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从汉朝来-第一集-家的记忆-解说词.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806847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0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从汉朝来-第一集-家的记忆-解说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从汉朝来-第一集-家的记忆-解说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从汉朝来-第一集-家的记忆-解说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从汉朝来-第一集-家的记忆-解说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从汉朝来-第一集-家的记忆-解说词.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从汉朝来第一集 家的记忆【解说】公元147年,东汉儒士武梁已经年近70岁,他的母亲已离世两年。武梁深感自己去日无多,开始在墓地上,用石头建造一座祭祀的祠堂。这种祠堂是后世宗祠的早期形态,也叫享堂,这将是他留给家族和后人最后的记忆。【字幕】山东嘉祥【解说】2015年,山东嘉祥,武梁生活的武翟山,仍然出产上好的青石。嘉祥县80多万人口中,每十人就有一人以石为生。武梁离世已经1864年,他建造的祠堂,早已毁塌于时光之中,但石头上的画像却新如昨日,犹如一个汉代家族的图像迷宫。家,是成长的堡垒,也是最后的归宿,是中国人永恒的庇护之所。今天的我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不变的永远是家的温情和归宿。这些画

2、像从未与石头分离,坚守着一份汉代家族的真意,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字幕】第一集家的记忆【字幕】荷兰阿姆斯特丹【同期】我的名字是望安余,中文叫法是余望安,余是我的姓。即使我说了自己的名字是anoe之后,人们还是会问你是从哪来的啊。【解说】余望安是一名自由作家,上世纪90年代,因为创作一部关于祖母的小说,再次唤起了她对自己身份的困惑。怀着对祖先强烈的好奇,余望安展开了对家族历史的探寻。对于余望安一家寻找中国祖先,他们海外的亲戚们充满了期待,但他们和余望安一样不会中文,对于家族的历史知之甚少。这些照片是他们手头仅有的家族记忆,也是寻根最为重要的线索。【同期】我们都知道这些照片,这是14个孩子和祖母辈的

3、父母的照片。这个是An和Su的祖母,这是曾祖父的,这是TjanJipeek曾如柏。【解说】曾外祖父曾如柏,是余望安能够追溯到的最早的祖先名字,他是印尼一家糖厂的经理,有14个子女,然而线索到这里便断了,他们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却没有任何进展。对中国家族体系的陌生,让他们的寻找之路愈加艰辛,【同期】余望安丈夫:我开始在荷兰做关于家族历史的研究,但是完全没有办法进行,因为什么材料都没有。【解说】迁徙与融合,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一代又一代,流转不息。迷失在时间中的余望安开始追根溯源,重新理解自己,在这条艰难的寻根之路上,等待他们的也许是未知之谜,也许是一场久别的重逢。【字幕】中国广州李氏宗祠【解说】今

4、天的中国,传统的家族形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祠堂遭到损毁和遗弃,追根溯源已经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调查显示,两人家庭和三口之家正在成为当下中国的主流,占到了全部家庭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中国人的家族正在变得微小和游离。作为一个繁忙的当代人,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家族的历史呢?【同期】杨芳(匾额收集者):有些匾额是在猪圈,在阁楼的楼板,或者是说在取仓库的门板的时候发现的,裁了三分之一的,被火烧的,或者上面有很多动物的粪便的,应该说是伤痕累累。当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被我们践踏在脚底的时候,作为脚踏板的时候,作为猪圈门的时候,我觉得其实这是一种很悲哀的事情。【字幕】福建连城【解说】匾额,悬挂于

5、祠堂之上的家族名片,一次偶然的机会,杨芳接触到了这些褪色的旧物,从最初的兴趣到执着地收藏,十多年来,她已经搜集了七百多块来自祠堂的牌匾。【同期】杨芳:清洗的过程当中是花了非常多的精神,它上面有一层非常厚的灰尘,或者是说一层油污,用指甲去抠出来的话是黑黑的粘稠的。很多家族的人,很多百姓,他并不知道有文字的这些匾额代表了什么意义,他觉得这个有人喜欢嘛,反正有人要,有人要那就卖掉了。他们是在卖匾我是在买匾。【解说】这些牌匾本应该作为一个家族的荣耀悬挂在祠堂当中,如今这些家族的象征物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慢慢地消失,即使是始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对中国传统的家族概念充满了陌生。【字幕】山东武梁祠【同

