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S5U推荐】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66481 上传时间:2018-11-2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推荐】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KS5U推荐】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KS5U推荐】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KS5U推荐】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KS5U推荐】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考点梳理考点一 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1.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出现曲辕犁。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农具;翻车、筒车、耧车。(2)生产技术:牛耕,都江堰、白渠,耕耙耱技术。(3)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影响: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4.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2)夏商周: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3)封建社会:战国时

2、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考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辉煌1.西周:官营,青铜铸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形态并存。2.汉代:开始用煤炭冶铁;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方烧制白瓷。4.隋唐:制瓷业形成独立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6.明代中叶: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7.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考点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突破1.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2.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开通丝绸之路。3.

3、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4.宋元:使用“交子”;市坊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5.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考点四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1.“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2)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1)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2)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3.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社

4、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2)特点: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少数地区和行业;发展缓慢,水平低。(3)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答题术语考点一 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1.木石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的生产特点。2.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5.农经济是中央集权确立和稳固的基础,中央集权为小农经济长期存在提供了政治保障。考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辉煌1.中国古代手工业始终作为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2.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具有保守性、封闭性。3.北宋以前,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明朝后期,棉布

5、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4.从工业经营的方式来说,手工业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考点三 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突破1.古代商业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2.古代商品市场由城市市场和乡村集市组成。3.古代海外贸易分为朝贡贸易和市舶贸易两种。4.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考点四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1.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文明。3.明清时期对外封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一直在传统社会徘徊。4.明清时期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6、思维导图三年真题1 (2018北京高考13)南宋初年, “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 ,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 “农获其利,倍于种稻” ,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B C D【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随着北民南迁,导致南方大量种植小麦,这主要与北方人的饮食习惯有关,故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的著作,与题目时间不符,故错误;南方稻麦兼种的技术有利于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故正

7、确;曲辕犁是南方地区的耕作工具,故错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2 (2018江苏高考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3 (2018海南高考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答案】C【解析】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美洲农

8、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 ,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 ,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故 C 项正确;材料人口南迁推动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耕地刺激了人口南迁,因果颠倒了,故 D 项错误。4 (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 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

9、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 A 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 C 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 D 项正确。5 (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 ,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10、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6 (2018.4浙江高考3)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答案】B【解析】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A、C、D 都不符合史实,故 B 项正确。7 (2018海南高考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材料表

11、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故A 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故 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故 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 ,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 D 项正确。8 (2018北京高考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1550 年以前 5915511722 年 11317231861 年 16718621911 年 369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明清时期松江地

12、区工商业发展较快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 B C D【答案】B9 (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由于西汉需要缴纳高额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

13、受阻,故 B 正确。重农抑商是汉代的重要经济政策,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征收人头税,C 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税收由政府征收,富商大贾无法操纵税收,其操纵的是物价,D 错。10 (2018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 “以左右望” ,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解析】抑商不是灭商,材料中“商

14、人向政府纳过税”如果是重税也属于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府有时放松但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经商的合法法,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 B 项错误;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材料中“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等于不再监管,故 C 项错误;向政府纳过税表明合法化,与材料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相符,故 D 项正确。11 (2018海南高考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 “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 ,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15、D抑商观念削弱【答案】D12 (2017.4浙江高考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 、 “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石斧 耧车 骨镰 曲柄锄A B C D【答案】A【解析】石斧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正确;耧车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错误;骨镰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正确;曲柄锄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错误,选择 A 项符合题意。13 (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

16、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化,也没有说明两者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可能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 B 项错误;根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知很多人发家致富,说明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 C 项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

17、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故 D 项错误。14 (2017北京高考12)2016 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 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 B C D【答案】A15 (2017江苏高考1)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农具与材料的内容“青

18、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不符,故 A 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因为礼器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故 B 项正确;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食具与材料的内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不符,故 C 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货币与材料的内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不符,故 D 项错误。16 (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

19、案】B17 (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图 5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 A 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 B 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 D 项错误。18 (2017江苏高考2)公元前 113 年,汉武

20、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 “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表明汉武帝把铸造货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 项正确;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在秦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是指提高百姓的赋税与材料的内容把铸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不符,故 C 项错误;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是在明清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19 (2017海南高考4)

