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 学 年 吉 林 省 长 春 外 国 语 学 校高 一 上 学 期 第 一 次 月 考历 史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2、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以“夷”指外国人,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国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清政府( )A 外交观念发生改变B 已沦落为洋人的朝廷C 逐步实施平等外交D 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2中英在近代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来居
3、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人民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此条款( )A 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B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C 遏制了英国的侵略势力D 缓和了中英的贸易争端3“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这段话反映出( )A 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方
4、式发生改变,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B 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人民比清末更爱国C 五口通商对中国并没有危害,而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交流D 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反映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4它是处于封建没落时期的清政府和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第二次大较量,是一场近代战争。这场战争( )A 开始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B 促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C 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 使清廷沦落为“洋人的朝廷 ”5乾隆皇帝曾给英格兰国王乔治三世写过一封信。其中写道:“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来京,岂能一一听许?”这种状况开始打破于( )A 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马关条
5、约D 北京条约6“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这一“文件”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C 民报发刊词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7史载: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敌人威胁还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每天征用万余民工,宫中金碧辉煌,重殿叠宇,金龙殿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光彩夺目。在外征战的太平军将领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到天王府。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A 兴建天王府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B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C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D 成为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统治的象征8太
6、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的“剪辫”行为(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A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 弘扬了传统文化C 体现了民主自由思想 D 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91853 年,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中央出版机关刷书衙。除了印刷一般的书诏、文告、营规、田凭等文件外,还发行宣传小册子,如天命诏旨书、天朝田亩制度、三字经等,这些册子篇幅不长,文字通俗易懂,便于群众阅读。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 )A 中国完全实现了近代化B 领导人尝
7、试利用先进文明成果C 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普及D 领导人已经跳出了阶级局限性10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 自然灾害频仍B 社会治安混乱C 土地兼并严重D 官吏贪暴腐败11 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
8、 )A 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B 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C 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D 最早进行“器物”及政治改革的实践12“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从该诗中不能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 甲午海战战斗壮烈B 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 C 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D 反割台斗争得到清政府支持13古代的中国是东亚地区的中心,包括朝鲜在内的许多国家,要经常性地来中国朝贡。1895 年,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这一变化说明( )A 朝鲜国际地位上升B 清廷追求平等外交C 传统宗藩体制破坏D 中国民族意识觉醒14近代某不平等
9、条约中曾约定:“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包括“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该不平等条约是( )A 马关条约B 天津条约C 南京条约D 辛丑条约15史学家蒋廷黻把某次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形容为“引狼入室”,从而引发了下图中瓜分中国的漫画。这次战争是( )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6陈独秀说国家: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不相下,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
10、争( )A 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B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C 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D 激化了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171918 年,李大钊说:“时至今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李大钊所说的“义和团的思想”主要是( )A 爱国B 笼统排外C 扶清D 愚昧忠君18有学者认为,19 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 遭到了列强的镇压B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C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 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
11、物19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B 全面赞扬与肯定C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D 否定其排外主义20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该条约签订后( )A 沙俄侵占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B 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开始渗入内地C 列强在华办厂合法化D 北京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 ”21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
12、袁世凯于 1915 年称帝、张勋于 1917 年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A 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B 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C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 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2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 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 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B 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C 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D 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2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规定的进步意义在于( )A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 宣扬了
