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考试技巧汇编经济背景=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背景=政局+ 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 +军事+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 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 内因)+客观(外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
2、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1 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 ,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
3、直观; 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2 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3 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4 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
4、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5 比较项的确定方法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
5、、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6 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7 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
6、题的解题方法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8 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9 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
7、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10 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 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
8、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11 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12 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 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
9、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 “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 “从历史在中来” ,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13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 或反动、过错) 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
10、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 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 4 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11、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 “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 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 ”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 ”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事事不无原因。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 7 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如秦朝的统一: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政治因素长期战
12、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如鸦片战争经过 4 点:1840 年 6 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 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 年 8 月,英军到
13、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 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
14、国民大革命等。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 3 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 、两个“为什么” ,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
15、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16、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 思想。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
17、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
18、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历史复习要注意 5 个隐形知识点*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中,要注意十个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
19、。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 ,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 “三大”即 1919 年至 1923 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 1924 年至 1927 年 7 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
20、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 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 ;北宋末年钟相提出 “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56 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国止于公元前 221 年,比东周时间要长 35 年,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
21、了。于是,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 ,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 达芬奇自画像 ,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 3 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 “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 1912 年, “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
22、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上表明 1783 年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9 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诉学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外,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
23、消化。五、注释中的隐形知识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知识。可是高考不排除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 1993 年试题的“榷场” ,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境市场” 。可这不行,非得答成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哈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 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上是人头税; 周髀算经 ,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因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就明白注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所以
24、在学习时不能忽视。*高考历史学习 5 种记忆法 *一、归类记忆法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 、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 “浓缩”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
25、史内容的原貌。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时间:19141918 年。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 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 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 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
26、克 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三、串线记忆法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4)隋唐的租庸调制。(5)唐后期的两税法。(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 。 宣传马克