6、期】小时候我们把这石阙,当地的百姓把它说成是斗鸡台,因为当时它在村子挖的水塘里面,大部分都在淤泥里,上面就露出来一米多高,一米多高一层一层的,小孩很容易就爬上去了,爬上去就从上面往下跳。【解说】这里是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收集着来自一千八百年前的汉代石刻。神仙、英雄、历史典故、社会生活都被镌刻于此,它们被称作汉画像石。【同期】我们刻的一公分是六个道,实际上武氏祠画像石上面的背景处理比我们刻的还要精细,一公分达到七个道。【解说】梁秉公是嘉祥当地的石匠,和石头打了四十多年交道,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梁秉公手里的锤子和凿子却从未改变。汉代的工匠们也同样使用这些工具雕刻石像。通过这门古老的手艺,梁秉公和汉代

7、工匠们建立了某种密切的联系。【同期】那种技法,一看那种熟练程度,真正要功夫的衣领、袖口,或者衣服的这个下摆,这个边上,那些斜道道,包括外面的装饰花边,那上面那些道刻的确实精美之处令人叫绝。【解说】汉代历经四百多年建立了中国人许多内在的伦理和秩序。【字幕】汉画像石楼阁燕居【解说】武梁祠建立至今,经历了损毁与重现的不朽传奇,它坍塌过,遗失散落过,被砌入桥梁,甚至被泥沙掩埋。【字幕】汉画像石孝子系列【解说】现在的武梁祠是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巨大石条,透过石条上包罗万象的细密浮雕,汉代人蓬勃浑厚的气息扑面而来。【字幕】汉画像石车马出行系列【解说】面对这些刻满了汉代生活的巨大石块,我们难以想象,汉代人会以怎

8、样的心境面对这些画像,如此复杂的人物和场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会构建出一个怎样的空间呢?【同期】蒋英炬:这些石头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在建筑上的配置是什么?这整个建筑是什么样的?他是为什么来搞这些画呢?这些画原来的功能是什么呢?这些画都刻在什么地方?你不解决这些问题,你怎么知道这些画像是干什么的呢?【解说】千百年来,武梁祠以离散之躯静静地守候着,但越是接近它,就越容易迷失在这个复杂的图像迷宫当中。1963年,年轻的蒋英炬第一次接触到武梁祠,从此,武梁祠和武梁成为他学术研究中最为重要和持久的研究对象。蒋英炬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复原武梁祠,从建筑的角度入手,也许才能打开武梁祠的神秘之门。公元145年

9、,武梁68岁,母亲以及官居敦煌长史的侄子武斑相继离世。这一年,京师地震,儒生们把这解释为上天对君王的警告。垂暮之年的武梁精心地挑选场景和故事,雕刻于这座祠堂之中。每一幅画像石都有它的含义,同时也隐藏着一个一千八百年前的汉代人对家的诠释。【字幕】汉画像石楼阁受祭【字幕】汉画像石伏羲女娲交尾图【解说】这块画像石上刻画的是伏羲女娲交尾图,人身蛇尾的伏羲和女娲被云气和成对的神仙包围着,寓意人丁和家园的兴旺。上古传说,他们是化生万物的始祖,伏羲统一了天下,是婚姻、衣服、饮食等生活规则的创造者,女娲则补天造人,创立了大自然的秩序。画像中,他们以夫妻的形象出现,手中持握着象征天地法则的规和矩。武梁把这样的图

