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讲 现代领导决策 第一节 决策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能 一、决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决策 2、决策的基本特征 (1)创造性 (2)目标性 (3)优选性 (4)实施性 (5)过程性,二、决策的历史发展 1、人类社会的三种决策模式 原始时期的蒙昧决策 小生产时代的经验决策 现代社会的科学决策 2、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决策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决策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决策转型是决策科学化的迫切需要 决策转型是公共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基础,三、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意义(115) 科学决策是各项工作和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科学决策是组织成员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基础 科学决策是现代
2、领导者的最重要的领导职能 科学决策对于改善当前领导工作具有迫切性第二节 科学决策的主要内涵 一、公共性:科学决策的本质属性(120) 1、公正性 2、公平性 3、公开性 二、科学决策的制度安排(123),(一)决策制度安排的理念与原则 1、基本理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三个代表) 2、具体原则: (1)系统化原则 (2)科学化原则 (3)民主化原则 (4)时效性原则 (5)法治化原则 (二)现代科学决策的制度类型 1、决策组织制度 2、决策咨询制度 3、决策程序制度,4、决策评估与责任制度 三、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措施与途径 1、推进决策与执行的适度分离 2、加强专家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 3、建立
3、有效的决策回应载体 4、建立健全公共决策机制第三节 科学决策的程序及方法 一、科学决策的一般程序及方法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发现问题是决策的起点 确定目标是决策者的重要任务 调查研究和预测技术的运用,2、集思广益,拟制方案 (1)确定价值准则,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 (2)充分发扬民主,拟制多种备选方案 (3)拟制备选方案的方法和技术 3、分析评估,方案选优 (1)对方案的分析评估工作主要由专家来承担 (2)方案选优是决策者的重要职责 4、试验实证,普遍实施 (1)试点验证及其基本要求 (2)对试点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 (3)决策实施过程中的检查、反馈和调节,二、追踪决策及其基本要求 1、
4、追踪决策与决策修正 2、追踪决策的基本特点 (1)回溯分析 (2)非零起点 (3)双重优化 (4)心理效应 3、追踪决策的注意事项 4、问题讨论: (1)在决策活动中,是否可以先决策后论证? (2)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常常出现一些“首长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第四节 科学决策的其他条件 一、决策者必须具有现代决策需要的素质修养 1、战略眼光 2、科学素养 3、创新精神 4、民主作风 5、决断魄力二、正确处理决策者与智囊团的关系 1、智囊团参与决策,是决策科学化不可缺少的因素,2、智囊团的工作是帮助领导决策,而决不是代替领导者决策 3、正确发挥智囊团在决策中的作用三、实现决策科学化
5、和民主化的统一(P130) 1、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民主化的内涵 2、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民主化的关系 (1)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 (2)决策科学化是决策民主化的要求和目的 3、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实现路径 (1)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2)注意营造民主协商的决策氛围 (3)努力扩大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 (4)注重体现和吸纳广大民众意见四、公共决策应当扩大公众参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民的政治诉求意识不断增强,这对政府公共决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大众不仅希望自己的切身利益能得到维护,而且希望政府部门进行公共决策时能够扩大公众参与,特别是在一些事关公共利益的议题上让公众有机会
6、参与决策过程。,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目前公众参与公共决策还存在诸多障碍,公众对于一些公共项目的政府决策极为不满,并由此引发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近年,诸如厦门PX项目引发的市民集体上街“散步”,不久前四川什邡钼铜项目引发的一些居民示威游行,不久前发生的江苏启东由于南通排海工程导致的市民抗议活动等,影响都很大。近日发生的凤凰古城收取门票的政府决策,也在当地民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弹和不满。近年各地由于公共决策不当而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现象,仍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公众参与公共决策这一问题呈现出,日趋扩大化、复杂化、严重化的倾向,而一些地方政府的决策思维模式存在着十
