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 高中历史 选修三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复习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导学案学习目标类别 基础性学习目标 拓展性学习目标知识1.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覆亡;德军进攻北欧、西欧;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不列颠之战。3.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4.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法西斯国家侵略的东南欧诸国以及北非的政治、经济大概情况。能力1.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加深对战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本质的认识,学会比较深入地分析问题。2.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事件,学
2、会找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要点。运用图示法归纳本节学习内容,以形成一个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的知识结构。认识结合波兰、法国败亡以及苏德战争初期的情况,加深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理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表明,为战胜猖狂的法西斯敌人,必须团结起来和集中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力量,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学法指导利用图示法示意德国法西斯侵略欧洲诸国的经过示意如下:学习参考其一慕尼黑协定及其罪恶影响慕尼黑协定系指 1938 年 9 月 30 日,英、法、德、意共同签署的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阴谋协定。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不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军事工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德国对它早就垂涎三尺。 捷克境内有
3、 300 万日耳曼人,大多居住在苏台德区。1938 年 4 月,以汉伦为首领的苏台德日耳曼人党举行代表大会,提出把苏台德区从捷克分裂出去的“自治”纲领。希特勒以此为由,在德捷边境集结兵力,以战争相威胁,酿成所谓“五月危机” 。 前排左起: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英、法政府决意把苏台德区“赠送”给希特勒,推动德国东进反苏。两国经过磋商后分别表示,它们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而战。英、法的纵容使希特勒更加强硬。德国制订了进攻捷克的“绿色方案” ,预定 9 月 16 日下动员令,10 月 1 日进军。9 月 15 日,年近 70 的英国首相张伯伦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匆匆飞往德国。经过 3 小时的会谈
4、,他只从希特勒那里得到一项“保证” ,即在几天内两人再次会晤之前,德国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英、法两国经过紧急磋商,决定满足希特勒的要求,压捷克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9 月22 日,张伯伦再次飞往德国,在戈德斯堡与希特勒会谈。不料希特勒并不买账,又提出将捷境内其他操德语的地区统统划归德国,并对归并领土实行军事占领,限定 10 月 1 日以前解决问题。紧接着,希特勒宣布从 9 月 28 日起实行德军总动员,命令部队在 9 月 30 日以前作好战争准备。英、法政府被希特勒的战争叫嚣吓破了胆。9 月 29 日,张伯伦在半个月内第三次飞往德国,同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一起,在德国慕尼黑举行英、法、德、意
5、四国首脑会议。会议从 29 日 12 时 45 分开始,至次日凌晨 1 时半正式签署了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 。直到这时,一直在隔壁房间里等候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名代表才被带进会议厅,告之协定的内容。迫于国际帝国主义的压力,捷政府在德国限定的 6 小时内接受了慕尼黑协定 。1938 年 10 月 1 日,德军开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其他住有日耳曼人的地区。1939 年 3 月,斯洛伐克地区分裂主义者蒂索按照希特勒的旨意,宣布斯洛伐克“独立” ,要求德国“保护” 。3 月 15 日,德军开进布拉格,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其二珍珠港事件1941 年 12 月 7 日凌晨(夏威夷时
6、间) ,日本以大量海空军突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海军基地珍珠港,致使停泊在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史称“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端,与驻有美军的关岛、马尼拉港构成锥子形,插向西太平洋,是日本南进扩大侵略战争的主要障碍。1941 年初,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策划袭击珍珠港,以保障其南进作战计划的顺利实施。战前,日本进行了周密准备,欺骗麻痹美国。因此,直到大战在即,夏威夷岛上的美军仍毫无战斗准备。1941 年 11 月 18 日前后,日军以第 6 舰队 27 艘潜艇组成的先遣舰队,分别从横须贺、佐伯湾出发,分 3 路,直扑夏威夷,担负侦察监视和截击美舰队的
