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S5U解析】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65335 上传时间:2018-11-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解析】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KS5U解析】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KS5U解析】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KS5U解析】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KS5U解析】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峨山县第一中学 2018 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1.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材料体现的理念是A. 中央集权B. 官僚政治C. 君主专制D. 家国一体【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孟子离娄上 ”“礼记大学 ”可得出是西周时期的著作,当时我国并未实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 A、C 两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 B 项排除;据材料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体现了国和家的密切关系,体现了我国

2、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理念,故 D 项正确。点晴:史料选择题关键是对史料有效信息的准确提炼,如本题中“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等 。2.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赦答臣下神灭论 ,发动高僧、王公贵族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儒家思想和佛教出现融合B.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 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D. 政治和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梁武帝“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来看,南朝时期出现儒家思想与佛教融合的现象,双方并非属于你死我活的斗争。故答案为

3、 A 项。B 项不符合史实,儒学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C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 。这反映了当时A.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B. 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C. 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古代中国官僚们人浮于事、懒政怠政现象,根据“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可知,是政治体制自身存在严重弊端造成的,故答案为 D 项。明朝万历年间不存在宰相,A 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朝时

4、期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朝代,而不是君主专制弱化,排除 B 项;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不会对皇权构成制约,排除 C 项。4.汉书地理志说:“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这一措施A. 拓展了西汉的疆域B. 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C. 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D. 巩固了对边疆的统治【答案】C【解析】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 C 项。刺史制度是一种地方监察制度,因此对拓展疆域

5、、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巩固对边疆的统治作用不大,排除 ABD 项。点睛:解答文言文材料选择题需要注意:(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 (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 (3)时间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 (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小题要抓住核心句词、时间信息等。5.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 年 6 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 ,其中投资达 580 多万两的汉阳铁

6、厂竟让盛宣怀以 100 万两承办。此转变A. 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B. 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C. 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D. 导致了工业体系崩溃【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的初衷并不是抵制列强资本输出,排除A。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由于大量赔款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扩大财源,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因此盛宣怀才能承办汉阳铁厂,才会“招商承办 ”,B 项正确。题干中清政府仅仅是将官办企业转卖给民间经营,未提及采取扶植民营企业的措施,排除 C。民营企业的发展没有导致工业体系崩溃,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6.1926 年 12 月,湖南省农民协会议决减

7、租、减押、禁止高利贷、反对苛捐杂税,1927 年1 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这说明A. 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土地革命取得了初步成果C. 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国民革命以农民运动为核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27 年 1 月,农民协会的会员增至二百万人。农民已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特权彻底打倒,农民协会成为唯一的权力机关。注意时间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因此选 A。BC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

8、革命的崛起国民革命7.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虽然作战失败了,但是它改变了中日战略轴线中国决心以更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 ”据此,说明A. 蒋介石准备拉开战场的反攻序幕B. 正面战场的溃败促使蒋介石改变抗战路线C. 蒋介石认识到了本国的战略优势D. 蒋介石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精神支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 与史实题意均不符,当时抗战进入相持阶段;B 说法错误,蒋介石始终坚持片面的抗战路线;C 符合题意;D 说法错误,蒋介石只是名义上的领袖而已,片面抗战也不为民众所认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国民党抗战8.19461948 年间在中国进出

9、口总额中美国所占份额平均分别为 27%和 51%;19501951年期间,中美贸易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也处于瘫痪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因素是A.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B.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C. 马歇尔计划的实行D. 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9501951 年期间,中美贸易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停止,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往来也处于瘫痪状态”。注意把握这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逐渐中断。因此选择 B。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

10、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中美贸易9.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对于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下列改革措施最能体现他的这一观点的是A. 废除债奴制,建立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B. 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C. 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D.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答案】B【解析】“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对于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反映出梭伦改革的特点,即执行折中的特点,与

11、“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财产越多者权利越大”相符,故 B 正确;A、C、D 不能体现择中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缓和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他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10.18 世纪 80 年代,美国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1803 年,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确立了美国司法制度中最具经典意义的司法审查原则。这说明美国宪政史上A. 妥协促进了共和政体的确立B. 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C.

