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写作指导,热点分析自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出现以来,关系型话题作文风靡全国,2004年达到极盛。 全国卷(四套)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 其他省市: 材与非材(天津) 平凡与自豪(辽宁) 语言与沟通(广东)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重庆) 人文素质与发展(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只占总人口的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
2、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对此,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见闻,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像,抒发感情,等等。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2004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
3、莽丛林间,玛雅文明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个字。不得抄袭。,2007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4、。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审题分析: 从正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助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文环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
5、,真挚的感情引导健康的审美意识(爱憎分明)。 从反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任人唯亲、偏信则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乌及屋等。 全面地看,感情有亲有疏,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能受情感亲疏而左右。,何为关系型作文话题 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如:“失去与获得”、“感情的亲疏 与对事物的认知” 、“我与地坛”,【思维点睛】,关系型话题的特点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直接亮出话题。 如200
6、1年北京模拟考题,直接要求以“冷与热”为话题作文。 由具体材料抽象出话题。如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先是转述韩非子“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再提出两个问题,而后抽象出话题,如“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如“行走在消逝中”。,关系型话题审题要旨,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辨明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间的关系。,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几种主要的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如“自由与纪律” ,“平凡与伟大”, “磨砺与成功”
7、,“大与小”,2.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成人与成才” ,“学与问”, “言与行”,“说与做”,“山与水”,3.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再如:“自信自满自负”、“向前看与向钱看”、 “卑鄙与高尚”。,如“痛苦与成功”: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8、。,4.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再如“名师与高徒”。,要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话题的诸个要素,有些话题的构成要素,从何种层面解读较为简单,一目了然。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学历与能力;“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痛苦与成功”谈的是过程和结果;“我与地坛”谈的是人与空间;“平凡与伟大”往往指具体的言行与抽象的精神品质。,有的话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话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
9、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假如你要写记叙类文章,你就得先将关系具体化,再将具体化的关系化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进行描述,文章一定要注重以细节传情。,假如你要写议论文,你也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了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一定要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文体写作须知,关系型话题作文的误区1顾此失彼,只谈一面。如“弯路与直路”,应该两方面都
10、谈,不能只谈一个方面。2态度暧昧,中心不明。如“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位考生结尾抛出一句:“到底是要相信自己还是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呢?请你评定。”不表明自己的观点,左右为难。3缺乏材料,内容空洞。这是不少考生的通病,一旦话题范围比较小,学生就束手无策,不会借用一般材料。4题目随意,不明关系。不少考生题目太“时尚”,而扣不准关系话题本身,显得不伦不类。,“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11、。,9月月考作文题目,你如何审题?,立意一 思辨生活见功力“走”可以理解为移动、旅行、探索、运转、上升、提高“停”可以理解为上述状态的停止。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任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推荐文章:记叙文、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生就像旅游,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有好风景,人就越想往前走,但是人的精力有限,需要停息片刻,才能更好地前进。人生又像是一场马拉松赛跑,需要中途补充能量,才能够跑到终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之后,感到自己的知识跟不上发展,于是又要去进修,这种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停顿,但是这种停顿是为了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而做的
12、短暂歇息,是为了今后发展得更快而做的短暂停留。,走与停,回顾历史,战国时期的游说家苏秦,第一次游说没有成功,他的嫂子见他没有出息,整天刁难他,但是苏秦知道自己的观点不能打动国王,一定是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于是他忍受哥嫂的刁难,开始“头悬梁,锥刺骨”,后来终于成功游说秦王,成为战国时期伟大的策划家。苏秦在家的隐忍学习,正是人生路上的暂时停顿,这停顿,就好比花儿含苞待放,这停顿,就好比蓄积力量的马儿吃草,这停顿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做的短暂歇息。这停顿,正是为了今后的向前迈进而做的短暂休息。像这样在人生路上行走中善于停顿的人,何止苏秦一个呢?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了兴复大汉天下,在无路可走的情况
