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KS5U解析】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48335 上传时间:2018-11-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S5U解析】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KS5U解析】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KS5U解析】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KS5U解析】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KS5U解析】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2019 届高三 9 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二历史试题1.周代有大事,往往要召集贵族、群臣商讨决定。这种会议被称为“朝” ,且一般在早上进行。 左传中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与昭公二年“朝以听政”等记载都应是其佐证。周代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A. 集思广益减少失误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C. 吸取夏商灭亡教训D.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 “群臣商讨决定” “朝以听政”体现出集思广益减少失误的目的,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议政问题,不是扩大地方制度,故 B 项错误。材料不是吸取商朝灭亡教训,故C 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减少失误,不是提高中央行政效率。故

2、 D 项错误。2.隋炀帝时,科举制度创立,显示了封建皇权的上升和门阀士族势力的削弱,同时也是庶族地主势力发展的标志。由此可见,科举制A. 使门阀士族失去了选举的权力B. 促进了政治效率的提高C. 解决了魏晋时选官制度的弊端D. 有利于缓和君相间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魏晋时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依靠门第选官,庶族地主势力很难得到发展。科举制促使庶族地主势力发展,解决了魏晋时选官制度的弊端,故 C 项正确。科举制度下门阀士族同样具有选举的权力,故 A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选官制度,并不能促进了政治效率的提高,故 B 项错误。科举制不能缓解君相间矛盾,故 D 项错误。3.鸦片战争期间

3、,道光帝在“剿夷”与“抚夷”的问题上曾摇摆不定。如果说(清政府)对外的“抚”字在鸦片战争初起时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让步,而到 19 世纪末几乎已成“降”的同义词。 “抚”字含义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A. 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博弈B. 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深重C. 清政府国际地位的下降D. 不平等条约的发展延伸【答案】B【解析】【详解】 “抚”体现出清政府居高临下态度, “降”说明清政府已经被列强打败,说明此时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故 B 项正确。材料并不是体现出东西方观念的博弈,故 A 项错误。材料说明是清政府对于列强态度变化,并不能说明清政府国际地位的下降,故 C 项错误。不平等条约的发展延伸不是材料体现出的

4、实质问题,故项错误。4.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会议决议特别强调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并提出建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A. 加速了土地革命的进程B. 团结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广大民众C. 推动了抗战高潮的到来D. 反映了中共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答案】C【解析】【详解】 “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建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问题 ”等议题的提出,说明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这一举措推动了抗战高潮的到来,故 C 项正确。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抗日,不是土地革命,故 A 项

5、错误。材料中改为“人民共和国”“建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问题”显然是抗战的需要,不是团结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广大民众,故 B 项错误。此时中共并没有掌握政治上主动权,故 D 项错误。5.亚里士多德说:“这里还须辩明,即使有时国政仍须依使某些人的智慧,这总得限制这些人们只能在应用法律上运用其智慧,让这种高级权力成为法律监护官的权力。 ”这段话主要说明,古代雅典A. 崇尚法治B. 精英治国C. 分权制约D. 轮番而治【答案】A【解析】【详解】 “在应用法律上运用其智慧”“让这种高级权力成为法律监护官的权力 ”说明亚里士多德崇尚法治的思想,故 A 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精英治国,是强调法治作用,故 B 项

6、错误。分权制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轮番而治是雅典民主政治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6.法国大革命中,革命的领袖们为了从欧洲旧政权的猛攻中逃生,不得不动员国民军队又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的、有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军队。它要求所有公民都说法语来代替许多地方语言。这一做法A. 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B. 加速了民主共和的进程C.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进步D. 摆脱了封建王权的束缚【答案】A【解析】【详解】 “动员国民军队又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的、有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军队”“ 都说法语来代替许多地方语言”说明法国大革命中从法国民族主义角度出发展开军队和语言的训练,故 A 项正确。民主

7、共和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经历多种政体才建立,故 B 项错误。启蒙运动是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故 C 项错误。法国大革命后仍有王权复辟,故 D 项错误。7.1961 年,继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卫星 4 年后,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美国将在 10 年内将宇航员送到月球。大量的政府投人使得美国在 1969 年实现了这一创举。材料最能说明A. 军备竞赛客观上推动了科技进步B. 美苏争霸加剧了东西方对峙C. 美国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 美国由此缩减福利国家规模【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因和苏联争霸大搞军备竞争,客观上实现了登月工程,说明军备竞赛客观上推动了科技进步,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美苏争霸