21、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 ,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20 (2017.4浙江高考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 (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 “往日本国” ,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 “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 “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答案】D【

22、解析】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A 项错误;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B 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是民间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故C 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 “往日本国” ,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表明宋朝的海外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 ,故 D 项正确。21 (2017海南高考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D22 (2017上海高考5)

23、 “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答案】C【解析】市舶司是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张骞出使西域是在汉代,开辟的是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故 A 项错误;遣唐使节来华是在唐朝,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 B 项错误;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 ,印证了南宋海上丝路的繁荣,故 C 项正确;朝贡贸易属于官方贸易,不在市舶司管辖的范围之内,故 D 项错误。23 (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多开店铺,

24、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据材料“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推知,北朝时,南茶已在北方出现,而不是唐代才开始北运,故 A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仅是喝茶习俗在北方的影响,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 B 项错误;由“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以看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上升,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

25、方的饮食习俗,无法体现经济水平的高低,更无法作出南北方的比较,故 D 项错误。24 (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表 1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20 以下 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 以上 2 14%小计 139 100%表 1 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25 (2017.4浙江高考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 1000 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 280 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 188%。这一现象反

26、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答案】A【解析】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 280 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 188%,表明盐商经济实力增强后,对教育投资,谋求社会地位的提高,故 A 项正确;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B 项错误;士贵商贱观念在清朝前期依然存在,故 C 项错误;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D 项错误。26 (2016江苏单科3)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

27、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27 (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解析】 材料“佃则有田”说明土地没有过度集中,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反映“有田者无力可耕” ,故 B 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江南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经济状况,故 C

28、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故 D 项错误。28 (2016海南单科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由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反对粗放式的滥种,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 A 项正确;作者反对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要求把每一块土地精耕细作,不浪费有限

29、的土地资源,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生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故 B项错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抵制农业的进步”不符,故 C 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还没有尖锐的程度,明清时期比较明显,故 D项错误。29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图 4 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30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30、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 A 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的现象,故 B 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 D 项错误。31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

31、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 ,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32 (2016海南单科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解析】推广铁农具导致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东晋”等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在魏晋、唐朝后期官

32、府组织官府组织的屯田主要表现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土地荒芜,与“江南”不相符,故 B 项错误;东晋,唐朝后期至五代都是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不会用减税这种方法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 C 项错误;江南的开发与历史上魏晋时期,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有关,故 D 项正确。33 (2016天津文综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 B C D【答案】B34 (2016北京文综15)黄崇德是 16 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

33、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 B C D【答案】A【解析】材料“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表明农产品在当时大量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故正确;“积累了巨额财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购田置地”说明了当时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正确;“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反映了食盐贸易依然控制在政府手中,故错误;材料反映了一个徽商最初经营农产品、后来经营食盐、发家致富的过程,没有涉及社会地位提高的信息

34、,故错误,选择 A项符合题意。35 (2018天津高考12) (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

35、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4 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5 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2 分)【答案】 (1)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蔗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2)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解析】 (1)第一小问概况,据材料一中“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

36、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再抓住问题的限定词“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得出答案: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一中“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再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得出答案: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蔗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36 (2016海南单科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 分)材料 明洪武五年(1372) ,琉球遣使“入朝” ,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 。从此,琉球接受明

37、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 。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 40 余年。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 ,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多。成化十一年(1475) ,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 。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 。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 。万历四十四年(1616) ,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 ,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

38、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5 分)【答案】 (1)关系: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 (8 分)(2)特点: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 (5 分)【解析】 (1)由材料“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可得出受明朝册封,学习明朝文化,由材料“琉球“遣兵邀击,大歼之”“ 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可得出协助明朝抵御倭寇,不断与明朝加强贸易等。(2)由材料“琉球遣使“入朝”“ 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可以得出主动与明

