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室生物安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柯昌文 2008年11月, 基本概念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意义 我国及国外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实验室人员培训 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的运输与保藏,提纲,生物安全 (biosafety),避免或控制生物因子特别是意外的和有意的利用生物因子对人员的暴露和伤害的意识、措施、技术。,实验室生物安全,保护工作人员避免接触实验室工作中的生物因子的原则和技术路线、避免实验生物因子伤害风险的原则和措施。,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实验室。 1.生物安全实验室(BSL) 2.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ABSL),良好的操作技术 翔实的SOP
2、严格的管理,标准化的建筑 生物安全设备配置 个人防护,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标准操作规程,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意义,一、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实验室相关感染 (laboratory associated infection),操作生物因子时发生的试验生物因子的感染,实验室感染,1941 - Meyer and Eddie美国74例实验室相关的布氏菌感染,1949 - Sulkin and Pike 222 例病毒感染 (21 例死亡), 仅有 27% 与已知的事故相关,实验室感染,1951,1965, 1976 - Sulkin and Pike调查50
3、00多个实验室 累计实验室相关感染 3921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最常见病原微生物: 肝炎 布氏菌病 肺结核 野兔热(土拉弗氏菌) 斑疹伤寒 委内瑞拉马脑炎,3921例实验室感染,80% 是由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引起 20% 是由设备故障引起,实验室感染的直接原因,溢出和泼洒 针头和注射器 锐器、碎玻璃 动物的咬伤或抓 离心机事故 微生物气溶胶,气溶胶(aerosol),液体或固体悬浮于气体介质中 粒径一般为 0.001-100m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成的稳定的分散体系,气溶胶,能够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的操作,接种环操作 吸管操作 针头和注射器操作 培养和划线培养 混合微生物悬液、使用搅拌机、混合
4、器、超声波仪和混合用的仪器 打开培养容器 ,感染性材料的溢出 真空 冻干和过滤 接种鸡胚和培养物的收取,二、生物反恐的需要,防范以危害人类健康为目标的生物恐怖事件,生物恐怖(bio-terror):,用生物因子(bio-agent)造成的恐怖,生物因子 (biological agents),一切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可能致人、动物感染、过敏或中毒的一切微生物和其它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 基因修饰、细胞培养和生物体内寄生的微生物,生物战剂(Biological agent) 在战争中用于伤害人、畜或毁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所产生的毒素,细菌、毒素、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生物武器(Biol
5、ogical weapon)装有生物战剂的各种施放装置:炮弹、航弹、集束炸弹和安装在火箭或导弹弹头中的分散装置,安装在飞机上的各种布洒装置, 面积效应大 核武器(百万吨级) 30 K 化学武器(15吨神经毒) 60 K 生物武器(10吨) 100,000 K, 危害时间长 在外环境中存活时间长 霍乱弧菌 20水中 40天 炭疽芽胞 阴暗湿润土壤 数十年 具传染性和自我增殖能力,生物武器的特点, 生物专一性 只使人、畜、农作物致病,不破坏无生 命的生产/生活资料 难于防护、便于进行突袭、侦测困难 生产容易,成本低廉 每K所需成本: 常规武器 2000美元 核武器 800美元 化学武器 600美元
6、 生物武器 1美元,生物武器的特点,巨大心理战效果实际杀伤效果,三、新发与再发传染病防制的需要,新现与再现的传染病,自1973年以来 新现传染病30多种 再现传染病20多种,中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埃博拉出血热 尼巴病毒脑炎 拉萨热 人类克雅氏病 西尼罗河脑炎 人猴痘 裂谷热 委内瑞拉马脑炎 侵袭性链球菌感染,四、医院感染控制的需要,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中国卫生部,1990病人在入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同时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医院感染率WHO 3%20% 平均 9% 美国 5% 英国 7.5% 日本 5.8% 中国
7、9.72% 中山一院 5% 三军大附院 7.76%,美国院内感染达210万例/每年 我国500万例 /每年 内科约有1/4的死亡者与医院感染有关 外科或重症监护室1/2死亡者 与医院感染有关,院内肺炎 (美国)平均住院延长4-9天,多花医疗费用10亿美元,国内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规和指南,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983年第一版,1993年第三版,1999年第四版生物危害主要防护:生物安全柜的选择、安装和使用 2000年第二版,美 国,1983年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一版2003年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二版(修订版)2004年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世界卫生组织(WHO),