8、加剧了东西方对峙,故 B 项错误。美国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属于经济上表现,故 C 项错误。缩减福利国家规模是 20世纪 80 年代,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8.(乾隆) 金匮县志载,在无锡浒墅“关北二百里以内,居民生齿日繁。积终岁辛勤血汗所出之米、麦、豆粮、花布、鸡豕,完租办赋,养老育幼之资,以有易无。此往彼来,熙煕攘攘,无日蔑有。 ”这表明当地A. 普遍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B. 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C. 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D. 传统抑商政策已丧失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农民生产剩余产品在市场交易, “以有易无。此往彼来,熙煕攘攘,无日蔑有”说明农产品交易的

9、规模较大,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阐明人多地少的矛盾,故 B 项错误。此时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D 项错误。9.下表是 19 世纪 70-90 年代中国主要出口物变化表(单位:公担,相当于 100 公斤) ,这一变化说明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B. 农民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并获利丰厚C. 当时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D. 满足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原料需求【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中茶叶、蚕丝、大豆和棉花都是经济作物,19 世纪 70-90 年代出口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说明中国农产品逐渐商品化并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C 项正

10、确。表格不能看出小农经济的解体,故 A 项错误。表格主要是说明农产品的出口,并不能说明农民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故 B 项错误。农产品的大量外销,并不是满足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原料需求,故 D 项错误。10.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受到个体经济的极大限制。据东北、华北等地的调查显示,农村中已出现中农化的趋势东北局报告说东北农村有 1%的农户已成为新富农。华北局报告说,据河北、山西、察哈尔三省典型调查,新富农占总农户的 2%。这一现象表明A. 土地改革未改变我国的土地所有制B. 农业中的土地集中现象已是非常严重C. 迫切实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D. 土改使农村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答案】C【解析】【

11、详解】材料说明土地改革之后农村中出现的新的富农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此国家要实行农村合作化运动,故 C 项正确。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新富农现象,并不能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已是非常严重,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土地改革后新阶层的出现,并不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故 D 项错误。11.1985 年,邓小平指出:“外国有的评论家说,中国的现行政策是不可逆转的。我认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此处“不可逆转”的判断主要是基于A. 沿海经济开放区相继开辟B. 经济特区与农村改革的成功C. 人民公社化体制已经撤销D. 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答案】B【解析】【详解】19

12、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陆续实行改革开放,1979 年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成为改革开放的“不可逆转”政策,故 B 项正确。沿海经济开放区是 1985 年开始实行,故 A 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之时人民公社化体制并没有完全撤销,故 C 项错误。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1984 年,全面展开符合 1985 年史实,故 D 项错误。12.1938 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延安电影团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1942 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 ,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这现象意在A. 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B. 以文化宣传

13、增强抗战力量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D. 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 “延安与八路军以及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 ”的放映体现出抗战时期文化宣传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是用文化宣传来增强民众抗日的力量,故 B 项正确。延安地区并不是沦陷区,故 A 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 1937 年已经建立,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抗战题材电影,并不能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故 D 项错误。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在中央,明朝设都察院作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左右副都御史都察院坐院官人数一般为 6 人,其属吏人数为 7人;六科给事中共计 4

14、0 人。在地方,明朝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官员总数为 110人。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表面要受到都察院的管轄,但行使职权时往往可以不受约来,直接受皇帝控制;相对于都察院来说,六科给事中的独立性更强, “都察院管不了六科,六科完全是独立的并只对皇帝负责的监察机构” 。同时,御史的委任权属皇帝而不是吏部。监督官员的品级一般都不高,只有中央都察院的上官品级较高。其中最典型的是六科给事中,他们大部分时间才是正八品,却被赋予重任。他们可以轻易地接触到皇帝,他们可以参与权力核心摘编自郑永兰、梁润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材料二 1912 年 1 月 2 日颁布的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参议院行使监察权,

