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38904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6.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题西林壁,古诗两首,游山西村,题西林壁(宋)苏轼,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题西林壁(宋)苏轼,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

2、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读诗句,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解诗题,题西林壁,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从正面看,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侧面,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连绵起伏的山岭,山岭,侧看,高耸入云的山峰,山峰,山岭: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3、。,远,近,高,低,横看庐山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庐山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远,近,低,高,各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认识,面貌,庐山所呈现的景象,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因为,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4、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自己,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 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 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 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诗的大意是:,背一背:,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 侧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身在 。,背古诗,(1)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5、,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盲人摸象,画杨桃,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诗句运用:,诗歌描写了(,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所看到的不同景象,),启发我们,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的想象所迷惑,)。,(,返回,拓展阅读:,1、比一比,再组词。,缘( 缘分 ),绿( 绿色 ),隐( ),稳( ),侧( ),测( ),峰( ),锋( ),当堂小测,1、比一比

6、,再组词。,缘( 缘分 ),绿( 绿色 ),隐( 隐藏 ),稳( 安稳 ),侧( ),测( ),峰( ),锋( ),当堂小测,1、比一比,再组词。,缘( 缘分 ),绿( 绿色 ),隐( 隐藏 ),稳( 安稳 ),侧( 侧面 ),测( 测量 ),峰( ),锋( ),当堂小测,1、比一比,再组词。,缘( 缘分 ),绿( 绿色 ),隐( 隐藏 ),稳( 安稳 ),侧( 侧面 ),测( 测量 ),峰( 山峰 ),锋( 锋利 ),当堂小测,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

7、(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著作,剑南诗稿沈园,游 山 西 村(七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指腊月酿的酒,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

9、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猪,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重叠,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为,怀疑,明艳,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0、。,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你能举个例子吗?,思考:,道理:即使陷入重重的困境也不要放弃,只要抓住契机就会解决问题,要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与“绝处逢生”同一道理。,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成语典故:柳暗花明 陆

11、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中有这样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