10、像刻画在了祠堂墙壁的起始位置上,提醒后人应当顺应人与自然的秩序与法则。解读画像石的含义,是蒋英炬复原武梁祠的依据之一,根据画像的延伸意义判断它在祠堂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建筑结构,蒋英炬绘制了武梁祠的建筑复原图。在蒋英炬的指导下,青年学生们尝试着制作一个一比一的模型,为我们复原出一座真实可见的汉代祠堂。两汉时,人们相信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结,死只是生的另一种延续。汉代人在灵魂不灭的信念驱动下,以石头的永恒来抵抗时间的流逝。正是石头这种坚硬不朽的特性,使武梁祠如同一个永不磨灭的信物,保守着传承的诺言,穿越时空,与今天的我们再次相遇。【字幕】阿姆斯特丹Zongvlied公墓【解说】寻找遥远东方的亲人,

11、不仅关系到余望安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更是父亲的生前愿望。父亲的去世,女儿已经长大,人到中年的余望安越来越能体会家族、亲情所带来的温暖。她内心那份寻根的渴望更加迫切,然而多年以来的寻根之路却没有太多进展。就在余望安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张带有曾外祖父墓碑的照片带给他们新的启示,让他们的探寻峰回路转。【同期】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唯一的线索,那就是Jibeek的墓碑,就是说,Jibeek就是曾外祖父。【解说】这块墓碑上雕刻着余望安曾外祖父曾如柏的生卒年月,他妻室子女的名字,在墓碑上方面还有明显的两个字:龙山。【同期】这像是龙山,但这是什么?这像是一个地方的名字,也许,这就是一个地方。【解说】

12、余望安夫妇循着龙山的线索,在互联网上寻找这个地名,那里也许就是余望安祖先生活的地方,然而在一段忙碌之后却毫无所获。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从朋友那得知,龙山或许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中国家族特有的词汇,堂号。堂号,是表明一个家族的世系与源流,用来区分族属和支派的标记。【同期】杨芳:每个姓氏都有一个堂号,这个是用来让自己知道寻根的,通过堂号知道自己的源流,知道自己的世系。【解说】龙山,是曾氏家族的堂号,龙山堂曾家就居住在中国福建闽南一带。依靠曾祖父的一块墓碑,余望安的寻根迎来了希望的曙光。余望安的探寻之路通过两个汉字得到了祖先的回应。中国人的家族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秦代时以严厉的法家治国,施行

13、的是一家无二男的小家庭制度。【字幕】四川渠县汉阙遗址【解说】自汉代建立,整个国家开始休养生息,人们重新回到家庭中来,兴旺的大家族渐渐形成,由根及干,再由干及支,一个个家族就如同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人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顺着姓氏与谱系,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家族的脉络和源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儒生的武梁,必然身处于这样的伦理之中,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使家族永续,这是作为武家长辈的职责。一个汉代家族承担着传宗接代、祭祀祖先等诸多职能。“生相亲爱,死相哀痛。”祠堂提供了一个永恒的庇护之所,由礼到情,宗亲血缘构成了传统人文的核心。对于不懂中文的余望安来说,龙山二字,犹如一把回归家族记忆的钥

14、匙,十年的寻亲之路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通过这个简单的家族堂号,余望安开始在网上搜索曾氏族谱,在一份电子版族谱中,他们终于找到了曾外祖父曾如柏的名字。【字幕】福建厚宝村【解说】漳州龙海,一个叫厚宝的小村子进入了余望安的视线。【同期】最有趣的是,村子里还有家族的人在那生活,实际上,19世纪一部分族人移民到印度尼西亚,另一部分继续生活在那里。【解说】陈有理,厦门滨海街道侨联工作人员。三十多年间,她为一百多位海外华人找到了祖籍地和族亲。这一次,她要帮助余望安确认寻根的结果。【同期】陈有理:她的眼睛各方面的应该还是华人,她的女儿是华裔,她的爷爷(祖母)应该这边全部是中国人才对。余望安的爷爷(祖母),爷爷

