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2018年南开区高三基础训练(三模)文综历史试题文科综合共 30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历史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 1至 3页,第卷 4至 8页,共 100分。第卷选择题(共 44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 11题,每题 4分,共 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
2、,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天下为公B. 家国一体C. 中央集权D. 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周天子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给士,形成森严的等级结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维护政治等级,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所以,西周社会在政治上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B 正确;夏启时即已“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A 错误,故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C“中央集权”说法错误,故排除; D 所述官僚政治始于秦朝,故排除。点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
3、力的高度集中。2.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A.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B. 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C. 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 进士科是仕进唯一途径【答案】C【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唐” 、 “进士”可知此应为开始于隋朝时期的取代九品中正制的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C 符合题意;A 是九品中正制的内容,不正确;B 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排除; D 说法本身
4、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历程,影响等有所掌握,结合材料作答即可。3.十二铜表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C. 保护奴隶主的利益D. 注重维护公共利益【答案】D【解析】题干所给材料强调邻地间“应留空地五尺” 、 “不适用时效” ,可见罗马法维护公共利益,因此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息, A 不正确;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因此 B 项错误;从材料不能得出维护的是奴隶主利益的信息,C不正确。4.瑞士史学家布
5、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程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A.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B. 初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C. 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D. 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据材料“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可以得出,所述为文艺复兴,由此可知 A 符合题意; B“彻底”说法不正确;C 是宗教改革的结果;D 是启蒙运动的内容。5.英国政府 1823
6、年通过了哈斯基森林法 ,放宽了对其他国家航运的抑制和对外粮食进口的限制,同时,英国政府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规定把输入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平均降低 30。1846 年,英国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 。1849 年,又废除了保持近 200年的航海条例 。这主要表明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B. 自由贸易成为当时主流思想C. 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变化D. 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答案】B【解析】由材料“放宽了对其他国家航运的抑制和对外粮食进口的限制,同时,英国政府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规定把输入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平均降低 30。1846 年,英国政府废除了限制粮食进口
7、的谷物法 。1849 年,又废除了保持近 200 年的航海条例 。”可以得出英国放弃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转而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B 符合题意;A 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关系的变化,C 不正确;18 世纪英国殖民霸主地位已经确立,D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变化,西方经济思想的变化表现为。工业革命之前为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为自由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为凯恩斯主义,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出现了新自由主义。6.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 ,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
8、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照像馆。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A.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 农村传统势力强大D.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国民政府发布了移风易俗的相关法令,材料中年轻人的做法反映了在这一大趋势下的思想斗争,或对旧习惯的依赖或对新事物的向往,可知 B 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该年轻人的矛盾的心理,并没有体现其反对剪辫,A 不正确;材料没有提出该年轻人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口,C 不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社会习俗的变革,与民主共和无关
9、,D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7.19151918 年间, 新青年杂志中“革命”一词的出现频度为 078。19231926 年间, 新青年杂志共发表各类文章 128篇,平均每篇出现“革命”一词多达 25次以上。这主要反映了A. 救国主流思想的变化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 新文化运动影响减弱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3 年中共三大决定和国民党合作,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1926 年开始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开始,据此依据材料“1
10、9231926 年间, 新青年杂志共发表各类文章 128 篇,平均每篇出现革命一词多达 25 次以上”可知救国主流思想的变化,A 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在 1924 年,与题干时间信息“19231926”不完全吻合,故排除 B;题干主旨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故排除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出现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D 不正确。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8.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一文中写道:“30 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只有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小岗才能大发展。2006 年 1月 25日,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
11、起来,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合作社为龙头,整合资源搞适度规模经营,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小岗村的合作社是退回到人民公社的老路B. 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入股符合国家土地政策C. 彻底否定以往“分田单干”的历史性作用D. 集约式的规模经营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小岗村由包产到户的单干到“全村一盘棋,搞现代农业” ,体现的是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是现代农业集约式、规模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可知,D 项说法正确 ;A 项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依然属于国家所有,故 B 错误,可以排除;C 本身说法不
12、正确。9.1947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为西欧 14个国家所接受。双方约定,美国提供的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所有受援国应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从材料看,美国这样规定的出发点是A. 恢复西欧经济B. 稳固资本主义C. 打开西欧市场D. 遏制共产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 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可知马歇尔计划强调的是美国在西欧的商业利益,材料没有涉及恢复西欧经济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美国从稳固资本主义出发,故 B 项错误;根据 “对美国在关
13、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看出美国是为了打开西欧市场,故 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意图,故 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欧洲复兴计划【易错警示】所谓“极” ,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所谓“化”,是指一种发展趋势,并非指现实,表明在多极格局形成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期(或叫转换期) 。多极化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多极世界的最终建立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10.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
14、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 ”这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家A. 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B. 要亲自参与历史实践感悟历史C. 在研究历史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D. 在进行历史想象时要尊重历史的原貌【答案】D【解析】材料中“史家追叙真人真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说明历史研究应该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分析,故 D 项正确,AC 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故 AC 项错误;B 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11.有学者指出:冷战后爆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多集中在欧亚非三
