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门里东汉壁画墓,东门里壁画墓,1983年11月6日,辽阳旧城东门里文庙街居民在庭院内建永备菜窖过程中发现一座壁画墓。 墓在辽阳老城东门里南75米的明城墙基下。墓室用淡青色页岩大石板支筑,由东、西棺和明器室组成。平面呈丁字形,四壁石板围立,底、盖石板平铺,四根石柱支筑墓顶,墓门在南壁中部,石板外封,方向南偏10度,门外墓顶砖砌翼墙。墓内通长360米,宽310米,高154米。墓内人骨架3具,东棺室儿童1具,西棺室男女2具,葬式头北足南,仰身直肢葬。葬具白灰枕,苇席和白灰满铺一层敛尸。此墓为家族合葬。随葬物以灰黑泥质地陶器为主,29种62件,主要有罐、套盒、长颈瓶、壶、瓮、房、灶、井等陶明器,仿漆
2、器的陶案、陶耳杯,银指环、铁刀、漆奁、锯齿纹铜镜和半两五铢铜钱等。均置于后部明器台和棺室、门内。此墓当为东汉中期墓葬。壁画内容反映墓主人是辽东郡属下一个三百石文职或相当于县令一级官员。,东门里东汉壁画墓,前言 东门里壁画墓室结构 辽阳城明城墙东门 出土文物 壁画欣赏 东门里壁画墓现状 参考资料 发掘者冯永谦,1983年11月6日,辽阳旧城东门里文庙街居民在庭院内建永备菜窖过程中,发现一座石板支筑的壁画墓,辽阳市文化局和省文化厅闻讯后,即至现场调查,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随即,辽宁省文化厅通知辽省博物馆文物队与原辽阳市文物管理所对此墓进行清理,并对壁画作了临摹。壁画墓的清理工作,于11月16日
3、结束 .墓室平而呈“丁”字形,方向南偏西10度,由东、西棺室和明器室组成。墓内通长3 .60、宽3.10、高1.54米。 基门在南壁,分左右两门洞通向棺室。墓门通宽2.35、高1.2米。,辽阳城明城墙东门(民国时期摄影),辽阳城明城墙东门复原,辽阳城明城墙,辽阳城明城墙东门平夷门,瓮城是为了加强城池或关隘的防守,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明朝重视对城市的防御,城池多设有瓮城。,明代东北地区最大的城池辽阳城“重见天日”,中新社辽阳12月6日电 (孙林 张曼)。记者6日从辽宁省辽阳市文物保护部门得到证实,当地发现的三处呈圆弧状分布的古墙残基,为明代辽阳城东门
4、“平夷门”的瓮城和敌楼遗址。 明代辽阳城是东北最大的城池,城池平面呈“曰”字形,分南北二城,南城为主城,城高约10米,周长约8000米,设城门6座,其中东门名为“平夷”。此次发现的辽阳城东门瓮城和敌楼遗址位于辽阳市一处建筑工地,当地施工单位在建造地下停车场时挖出了大段残缺的城墙和泛白的青砖块。由于出土的墙体砖块间用石灰黏合,考古学者据此推断该遗址为明代辽阳城城墙。 辽阳考古研究所文博专家孙志奇介绍说,此次发现的瓮城和敌楼面积约2700平方米。从城墙遗迹可以看出,城墙的墙体为砖包夯土砌筑,宽度约7米,城墙顶部足够多人并排行走,印证了史料中辽阳城古城墙“高厚壮固”的说法。孙志奇说,根据出土的遗址判
5、断,明代辽阳瓮城城墙坚固,城内有完善的排水设施,可驻军、屯粮,这些都是明代戍边以及军屯制的重要证据。据了解,辽阳虽是辽宁省一个地级市,却拥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曾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军事重镇,历史上有多个地方割据政权在此定都。-2011年12月06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墓葬情况,这座壁画墓位于辽阳原明代旧城东墙南端平夷门南处的城墙内侧墙基下。城墙已铲平,地表下还保存墙基2.15米。墙根部再下0.6米即为壁画墓的墓顶石板。石板上部因有高大的城墙,并经过夯打,墓顶石板有数处断裂。墓葬地面因是辽阳城的城垣,已无封土痕迹。但地表下墓室周均的七层均保持原状,在城基下的墓
6、项部仍可看到厚0.35米的夯土层,夯层厚25厘,是残存的建墓时的原封土,因此可知此墓原是有封土的。,东门里壁画墓室俯视平面图,飞廉在辽阳汉画中也时有出现。东门里壁画墓中就有在水波勾连纹的中部画一只白色马形飞廉形象,其特点与马王堆帛画中着衣神兽有些相似,专家考证释为“飞廉”。这也是“羽化升仙”思想的反映。这种兽身子似鹿,头上长一角,角尖朝前,即风伯飞廉。“飞廉,神禽,能致风气”。晋灼日:“身如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这些描述与壁画流云图案装饰中点画的怪兽基本相符。 羽人形象在辽阳汉画中也有所展现。“羽人”,即成仙升天之人。东门里壁画墓绘有两只白色羊首人身的异兽,头有曲角,身披长毛,奔
