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 赋江 淹,赋体文学,(1) 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 (2) 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许多代表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 (3) 宋顺帝时大受重用。,江淹生平,文学成就 (1) 文学成就表现在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 (2) 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达到了一个高峰。江淹的恨赋、别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佳作。 (3) 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全篇之魂 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 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 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2、。棹容与而讵前, 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 恍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 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 躅,意别魂之飞扬。 总体描绘分别之况。分别总是痛苦的,谁不希望彼此朝 夕相处,但由于种种原因又不得不分离。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 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之时,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 上心头。很自然的一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就带出了 七种离别之痛,缕述了八种饮恨之悲,富贵别,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
3、,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这是一个热闹非凡的顶级娱乐宴会,贵宾 云集,锣鼓宣天,笙箫罗列,歌声动人, 歌女美丽,盛装鲜艳。尽管送别的宴 会如此的豪奢,送别的声势如此浩荡,送 别的歌乐如此美妙,送别的歌女如此迷人, 可还是阻挡不了离别人的伤感之情,仍然 是帐饮无绪。“造分手时衔涕,感寂寞而伤神。”宴 席一散,黯然失色,泪眼相别,可谓是良辰美景虚设。,游侠别,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 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 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 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 色变,骨肉悲而心死。,从军别,(出征将士的别离)或乃边郡未和,负羽
4、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氲,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前两句点出因边事祸乱,亲人背弓带箭从军离家的事。 在“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战乱年代,从军之别无异于生死离别。不同于游侠之别的是这是迫于无奈,故而 感伤的气氛更为浓 郁。,绝国别,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 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 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 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 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 复去兮长河湄。,“绝国”在今天看来应指边疆,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状况下,“绝国”岂非是天涯海角。,用典: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
5、。 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这里的“怨复怨”“去复去”每句重沓用了两个相同的动词,两句连用两个“复”字,含有时间乘以空间无限远的意思,给人以“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的没有期限再见的离别之感。,夫妇别,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闭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春宫闭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一年四季,极言离别时间之长。 侧重写闺阁的寂寞与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用典: 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方外别