15、它有权议决临时政府的财政预算,调查临时政府的财政出纳等。1912 年 3 月 1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政府有广泛的监察权:“议决临时政府之预算;提出质问书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咨请临时政府,查办官吏违法事件;弹劾临时大总统、国务员”等。根据国会组织法的规定, “民国宪法未定以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定参议院之职权为民国议会之职权。 ”参议院及国会在其存续期间,积极行使同意权、财政权、质问权、弹劾权、查办权等监察职权,在实现行政权、立法权相互制约、行政机构与民意机构相互制衡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代小丽民国初年行政监察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监察制度的主

16、要特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新发展及其主要原因。【答案】 (1)特点:体系完备,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监察官员人数众多,职权扩大;监察权相对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官位卑而权重。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腐败和滥用权力;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但它是以皇权为中心,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怠政、懒政问题。(2)新发展:参议院行使广泛监察权;形成了新型的行政监察制度;对总统和国家公务员有弹劾的权力;监察权与行政权、立法权相互制约。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族资本主义经

17、济的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促进等。【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央,明朝设都察院作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左右都御史。在地方,明朝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归纳出体系完备,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网络,依据“在地方,明朝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官员总数为 110 人”归纳出人数众多,依据“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表面要受到都察院的管轄,但行使职权时往往可以不受约来,直接受皇帝控制;相对于都察院来说,六科给事中的独立性更强”归纳出监察权相对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依据“六科给事中,他们大部分时间才是正八品,却被赋予重任”归纳

18、出监察官位卑而权重。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遏制了官员腐败和滥用权、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问题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参议院对政府有广泛的监察权”“弹劾临时大总统、国务员”“ 行政权、立法权相互制约、行政机构与民意机构相互制衡”归纳新发展;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辛亥革命历史时期社会特点围绕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民主化进程等分析回答。【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 。“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 “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

19、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家庭联产承包任制作为断时期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有效安排,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就制度变革本身而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存在家庭联产承包和家庭承包经营两种不同的提法。但笔者认为,无论哪一种提法都不能简单概括这一时期的生产责任制,它呈现了阶段性的特点。也有一种观点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视为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张兆金“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再认识解读上述材料,可以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

20、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制度变革本身而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论述:该观点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历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12198412) ,这一阶段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1199112) ,这一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冲击“统购统销”制度。第三阶段是大转型阶段(19921199612) ,这一阶段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

21、开始转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第四阶段是大发展阶段(19971200212) ,这一阶段全面开始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并向现代市场农业转变的过程。可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观点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论述:该观点错误,二者具有本质区别,不应混为一谈。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这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实行的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相结合的经营体制。农村集体经济仍为主导地位,家庭承包经营是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相反,传统小农经济属于私有经济范畴,具有脆弱性和分散性。第二,家庭联产承包

22、责任制下农民只是以承包的方式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并非是所有权。可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对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而传统小农经济下土地是可以自由买卖的私有财产,从而难以抑制土地兼并。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答本题时可任意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论述。选择观点时,需要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高度提炼,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运用史实论证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合理、语言严谨。【解析】【详解】本体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中“家庭联产承包任制作为断时期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有效安排。但就制度变革本身而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的信息提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制度变革本身而言,并非一蹴

23、而就,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大突破阶段(1978121984 12)、大磨合阶段(19851199112)、 大转型阶段(19921199612)以及大发展阶段(19971200212)四个阶段分析论证。还可以依据材料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视为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提取观点,论证结合所学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使用和所有权与小农经济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回答。【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15.【 历史选修 1: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长期以来,人们对戊戍变法更为熟悉和注意,某种意义上,这主要还是因为戊戌变法的仁人志士的悲壮故事,更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和道德审美上的需求。但与戊戍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就新政各项政策措施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紛在海

25、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末新政的历史功过。【答案】 (1)不同:持续时间长;新政措施付诸实践;通过改革实现现代化成为士绅共识;社会动员程度大;涉及更多领域;影响更加深刻。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不同。(2)功过:新政是晚清政府的自救性改革;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引发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前途的深层

26、思考与探索;提升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促进革命形势的成熟;推动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 ,【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就新政各项政策措施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从时间长、社会动员程度、涉及领域、实施结果以及影响等比较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引起了从革命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纷紛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 ”的信息从改革主导者、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 、推行过程不同以及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不同回答。(2)依据材料和所

