 A。陈独秀言论直接针对袁世凯称帝的图谋,而不是各派军阀拥兵割据,排除 B。材料强调陈独秀言论直接针对袁世凯称帝的图谋,与列强侵犯中国主权无关,排除 D。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 52 分)33.历史上的任官制度和官僚机构的变化反映并影响社会历史
36、的发展变化。材料一世卿世禄制是氏族贵族特权的残余,亦是对君主任免官吏权力的限制。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一大批没落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与其投靠的卿大夫家族没有血缘宗法关系,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新主人的豢养。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其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摘编自沈长云等著战国史与战国文明(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条
37、件。材料二唐朝三省制度若给予充分的运作,尤其门下省封驳权的发挥,对皇权的确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制衡作用。但玄宗即位后,仍沿续武则天以来的政策,侧重中书省权责,开元十一年(723 年) ,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 ,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无形中使相权更加弱化,相对的有利于皇权的运作。摘编自高明士等著隋唐五代史等(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对三省制的改变及其原因。明朝三省和六部机构的存废沿革状况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外交事务主要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 ,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
38、专门管理对外通商、交涉事宜。1862 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总理大臣由皇帝指派,其职权范围主要是管理外交,并经管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事务。其下属的南洋大臣、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任。1901 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制为外务部。1903-1905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打破了自隋唐以来传统的六部建置。1906-1911 年,进行官制调整,设吏、学、民政、度支、农工商、陆军、法部、礼部等部,后增设海军部。以上各部成为以后北洋政府国务院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部下设司,司下设科,完成了近代体制的改革。(3)以“近代社会变迁与政治变革”为视角,解读晚清时期政府机
39、构演变的趋势。【答案】 (1)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相互战争,统治者招揽人才,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变法,君主权力加强,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2)改变:设置中书门下机构,削弱了门下省的审核职能。原因:削弱三省体制对皇权的制约,加强皇权。明朝存废沿革:载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说明:君主专制强化(3)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扩张洋务运动期间,对外交往日益扩大清末,西方近代制度传入晚清时期政府机构的变化【解析】(1)根据材料“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可概括为士阶层崛起;根据材料“其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
40、” 可概括为贵族垄断教育学术局面被打破,私学兴盛;根据材料“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可概括为各诸侯国变法,君主权力加强,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还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分封制的破坏等方面作答。(2)第一小问改变和原因,根据材料“开元十一年(723 年) ,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 ,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无形中使相权更加弱化”可从设置中书门下机构,削弱了门下省的审核职能方面作答;关于原因,根据材料可从削弱三省体制对皇权的制约,加强皇权方面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关于明朝存废沿革,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载撤中书省,六部直
41、接对皇帝负责等方面思考作答;可从君主专制强化方面进行说明。(3)关于晚清时期政府机构演变的趋势,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 ,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专门管理对外通商、交涉事宜。 ”可概括为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扩张;根据材料“其职权范围主要是管理外交,并经管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事务”可概括为洋务运动期间,对外交往日益扩大;根据材料“1903-1905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打破了自隋唐以来传统的六部建置。1906-1911 年,进行官制调整,设吏、学、民政、度支、农工商、陆军、法部、礼部等部,后增设海军部。以上各部成为以后北洋政府国务院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部
42、下设司,司下设科,完成了近代体制的改革”可概括为西方近代制度传入,晚清时期政府机构的变化。34.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材料一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 。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 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 。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 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
43、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 50 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 、秀州(嘉兴) 、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采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
44、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评述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答案】 (1)经营方式包括:官营丝织业发达,商人经营的丝织业获利丰厚消费情况:丝织品种多,数量增加,社会消费丝织品增加(2)原因:经济重心逐渐移到江浙地区影响:促进港口城市繁荣(3)状况:外商大量收购生丝评价:生产日趋商品化、自然经济逐渐阶梯,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1)关于经营方式,根据材料“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官僚地主也自
45、营纺织”等信息可从官营、大工商者经营、官僚地主自营等方面概括作答。关于消费状况,根据材料“织品明显增加” “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等信息可从丝织品种多、数量增加、社会消费丝织品增加等方面概括归纳即可。(2)关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据材料“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可概括原因为经济重心逐渐移到江浙地区;根据材料“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可概括为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根据材料“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可概括为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关于丝绸贸易兴盛的影响,根据材料“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
46、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采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等信息可从港口城市繁荣、广东福建地区贸易发展、丝绸之路延伸等方面作答。(3)关于评述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首先根据材料总结中外生丝贸易情况,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后生丝内外销比例的变化”可知外商大量收购生丝,生丝出口增加;根据材料“螺丝厂”等信息可知出现近代生产方式。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可从生丝生产商品化、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客观推动经济近代化等方面思考作答。35.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自然科学的传播是一个重要方面。材料一康熙皇帝热衷研习西方科学,涉
47、猎范围包括天文学、数学、医学、地理学等。通过传教士的介绍,他对欧洲国家及其科学机构有所了解。康熙“认识到不论从科学上看,还是从艺术上看,中国并非是惟一的文明国家” 。但是,他并不支持传教士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科学,也不鼓励中国人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康熙认为:“算法之理,皆出自易经 ,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 ,断言西方科学“源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 。他既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之处,又要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以安抚臣民。摘编自吴伯娅著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1)依据材料,评述康熙皇帝对西方近代科学的态度。材料二鸦片战争时,中国人看到的仅是西方的坚船利炮,学西方仅是仿造船炮。魏源提出了学习西方军事
48、和民用科学技术的主张,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时人认为这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而是“用夷变夏” 。洋务派“中体西用”可以追溯到“师夷长技” 。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企图用西方科技思想来纠正和弥补儒家文化的不足。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同时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到 1895 年,翻译西学书籍 354 种,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冲击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观。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科学引入中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答案】 (1)态度:对西方近代科学有浓厚的兴趣;阻止西方近代科
49、学在中国的传播;认为西方科学来源于中国。评价:目的在于维护专制统治;阻碍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2)背景:鸦片战争后出现民族危机过程:鸦片战争后主张仿制船炮或魏源主张“师夷长技” ;洋务运动期间大量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冲击中国传统儒学观念;促进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康熙皇帝热衷研习西方科学,涉猎范围包括天文学、数学、医学、地理学等”可概括为对西方近代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根据材料“但是,他并不支持传教士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科学,也不鼓励中国人参与中西文化交流”可概括为阻止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算法之理,皆出自易经 ,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