6、,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 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 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 谢主人兮依然。,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要想脱凡超俗,总不是很容易的。即便是得道成仙的方士对尘世也是依依不舍的。“高处不胜寒”想来没多少人愿意离开喧嚣的人间而忍受孤独。离别的人是在华山修仙准备羽化上天的道士。这是一种成功通向理想境界的飞黄腾达的诀别,是无须担忧的志满意得的诀别,这种诀别是在亲人庆贺自己庆幸中参合了一些淡淡的依恋,轻轻的离愁的诀别。,用典: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恋人的别离)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
7、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以春情秋思表现了恋人的思念,即相逢、相会、相约、相爱的缠绵。,用典:“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送君南浦”,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在描写了七种不同的离别后,作者以“別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概括全文。同样的哀怨惆怅,表现的方式确实千差万别各不相
8、同的。对于使人失魂落魄,甚至撕心裂肺的离别,人类是无奈的。人与人的思想意识不同,所以没有谁能说得尽人世间不同的“别离”的情状。,行文结构,典型的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总起数句,且为全文的主旨;,第二段又由“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一句转而描绘各类分别的场景。,最后一段,以“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决之情者乎!”作结。,全文结构紧凑,前后呼应。,本文体现的一些骈赋(六朝赋)特点,(一)讲究对偶,句式以四言和六言为主,且全篇主要由四字对和六字对组成。但文中也夹杂着七言的句子,藉以舒畅文气。而七言的句子,往往中间镶以“兮”字,使音节纡缓。 四字对:“帐饮东都,送客金谷”,“韩
9、国赵厕,吴宫燕市”,“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六字对:“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氲”,“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本文体现的一些骈赋(六朝赋)特点,(二)典故入句 (三)在句式上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不拘于字数。 本文用“故”、“至若”、“乃有”、“或乃”、“至如”、“又若”、“倘有”、“下有”、“至乃”、“是以”等词连接句子。,本赋体现的一些骈赋(六朝赋)特点,(四)押韵 (1) 换韵比较慢,往往五个韵脚以上才换韵。 别赋第1、2、8段有换韵,其余段落均一韵到底。 (2) 换韵往往与内容段落一致;段落内
10、部换韵,则在内容上亦有所转变。 (3) 偶句押韵,隔句押韵;除全篇首句和换韵的头一句外,奇句不押韵。 (4) 韵脚不一定在句末。若句末为语 气词,往往在语气词前面押韵。,今点评古摘录 1.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 何!”取诸目前,不雕琢而自工,可谓天然之句。 (杨慎升庵诗话卷三) 2.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如金声玉振,观之如明霞散练,讲之 如独茧抽思。(谢榛四溟诗话) 3.别赋曰:“盖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实即恨之一端,其 所谓“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讵非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 者?而他赋之于恨赋,不啻众星之拱北辰也。 (钱钟书管锥篇) 4. 恨别二赋音制一变。长短篇章,能
11、写胸臆。即为文 字,亦诗骚之意居多。余每私论江、任二子,纵横骈偶,不受 羁靮。若使生逢汉代,奋其才果,上可为枚叔、谷云,次亦不 失冯敬通、孔北海。(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江醴陵集题辞) 5.一气呵成,有天骥下峻阪之势。 (许梿六朝文絜笺注) 6.其赋别也,分别门类,摹其情与事,而不实指其人,故言 简意赅,味深而永。(陶元藻泊鸥山房集),江淹赋以悲为美的审美特色,1.江淹斌的悲情审美内容“繁文寡情,味之必厌。”江淹的赋尤以写悲情而著称。恨赋、别赋是其抒发悲情的代表之作,此外还有泣赋、去故乡赋、哀千里赋、待罪江南思北归赋伤爱子赋、伤友人赋等等。以其凄清的笔触抒发了人生历程中仕途的坎坷多艰、流放的失意