13、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C 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D 一定程度上限制总统专制独裁24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这些现象( )A 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B 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C 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51911 年 10 月 11 日,某城贴满了告示,上面写道:“今奉军政府令,告我国民知之:凡我义师到处,尔等不用猜疑。共图光复事业,汉家中兴立期。建立中华民国,同胞其毋差池!”这座城市是( )A 北京B 南京C 上海D 武汉26斯塔夫里阿诺
14、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他们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这表明辛亥革命( )A 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 对美帝国主义抱有幻想C 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D 完全抛弃中国政治传统27民国定都问题一直是焦点问题。清帝退位后,定都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申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南北二者比较之,则江左为偏安之局,北京有建瓴之势。若进而言武昌,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恢恢帝都,无逾于此。”申报认为( )A 南京环境安定适合定都B 北京能领导全局适合定都C 武昌位置居中适合定都D 地理
15、位置对定都没有影响28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基于上述认识,孙中山( )A 组建临时政府B 筹建同盟会C 策划武昌起义D 成立兴中会29民国初年,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康有为认为袁“首为罪人”,主要指袁世凯( )A 出卖维新派人士B 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C 逼迫宣统帝退位D 倒行逆施,复辟帝制301907 年,浙江巡抚张曾敭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
16、,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 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 清末舆论界支持革命C 巡抚张曾敭徇私枉法D 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31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A 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B 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C 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D 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32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1859 年),洋人来换合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
17、。”这次“换约”事件( )A 使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 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 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 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33下图为 19 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该漫画表明( )A 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 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C 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D 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34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 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B
18、 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 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D 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35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 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C 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材料二 美国学者
19、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材料三 据史科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我们考查 19 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
20、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据 1912 年 3 月 5 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2018-2019 学 年 吉 林 省 长 春 外 国 语 学 校高 一 上 学 期 第 一 次 月 考历 史 答 案1A【解析】清政府蔑称外国人为“夷”,是“天朝上国”心态的反映 ,
21、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用“夷”字,说明“天朝上国” 规制受到冲击, 外交观念发生改变 ,故 A 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 B 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用“夷”字, 与向西方学习法律没有关系,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旨在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题眼是“不得提书夷字”。2B【解析】【详解】“广州等五港口英商”说明是中英南京条约,“即听该地方人民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属于司法方面事宜,说明中国司法主权被破坏,故 B 项正确。条款是涉及治外法权问题,破坏了中国司法主
22、权,并不是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故 A 项错误。中英条约并不会遏制英国的侵略势力,故 C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中英贸易的问题,故 D 项错误。3D【解析】据材料“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不同时代的人对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认识不同,反映了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故 D 项正确;外国侵华没有将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国时期人民比清末更爱国,故 B 项错误;五口通商对中国有危害,故 C 项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注意从两个时代的评价入手,学生
23、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清末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状况等方面分析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B【解析】【详解】“处于封建没落时期的清政府和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第二次大较量”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此次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进行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故 B 项正确。A 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影响。C 是甲午中日战争影响。D 是辛丑条约影响。5D【解析】【详解】材料中乾隆帝的意思是西方列强不允许入京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在 1860 年签订北京条约开始,故 D 项正确。 A 是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 是在北京设立使馆界。C 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的开始,排除。【点睛】天津条约(1858
24、 年) 北京条约(1860 年)割地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开埠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增开天津为商埠其他权利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承认天津条约有效6A【解析】材料“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清朝封建地主所有制,建立“平均主义”理想社会的愿望,这属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故 A 正确;资政新篇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农民阶级运动的产物,故 B 错误;民报 发刊词提出三民主义,追求民主共
25、和,不符合题意,故 C 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 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B【解析】【详解】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与材料中“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农民阶级追求享乐,体现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追求享乐,但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指导,故 C 项错误;推翻清朝统治要依靠革命斗争,