8、我国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2月21日公布2004年8月28日 修订2004年12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目的: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保障人民健康和公众卫生 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把我国流行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三类,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 霍乱,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 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麻疹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炭疽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9、肺结核 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伤寒和副伤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百日咳 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 猩红热,布鲁氏菌病 淋病 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 疟疾,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肺炭疽 甲类传染病管理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由甲类传染病管理改为乙类传染病管理,丙类传染病(10种),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包虫病 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详细规定:对流行病预防、疫情报告、疫情控制和监督等 严格要求 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菌、毒种和病原体样本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0、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2004年11月12日公布及实施 我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效应的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的法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 实验室感染控制 监督管理 法律责任,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等严重后果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将受到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强调,对中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相关实验活动,第一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
11、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中等个体危险和有限群体危险 可感染发病,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的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严重疾病,有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危险有限,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个体和群体低危险 不能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非致病生物因子),各国病原微生物危险分级,1,“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 二六年一月十一日,每个表格包括微生物英文名、中文名、 分类学地位,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表一为病毒分类名录 表二为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 表三为真菌分类名录。,实
12、验项目包括病毒培养、动物感染实验、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灭活材料的操作、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微生物运输包装分类(A/B, UN编号)等项目。,高度危害性-1类,鼠疫耶尔森氏菌、霍乱弧菌(包括EL-tor弧菌);天花病毒、黄热病毒(黑毒株)、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东、西方马脑炎病毒、委内瑞接马脑炎病毒、拉沙热(Lassa)病毒、马堡(Marburg)病毒、埃波拉(Ebola)病毒、猴疱疹病毒(猴B病毒);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氏组织胞浆菌。,中度危害性-2类,土拉弗郎西丝氏菌、布氏菌、炭疽芽胞菌、肉毒梭菌、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麻风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
13、狂犬病病毒(街毒)、森林脑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国内尚未发现病人在国外引起脑脊髓炎及出血热的其它虫媒病毒、登革热病毒、甲、乙型肝炎病毒; 各种立克次氏体(包括斑疹伤塞、Q热);鹦鹉热、乌疫衣原体、淋巴肉芽肿衣原体;马纳青霉、北美芽生菌、付球孢子菌、新型隐球菌、巴西芽生菌、烟曲霉、着色霉菌,低度危害性-3类,脑膜炎奈瑟氏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状球菌、链球菌、淋病奈瑟氏菌及其它致病性奈瑟氏菌、百日咳博德特氏菌、白喉棒杆菌及其它致病性棒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空肠弯曲菌、酵米面黄杆菌、付溶血性 弧菌、变形杆菌、李斯特氏菌、铜绿色假单孢菌、气
14、肿疽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及其它致病梭菌;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雅司螺旋体。 乙型脑炎病毒、脑心肌炎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以及未列入一、二类的其它虫媒病毒、新必斯(Sindbis)病毒、滤泡性口炎病毒、流感病毒、付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柯萨奇(A及B组)病毒、艾柯(ECHO)病毒及其它肠道病毒、疱疹类病毒(包括单纯疱疹、巨细胞、EB病毒、水痘病毒)、狂犬病固定毒、风疹病毒; 致病性支原体;黄曲霉、杂色曲霉、梨孢镰刀菌、蛙类霉菌、放线菌属、奴卡氏菌属、石膏样毛癣菌(粉型)、孢子丝菌。,微度危害性-4类,生物制品、菌苗、疫苗生产