12、 分权制衡原则是妥协的产物D. 党派之争催生司法审查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和“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 ,说明在美国宪政史上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故答案为 B 项。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分歧在于联邦制和邦联制,不在于共和政体,妥协的结果是美国确立联邦制,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不同政治派别在分权制衡原则上存在分歧,因此也就不存在妥协,排除 C 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党派之争对确立司法审查原则产生影响,而不是对司法审查制度本身的确立产生影响,排除 D 项。11.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中写道:

13、“ 大萧条之前美国的失业率是 3%左右,1931 年是 15.9%,到 l939 年仍停留在 17.2%。1943 年,美国的失业现象基本消失。 ”出现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 新政调整工业生产 B. 新政调节农业生产C. 政府兴办公共工程 D. “二战”需求的刺激【答案】D【解析】1943 年失业率基本消失,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参战为了保障国内军火供应,工厂大量恢复原有状态,导致失业率消失,故 D 项正确;美国在大萧条之前失业率是3%左右,1939 年失业率仍停留在 17.2%,说明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有效的遏制失业率现象,故 A、和项均错误。12.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4、时的宗旨强调:北约在坚持“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 ,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 ,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这一宗旨A. 确保了欧洲的持久和平B. 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C. 推动了欧洲走向一体化D. 缓和了欧洲各国之间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集体防御” “共同价值观” ,以及“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 ,表明北约组织成立时的宗旨推动了欧洲走向一体化。故答案为 C 项。A 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作用,排除 B 项;D 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太祖

15、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海盗勾结,颁布了不准民间私自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禁令。由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大量失业,有的开展武装走私,加入“倭寇”队伍。隆庆帝即位时,沿海较大规模的倭寇已基本肃清。1567 年,隆庆帝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此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原来的民间走私转变为合法的对外贸易。从1567 年到 1644 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 3 亿 3 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摘编自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海关

16、征收货税与船钞两项正税。额定正税之外,还有缴送、归公、行用等附加征课。1842 年,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843 年,双方确定海关税则 ,为了征收方便,列入税则的商品基本采用从量税率。1843 年前后中国进口税率比较表1843 年前税率(银两)项目正税 实征1843 年后税率(银两)棉花(每担) 0298 1740 0400布(每匹) 0069 0373 0100白布(每匹) 0285 0702 0150棉纱(每担) 0483 2406 1000双幅细布(每丈)0712 1242 0150摘编自(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17、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关”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进口税率的变化,并加以简要评价。【答案】 (1)原因:解决沿海人民生计问题;沿海地区相对安宁;开明官员的建议和推动。影响:进一步减轻倭患,有利沿海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利于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变化:关税由中国自主到中外协议;税种由繁多到单一;进口商品税率总体明显降低。评价: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材料一“沿海居

18、民大量失业” ,为了解决沿海人民生计问题;“沿海较大规模的倭寇已基本肃清” ,沿海地区相对安宁;“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 ,开明官员的建议和推动。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一“原来的民间走私转变为合法的对外贸易” ,减轻倭患的同时,也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 ,促进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也有利于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 3 亿 3 千万两”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到鸦片战争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由中外协议;“额定正税之外,还有缴送、归公、行用等附

19、加征课”,到鸦片战争后“为了征收方便,列入税则的商品基本采用从量税率” ,税种由繁多到单一;材料二 1843 年前后中国进口税率比较表可知,进口商品税率总体明显降低。第二小问影响,一分为二的看待,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反映出其主观上的破坏性;同时随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也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近代化进程开始,体现出其客观上的建设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枓从 6 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 16 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 1000 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

20、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 1000 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材料,提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淸楚。 )【答案】评分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实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结论与论证

21、相符。示例 1: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论证: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示例 2: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论证: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长

22、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相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礼会发展落后。示例 3:观点: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论证: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同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推行“海禁”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衰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冲破了

23、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示例 4:观点:辩证看待古代中国的变与不变。 (提示:综合示例 1、示例 2 史实进行论证。)示例 5:观点:6 世纪到 16 世纪中国空前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提示: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五代十围的分裂割据、辽宋夏金政权问战争等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 6:观点:15、16 世纪西方的变化是借助外部因素完成的。(提示:用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对西方发展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等史实进行论证。

24、)若有符合要求的其它观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出观点,根据“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 1000 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 ”“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可分别提炼出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然后分别从中国以及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史实进行论证。请考生在第 45、46、47 三道历史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5、。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景帝以前,各级官吏多数按军功爵位高低选拔,亦有部分选自侍卫宫苑和随从皇帝的小官。汉武帝时,原来的选官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下令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各级官吏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通过考核,择优录用。尔后,又采用不受资产多少限制,依照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的办法。对那些确有才干而不肯出来作官的人,通过“征召”的方式,由汉武帝亲自召见,确实有真才实学的,即授给官职。同时,还利用上书言事的形式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史称:“式拔于刍