27、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 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 年在北京英勇就义。四、歌诀记忆法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 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十国:南、北、汉、闽、楚、吴,南唐南平前后蜀,还有吴越毋疏忽。五、趣味记忆法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
28、,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 、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前 359 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
29、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高考历史串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历史串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串讲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高考历史串讲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 历史串讲四:古代中国的科学与文学艺术 高考历史串讲五: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串讲六: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高考历史串讲七:新航路的开辟 高考历史串讲八:欧美资产阶级 高考历史串讲九:科学社会主义 高考历史串讲十:近代的科学技术 高考历史串讲十一
30、:近代中国战争史 高考历史串讲十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高考历史串讲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 高考历史串讲十四:俄国十月革命 高考历史串讲十五: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高考历史串讲 16: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高考历史串讲 17: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体系 高考历史串讲 18:现代科学技术 高考历史串讲 19:现代科学技术 高考历史串讲 2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高考历史串讲 2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历史串讲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历史串讲 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历史串讲 24:20 世纪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历史串讲 25:现代中国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西
31、周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默写、背诵提示】(1)西周的建立与灭亡:周武王伐商、牧野之战 (现今所在地),周朝的衰落(原因)、灭亡标志( 周幽王被杀) 。(2)分封制:分封目的、对象,主要诸侯国 (结合地图),受封诸侯的权利和义务,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崩溃的原因和标志。(3) 宗法制:含义、目的、最大特点、宗法等级体系、影响。(4)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难点破解】 (1)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周王对诸侯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属于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关系,周王对诸侯国没有绝对的支配权):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
32、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2)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形态 (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系下):是君臣关系、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见下一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主要内容】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 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默写、背诵提示】(1)秦统一的背景、经过、结果。 (2)“皇帝”制度:由来、首创者、特点、影响。(3)中央官僚机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主要职能 ;设计秦朝官僚机构结构图;“朝议”制度的作用。(4)郡县制:最早实行的时期、秦朝的全面实施(背景、主要建议者)、郡、县所设的主要官职及其职
33、能、意义。(5)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义、郡县制实行的价值、影响。【重点、难点破解】(1)秦的统一:从教材相同点来看,主要应掌握秦统一的经过和结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位至尊(这也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 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一些官职专为皇室所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4)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一个强调血缘,一个强调地域;一个官位世袭,拥有封地,一个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
34、袭,为皇帝管理地方:一个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一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 。(4)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明确中央集权的含义,是指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主要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内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默写、背诵提示】(1)汉初郡国并行制:含义、封国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实行的朝代、皇帝、含义 )、九品中正制 (实行的朝代、含义、
35、特点、影响)、科举制度(确立与完善的过程、积极意义)。(3)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名称及其职能, “三省”之间的关系, “六部的名称及其与尚书省的关系,三省六部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中的地位和影响,绘制唐朝三省六部结构图。(4)元朝的行省制:结合地图了解元朝所设置的行省分布、特点,行省制的影响。【重点、难点破解】(1)郡国并行制:人民版基本未涉及,若考查只能借助材料和地图,创造情景。要明确封国既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最终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2)三省六部制: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考纲只要求掌握唐朝时这一制度的情况,这里要注意。明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36、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一制度。(3)行省制度:明确由中央直辖的地区、边远地区设置的行省( 对元朝设置的行省状况,人民版用文字来叙述,人教版用地图来展示.目的和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在于: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特别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4)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作为一个新增加的考点应引起特别的注意,复习时应重点了解九品中正制的操作特点、不足;理解科举制在保证人才选拔公正、透明、平等方面的探索;科举制的积极意义和世界影响。命题时应多借助材料,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37、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内容】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默写、背诵提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废除丞相的皇帝、废除丞相的目的、影响:开始设置内阁的皇帝、内阁的职能、地位和影响。(2)清朝军机处:设置时期 (皇帝)、起因、职能、特点、影响。【重点、难点破解】(1)宰相权力的不断削弱: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位高权重;唐朝实行三省制,宰相一分为三,地位削弱; 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在历史上结束。(2)内阁:它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待机构(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职权
38、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3)军机处:它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职能)。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于皇帝。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强(特点)。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内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默写、背诵提示】(1)汉、唐、宋、明等朝代君权削弱相权的史实。 (2)秦、汉、唐、宋、元、明等朝代中央对地方加强管辖的史实。(3)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4)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重点