15、用各种减毒、弱毒菌种及不属于上述三类的各种低致病性的微生物菌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废物登记,登记内容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且登记资料至少保存年。, 按照医疗废物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密闭的容器内,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应有明显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天; 应使用防渗漏、防遗撒的专用运送工具,按照本单位确定的内部医疗废物运送时间、路线,将医疗废
16、物收集、运送至暂时贮存点; 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污水、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应按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从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活动的单位,应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医疗废物处置,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标准和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4) 2004年4月5日审定, 2004年10月1日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强制执行的标准 我国第一部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国家标准 生物安全实验室认证认可的唯一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实验室生物
17、安全管理和实验室建设原则生物安全水平分级实验室设施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实验室安全行为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 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0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GB503462004),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实验室的分类分级及适用范围 一般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实验脊椎动物生物安全防护 实验室生物危险标志及使用,法规、标准、规范、导则 组织机构 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 监督检查,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及实验室人员培训,标准操作程序(SOP),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 实施危害评估,记录结果及采取措施
18、的安排 化学品和其它危险物品确认、安全存放与处置及监控程序 操作有害材料安全行为的程序 防止高风险和污染材料失窃的程序 确认培训需求和教材的方法,标准操作程序(SOP),实验室所有使用材料的安全数据程序;实验室设备安全去污染和维护程序;紧急程序,包括漏出处理程序;事件记录、报告及调查;废物处理和处置,良好的操作规范,经过培训,通过考核,获得上岗证书,实验室所有相关人员 管理人员实验人员运输工清洁工修理工 ,对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及相关操作进行危险评估,制定全面、细致的标准操作规程和程序文件,对于关键的危险步骤设计出可行的防护措施并熟悉这些细节 正确操作和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 ,对于各种可能的危害应
19、非常熟悉 掌握各种感染性物质操作的一般准则和技术要点,良好的微生物学技术是基本要求 专门的实验室设备是一个补充,但它绝不能替代正确的操作规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运输,尽量陆路运输;报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跨省报卫生部)包装、容器和标识符合要求二人护送,不能通过城市公交发生泄漏2小时内报告,联合国对感染性物质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分类,A类 人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传染性强,对人群危害性大的烈性感染性物质。 高度怀疑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感染性物质。 采用P620包装要求:完整包件需通过不低于9米的跌落测试;外层容器的最小尺寸为100毫米。,B类, 仅具有一般危险性,引起感染的机会较少的感染性物质。 采
20、用P650包装要求:完整包件需通过不低于1.2米的跌落测试。,感染性物质感染性物质运输的包装系统,内层容器:中层包装:外层包装:,将样品采用防水、防漏的内层容器包装并贴上指示内容物的标签,内层容器和中层容器间应放置足量的吸水性材料,硬质,保藏机构,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保藏中心或专业实验室,承担集中储存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 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送交保藏机构保管。,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医学真菌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南京中国医学细菌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中国医学病毒保藏管理中心中
21、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保藏管理,帐目( 总帐和分类帐)和实际库存相符;有进出和操作记录:编号(唯一标示号);来源;名称( 种名和株名);保存方法和保存日期;批号或代次;分发。,菌(毒)种和样本的销毁,应获批准;记录销毁原因、销毁时间、方法、品种和数量;放置灭菌指示标志,确认灭菌效果,保藏管理,特殊微生物如炭疽、肉毒毒素和破伤风杆菌应在专用操作间使用专门设备操作,必要时应间歇灭菌。,供应和使用,只对单位,不对个人供应;使用一类菌(毒)种,卫生部批准;使用二类菌(毒)种,省卫生厅批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不邮寄;特殊行业使用病原微生物需省卫生厅批准;,国际交流,卫生部科教司负责办理出入境证明,小 结,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社会安全的需要 生物反恐的需要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需要 医院感染控制的需要,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