7、分严重的弊端,其背后隐藏的政治风险巨大,稍有不慎,便会对国家政治稳定和地方社会治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对于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而言,目前迫切需要在公共决策思维模式上进行战略性转换,尽快适应社会转型期不断增长的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热切需要,从而自觉地推进我国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1、公共决策风波的成因分析(1)排斥公众参与:官僚决策的认知障碍,决策过程对社会公众的排斥,导致的后果不仅是严重影响整个决策质量的提高,也严重扼杀了公众主体在公共生活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忽略民众参与能力以及相应条件的培养,其结果必然远离民主的本质;排斥民众参与决策的做法,必将从根本上动摇民主的基础。因为,离
8、开参与,民主就不再是真正的民主;没有民主,提升决策质量便只是一句口号。 (2)“关起门来”决策:自上而下的单向运转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整个决策过程是一个封闭的过程,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过程,很少很少顾及金字塔底端民众的政治诉求,这样的决策,过程是权力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表达与综合的过程,是权力精英的政治折中产物,更是政治精英们价值偏好的集中体现,而不是社会互动的多元化决策,公众完全是被动的,公众的利益诉求常常被权力精英忽略,难以进入政府议程。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多元分化格局已逐渐形成。政府单独作为公共决策的制定者,在“经济人”的视野里,也是“有限理性人”,也不能制定出尽善尽美的
9、公共政策,也具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倾向,也会出现诸如权力寻租、索贿、贪污腐败等现象,最终可能导致公共政策的扭曲与失范。,(3)缺乏回应机制:决策体系的固化僵硬 我国的决策过程是封闭运转的,行政权力高度集中,这导致它不仅排斥公众个体的参与,而且排斥其他社会利益群体的参与。在公共决策制定过程中,封闭的运行机制导致决策体系的僵硬,不允许其他利益群体的自由进入,对社会群体的呼声缺少回应,不主动接触社会,不虚心接受政府之外的建议与意见。只有在这些利益群体在对现行决策不构成挑战的前提下,才被允许选择性地进入某一狭小领域,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除此之外,其很少考虑政府之外的其他利益团体的影响,严重缺乏与政策体系之
10、外的社会的互动。,2、政府公共决策思维模式亟待转换 (1)多元参与:决策主体集思广益虽然公共政策科学向来是以专家为导向的,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制定是专家们的事,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导向的公共政策科学有了新的变化,其表现是将公民引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这就要求将决策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变为由政府、利益群体、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有序参与的多元合作主体。所以,以主体“多元化”的治理观念代替传统公共决策模式的“单中心”的思维逻辑,是公共治理理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整个公共决策实践的出发点。,(2)上下互动:决策机制调适更新在科学决策过程中,引入互动式决策模式显得十分必要。这种互动
11、关系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需要公民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二是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积极回应。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公民通过积极参与,一方面可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但是,在公共决策中,仅有公众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求政府对公众的利益诉求有积极的回应,还需要政府积极开拓新的建言献策渠道,否则公众参与就只能囿于形式。,(3)开放吸纳:决策过程积极回应开放式决策主要体现为决策主体与决策客体两方面的开放。首先,在决策主体方面,应当向体制之外的其他力量开放,积极吸纳普通公民、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咨询机构等与政府机构一起进行决策,在原有的权力精英决策的基础上,充分、有序地引入体制外参
12、与,极力促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其次,在决策客体方面,应当让社会大众最关心的民生议题能够进入决策层。政府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开征集议题,最大范围地允许公众进行利益诉求表达,然后由政府对不同利益诉求进行整,合,最后将公众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作为议题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同时,在决策过程的前后,应当保持信息的开放畅通。如果信息不对称,将会阻碍公众的真实参与。为此,政府不仅要向公众发布及时、全面、准确的决策事项信息,赢得公众对政策的支持与信任,而且要加强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极力塑造公众的积极态度与价值观,避免公众盲目化、情绪化的参与行为。因为信息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因此,打破政府在公共治理活动中对信息的垄断,是保持公共决策开放运转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任中平 阳斌:政府公共决策思维模式的透析与转换,领导科学2012年27期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决策? 决策有哪些基本特征? 2.为什么现代领导者必须实行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转变? 3.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意义。 4.谈谈科学决策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及其相互关系。 5.应当如何实现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民主化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