13、下,他只好屈辱在曹操的兵营中种菜,他的短暂停留就是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正是因为他保存实力,才有后来的东山再起。这种停顿是智者的选择。,人生的旅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坷不平的荆棘,要想继续行走,就要拔掉荆棘,要拔掉荆棘就有可能停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停顿就是调整,停顿就是为了后面走得更好。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都遇上过人生的荆棘:屈原、司马迁、嵇康、阮籍、李白等文豪都曾经在人生的路上停歇过,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停顿,是因为小人的加害,国君的昏庸,他们的停顿,是为了自己和他人走得更好,但是他们的歇息、他们的停顿,是为了实现更加远
14、大的理想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生路上的停顿就是为了走得好,走得远,走得更加冠冕堂皇!,名师点评文章开头连用两个比喻,将人生比作“旅游”“马拉松赛跑”,指出“需要停息片刻,才能更好地前进”“需要中途补充能量,才能够跑到终点”,巧妙扣题,再联系现时议论,然后引用大量事例加以论证,最后辩证指出走与停的关系:停是为了更好的走,是为了实现更加远大的理想目标。文中事例丰富,有很强的说服力,苏秦、刘备、屈原、司马迁、嵇康、阮籍、李白,一个个历史文化名人,正反对比,显示作者的文化底蕴丰厚,而且详略得当,观点明确,立意高远。,立意二 解读人生多样性树欲静而风不止,地球看似停止实际在飞速运转、不停运动,人生的火
15、车如果不停就失去了走的意义,垄断者希望停留在最有利的状态而竞争者则迫使其向前走。没有行千里路的人生历练就没有运筹帷幄的潇洒,人生的行走朝向高处留下了坚实的脚印,而停下脚步来欣赏风景依然是最美的享受要注意精选材料,凸现中心,所用材料要作必要的解释和阐发,以免言之无物。,懂得节奏的生命最美好生命是一部乐章,需要激昂,也需要休止符的抚慰。乐章因节奏而动听,有节奏的生命才最美好!人生是海,我们需要不断斩浪前行,也需不时找个港湾停靠;人生是山,我们需要不断向上攀登,也需不时找片绿阴休憩;人生是天,我们需要不断振翅高飞,也需不时找朵云彩依偎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前行,更要不时停下,为下一次的前行蓄势,
16、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懂得节奏的生命最美好! 悲情逸飞,我为你落泪大概有一年了吧,至今我都不愿接受,一个天才艺术家已经从我们的生命中远去。,你知道你是多么令人惊叹吗!画油画,你至今仍保持着中国画家的最高身价;搞艺术设计,你的作品件件堪称极品;拍电影,没想到理发师竟成了你的诀别之作!天妒英才啊!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你是因为过度劳累病倒而憾离人世。逸飞啊,你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成就,为什么不懂得要活得从容一些呢?你不停向前赶路,却最终倒在了路途中!你的逝去,为2005年度中国“过劳死”的名单上又增添了一个令人悲痛的名字,那给多少人的生活蒙上阴霾,给整个中国艺术界造成多大的灾难哪!泪湿衣襟,我的泪,为你而
17、流,也为那些只顾前行不懂停下休息的人们。,潇洒王石,我为你喝彩也许中国企业界再也找不出一个比你更让人叹服的榜样了吧。作为CEO,你领导的企业是行业翘楚,这已经令多少人艳羡不已了,而你工作之余生活的精彩绝伦更令人赞叹。你一年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处理公司的事务,其余的时间,都用于养精蓄锐的休闲上。于是,我们看到你勇攀七大洲高峰王者的留影;看到你在摩托罗拉手机广告中精彩的演出;看到你携自传道路与梦想在全国签售的大受追捧。王石,你用自己人生的精彩演出为我们证明,生命中的走与停可以如此和谐完美! 掌声雷鸣,我的掌,为你拍响,也为那些懂得生命节奏的人们。生命漫长而艰辛,我们何不从容走过,在走与停中尽享生
18、命的美好,毕竟,懂得节奏的生命最美好!,简评:本文标题新颖,紧扣话题,统率全篇。文章开头一、二段巧妙地扣住“走与停”的话题,富有诗意地亮出了鲜明的观点:懂得节奏的生命最美好!特别是第二段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充分展示了考生驾御语言的功底,深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接着文章采用添加两个小标题的方式,选取当代两个名人为典型材料阐明了“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前行,更要不时停下,为下一次的前行蓄势,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懂得节奏的生命最美好!”的道理。,立意三 挖掘历史知兴亡关系型话题作文,重在对考生的思辨能力的考查,必须揭示出两者存在的关系,不可偏废,则就会跑题。“走”是为
19、了前进,为了接近目标,“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更快地接近目标,直行而 不走弯路。这就是“走”与“停”的辨证关系。 推荐文体:议论文、记叙文、议论性散文。,走与停的选择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题记面对困境有两种选择:走与停。走即是努力,用辛勤的汗水绘就天边那道绚丽的彩虹;停即是放弃,一步步地堕入失败的深渊。历史的烽烟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年轻的越王勾践站立在城楼上,看着强大的吴军冲入越都,看着自己身后的国土一点地沦陷。闻着随风扑面而来的血腥味,勾践抛舍锦衣玉食卧薪尝胆。二十年如一日的辛苦,二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换来了吴军的节节败退,换来了越军在吴都城楼上的欢呼。勾践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走出了困
20、境,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历史的长河依旧不停地向前流动着,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的漫天大火宣告了秦王朝的灭亡,也宣告了又一个群雄并起年代的到来。项羽以其西楚霸王的雄姿站立在了历史的最前沿。造化弄人,天意诚难测。纵使项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软弱与犹豫仍然使他陷入四面楚歌之中。面对涛涛的乌江水,项羽回想起当年破釜沉舟的豪情壮志,手中利剑划破长空,给英雄的一生画上了句号,项羽选择了停,也选择了失败,纵然还有富饶的江东,还有翘首以待的八千子弟。,历史的车轮势不可档,滚滚前行,多少英雄豪杰在走与停中做出了选择。有的人忍辱负重,如勾践一样看到了风雨后的彩虹,更多的却堕入
21、失败的深渊。假若项羽不是自刎乌江,而是养精蓄锐,卷土重来,那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但历史是残酷的,没有走下去的勇力又何来成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面对那嶙峋的山石,又怎能看到困境之后美丽的风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走与停已成过往,然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如今且看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走与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简评:本文扣题紧密,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全文紧紧扣住“走与停”的话题,阐明了面对困境,不同选择的“走与停”,其结果迥异,事关一个人的得失成败。应以历史人物为镜,选择好 “走与停”,意义重大,行文表意前呼后应,结构非常严谨,这是本文的优点之一。选材典型,表述精当,语言流畅,议论深刻透彻是本文又一优势。越王勾践人生路上的“走与停”,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项羽人生路上的“走与停”,落得了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悲剧。这两个典型历史人物在文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倒数第二自然段的议论,恰到好处地深化了主题。再则,本文“题记”的写法,三处名句的恰当引用,也显得与众不同,展示了考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扎实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