15、(祖母)的爷爷跟坚龙爷爷的爷爷是兄弟。【解说】族谱,祖屋,这些证据无疑都证明了余望安的祖先正是从这里辗转印度尼西亚,最终到了荷兰。【同期】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在国外仍然有其他的家族成员,如果你们有机会来中国游玩,我们欢迎您,这难道不是一个美妙的消息吗?【解说】确认了祖籍地,找到了在中国的根,曾氏家族连接上了它的海外分支。曾连洲、曾如柏、曾维娘、余宝粦、余望安,五代人的家族记忆有了确定无误的归属。通过家谱和史料记载往回追溯,曾氏家族千年迁徙的脉络清晰可辨。20世纪60年代,余望安父亲余宝粦从印度尼西亚到荷兰上学,毕业后定居荷兰。清朝末年,余望安祖先曾建中从福建下南洋,前往印度尼西亚谋生。唐朝末年,

16、曾子三十六世孙曾延世迁徙入闽,成为龙山派曾氏一世祖。公元10年,王莽篡汉,曾子十五世孙曾据辞去官职,率领两千余人的家族从山东嘉祥南迁江西吉安。【字幕】山东曾子庙【解说】曾子名参,鲁国人。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是儒家思想的正统传人,普天下的曾氏人皆奉曾子为开派之祖。【字幕】汉画像石曾母投柕【解说】曾子一生以孝为本,对自己的母亲极尽孝敬。他的形象紧随三皇五帝之后,被刻画在武梁祠的画像当中。画面中,曾母端坐在一张巨大的织布机前回望着曾子,曾子则双膝跪地,恭敬地聆听母亲的教诲。在这里,曾子被武梁视为先贤和榜样,同时又与韩伯瑜、老莱子等诸多孝子一起被当做孝道的典范,垂示于武家的后人。孝,是汉代价值观的一个

17、核心,祠堂是这个核心的具体体现。武梁祠是武氏族人祭祀祖先的私密享堂,因为身份的低微,武梁祠始终默默无闻,一直到宋代,欧阳修才首次将两方铭文收集在集古录中。可惜的是,宋代兴起的金石考古热潮只看重碑帖与文字,武梁精心构建的图像史诗未能引起文人们的注目。【字幕】故宫博物馆藏宋代拓片【解说】这是宋代流传下来的武梁祠拓片,在宋代文人眼中,武梁祠的拓片只是书写古人的微细注脚。拓片,以一张宣纸便取代了武梁祠巨大而沉重的身躯,当我们仔细端详一件拓片的时候,会发现这是一种奇妙的图像再现方式,它截取和放大了石头的信息。【字幕】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解说】在经过了喧嚣的金石热潮之后,武梁祠再次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18、。一场洪水,武梁祠分崩离析,没入淤泥,散落在河滩荒地。直到1876年,清代河运官黄易路过此地,才把这些散落在淤泥中的石块挖了出来。黄易是清代金石学家,对于沉没的武梁祠考察已久。【同期】他一下得到这么多的画像,况且画像上有题词叫榜题,现在说连环画一样给一些注说、说明,谁谁谁他还写着名称,名字写上使后人更容易认识这个。【解说】武梁祠散落四方的躯体被黄易收集了起来,一千六百年过去了,曾经坚固不朽的家族圣殿变成了散乱陈列的收藏品。随着印刷和出版的进步,武梁祠的画像开始流传于世,越来越多的人赞叹着武梁祠古老而精湛的雕刻工艺。【同期】历史故事是全国的画像石上开的最多的一个,讲古代的帝王圣贤、烈女孝子,表现

19、封建统治秩序伦理道德非常突出,这正符合武梁这个人的行为、生平和他的思想,这个人就是比较守道。【解说】东汉末年,朝廷被宦官和外戚控制把持,时局昏暗。作为社会正统和中流砥柱的儒生们,或者反抗或者逃离。武梁专注于读经和传讲,耻于同朝廷为伍,武梁选择了做一个决绝的逃离者。家即天下,天下即家。武梁,一个心系天下的隐者,留下了一座祠堂。他希望子孙后人走进这里的时候,所有的困惑、疑虑都能得到先贤的启示,获得解答。祖辈们从福建到荷兰的迁徙历经了两个世纪,而今天,从阿姆斯特丹去往福建厦门只需要十一个小时的飞行,为了这次非同寻常的旅行,余望安花费了十年时间。走出机场,一切都那么陌生和亲切,迎接她的不仅仅是从未谋面