12、孤独、思乡的哀切绵长,可谓情远怨深,哀思感人,既悲婉又苍壮,既深沉又真挚,深情地抒发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人生、社会的种种感情体验。赋中的悲情,超越了自我得失、穷通的个体情感局限,蹊径独辟,深人拓展到一般性的情感世界,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写出了过去和现在的人都共有的感情体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这种集中的对普遍悲情的展示,在江淹前的作品中是少有的。怨恨和愁思是他着力刻画的两个主题,给人一种涤荡性灵、动人心弦的审美体验,这种悲情是那个绚丽而纷乱的时代与作者的心灵碰撞之后迸发出的火花,是“物不得其平则鸣”时的真实流露。,2、江淹赋悲情内容的产生,江淹赋中悲情内容的产生,是有它广阔的社会背景,也与历来
13、的文学传统、个人阅历、个人才情相联系。江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纷乱的时代,敏感的文人们更感生命危在旦夕之间,他们深深地感到生不逢时和世事的艰危。“遭乱流寓,自伤多情”。江淹把这种深深的痛苦便如水泻般地倾诉在自己的赋作之中。江淹赋对悲情的集中抒发与当时人们以悲为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接受心态是一致的。稽康说:“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心认为哀以思的亡国之音比安以乐的点缀升平之作更具震撼力量。如陆机叹逝赋、潘岳寡妇赋、谢晦悲人道、夏侯湛秋夕哀、鲍照芜城赋等,都有着敏感,易于动情,以悲为美的特质。产生这种审美接受心态和表现心态在于,随着人的意识的觉醒,人们
14、认识到自然是无法更改的,个人是渺小的,“寒往暑来而不穷,哀极乐反而有终。社会笼罩着优生磋世之叹,便大都有了对自身,对周围人、事浸润着悲哀的审视,从而反映在了审美需求上。,3、江淹悲情美的独特艺术表现,其一,江淹的悲情艺术表现:首先在于赋作结构组织安排得新颖别致。它已全然不同于汉大赋中以时空为序的写法,由于人们对情感的重视,江淹对内容的组织摆脱了时间的樊篱,而继之以情感逻辑来处理,这在表达上既能照顾到细腻之处,又能做到淋漓尽致的铺写,绵密藻绘中又显得疏朗慷慨。 其二、江淹以淋漓的布景、叙事来表现悲情,把“载不动”的愁转化为形象逼真的叙事和痛快淋漓的铺景。 其三、江淹赋体制短小精悍,结构严谨。“体
15、而不芜”,言近旨远,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出无穷的意蕴。江淹十分重视这一点,情感平淡处流丽生动、轻快空灵,浓烈处铺陈细腻、精雕细刻。,其四,表现在语言上,江赋在句法结构上讲究两两相对,相互对称、匀衡和谐,体现出一种建筑美、音乐美。抒情赋发展到南朝,形式上日趋完善和成熟,追求音律的和谐,词藻的华丽,句式的整饬,进而出现了绮靡典重的宫体文学和追求声律的永明文学。属于过渡期的江淹不同于以上两种风尚,他对形式美的追求是建立在深厚的感情土壤上的,非“为文而造情”,他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对内容的完美表达,他的赋因此而获得很高的艺术成就。,南北朝悲情赋,一、南北朝悲情赋分布特点,这种总体创作衰退而名家、佳作层
16、出不穷的现象反映了两点: 一是诗歌创作的上升阶,中古悲情赋的创作中落。 二是悲情赋经历数百年的积淀,在艺术技巧和情感内容各成熟定型,一些偏爱悲情赋创作的著名赋家得以自由挥洒。,二、悲情赋的骈化与诗化,1、所谓“骈化”,是从语言形式上讲的,即文辞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赋是一种骈散结合的文体。对偶的句子在汉代辞赋中也有不少运用。但汉赋中的对仗多是自发的,可谓天然偶得。建安时期个别作家开始注意到骈句,如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大量的骈俪句子。晋开始,赋家着意追求骈体的美,骈句比重增大。南北朝时期,骈化之风大盛,甚至通篇无句不对,而且对仗工稳、精巧,音韵和谐都进入赋家的考虑范围。永明体“四声八病”说,使骈化有
17、了理论的指导,操作更为自觉,精益求精。,2、所谓悲情赋的诗化,是说悲情赋借鉴了诗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技法,在意境、风格和形式上向诗靠拢。文心雕龙明诗云“诗,持也,持人情性”。“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也就是说赋和诗的区别之一就是赋铺陈骋辞而诗感物吟志。汉代悲情赋的表现内容比较狭窄,然而魏晋开始,随着五言诗的兴起,在古诗十九首等作品中表现的情感也成为赋的表现范围。赋开始与诗一样重情,情的内容也从“情志”(与家国之情有关)渐渐扩展到“情感”(包含单纯的个体之情),迈出了赋向诗靠近的第一步。,三、情与辞,骈化与诗化必然造成对形式
18、美感的追求。有时过分的雕琢词句会阻隔文气,情感不能达到一泻千里的气势,这就涉及到情与辞的关系问题。当时文人对情辞的看法是:“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也就是说理论上是情辞并重的。然而后人对南朝文人创作实践的评价却不尽然。元代祝尧曰“盖西汉之赋,其辞工于楚骚;东汉之赋,其辞又工于西汉;以至三国、六朝之赋,一代工于一代。辞愈工,则情愈短而味愈浅;味愈浅则体愈下。”不可否认六朝是一个“辞”高度发展的时期,辞胜于情,乃至以辞害义的情况是多有存在的。然从西晋开始,经过数百年的沉淀,到了南北朝,情与辞也开始交融,一些援笔写心、情辞兼美的名篇不应被忽视。虽然时代的文学精神趋于浮艳,但是优秀的文学家是他的时代敷不住的。比如宋鲍照的伤逝赋,由登临所见的秋景领起全篇,以下抒发了人生古今的众多感慨。有粘有偶,堪称情辞得兼。这些作品为中古悲情赋划了完满的句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