26、与材料中“大兴土木”不符,故 D 项错误。【点睛】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天京变乱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结果,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8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以知,太平天国主张剪辫蓄发是因为 “当时人”破坏了传统, 指的是清政府建立后对服饰的改变,破坏了汉族的传统 。辛亥革命剪辫易服是为了革除清政府的藩篱 ,因此他们的共同点都为了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说明二者的“ 剪辫”行为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故 A 项正确。二者的行为与弘扬了传统文化无关,排
27、除 B 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太平天国时期还未强调民主自由的思想, 故 C 项错误;剪辫蓄发、剪辫易服不能体现民族平等,故 D 项错误。9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 项中“完全实现近代化”太过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中央出版机关刷书衙”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尝试利用先进文明成果,向群众阐明革命道理传播知识,这是太平天国重要的宣传方式之一,B 项正确。C 项中“普及”说法太绝对,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普及,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0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28、。本题的解题关键词语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其大意是农民起义是因为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引发了阶级矛盾,D 项符合题意,正确。 ABC 三项在材料内容中并未体现,直接排除。故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 爆发的背景11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认为洪仁玕的进步性在于“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所以 A 选项排除;D 选项说法错误,最早进行“器物”和政治改革的是洋务运动;B 选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起义,不是民主革命,所以宣传的思想也不是民主革命思想;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
29、革命1840-1900 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名师点睛】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我们要明确两个时间段,一个是运动前期,代表性的著作有天朝田亩制度,是纯纯的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另一个是运动后期,代表著作是资政新篇,反映出的是资产阶级的一些思想。12D【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海东龙泣舰沉波”反映了甲午海战战斗壮烈,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上相锚轩出议和”反映了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反映了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反割台斗争得到清政府支持,故 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
30、。13C【解析】朝鲜以前是清政府的藩国,经常进行朝贡贸易,甲午战争后,朝鲜不在进行朝贡,说明传统宗藩体制破坏,故正确;朝鲜国际地位并没有上升,故错误;朝鲜不属于外交方面事宜,故错误;民族意识与材料无关,故错误。14A【解析】【详解】马关条约规定开放长江沿岸的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符合材料“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的信息,故 A 项正确。B 开放的是南京等通商口岸。C 开放的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D 没有涉及开放通商口岸。15C【解析】【详解】图片反映出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漫画,故 C 项正确。鸦片战争只有英国参与,故 A
31、 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只有英法参与,故 B 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时列强已经完成对中国瓜分,故 D 项错误。16C【解析】根据材料“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可知由没有国家概念,到有国家意识,故陈独秀强调甲午战争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C 项正确 。抗日救亡蓬勃兴起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与材料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不符,排除 A。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但材料没有涉及;而是强调强调甲午战争唤醒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激化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而是强调强调甲午战争唤醒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排除
32、 D。17B【解析】材料中“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强调的是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文明,“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则强调抛弃义和团的“灭洋”,即笼统排外思想,B 项正确。AC 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不符合史实。18D【解析】从材料“19 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 ”“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可以看出,19 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爆发,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并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群众基础,故 ABC 项错误。点睛:材料“19 世纪末的中国”“
33、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然后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即可。19A【解析】【详解】“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排斥一切外洋文明”说明对义和团运动的否定,但“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说明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列强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企图,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功绩,故 A 项正确。材料是否定和赞扬并存,并不是完全赞扬,故 B 项错误。C 和 D 只是材料中观点一部分,排除。20D【解析】【详解】“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是辛丑条约签订中内容。该
34、条约中规定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故 D 项正确。A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签订系列条约;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开始渗入内地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 B 项错误。C 是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21A【解析】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的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说明了近代中国民主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艰难的,故 A 项正确;辛亥革命的时代局限性是没有明确的反帝,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恰恰说明民主共和没有深入人心,故 C 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和袁世凯称帝时还未出现军阀割据,故 D 项错误。22B【
35、解析】试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主保中国,次保大清”的是为救亡图存,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保大清,次保中国”的是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地主阶级顽固派;“只保中国,不保大清” 的是主张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故本题选 B。23D【解析】材料“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体现了责任内阁制, 一定程度上限制总统专制独裁,故选 D;主权在民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A;BC 与材料无关,排除。24B【解析】根据“武昌起义后”“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 ”“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可知,武
36、昌起义后,立宪派、旧官僚纷纷走上脱离清政府、甚至对立面,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B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统治瓦解的情况,C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5D【解析】从材料“1911 年 10 月 11 日” “今奉军政府令”“建立中华民国”可以看出这是武昌起义后,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26A【解析】据材料“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辛亥革命照搬美国制度,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故 A 选项正确;学习美国制度不等于对美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故