20、的亲人,更是一个飘零的族人与古老家族的重逢。【同期】余望安:哇,这就是中国,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时刻,我感觉非常放松,我只要很短的时间就感觉舒服起来。余望安的亲戚:今天大概有一百零八个人。欢迎回来,想不到你会回来。他也没有想到他真的能够来到这里。这是你的家人。有那么多人我都不认识,但是他们看起来都非常开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余望安:虽然那些跟你接触的人和你只有基因上的关系,但是我还是有归属感,他们的脸庞被这种接触点亮了。余望安的亲戚:还有很多雕刻,就是年久了。你看那边有动物,那边有花。看这儿,这是你的祖先,这是曾外祖父DjiePeek。【解说】沉甸甸的族谱上写满了曾氏族人的名字,纸张上的方块

21、字见证着余望安与这些陌生面孔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期】余望安的亲戚:连洲,这是你的家人,(还有)如柏。【解说】这间建于19世纪中叶的曾氏祖屋,是余望安寻根之路的最后一站。如今,这一支的曾氏后人无论是出生、结婚还是去世,都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祖屋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安放着一个家族的记忆。【解说】经过了反复的修改和调整,一比一制作的模型构件已经准备就绪。【同期】蒋英炬:它的山墙实际上都开出来两个榫,跟屋顶上面的卯,就是凹下去的卯扣上,这一扣合,这个屋顶基本上就形成了。【解说】今天,蒋英炬亲临现场,指导学生们做最后的复原拼装。【解说】武梁的祠堂终于呈现,每一块图像都有自己的位置。从上方的伏羲女娲、

22、神仙世界到帝王先贤,再到刺客忠臣、孝子烈女的历史故事,武梁祠展现出的恢弘画卷使用了秩序井然的本纪列传等排列方式,居然和史记的写作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武氏的后人在这里祭拜,他们面对的是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作为臣子,应该忠于正义和王道,作为男人,应该重承诺守信义,对待父母兄弟应该孝顺敬重,对待爱人应该忠贞和顺,这些也是汉代家族所追求的至高标准。武梁通过画像石传递给子孙后代,并将它融入到家族的延续之中。【字幕】福建连城【同期】杨芳:在过去,我对我自己家族的历史确实是一点不了解,自己是哪一支哪一脉的根本都不了解,也就是因为(收藏)匾额以后,所以我就会去学习。【解说】这个谱就是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总谱【

23、采访】杨芳:这一张的图谱记载了一个家族的脉络,当我细细去看的时候,它用了丝线刺绣,有些是用非常细小的朱红的这个笔去画上去的一个世系脉络,一张一张细细的支流,红色的,就相当于我们身上流着我们祖先的鲜血,我就在想原来我的祖先,他的名字是什么,他生于哪一年,我就在想这一两百年我们这个家族就这样子繁衍下来了,虽然说是短短的一两行字,但是至少表明这是一个人曾经存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同期】余望安:非常的了不起在这里见到你们,我的亲戚们,是我们对来自中国祖先的好奇把我们带到了这里。感谢古老的中国文化传统为子孙后代保存了我们的族谱,感谢网络让我们能寻根到厚宝。余望安的亲戚:这本相册就是他们在国外跟他们曾氏族亲有联系的照片,她要把这本相册作为礼物送给我们的族亲们。【解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余望安走上了十年寻根路,也因为她的努力让曾家五代人经历一个世纪的飘零之后,重新聚合到一起,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传统中绵延不断的家族传承。公元151年,武家长辈武梁亡故,我们无法知道武家人是如何祭祀这位重道守节的长者,我们也无法知道武梁的意志是否会在这个汉代家族中世代相传。【字幕】乐道忽荣,垂兰芳兮。身殁名存,传无疆兮。【解说】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离散与聚合。这间小小的石祠,让我们触摸到了汉代人播下的质朴而坚韧的种子,寻找到了那个最初的家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致辞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