7、走追逐在波涛之中,当是羽人形象。汉代对于“羽人”的解释就有这样记载:“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谓升天。”王逸注:“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可以说羽化升仙的思想对汉代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石壁上的彩绘画有门卒图:站立男子头结黑色牛心帻,着右衽短衣,黑绿领袖,手执长方形盾和环首铁刀;小吏图:头戴黑色单梁进贤冠,着束腰青长袍,腰带一棒状器,拱手执棨戟;出行图:画二骑吏,一人头戴黑色屋形帻,着右衽白袍,黑缘领袖,一人倒骑马,身着圆领长袍,持环首铁刀,一辆轿车在后,幔圆朱篷,驾一黄牛;宴居图:画一男子坐像,黑冠袍,一女立像,高髻,着红色束腰
8、拖地衣裙;墓顶板天象图:画日上金鸟,月上蟾蜍及数十个红色星点;装饰图案,西壁画水波纹中画一马形飞廉,东壁水波纹中画白色羊首人身异兽,头有曲角,身披长毛。,文物展柜,东汉陶薰炉-东门里壁画墓出土,东汉陶盉-辽阳东门里壁画墓出,东汉束腰形套盒-东门里壁画墓出土,东汉有把陶杯-东门里壁画墓出土,东门里壁画墓出土-,东门里墓和玉皇庙2 号墓的明器台向左右扩展形成后廊显然要比前期成熟一些,只是棺室仅以立石简单分隔,并留有较大间距。棉花会社墓采用双室结构不见于前,当受中原影响所致。东门里墓壁画内容较简单,家居图、车马图的描绘尚嫌稚拙,反映壁画艺术在辽东尚未完全发展。东门里墓和棉花会社墓所出陶房、灶、俎、鼎
9、均极相类,说明两者年代接近。后者又出有器身如洗状,圜底,浅腹,口沿外敞,口沿下有三匝凸弦纹,底加三足的陶鼎。这种鼎还曾发现于河南洛阳烧沟1037 号墓、内蒙古和林格尔墓、山东济南青龙山墓和济宁普育小学墓等。烧沟1037 号墓出有东汉建宁三年(170)镇墓瓶,和林格尔墓报告作者将年代定为东汉永元五年(135)至二世纪六七十年代,青龙山墓年代应在东汉晚期前段的桓帝至灵帝初年,济宁普小墓年代在东汉桓灵之时。这便为判断此期墓葬年代提供了参考。另外与前期流行的圆灶相比,此组墓的方灶也当是东汉中期以后产物。东门里墓出土铜镜背宽缘,外圈饰卷勾纹,内圈饰锯齿纹,镜钮外围为对称的两条奔龙,外为一圈凸弦纹和芒状条
10、纹,大体属于东汉中期始现,晚期流行的龙虎镜系统。钱币包含四铢半两及五铢两类,从五铢钱特征上看,多系“釒”旁清晰、“朱”旁圆折的东汉五铢,且制做精好。同时,辽阳地区东汉末年墓葬中常见的剪轮五铢、綖环五铢、四出五铢等均不见于此墓。据后汉书孝灵帝纪,四出五铢始铸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东门里墓或当早于此。综合前述因素并考虑年代上与前期的承接可以认为此期墓葬的年代在东汉晚期前段,即公元二世纪中期至二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吏图(临摹彩图),东门里壁画墓。头戴单梁进贤冠,身着青色袍,黑履,腰间佩长剑,垂红色绶带,手执便面(扇子)。面部形象似漫画,较好地表现出小吏的形象,小吏图的便面(扇子),柄扇起源
11、早,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的短柄竹编扇(图),二骑相遇图 此图为一中等墓葬出土。图中绘两人两骑缓步慢行,左侧骑黑青马,朱色鞍辔,马头戴红色眼罩,马尾挽一红结;骑者头戴皂色有屋巾帻,身穿白袍,黑缘领袖,长脸型,有胡须,在马上回头扬手与右侧骑者似有所语;右侧骑者穿着打扮与左者基本相同,脸型较胖,手中握一环首铁刀,刀环处缀一玉壁。所骑之马不露马首只绘马臀。绘者其意是让人从马后向前看,马上骑者是在扭头回应对方的招乎,但画面却给人倒骑的感觉。这是当时绘画尚不掌握其中的透视关系,绘者技不从心而巳。 二骑均有“鞍”但却无“蹬”,在辽阳其它壁画中也无马蹬之发现(全国同时期的壁画
12、及其它图象资料中亦是如此)。可见史学界认为马蹬的发明和使用始于晋以后的说法是正确的。,东门里壁画墓现状,辽阳市政府已正式公布第五批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给这些文物戴上“护身符”。2005年11月,辽阳市政府公布了辽阳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包括:位于文圣区东顺城路居民院内的东门里壁画墓、位于文圣区辽麻社区的南郊路壁画墓群、位于北顺城路东西两段的明代辽阳城墙遗址、位于弓长岭区姑嫂城村后山的姑嫂城烽火台、位于文圣区南顺城路的魁星楼遗址等17处。之后,辽阳市文化局立即会同土地规划部门,着手并最终确定了1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具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中,南郊路壁画墓群