7、任务。26 日,以第 1 航空舰队 6 艘航空母舰为基干而组成的突击舰队,从单冠湾出发,沿北方航线隐蔽开进,赴瓦胡岛北面预定海域,担负空中突袭珍珠港的任务。12 月 2 日,先遣舰队和突击舰队同时收到“12 月 8 日(东京时间,夏威夷时间为 7 日)为空袭日”的通知。 “空袭日”选定在星期天。被日机击中的美舰亚利桑那号12 月 7 日 4 时 30 分,当突击舰队顺利到达瓦胡岛以北,即展开组织进攻。5 时 30 分,2 架水上飞机对瓦胡岛及其附近海面进行侦察。354 架舰载机用于空袭,分为两个攻击波。第一波 183 架,第二波 171 架。6 时,第一波起飞,由云层上空悄悄飞向珍珠港。7 时
8、 15 分,第二波起飞。是日天气晴朗,为日机提供了极好的攻击条件。7 时 49 分,突击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下令全军展开突击。此时,美太平洋舰队主力,除 3 艘航空母舰离港出海执行任务外,其余共 94 艘舰艇,整齐地停泊在珍珠港内,美海军官兵大都离舰上岸度假去了。岛上的 387架飞机成排停放在机场,飞行员多数不在机场。高射炮旁也只有少数几个炮手值勤。7 时 30分左右,美雷达兵多次发现有强大机群飞临,却误认为是己方飞机,未加防范。7 时 55 分,第一波突击机群开始实施连续 45 分钟的首次突击。8 时 40 分,顺利返航。8 时 55 分,第二波突击机群实施突击,与此同时,先遣舰队中
9、的特种潜水艇偷入港内,攻击美舰。9 时 45 分,突击全部结束。罗斯福签署宣战书 日本对珍珠港的突袭以损失飞机 29 架、特种潜水艇 5 艘的微小代价,炸沉炸伤美停泊在港内的全部 8 艘战列舰和 30 余艘其他舰艇,击毁美机约 180 多架,毙伤美军 3500 余人,摧毁和损坏了港内、岛上的大部分设施,取得巨大战果。美太平洋舰队遭此打击,完全丧失了元气,在以后的 6 个月时间不得不躲入苏联的“东方战线”“东方战线”是苏联于 1939 年 9 月至 1940 年 8 月,通过向西扩张领土,在欧洲东部建立的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防御德国入侵的防线。“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领土 46 万多平方
10、千米,人口达 2200 万,西部边界向西推进了约 300 公里400 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但它最终没有也不可能阻挡德军的大举东进。它的建立鲜明地打上了大国沙文主义的烙印,有损于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东方战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苏联继续占领。1991 年苏联解体前后,这些国家才获得独立或收回被占领土。偏海,暂避锋芒。偷袭珍珠港后,日本得以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猖獗一时。然而,也正是由于日本偷袭了珍珠港,才促使美国坚定地走到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前台。 历史知识学习交流教师: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从而把所学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
11、,我们的学习才会兴趣盎然,才会学有所用。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少有趣的帖子,其中一些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学生:老师常说,在研究国际关系时要注意国际关系三原则: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力量决定策略;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规律。但是,现在我们学习了“慕尼黑阴谋” ,阴谋是见不得阳光的,可张伯伦回到英国向人们宣称自己带回了和平,得到的是掌声和鲜花。那么,公开的秘密怎么会是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不是阴谋?维护当时的世界和平到底是谁的责任?谁的义务?我们反思慕尼黑会议,是西方国家英法为了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做出的努力,他们做出了牺牲和让步。尽管他们知道这样做违背了凡尔赛和约的精神,也许是饮鸩止渴。
12、但是,当时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去针对法西斯的进攻,难道要在人们普遍厌战的事实面前首先挑起对德国的战争?有责任的政府只能避免大的战争而不是挑起战争。当然,谁也不是神仙,后来战争的爆发不是慕尼黑会议时能够设想到的,有缺点也是时代的局限性。幸灾乐祸地看英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教师:看到学生在网上发出这样的帖子,一是感到高兴,学生开始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这是成长的过程。但是,看问题不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如果我们是当时的捷克人民,会不会把英法的出卖称为阴谋呢?在历史事件中,我们“只有用理解的同情”为当时所有的当事人的行为辩护,发现他们行为的合理选择的一面和判断错误的一面,我们才会从历史中找出教训。现在看二战的爆发,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缺少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特别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使对法西斯的斗争缺少国际联合。这也许就是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应该得到的历史智慧。解决现在的发展问题,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也许要发生一些变化,那就是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利益放在首位。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