37、 B 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故 C 选项错误;D 选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27C【解析】根据材料“若进而言武昌,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恢恢帝都,无逾于此”得出武昌位置居中适合定都,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可知申报认为南京环境不适合定都,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北京有建瓴之势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得出北京不适合定都,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地理位置影响定都,故 D 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若进而言武昌,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恢恢帝都,无逾于此”。28B【解析】【详解】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力量
38、须有所联合,强调分散的革命力量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各地分散的斗争迫切需要统一的组织和领导,为此成立同盟会,故 B 项正确。临时政府是辛亥革命胜利后,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组织,不是革命起义,故 C 项错误。兴中会属于革命团体不是政党,故 D 项错误。29C【解析】【详解】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不主张推翻清王朝皇帝制度,所以认为“则袁世凯首为罪人”是因为逼迫宣统帝退位,故 C 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康有为对于袁世凯出卖维新人士信息,故A 项错误。康有为不赞同实行革命方式,故 B 项错误。此时袁世凯还没有进行复辟活动,故 D 项错误。30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39、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时期民权意识逐渐觉醒,A 项符合题意; BCD 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 A 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革命思想的传播【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大革命事件(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大事件,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2)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务,建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31B【解析】【详解】材料“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
40、成功”表明清政府官员对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危害认识不足,说明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故 B 项正确。 AD 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点睛】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的规定是一种片面的协定关税税率。它只规定英商对华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方商量,而未规定中国对英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英方须同中国商量。其结果便形成了中国单方面的减让关税税率。因此,这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严重侵犯,是一项影响极深远的经济侵略措施。32A【解析】从材料“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换约”事件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组成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人中国内地,故 A 项正确;
41、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 B 项; 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排除 C 项; 马关条约允许各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排除 D 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确定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这次战争的影响来确定答案。33C【解析】【详解】材料中漫画是说在西方传教士不能拯救中国的情况下,日本准备进军中国,结合 19 世纪末可知是甲午战争中国面临着危机,故 C 项正确。洋务运动此时已经失败,故 A 项错误。列强瓜分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 B 项错误。漫画不能说明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信息,故 D 项错误。34C【解析】
42、【详解】材料中“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对西洋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盲目地排外体现了他们对近代历史发展趋势的非理性认识,故 C 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义和团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排除 A 项;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并没有起到促进历史转折作用,排除 B 项。材料不是从义和团运动性质角度阐述,故 D 项错误。35C【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材料“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 社会舆论空前活跃”正是民主共和思想影响结果,故 C 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 A 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
43、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故 B 项错误。辛亥革命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 D 项错误。【点睛】辛亥革命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6(1)材料一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带去巨大屈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三观点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大。(2)评析:材料一的观点是从历史发展和世界形势的角度,站在近代国家和我们现代人立场上评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而材料二、三是从当时人的立场来看,当时人没有关税主权观念和司法主权
44、意识,世界历史已进入近代,而当时的大部分国人的思想仍停留在古代,仍然是天朝上国思想,所以更多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事件,未产生太大影响。【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否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消极角度归纳观点;材料二“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以及材料三“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归纳出鸦片战争属于地方事件。(2)依据材料中两者观点从“历史发展和世界形势的角度”分析,材料二和三从“当时人的立场来看”分析回答;评价历史事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近代化等角度思考回答。37(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
45、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都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2)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解析】(1)根据材料一所提供的角度“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结合所学,即分析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原因,应该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由材料“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坡、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
46、的纲领。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可知张之洞督鄂期间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帝国主义加紧在湖北地区资本输出;20 世纪初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增强;新军易于接受新思想;形成了知识分子群;会党势力也倾向革命;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成立,在新军和民众中作了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清末新政的破产和皇族内阁的出台使革命思想得以更进一步传播。(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角度“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结合材料“专制政体灭清朝灭”可以得出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内阁成新官制成”可以得出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新教育兴新礼服兴鞠躬礼兴”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近代化。点睛: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很关键,最后组织答案,语言要规范。问题中“根据材料”,即需要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结合所学知识”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和所获得信息,并整合一起解决需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