39、朝交往的特点,由材料“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得出主动要求扩大贸易规模的特点,由材料“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可得出明朝有意将台湾纳入管理之下。高考模拟1.竹书纪年中有“人面龙颜(有称人身牛首),断木为耜,揉水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号神农”的记载,这些内容( )A.是远古人们蒙昧无知的想象B.呈现了刀耕火种的实证资料C.提供着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D.记载着以农立国的大政方针【答案】C【解析】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相传他制造了农具耒耜,反映出农业萌芽时期的信息,故 C 项正确。2.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

40、右(合今 1.0517 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 3.76 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 石)”。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答案】B3.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答案】D【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

41、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而不是为了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故 A 项错误;据材料“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可知,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 D 项正确。4.元代规定官营作坊的工匠必须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且不得脱籍,而清代顺治年间(1645 年),政府则明确宣布废除匠籍制度。与此相关的重要原因是( )A.赋税制度的变化 B.封建制度的衰落C.民营手工业壮大 D.工商业市镇兴起【答案】B【解析】废除匠籍体现了工匠对封建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 B 项正确;工商业市镇兴起,与匠籍制度废除没有必然关联,故 D 项错误。5.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

42、种现象发生最可能的原因是( )A.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B.通俗文化的盛行和平民识字率的提高C.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导致性别比例失衡D.江南棉纺织业兴盛推动了家庭手工副业的发展【答案】D6.北宋仁宗时一改前代食盐政府专卖的做法,创立了“盐钞法”,“令商人就边郡入钱四贯八百售一钞,至解池请盐二百斤,任其私卖,得钱以实塞下,省数十郡搬运之劳”。此做法(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推动了民间私盐的发展C.适应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D.保证了盐业市场的稳定【答案】C【解析】此做法反映出在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下,政府改变了食盐的经营方式,适应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故 C 项正确;商人自由

43、销食盐,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波动,故 D 项错误。7.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 20%以上,而到 1820 年清朝,竟只有 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增长是由商业发展而带动的,由于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中国古代市场份额是一定的,清朝时市镇经济的发展分割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从事商业的人口也向市镇转移,因而大城市的人口比例下降,故 C 项正确。8.据相关材料记载,明朝的宏观经济情况为:农业占明朝 GDP 比重平均为 88%,手工业和商业最高

44、时也没有突破 20%;政府税收占 GDP 比重为 3%9%,平均为 5%。根据材料推断当时明朝( )A.田赋收入是财政收入的大宗B.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C.推行农工商共同发展的政策D.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答案】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农业占明朝 GDP 比重最高,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经济总量长期雄踞世界第一,故 B 项错误;古代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指出黄金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 D 项错误。9.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

45、主要原因是(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B10.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上述生产出卖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种生产经营表明其为( )A.面向市场的立体化经营农场B.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农场D.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中“生产出卖”得出面向市场的特点,根据题目中“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得出立体化的经营农场,故 A 项正确。11.清朝前

46、期,中国出现了人口迅猛增长的现象。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1650 年 11.5 6 641750 年 22.5 9 4.53.61850 年 4.1 12.1 2.95重农政策促进耕地增长 康乾盛世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 当时中国人地矛盾突出 战败割地造成了人均耕地的减少A. B. C. D.【答案】A【解析】 结合史实判断,清朝前期重农政策可以推动荒地的开垦,促进耕地增长,故正确;康乾盛世经济繁荣也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条件,故正确;从材料中人均耕地不断减少,说明当时中国人地矛盾突出,故正确;清朝晚期才经历战败割地,故错误。故 A 项正确。12.中

47、国文人为获取报酬而为他人写墓志铭的现象自古有之,但为商人大量写墓志铭或詹寿则是明代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新现象的出现说明( )A.士商之间的界限已经完全被打破B.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C.从商者的法律地位有了根本改观D.明朝政府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东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江南的开发速度日益加快。宋朝时期形成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局面。农业的进步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民营手工业在宋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制茶业和制瓷业最出色,成为了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这些行业的繁荣带动了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当时的海船载重大大增加,在泉州出土的宋船重量约为 250 吨,属于中等船。宋朝在当时国际军事舞台上远逊于汉唐,其政治弱势地位使它缺乏胸怀世界、吞并八荒的政治抱负十字军东征、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迫使阿拉伯商人把海外贸易视线转移到东方,向东方开辟新商路。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