26、牧,弘羊擢于贾坚,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董仲舒进言在长安开设太学,挑选“英俊”子弟入学读书,研读儒家经典,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公元前 136 年,设诗经 尚书 易经 礼经 春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经学。公元前 124 年,又为博士官置弟子 50 人,每年考试一次,学业优异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等官。从此,攻读五经成为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以致在当时的朝廷官吏中“多文学之士” 。摘编自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 (1)

27、特点:选官方式多元化;推荐与考核相结合;任人唯才;崇尚儒学教育,培养后备官员;适应国力强盛,政局稳定的社会现实。 (2)影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人才基础;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加强了思想控制。【解析】(1)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原来的选官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利用上书言事的形式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特点有选官方式多元化;推荐与考核相结合;任人唯才。依据材料“董仲舒进言在长安开设太学学业优异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等官。 ”可知特点有崇尚儒学教育,培养后

28、备官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是封建社会时期相对稳定和繁荣时期,可知特点有:适应国力强盛,政局稳定的社会现实。(2)依据改革的特点和相关知识可知可以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16.【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20 年 1 月,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国际联盟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国联盟约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凡是在大战中对同盟国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走国际联盟的创始成员国。行政院是国际联盟最重要的机关,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 4 国为其常任理事国,美国未加入。1931 年,

29、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向国联理事会控告日本侵略中国领土,破坏国联盟约,要求国联采取行劝。1933 年 2 月,国联大会以 42 票赞成,日本 1 票反对,通过了接受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决议,承认东北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主权属于中国;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该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而是应该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日本以抗议该报告书为由,宣布退出国际联盟,致使国联的调查报告书成了一纸空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顿调查团

30、报告书 。【答案】 (1) “一战”的教训;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保障战后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 ;维护凡尔赛体系(英、法等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反苏、反共产国际。(2)该报告书承认东北的领土主权属于中国,具有积极的一面;要求中日两国同时撤军,混淆了侵略与反侵略关系;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实际上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报告书成了一纸空文,说明国联缺少强力机制,最终无法执行。【解析】本题考查国际联盟的成立原因以及国联通过的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过程和结果,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1)国际联盟成立的原因,应当联系教材所学 ,从一战后的国际局势如一战的影响 、维

31、护凡尔赛体系以及反苏、反共产国际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 。(2)评析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可以根据材料中的“ 承认东北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主权属于中国”“而是应该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 ”“致使国联的调查报告书成了一纸空文”等信息,再联系所学有关知识来分析说明。点睛:本大题的两小题均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比如第一小题“国际联盟成立的原因” ,材料没有涉及,必须联系教材所学,根据材料指向的有关知识点即一战后的世界形势来回答。17.【 中外历史人

32、物评说】材料黄兴(18741916 年) ,湖南省长沙人,是中国资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家。他从小喜欢武术和军事,在两湖书院读书期间萌发了武装反清的革命思想。1903 年,他在华兴会成立大会上说:“若吾辈革命,既不能借北京偷安无识之市民得以捕灭虏廷,又非可与异族之禁卫军同谋合作。则是吾人发难,只能采取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之法。 ”从此走上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后来在组建军队时,他认为革命党人是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新军、会党是基本队伍。1907 年以前,黄兴重在联合会党,1907 年开始侧重于运动新军反正。会党和新军虽是武装起义的基本力量,但都不是资产阶级的军事队伍。故黄兴认为

33、有建立自己正式军队的必要,并计划定名为“国民军” 。为提高军队的素质,主张开展军国民教育,他多次强调:“现在以提倡尚武教育为最要” , “注意尚武,一以对外,一以发育身体” ,具体提出“中学以上,令学兵二年,俾军事教育普及全国,则不待养兵而全国皆兵摘编自陶用舒论黄兴的军事思想(1)根据材料,概括黄兴的主要军事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黄兴的主要军事思想。【答案】 (1)由点到面的武装反清起义战略;武装斗争依靠革命党人、会党、新军三结合的思想;建立资产阶级正式军队的设想;普及军事教育和全民皆兵。(2)主张建立革命军队并开展军国民教育,具有前瞻性,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变革,促进了中国军

34、事近代化的发展;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对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但由于受时代和条件的限制,其建立军队等主张大多未能付诸于实践。【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 只能采取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之法” 、“革命党人是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新军、会党是基本队伍”、 “有建立自己正式军队的必要”、 “开展军国民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反清战略、革命党人、会党、新军、正式军队、普及军事教育等方面概括黄兴的主要军事思想。(2)本题根据材料“ 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提倡尚武教育为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军国民教育、军事近代化、 辛亥革命、 未能付诸于实践等方面评价黄兴的主要军事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