27、学从清末新政的性质以及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 革命形势的成熟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播等角度归纳回答。【点睛】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的改革题一般都由两问组成。第(1)问基本上都是归纳改革的措施,第(2)问大都是分析改革的作用、影响。归纳措施时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作答,分析影响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16.【 历史一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在美国从“特种战争”扩展为“局部战争”的背景下,中国一方面积极备战加强西南地区的线建设” ,在言语和行动上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国,对美国的战争升级表示反抗;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传递中国的底线,伴以更为强硬的军事行动继续对越援助。中

28、国政府坚决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国,但在出兵越南的形式和规模上态度谨慎,把战争限定在越南南方,使美国不能直接入侵北方,有效避免中美在越南战场上的正面交战。约翰逊决定介入越战,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空袭的同时,也以朝鲜战争的先例为底线,基于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的通盘考虑,不越中国底线。对中国而言,单方克制会让美国误读为软弱,一味强硬则可能激怒美国引发战争。而明示底线之后的克制,才能使美方真正重视,并也倾向于采取相对克制的行为,导向更有效的危机管理。摘编自范佳睿、翟崑底线之上的博弈19641966 年越战升级过程中的中美危机管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力避与中国正面交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

29、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在处理越战问题上表现出的政治智慧。【答案】 (1)冷战格局下美国战略重心在欧洲;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的有效警示与适度应对;60 年代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2)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应对方式灵活多样;坚守底线,从总体格局着眼;关注并团结邻国;针锋相对,适度把控;软硬兼施;军事斗争与外交斗智相辅相成。【解析】【详解】 (1)依据材料中越南战争时间联系美国国内和国际局势从冷战格局下美国战略重心、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朝鲜战争的教训以及中国综合国力迅速上升等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基于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的通盘考”“才能使美方真正重视,并也倾向

30、于采取相对克制的行为,导向更有效的危机管理”的信息从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方式灵活多样、坚守底线以及军事斗争与外交斗智相辅相成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选做题的答题要求一般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这就要求考生既要从材料中搜寻要点,又要结合教材知识和考生个人储备的知识。最低要求是把材料中的要点概括全面,保证得分率。1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早在黄埔军校及留学苏联期间,左权即以学习成绩优异著称。在抗战期间,他很细心地研究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題 论持久战等军事著作,研究敌人的战略战术,结合实际,写出论著。他一生军事著译丰富,已公开发表的有 40 多篇,牺牲后还有 1

31、0 多万字的遗著没有发表。左权的著译活动,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即已开始,更多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抗战开始,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左权在朱德、彭德怀的直接领导下,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他为了贯彻执行好党中央和毛泽东提的“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对游击战术问题作了大量研究,从 1939 年至 1941 年,先后撰写了埋伏战术 袭击战术 战术问题等论文。周恩来曾称赞他“是个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 。刘伯承、邓小平在回忆中说过:左权是“善于从经验中抽取与总结出原则的理论,发现规律,来指导新的实践”的“八路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摘编自郑成军事家左权将

32、军传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权能成长为“八路军最优秀将领之一”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评述左权军事著译活动的历史贡献。【答案】 (1)早年在黄埔军校与留苏的经历;细心研究毛泽东军事理论;研究敌人战略战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长期的革命斗争经验积累;八路军首长的关怀指导。(2)总结了革命斗争经验;丰富了人民军队的军事理论;有利于贯彻中央总体抗战方针;有利于提高部队的战术水平;推动了游击战术的创立与成熟;有利于八路军坚持华北敌后抗战。【解析】【详解】 (1)依据材料“早在黄埔军校及留学苏联期间,左权即以学习成绩优异著称”“抗战期间,他很细心地研究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題 论持久战等军事著作,研究敌人的战略战术”“对游击战术问题作了大量研究”的信息从留学经历、研究毛泽东军事理论以及长期的革命斗争经验积累等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善于从经验中抽取与总结出原则的理论,发现规律,来指导新的实践”和所学从总结了革命斗争经验、人民军队的军事理论总结、贯彻中央总体抗战方针、提高部队的战术水平以及对于八路军抗战作用等方面进行评述。【点睛】原因类解析题在新课标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做到角度全面。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角度分析,有时还需要从国际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