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组(三)正确的民族观民族自信民族自豪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篙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篙阳书院等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A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演变过程B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演变过程C真实地体现了中国先民独特的宇宙观和审美观D真实地体现了中国先民科学的地理观和教育观答案 C解析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没有体现古代儒家文化,故 A 项错误;虽然历史建筑群与古代佛教文化有关,但“天地之中”体现的是对宇宙的看法,故 B 项错误
2、;“天地之中”从方位上说,就是上天和大地的中间,在人为万物之灵的宇宙间,天地之中的“中”字指的就是人类,真实地体现了中国先民独特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故 C 项正确;“天地之中”与中国先民的教育观无关,故 D 项错误。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 1875 年至 1894 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 ,而从甲午之后的 1895 年起, “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B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答案 A解析 A 选项正确,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
3、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B 选项错误,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C 选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D 选项错误,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开始了。3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一“主题”是( )A实业救国 B崇尚科学C政治共和 D民族独立答案 D解析 近代中国列强不断入侵,使中国不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向西
4、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实业救国、崇尚科学、政治共和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方式,选择D 项符合题意。4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 1920 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 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 。1924 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B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
5、立场答案 B解析 “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已经脱离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观念,故 A 项错误;中国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把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放在了一起,符合时代的潮流,故 B 项正确;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是共产国际,故C 项错误;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故 D 项错误。51926 年创刊的自然界的发刊旨趣中说:科学上的理论和事实,须用本国的文字语言为适切的说明,须用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来说明;还须回转来用科学的理论和事实来说明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材料强调的是( )A要用民族化语言解释科学B固有经验
6、能推动科技发展C科学必须民族化和本土化D科学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答案 C解析 “科学上的理论和事实,须用本国的文字语言为适切的说明,须用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来说明”体现了科学依赖于民族化和固有经验,A 项和 B 项都过于片面,故A、B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科学对民族文化和本土经验的依赖,体现了科学必须民族化和本土化,故 C 项正确;D 项没有体现本土化的经验,故 D 项错误。6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学者强调继承和发扬孔孟程朱陆王的思想,以之为中国的根本精神,并以其为主体来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在思想界兴起了一股保卫、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其目的在于(
7、)A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心反抗外来侵略B为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C抵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D批判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流行的西化思潮答案 A解析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熊十力等学者大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之为中国的根本精神,并在思想界兴起保卫、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意在通过民族文化的复兴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以反抗外来侵略,故 A 项正确;国民党以三民主义作为统治理论,因而熊十力等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无影响,故 B 项错误;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此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未在中国迅速传播,故 C 项错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并未流行西
8、化思潮,故 D 项错误。7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及其祖先,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是中国的土著民族,都可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追溯出两千年以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一点与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两千多年来,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是中国56 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9、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大致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每一次觉醒都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并由最开始的民族意识萌发逐级深化,这成为了近代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不竭动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到抗战全面胜利的浴火重生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郭金鑫浅论近代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何以浴火重生(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扼要论述 20 世纪上半期开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两次“民族
10、意识觉醒” 。答案 (1)中华民族来源于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众多古代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雏形早已奠定,并不断扩展范围,加强力度;统一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格局和趋势,大多数时间处于统一王朝的统治之下;汉族为主体,各民族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贡献力量。(2)五四运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起点。五四运动比以往革命斗争更具深厚的群众基础。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奔走呼号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中国工人阶级首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表明工人阶级的觉醒;大量商人的参加展现了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色彩。 五四运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方向发生根本转变,从而为中国革
11、命指明前进方向;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普遍的爱国救亡思想影响下,任何妥协投降势力都受到国人坚决抵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世界尤其是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中国也因此而取得了世界大国地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抗战中迅速发展壮大,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基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