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黑龙江省尚志市尚志中学2019届高三二调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64776 上传时间:2018-11-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尚志市尚志中学2019届高三二调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尚志市尚志中学2019届高三二调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尚志市尚志中学2019届高三二调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尚志市尚志中学2019届高三二调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尚志市尚志中学2019届高三二调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10分钟。第 I 卷(选择题 共 48 分)一、选择题(共 48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8 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

2、集权2.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表明“小康”之世A.国家统一安定 B.王权高度集中 C.实行血缘政治 D.违背历史潮流3.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4.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

3、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 ,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材料旨在说明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 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 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5.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有利于社会的变

4、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6.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A.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 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 D.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7.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 。这表明他A.主张遵循黄老之术 B.反对治国遵从儒术 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 D.推崇孔子礼制思想8.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 50 人剧增至10000 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

5、举措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9.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10.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

6、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11.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这表明A.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 B.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C.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D.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12.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

7、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13.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 ,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14.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15.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

8、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C.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D.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16.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 ,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B.货币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17.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

9、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18.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唐朝刘禹锡曾感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空前强化 C.世家大族趋于消失 D.政权基础发生变化19.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

10、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A.阻碍了商品的经济发展 B.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C.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20.下列对图 1、图 2 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图 1 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902 年) 图 2 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910 年)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21.史载: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 ”守信等问他原因,他说:

11、“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这反映当时A.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B.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节度使的权力比皇帝大 D.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22.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2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 ,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土地兼并得到认可C.小农经

12、济的脆弱性 D.农民地位不断降低24.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 ”。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25.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

13、势的出现26.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 “王家罗锦匹帛铺” “孙家正店” “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 “东鸡儿巷郭厨”“郑皇后宅后宋厨” “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A.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 B.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C.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 D.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27.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 ,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 ,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28.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性格描述 结果吕端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以清简

14、为务,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被太宗称赞为“吕端大事不糊涂” ,在宰相位置上退休。毕士安张洎、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出,理由是“但(张)履行(资历)远在下尔” 。官至宰相。病逝时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寇准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嫌不足。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材料表明A.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 B.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C.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 D.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2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记述 出处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

15、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30.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 (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 。后世流传的

16、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31.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 ,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见A.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 B.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C.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 D.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32.“二程” 、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儒释道

17、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33.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 ”这表明A.格致余论影响理学发展 B.理学和中医学相互影响C.理学和医学有其相通之处 D.朱丹溪是理学集大成者34.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A.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 B.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C.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35.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

18、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36.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制记载,洪武三年诏云:“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这反映了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37.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

19、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 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 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38.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建言而死于杖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明朝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 B.宰相制度的废除C.三纲五常思想得到了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39.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 “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 ,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皇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20、 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内阁制名存实亡40.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于是, “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 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41.“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材料表明军机处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C.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D

21、.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42.明清著名文人学士的文集中有许多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寿序等,如王阳明的节庵方公墓表的传主就是富商方节庵。这反映出当时A.弃儒从商风尚的盛行 B.传统四民秩序的瓦解 C.工商皆本思想的形成 D.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43.在明代,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缙绅府下。这会导致 A.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 B.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缩小 C.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 D.分封贵族的现象层出不穷44.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

22、可见当时名称 地点 描述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江南成为文化中心 B.文化政策相对宽松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D.传统四民结构松动45.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 “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 ,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 。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为批判君主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

23、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46.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47.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黄宗羲(16101695)“异端” “妖孽” “罪人” “小人”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

24、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侯外庐(19031987)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 “利”等概念岛田虔次(19172000)这反映出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48.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唐宋以后,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 ,如康熙时,举办“千叟宴” ,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是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C.具有鲜明的等

25、级差别 D.是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第卷(非选择题 共 52 分)二、非选择题(本卷共 3 小题,其中第 49 题 16 分,第 50 题 18 分,第 51 题 18 分,共 52分)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 分)材料一 个体家庭摆脱家族而独立作为社会基本细胞而大量涌现,是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环节。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据张国刚中国家庭史材料二 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1)根据材料一

26、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8 分)(2)“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8 分)50.茶是中国的国饮,兴于唐而盛于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 分)材料一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从茶道思想上看,理学思想的兴盛使得儒家的内省观念进一步渗透到茗事之中。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北宋的开封社会

27、安定,市民富庶,文化昌盛,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升华提供了文化元素和物质条件,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了相当水平的高度。沈冬梅中国茶文化材料二 在古丝绸之路上,茶是其重要商贸物资之一。因此,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丝茶之路”。甚至有学者认为茶叶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和朝鲜实际上与中国文化同源,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鲜早在唐代就开始向中国学习,至宋时日本和朝鲜国内已开始有饮茶之习。此外,南亚、东南亚诸国由于商贸来往和华侨的不断迁入,也有一定的茶饮需求。宋代的饮茶文化影响到日本、韩国等茶道的形成。20 世纪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从

28、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其本族语中的“茶”字也源于对汉语茶字的音译。张莉宋代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宋代茶文化“传承升华”的“文化元素”有哪些。 (8 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10 分)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 分)材料 明朝中期以后,倭患日益严重。于是撤销了市舶司,海禁更加严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巨商和海盗便和倭寇相勾结,亦商亦盗,兼行劫掠。嘉靖三十五年(1556) ,戚继光受命任参将,守台州、金华、严州三郡,负责御倭事宜。戚继光到浙江后,请求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夫,组织

29、、训练新军,得到朝廷恩准。1559 年秋,他亲自来到义乌,招募了三千人,制定纪律,严格训练。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将盾牌、长枪、叉、钯、棍、刀等长短武器联合使用,各尽所能,密切配合。1561 年,戚继光在浙东先后九战九捷,浙东的倭患遂告平息。1562 年,戚继光被调入闽,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的倭寇。次年春,福建倭患被平定。1564 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抗倭战争也使明王朝消耗很大。通过这场战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海禁的重要性。明朝廷也鉴于嘉靖时“倭乱”的教训,到隆庆时开始部分开放海禁。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

30、继光抗击倭寇的历史背景。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政治意义。 (12 分)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历史答案110 CCCAC AADBD 1120 DBABB CDDBB 2130 ABBDD DBBDB 3140 BACCB CBBBB4148 ADACC DCB49.(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商鞅变法(各国变法或封建化改革) ;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形成,促使个体家庭大量涌现。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自然经济地位进一步巩固,个体家庭的主体地位随之强

31、化。(8 分,只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因最多给 6 分)(2)特征:政治上累世高官;文化上经学传家。(4 分)影响:东汉豪族将权力与文化不断结合,既有利于弘扬儒学,又促使门阀士族制度形成。(4分)50.(1)元素:茶道精神的传承;市民文化的需求;宋代理学的发展;儒、道、佛思想的相互渗透等。 (8 分)(2)特点:丝绸之路是中国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圈相联系;茶文化的传播和宗教文化相交融。 (4 分)意义: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 (6 分)51.(1)背景:明朝国势衰微,海防松弛;海禁政策的实施,商人、海盗与倭寇相勾结;倭患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6 分) (2)原因:抗倭的正义性;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政府大力支持,军民有效配合。(6 分)意义:鼓舞抗击侵略的信心和斗志;有利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稳定;促成政府部分开放海禁。 (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