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习单元,第五单元 执教:张花, 请大家把书翻到75页, 给第五组加上一个小标题,你认为加什么好么好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近鲁迅,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
2、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17课】:少年闰土,【近义词】:无端无故 祭祀祭奠 允许答应 熟识熟悉希奇希罕 家景家境 郑重慎重 盼望希望【反义词】:熟识生疏 伶俐笨拙 允许禁止 郑重轻率,【17课】:,【字词理解】:五行: 指 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迷信的人利用五行相克 相生旳道理来
3、推算人的命运。 其间 : 其中。 无端 : 无故;无缘无故。 素不知道 : 从来不知道。 如许 : 如此。 希奇: 稀奇。 单知道 : 只知道。,【17课】:,(1) 说说少年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3)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4) 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可以看出他是个:年少、 健康 、天真、 活泼的少年。,【17课】:, 课文主要讲了那几件事? 课文主要讲了: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看瓜刺猹 和潮汛看鱼这四件事。 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 大
4、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比如说:池塘捕鱼、捉泥鳅) 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17】课:,例: 【齐读】: 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一件什
5、么东西,也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17课】:,【小结】: 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闰土,脑海里马上就出现了这个美丽又神奇的画面:,【17课】:,【课文解说】: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的闰土看瓜刺猹,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
6、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我”和闰土的分别和友谊。课文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闰土看瓜刺猹的场面。读了这段文字,少年闰土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从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闰土与“我”是很不一样的。例如,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却孤陋寡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没有让“我”感到快乐,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不满,这些都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17课】:,【课外】: “我”和闰土一别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闰土的一句“老
7、爷”让“我”大吃一惊。 同学们课下可以自行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近义词】:追悼悼念 惊异诧异 严肃严厉 羞愧惭愧深刻深奥 悔恨后悔 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反义词】:深奥肤浅 爱戴痛恨 爱抚折磨 羞愧得意,【18课】:,(1)读准字音“悼” “冠” “咳” “嗽”等字。(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18课】:,【词语理解】: 殡(bn)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do):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失声痛哭: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挽联:哀悼死者的
8、对联。 吊唁(yn):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过去的意思是把枣子整个吞下去。现在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过去的意思是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现在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18课】:,【词语理解】: 黄包车:旧时一种用人力拉的车,主要用来载人。也叫人力车。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硼(png)酸水:一种用于消毒防腐的外用药水。 爱戴:敬爱并且拥护。 马马虎虎: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18课】:,【18课】 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
9、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讲佣人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18课】:, 刚才我们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 分别为:受人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的人 。 那么,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18课】:, 还记得前面的介绍吗?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
10、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18课】:, 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18课】:,【关心女佣】: 从课文23自然段(关心女佣)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1)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2)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总: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18课】:, 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
11、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来品味这句话(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18课】:,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谈碰壁】: (课文第十二自然段,)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说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
12、指什么?,【18课】:, 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读一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0课】:有的人,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齐读有的人!),【20课】:,【资料链接】: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
13、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先生而叫做有的人。,【20课】:,【写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了自己对纪念鲁迅先生所引起的无
14、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这首诗热情地歌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甘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的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的揭露了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存,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灭亡的道理。,【中心思想】: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人民对生命价值与人生境界的认识。,【20课】:,【意义】:这首诗是1949年1
15、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1949年10月19日)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而是通过反动派势力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并且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从本诗可以体现出鲁迅为人民服务的无私、伟大的精神。对黑暗社会主义者进行全面的打击。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20课】:,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6、,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20课】:,【句子理解】:情愿作野草
17、,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并且朽腐。”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这句话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为人民的人的结果和与人民为敌的人的下场做了对比。与人民为敌的人,人民会起来反抗他,将他打垮;为人民的人,人民会崇拜他,敬仰他。,【20课】:,【词语理解】:“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
18、他们对外不抵抗,对内压迫人民。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活: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还活着,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意思是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死:第一个“死”字意思是缺少灵魂,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死亡,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20课】:,【词语理解】: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烂得更早:形象的
19、写出反动派和国民党的想名垂千古却遗臭万年。 抬举的很高,很高:写出为人民只会记住对他们有恩的人,并且会一直支持着他。 不朽:不磨灭,指长存于世。 抬举:称赞;提拔。,【20课】:,【作者介绍】臧克家臧克家(19052004)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文学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2004年在北京逝世
20、。山东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这个时期,创作了难民老马以及长诗罪恶的黑手等诗篇,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作品,多次被选入人教版小学生语文课本的6年级教材。,【19课】:一面,【正确读记】:(齐读)殷勤 失业 窘相 厚实 苗头 轻视 徒然 艰苦 赫然 殷勤 懊悔 莽撞 窘相 踌躇 摩挲 疑惑 恢复 惊异
21、憎恨 徒然 恭敬 虐待 地窖 模糊 结实 软绵绵 牛毛细雨 结结巴巴 大病新愈,【19课】:,【近义词】:结实坚固 莽撞鲁莽徒然突然 轻视轻蔑【反义词】:虐待善待 踌躇果断莽撞慎重 憎恶热爱,【19课】:,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是的!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说一说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
22、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19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吗?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一起了解一下【写作背景】: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阿累正在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工作。阿累虽然崇敬鲁迅先生,也爱读他的文章,但和鲁迅先生却无往来,仅在四年前(1932年),他当售票员时,因在内山书店购书,和鲁迅先生有过一次偶然的相遇。就是那次鲁迅的热心帮助,使阿累深受感动,并永远铭刻在他的心头,
23、永远激励着他前进。于是,当中流半月刊要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的专号向阿累约稿时,他便以一面为题,于1936年10月写了这篇纪念先生的文章。,【19课】:, 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阿累留下鲁迅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瘦! 在文中找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并交流你的感受。 那么,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作者怎样去写鲁迅的外貌的?由远到近,【19课】:, 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谈谈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谈谈自己的体会。“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