13、保护范围为墓群北37米、南30米、东8米、西23米至两侧厂区围墙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北23米至现住宅楼,东40米内,西70米至围墙,南140米至南郊路。 -千山晚报-驻辽媒体-辽阳,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初,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辽宁省共有74个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并有6处并入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从名单上看,辽阳东门里壁画墓、北园二号墓、南郊路壁画墓、三道壕三号墓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归入第一批“国保”辽阳壁画墓群,大连营城子汉墓群位列其中,这些古墓所处年代不一,发现地点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因出土了画功精美、气势宏大的壁
14、画而逐渐被人们熟知。-走近壁画墓 让地下的风景不再沉睡-沈阳晚报电子版,参考资料,辽阳旧城东门里东汉壁画墓发掘报告作者:冯永谦;韩宝兴;刘忠诚;邹宝库;柳川;肖世星-文物1985年06期辽阳汉魏晋壁画墓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郑岩,勤奋造就的考古学家冯永谦,冯永谦1935年12月生,沈阳人,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中国长城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及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辽海文物学刊杂志责任主编。从事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提到冯永谦先生,文物考古界和史学界的学者并不陌生
15、,有很多人是在他历年学术活动中的诸多社会兼职认识他的。先后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余部。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位著述丰厚的考古学家、文物学家、史地学家,竟是一位少年时代在只有“四书五经”的私塾里读了五年,解放后读过中学和在考古训练班受过几个月的课堂培训及考古实习的人,竟会取得如此学术成就!概括地讲有三点,一是敬业,二是勤奋,三是实践。 年,我国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为配合大规模经济建设进行考古调查和抢救发掘,年仅岁的冯永谦先生被分配到刚组建的东北文物工作队。在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先生率领下,冯永谦参与了在辽阳鞍山等地考古发掘。其中发掘的汉魏壁画墓,十分珍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年的考古工作,李文信先生写成东北文物工作队年工作简报一文,刊于文物参考资料年第期,文章中的图与照片,就是由冯永谦先生绘制和拍摄并洗印的,此时他走上考古道路只是短短的几个月,就掌握了较为复杂的工作,由此可见其勤奋和敬业的精神。,冯永谦先生从事考古工作,在实践中使他认识到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性,几十年来,他走遍了北方很多省区,因而解决了许多历史地理研究问题。仅从这一项看,经他调查的历代城址就多达余处,年,他在今赤峰市所属旗县调查的古代城址即达多座,其他各地的调查也就可想而知了。说起历史地理,不能不提出在年前出版的一部专著东北历史地理,这是冯永谦先生和东北地区学者共同完成的,它是“国家七五规划科研项目”,该书出版后影响很大,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说:“该书作者不囿于成说,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工作和审慎考证,有根据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无疑在当前历史地理研究领域里,是一个新的前进。书的篇章结构与内容,都大大超过前人,其学术价值值得肯定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