39、、难点破解】(1)君权对相权的削弱:主要采取另建一个秘书班子来架空丞相的方法。如汉之丞相统公卿而主朝政,皇帝便培植“尚书”(原仅为管理文牍的秘书) 而分其权。演变为汉以后至隋唐之尚书省,秘书已成了新的宰相,于是唐朝皇帝又重用“同中书门下”的近臣,使其架空尚书省。到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或平章) 又演变为新的宰相并出现以他为首的外朝“中书省”.于是明代皇帝又用身边的一些“大学士”组成“内阁”来架空中书省,乃至取消丞相。然而明代后期“内阁”又已坐大,像严嵩、张居正那样的“大学士”又已从秘书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乃至“权相” ,于是清朝又出现了南书房、军机处之类的秘书班子,以架空内阁。(
40、3)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分析。积极作用的关键在于: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等。消极作用可从“一统就死”的角度去思考。高考历史串讲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主要内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默写、背诵提示】(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 ;刀耕火种流行的时期、具体做法;铁犁牛耕出现的时间、犁的改进和发展、铁犁牛耕在传统农业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背景( 原因)、过程、影响。(3)小农经济:
41、产生背景、特点、影响(作些拓展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难点破解】(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 耜耕铁犁牛耕。从战国开始,传统农业进入铁犁牛耕时代。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转向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走向了精耕细作。耕犁发展的几个阶段性成果:铁犁的出现(战国)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作垄,构造简单 ;犁壁的出现、耦犁、犁耕法(汉代 );曲辕犁( 唐代)安装犁评,可以调节犁耕深浅。注意高考命题结合耕犁变化的图片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广,产生私田。商鞅变法.“
42、废井田,开阡陌” ,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改变了“田里不鬻”的传统,土地开始私有化。军功赏赐与土地兼并、买卖是私有土地来源的主要途径。秦始皇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诏书,从法律上正式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注意结合史料聚焦于春秋秦这一时段,了解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和影响。高考有可能拓展考查,如“贫者无立锥之地”出现的原因、古代“均平”思想产生的根源土地私有和兼并等。)(4)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的鲜明特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5)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基本的生
43、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主要是满足自己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多数借助材料或图片来考查)2.手工业【主要内容】官营手工业和民间的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默写、背诵提示】(1)官营手工业:发展历程、生产目的、经营方式、基本特点 (规模、工人、原料来源、产品)、地位及影响。 (2)民间的手工业:发展历程、生产目的、经营方式、特点、地位及影响。(3)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的成就( 关注两本教材相同部分的成就)。(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重点、难点破解】(1)官营手工业:复习时注意人教、人民两套教材相交叉的
44、内容,如汉武帝盐铁专营;官营手工业的地位 (制作工艺水平高,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对于“工官”制度下技术工艺传承的封闭性(技艺容易失传,技术革新与发展不能服务于社会等)也应有所了解。(2) 民间手业:注意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注意比较官营与民营手工业的不同点。(3)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的成就:两本教材涉及的内容差别较大,复习注意相同部分,非相同部分可能通过材料和图片,创设新情景考查。(4)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劳动分工不断发展。产品长期领先世界并出口世界各国。3.
45、商业【主要内容】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默写、背诵提示】(1)“市”的形成与发展:“市” 的功能;宋以前的“市”(管理、时间、空间):宋以后“市” 的发展( 交易时间、空间的变化及意义 );“草市”的兴起及意义。(2)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商帮:西汉、隋唐、宋代著名的商业城市;明清著名商帮。(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点、难点破解】复习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应注意:三个高潮(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二个基础 (农业、手工业发展),一个前提(国家统一) ,结构(商品结构和商人结构)变化。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最直接的
46、限制在主观方面,一是对商人社会政治地位的限制(如唐以前规定商人不得做官) 。二是对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汉唐坊市制) 。就客观方面而言.一是受交换媒介形式(即货币形式)的限制,二是受交通运输水平的限制。中国封建社会对商业的限制始终存在,无法完全打破,如官府的导向及政策,如轻商、贱商、抑商。对商品交易和市场的限制,纸币没有能发展成为信用货币、征收不合理的高额商税、海禁,以及官商勾结等,都会对商业产生不利影响.只能是在限制与突破过程中不断寻求发展。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命题者可能借助材料或图片来考查.如唐朝扬州、成都的发展;明清商帮兴起的背景、经营特点等。4.主要经济政策【主要内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
47、与“闭关锁国”政策。【默写、背诵提示】(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提出、历代实施这一政策的突出表现、影响、认识及评价。(2)海禁政策:时期、目的、表现、影响。【重点、难点破解】(1)重农抑商政策:多借助材料考查,注意最早提出者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背景、目的、影响)、历代“抑商”的典型事例;客观评价其作用(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2)“ 海禁”和“重农抑商 ”政策: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明初实行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相反,明政府积极鼓励外国来华与明政府进行官方
48、贸易。如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要明确“海禁”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中国社会在 19 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内容】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默写、背诵提示】(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 (仁、礼);老子的思想(世界本原为道、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小国寡民)。(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含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影响。(3)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对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 ;荀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对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重点、难点破解】
49、(1)百家争鸣:对于“百家”只要掌握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即可,对于各家的观点不要掌握。百家争鸣的影响,人民版未作介绍,要考只能借助材料。(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关注人民版和人教版共同论述的内容,如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和“礼” 。 “仁”强调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的途径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观点对于缓解今天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关系,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很有借鉴意义。孔子强调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关于孟子两本教材都谈到了孟子的“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思想,这是相同点。命题有可能围绕“民本”思想展开,要引起注意。荀子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礼”方面。(3)几点需要说明的地方: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