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 古代农业 土地制度 耕作方式 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可以分为六个发展阶段,(一) 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以前)中国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它是在采集和渔猎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的产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农业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 夏、商、周(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这一时期,中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三) 精耕细作的发生时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和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
2、炼铁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新的生产力登上了历史舞台,铁农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四) 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期 秦、汉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这是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成熟时期。耕、耙、耱配套技术形成。多种大型复杂的农具先后发明的运用。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写作大型农业百科全书。,(五)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术配套技术形成。水田专用农具发明与普及。棉方式增多.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六) 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时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这一时期中国普遍出
3、现人多地少的矛盾,农业生产向进一步精耕细作化发展。美洲新大陆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发生重大影响。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古代农业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多元交汇,精耕细作。 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而中国古代农业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土地制度
4、,一、奴隶社会 周王土地公有制即井田制国君交纳贡赋制、派兵打仗。 二、封建社会 1.战国确立土地私有奖励军功,促进新兴地主崛起。 2.秦朝确立土地私有按亩纳税(地租)、按户籍征发赋、役(兵役和杂役) 3.汉朝确立土地私有按亩纳租税(少)、按人丁负担赋、役(重) 基本上是以税人为主,人身控制严格。,古代农业农耕工具,古代农业.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
5、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概述),中国居于原始农业和近现代农业之间的农业生产形态。 以使用畜力牵引和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积累上;其典型形态是铁犁牛耕。 中国自中原地区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传统农业逐步形成,进而占居统治地位,并延续到近代。,传统农业特点,中国传统农业是
6、集约型农业,主要特点是因时因地制宜,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采取良种、精耕、细管、多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其形成与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小农经营方式和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的逐步形成有关。在农艺和产量上,中国传统农业曾达到古铁犁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铁犁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以种植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形式。在这样的农区之外,又有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牧区,两者互相依存,在不同时期,又互有消长。,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是不平衡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区虽然不断扩大,但也有些地区粗放经营,甚至还保留有刀耕火种的原
7、始农业残余。以精耕细作农艺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线索,中国传统农业大体经历了下述阶段: 夏、商、西周、春秋是由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态过渡的时期,主要特点是与青铜工具、耒耜、耦耕、相联系的沟洫农业;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农艺的成型期,主要特点是以耕、耙、耱为中心的旱地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农艺扩展时期,主要特点是以耕、耙、耖为中心的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明、清是精耕细作农艺的持续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是应付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致力于增加复种指数和扩大耕地,土地利用率达到了传统农业的最高水平。,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
8、作农艺的成型期,主要特点是以耕、耙、耱为中心的旱地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农艺扩展时期,主要特点是以耕、耙、耖为中心的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明、清是精耕细作农艺的持续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是应付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致力于增加复种指数和扩大耕地,土地利用率达到了传统农业的最高水平。,农具与动力,西周主要耕具是和耒耜。木石农具仍广泛使用,但青铜工具渐占主导地位。 耒耜是人力操作、手足并用的古老农具,适于实行两人协作的耦耕。较多地使用铁农具和畜力耕作是从春秋开始的。 战国至魏晋,铁犁牛耕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向全国范围推广,利用水力和风力的农业机械也出现了。 汉代铁犁开始装上犁壁。唐代套索驾辕的曲辕犁代替了两牛抬杠的直辕犁。 宋代出现软套和挂钩,并有多种形式的犁适于旱地或水田耕作;播种、灌溉、收获和加工的各种农具也配套齐全。明、清则无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