15、洲的结合部,包括巴尔干、中东和高加索等地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宗教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各国的贫富分化比较严重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因冷战结束形成权力真空A. B. C. D. 【答案】C【解析】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二战后两极格局下,由于宗教信仰和民族矛盾,边界问题等原因,地区冲突不断,欧亚非三洲的结合部容易出现权力真空,也是这些地区,地区冲突出现的原因,由此可知 符合题意; 说法均过于绝对,不正确。故选 C。第卷非选择题(共 56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16、观点内容学者 1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 、西南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 2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学者 3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国独持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学者 4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
17、络” ,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在中国(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并指出学者 1、3 与学者 2、别从哪两个视角研究丝绸之路?材料二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 “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18、,侵权必究!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重建丝绸之路”有何积极意义?这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答案】 (1)观点:学者 1:丝绸之路有多条路线;学者 2:丝绸之路有多种往来人员及目的各异;学者 3:丝绸之路形成和演变受到地理环境影响;学者 4:丝绸之路有三大功能。视角:学者 1、3 视角是地理环境;学者 2、4 视角是丝绸之路的功能。(2)意义:促进中国和周边国家经济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周边和平环境。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解析】(1)第一问,据材料“丝绸之路不止一条”、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
19、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国独持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 “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 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结合第一问的回答加一分类即可。(2)第一问,据材料“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 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新安全观的周边外交大战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加以回答。13.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史表明
20、,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 世纪 70 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 90 年代,以 1890 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 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 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 27 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
21、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材料二英国的工业化是靠数十年数百年掠夺殖民地,在那里收集“追加的”资本这是一种工业化方法。这对我们是行不通的,因为对殖民地的掠夺和以掠夺为目的的军事侵略都是和我们苏维埃政权性质是不相容的。还有第四条工业化的道路,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摘编自斯大林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和苏联工业化道路在资金来源、起始生产部门、历经时间三方面的不同。材料三前 30 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
22、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时期的工业化的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非常重大的特征是农村工业化的迅猛推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 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 30 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展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3、【答案】 (1)特点:兴起进程缓慢;创办艰难;突发性产生;业外者创办;以官办为先导。(2)不同:英国主要通过殖民掠夺,苏联主要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英国从轻工业(棉纺织业)开始,苏联从重工业开始;英国历时较长,苏联时间短、速度快。(3)变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追求协调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工业化由停滞到迅猛发展。【解析】(1)由材料中的信息“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即可得出“具有业外者创办、以官办企业为先导”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即可得出“具有脱离传统工业基础的突发性”的结论。高考资
24、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2)第一问,据材料“英国的工业化是靠数十年数百年掠夺殖民地”、 “还有第四条工业化的道路,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 ”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历时较长;苏联的工业化从重工业开始,历时较短。(3)据材料“前 30 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时期的工业化的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 “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
25、一时期工业化的非常重大的特征是农村工业化的迅猛推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加以回答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独立后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尚在殖民地时期,最早移民的清教徒们出于宗教原因就提出要与旧大陆区别开来,他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民主政权。在这些清教徒看来,美国“是一块未沾染旧世界罪恶的圣土” 。独立伊始,英国军队仍驻扎在西部地区,拒不撤军,对新生的共和国虎视眈眈。法国则控制着密西西比河,同样严重威胁着美国的独立。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为美国领土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南北都是弱邻。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其地理位置远离所有那些纷争不
26、休的国度,除了与之通商外可以再无往来” 。摘编自赵学功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一种深厚文化传统(1)依据材料一,概括分析促成美国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的原因。材料二 1923 年 1 月 11 日,法国借口德国拒绝履行赔偿义务,同比利时一起出兵占领了德国重工业区鲁尔。这次占领行动引起了英国的不满,英、法矛盾迅速激化。从鲁尔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英国更有理由相信:正受到威胁的不是法国,而是德国。在英国看来,一个生产力强大、稳定、安全的德国可以作为一个和平、合作的伙伴吸收到大国联盟中去;而经济混乱、政治动荡、军队无法保证安全的德国会培养出不满和复仇主义情绪,甚至使德国滑向布尔什维克。随着英、法
27、关系的冷却,英国在鲁尔事件结束后的 10 年里成为欧洲政治独一无二的主导者,其政策核心转为英、德协调。摘编自刘阿明一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政策及其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英国在鲁尔危机后,调整对法、对德外交政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策的原因。材料三 1945 年 9 月,美、英、苏、法外交部部长在伦敦会晤,法国正式提出自己的对德方案。方案内容包括:第一,不允许重建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国家,反对德国建立全国性的政党和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莱茵兰即莱茵河左岸地区脱离德国。科隆以南是入侵法国的通道,应该由法国永久占领法国还要求大量赔款和拆迁德国工厂。这些主张
28、形成法国战后对德政策的“法国方案”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兰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缓和一些,但是,对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坚决反对。摘编自姜南法德英关系与欧洲一体化(19451993)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提出“法国方案”的根本意图。结合所学,指出 20世纪 50年代初法德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其变化的时代背景。(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或调整?【答案】 (1)原因:早期移民渴望建立新世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独特的地理环境。(2)原因:受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影响;阻止法国独霸欧洲大陆;害怕德国复仇;防止苏德接近(孤立
29、和隔绝苏联) 。(3)意图:肢解、削弱德国。变化:法德关系由对立走向和解。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获得发展。(4)因素: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位置等。【解析】(1)据材料“最早移民的清教徒们出于宗教原因就提出要与旧大陆区别开来,他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民主政权。 ”、“英国军队仍驻扎在西部地区,拒不撤军,对新生的共和国虎视眈眈。法国则控制着密西西比河,同样严重威胁着美国的独立。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为美国领土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南北都是弱邻”加以归纳即可。(2)据材料“一个生产力强大、稳定、安全的
30、德国可以作为一个和平、合作的伙伴吸收到大国联盟中去;而经济混乱、政治动荡、军队无法保证安全的德国会培养出不满和复仇主义情绪,甚至使德国滑向布尔什维克”并结合英国传统的欧洲政策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3)第一问,据材料“对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坚决反对。 ”即可得出。第二问,结合战后欧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洲一体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法德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第三问,结合欧洲联合的原因加以回答即可。(4)据上述回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位置等,其中国家利益是任何一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